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回家】萦绕在记忆深处的饥饿 (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回家】萦绕在记忆深处的饥饿 (征文·散文)


作者:关山琴韵 秀才,260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1发表时间:2016-03-24 08:54:13

【晓荷·回家】萦绕在记忆深处的饥饿 (征文·散文)
   岁月的飞速流转,让我们这一代人忍受了饥饿的煎熬,也使我们亲历了现在社会物质的富足。曾几何时,那段岁月的饥饿就像梦魇一样徘徊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今天,当我们每日三餐吃白面大米,鸡鸭鱼肉的时候,常听朋友们连连叫屈吃得太好、吃得太腻、吃得太饱……也就出现了饭桌上的浪费。那剩菜剩饭、大肉鸡鱼常常成为垃圾桶里的常客,被扔至苍蝇喧嚣的垃圾场。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内心便有了一种犯罪感,一种对不起农民的负罪心理。眼前不时涌现出农民头顶酷暑,汗洒黄土,撒子播种,辛勤耕耘的身影。让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耕种的艰辛。看着今天对粮食的挥霍和浪费,我的脑海里不时涌现出许多往事,那苦涩的生活片段像电影一样不断回放,那些艰涩、苦难的生活场景是我童年、少年生活中最真切的记忆。
   我出生在60年代初,常听长辈们说,由于受58年大跃进的影响,当时刮起了跑步奔向共产主义和吃大锅饭之风,全国各地粮食遭受到了重大的浪费损失。不料到了60年,由于气候变化,遭遇了一场特大自然灾害,天气大旱,粮食减产,全国出现了一场空前的大饥荒,人们咬紧牙关忍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就在这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不但撤走了专家,还抽回了大量的投资,被迫建设项目下马停建,逼我们还清欠他们的所有的贷款。刚进入新中国,一切都在百废待兴,这一决定,无疑让还处在困难时期的国家不堪一击。从此,全国人民便勒紧裤带整整还了三年外债,过起了省吃俭用、忍饥挨饿、勤俭节约的苦日子,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延续不断的特大旱灾,站在田间地头望着张开了深深的裂纹干旱土地,期盼着老天爷大发慈悲下一场透雨。可惜,一个月、两个月、半年过去,无情的老天爷没有给大地,给万物,给人类一场雨水,一年下来粮食颗粒未收,人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又过起了挖野菜,清汤寡水充饥的生活,野菜挖光了,就去剥树皮,摘槐花等充饥。有不少同胞饿的身体浮肿,甚至有的活活饿死……
   无米缺粮的生活成为一代人痛彻心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一代人深深的伤痛。所以,至今,不管今天的日子多么富足,我们的父辈从不浪费一点粮食,每次吃完饭他们总是将剩下的饭菜吃的干干净净,还时时告诫后辈儿孙:“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从我记事起,生活才渐渐好转,但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粮食还是非常紧缺。那时候白面很少,少得令人渴望。记得小时候一到假期,妈妈便把我和弟弟放到外婆家。由于外婆家人多劳力少,生产队分的粮食根本不能满足外婆全家的生活,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当我们到了外婆家,外婆打开柜子,看到空空的面柜表情十分难过,也很无奈,一声长叹便拿上一个木搓去邻居家借面。一搓白面借来,外婆便给我们做一顿酸汤长面,算是对外孙们最高的款待。外婆擀的长面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农村人有种说法:“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意思是和面一定要揉到火候,擀出的面才劲道滑溜。于时,那面团在外婆瘦弱的手里揉!揉啊!终于揉到了一起。在擀面杖的威力下,一团面便擀成薄薄的一张面片。切面更是一种手艺活。外婆一般不切面,而是犁面,把面叠好,用刀的后部犁,那犁出的面细如蚕丝。等一碗碗葱末飘香的酸汤面端上来,我们简直高兴得就像过年那样兴奋,吃了一碗还想着第二、第三碗。这算是我到外婆家吃的最解馋、最高档的一顿饭,然而在我傻乎乎地狼吞虎咽背后,有多少外婆的无奈和心酸呢?
   住在外婆家剩下的日子里,就只有享受外婆家的“家常便饭了”。一天三餐:上午洋芋黄面馓饭就咸菜,下午便是黄面搅团就酸菜,要么就是黄面疙瘩或者是黄面片片,蒸的馍全是黄面粑粑。黄面粑粑就是把黄面发酵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用刀切成四方块,吃起来香喷喷,甜丝丝,但经常吃,胃就会反酸,好多人因此而患上了胃病。但为了填饱肚子,还是要坚持吃。直吃得个个面黄饥瘦,骨瘦如柴,以致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前辈大多数人留下了久治不愈的胃病。这与其说是玉米面吃出的病,还不如说是那个饥贫交迫的时代给我们种下的病。
   记得68年外婆生小姨的时候,正直深秋时节晚上六时许,一声清脆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乡村和这个贫寒的家。小姨来到了世上,可惜由于家里没有吃的,缺盐少油没有营养,产后虚弱的外婆没有一滴奶水来喂养她,可怜小姨每天仅靠面糊糊维持生命。看着这个羸弱的生命,外公和外婆愁得不知说什么好。拿什么来养活小姨,成了外公外婆最揪心的事。为了让小姨活命,给她一个能吃饱肚子,保住生命的家,我的母亲便忍痛割爱把小姨送给了一对无儿无女吃公家饭的干部夫妻,才让小姨吃上了奶粉和炼乳,在生死之路上,小姨幸运地逃过了贫穷的劫难。但不管怎么说,儿女总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小姨走了,也带走了外婆的思念。四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没有阻断住外婆对小姨的思念,每当夜深人静,外婆不止一次回想着闺女离娘的凄凉和悲伤,常常让她不能释怀。每次提起小姨,就十分难过,心中常涌起一丝挂念之情,愧疚之意,外婆心想如果有一点点办法,也不至于把自己刚出生八天的闺女送人。外婆常常在内心默念:“闺女,请原谅娘的无情,娘是个罪人啊!那时候实在是太穷了,没啥吃!要不娘也不会把你活生生的送人”。
   可见,粮食紧缺带给人们多少伤情别离的感伤故事。虽然那段往事距今已四十几年,但那个秋风萧瑟,叶落无声,细雨凄凄的季节,那个肝肠寸断,欲哭无泪的日子,仍然在我们的眼前浮现,清晰得让人不能忘怀!伤感得让人流泪!
   到了七十年代,中国最艰难的日子有所好转,但城市居民的口粮还是按人头,按粮票供应。城市供应的粮食是百分之七十的的细粮,百分之三十的粗粮。尽管细粮大于粗粮,但感觉还是天天在吃粗粮。无奈,母亲为了让我们营养均衡,便用一半黄面,一半白面发酵后,卷在一起做成蒸馍,大家便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裹银”,果然吃起来香甜可口,津津有味。为了打发很多的黄面,不知谁发明了钢丝面。钢丝面就是把黄面压成形似现在的饸饹面,生面压好后,回来在蒸笼里蒸熟,调上调料、蒜末、辣椒,吃起来甜丝丝,柔精精,美味可口,但如果吃过量,面在胃里膨胀后,胀的滋味更叫人难耐痛苦。正因为柔而硬,大家才给起了一个生硬的名字“钢丝面”。我想大凡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人都吃过钢丝面,感受过钢丝面的可口、坚硬。
   儿时的记忆是苦涩的,但也有快乐!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是过年。因为到了过年,我们才能和常年在外工作的父亲团聚,才能穿上妈妈做的新衣服,吃上一顿可口的肉饺子,还能吃上白花花的蒸馍。于是,还未到过年,那厚厚的日历便被撕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为的就是盼望那个快乐的时刻早早来到。那时候过年,不像现在这样红火,由于物资严重匮乏,一般人家过年也就是吃顿饺子,炒一个菜,吃碗长面,长辈给晚辈最多就是五毛钱的压岁钱,这就是最奢侈的过年了。
   今天说这些事情,在蜜罐里长大的晚辈们可能会耻笑,会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这确实是那个时代的人亲身经历的,也是历史在那个岁月里的特写和定格。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晃五十年过去,而今,餐桌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现代人不但要吃出味道,还要吃出营养,更要吃出品位和心情。面对这一切,让我们无比欣慰和自豪。也许吃的过于精细,所以那些曾经让人当主食食之的杂粮很受人们青睐,比如:黄面、荞面、黄豆、小豆成为人们热宠的食物,也成为餐桌上的养生食品被人们喜爱而登上了大雅之堂。
   记忆中的苦涩已经随着时代的脚步远离了我们,粮食的富足也带给我们安逸、知足和快乐。但我们要居安思危,切莫好了伤疤忘了痛,让我们每个人从餐桌上,从舌尖上珍惜粮食,爱护粮食,远离饥饿!

共 30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由今朝浪费粮食严重的现象,想起了那痛彻心扉、充满苦涩的饥饿年代,挖野菜、摘槐花、啃树皮……那时候只为了温饱,而不是追求口味与营养。粮食的紧缺带来了多少的悲情故事,为了活命,忍痛将儿女让他人抚养,忍受分离之痛。那时候因为饥饿,节日里能吃一餐肉就是无比幸福的事情,而现在,物质的富足,却使很多人挑食,厌食。处于蜜罐中的我们,面对物质的的富足,是否能用心体会劳动的艰辛;是否在安逸中迷失自己;是否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处于幸福年代的我们,应该“忆苦思饭甜”珍惜粮食,爱护粮食,养成节约的习惯。感谢作者赐稿晓荷,期待佳作连连。【编辑:小小的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32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小的船        2016-03-24 08:55:24
  拜读佳作,祝佳作连连!
2 楼        文友:何叶        2016-03-26 08:24:22
  绝对的好文!以后真需要珍惜粮食了。我吃剩得饭每次绝对扔,读了老师的文,深深体会过去人生活的艰难。以后绝对不扔了。好好节约粮食。珍惜粮食!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