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回家】倾听石凌 (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回家】倾听石凌 (征文·散文)


作者:关山琴韵 秀才,261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2发表时间:2016-03-28 12:11:39


   一
   今天是周末。清晨,一抹阳光透过窗幔落在书桌上,让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于是我打开电脑,当我在一首《云水禅心》的天籁之音中,再一次翻开美女作家石凌的散文集《素蓝如瓦》的时候,竟然有一股清幽的兰香扑面而来,接着是泉水叮咚、溪流潺潺……直到我把最后的几章细细读完,内心已溢满沉甸甸的感动。
   认识石凌女士缘于去年12月份某一天,接到马忠良老师打来的电话,说灵台一位女作家来华,希望大家一起聚聚,并且还能收到作家的签名赠书。于是带着一份期盼早早来到餐厅,一边和朋友喝茶聊天,一边等候她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随着几声敲门声响起,眼前出现一位端庄、秀丽、优雅的女子。她手里提着一个大包,笑盈盈地望着我们。她就是石凌,久仰大名的美女作家。在大家的欢迎声中,石凌女士彬彬有礼地坐了下来。文友是一家,此话一点都不假。缘于文字,彼此间少了矜持多了亲切,有一种如逢故人的感觉。一时间,说笑声、祝福声温暖着彼此,仿佛是多年的好朋友倾心交流,开怀畅饮。通过朋友介绍,我知道石凌是她的网名。我暗暗想,这么一个优雅的女士,网名如此坚硬,一定是位非凡女子。随后她打开包,取出一摞她的散文集,给在座的每位朋友签名送书。看她的签名,真是一种享受:一笔一划、一撇一捺都是那样到位,结构布局和谐、流畅大气,柔软中带着刚气,令在座的人赞叹叫绝。
   聚会结束,我回家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她的散文集《素蓝如瓦》,仔细欣赏,伴着一股墨香,我认真看完了几位文坛资深作家写给她的书序和评论,这几位在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老师们,给予了该书最好的评价和肯定,我顿时感觉此书的分量,不是因为它的厚度,而是它的深度。
   由于时间关系,我每晚看几页,断断续续中,《素蓝如瓦》便伴随我度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看完最后一页,但心仍旧沉浸在素净悠远的意境和欲罢不能的情感纠结里,久久不能平静。
   二
   石凌的文字一如她的网名:既坚硬刚烈,又侠骨柔肠,高昂处似涛涛江水一泻千里,低缓处如软语抽丝,婉转啾啾。文字中透出一种理性和哲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散文集《素蓝如瓦》由六个章节组成:素蓝如瓦、真水无香、倾听天籁、难忘恩师、命若琴丝、流年逝水。她的散文有旷野田园,袅袅炊烟的味道,有素蓝如瓦原始的美,有淡淡的乡愁和无处安放的情感。从中让我看到了作者真实的生活背景,艰辛的生长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正因如此,她笔下的家乡是鲜活,灵动、立体的。虽然记忆深处的炊烟已渐渐消失,但并没抹去她对故乡的眷恋,对家的爱。故乡的一抹素蓝,一片瓦砾、坑坑洼洼泥泞的小路,从田园里散发出淡淡幽香,包括那些撒欢的小狗,都勾起了她对故乡的思念。而今,故乡面孔陌生:长满青苔的院落,锈迹斑斑的铁锁……回不去的家让她的心无限疼痛,于是,便有了《故乡,那一抹蓝色的疼痛》。蓝色是石凌心中的色彩,她在“炊烟”中这样写道:“因为村庄上空的天是碧蓝的,村庄里的屋瓦是素蓝的,从素蓝的屋瓦上冒出的炊烟是淡蓝的……蓝。如同一股缓缓流淌的清泉,渗透在村庄和游子的血液里。”在这样细腻的情愫里,她便在寂静中《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人生,拷问灵魂,发掘人性的真、善、美。“在灯光酒绿中行走、你还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吗?在声色犬马间沉浮,你还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吗?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仰望过头顶的星空?没有看见过星星的光芒、没有倾听过内心的泉流?”从几句反问句,包含作者无比的失落和愤慨,她一遍遍叩问,质疑和彷徨,让人看到了作者灵魂深处的孤独,在孤独的背后,更多的是作者的勇气和担当。
   假若说《素蓝如瓦》是石凌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那《倾听大地的声音》让我们看到了石凌内心对文学的那份执着和坚韧。文学是她的生命之根,是她宣泄情感的栖息地,无疑现代文学馆更是她梦想的巅峰。大地因为有了那些铿锵的声音而充满正气浩然:“从黄宗羲、谭嗣同、到鲁迅、李大钊,从萧红、张爱玲到沈从文、柏杨,从王小波、路遥到三毛、北岛……”这些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角落诞生的大地之子,成为石凌心中的丰碑,她时常走进他们,与他们彻夜长谈,并挖掘和借鉴他们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思想。她把现代文学馆比作是一座风景独特的山峰,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即使是高峰,她也要尽心竭力去跋涉这座艰险的山峰,去探索这座宝库,去聆听不同时代不同大师发出的呐喊,触摸他们灵魂深处最孤独、最敏感、最疼痛的爱恨情仇,让他们的思想火花点燃自己的情感。
   女人是弱者,这是现实世界里不争的定律。石凌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对此有了独特的看法:《烟花深处泪空流》一文中,石凌用她的悲怜之情解读了《金瓶梅》中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三位女性。她把潘金莲比作乡村野巷中的罂粟花,把李瓶儿比作午夜里的合欢花,把庞春梅比作杂草丛中的蔷薇花。感觉这是她熟读了《金瓶梅》这部名著后对三位女性的精辟总结。她巧妙的比喻,增加了读者对三位女性的具象化认识,更激发了读者的极大兴趣。罂粟花,既美丽又沾满毒气。这样的比喻用在潘金莲的身上真是恰如其分。潘金莲的美暗含着悲情命运。因为她的美貌让男人们垂涎,但在那样的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她,只能是男人间买来卖去的玩物和工具。这样的境遇让美若天仙的潘金莲感到生活的无望和不甘心,在深深的失落和孤独中,她渴望人格,渴望爱情。因此,在那样一个污浊的大染缸里,一个弱小女子自保的武器就是刁钻狠毒,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来保全自己仅有的尊严,最终就像罂粟花一样,带着美丽的毒汁凋零。和潘金莲相比,李瓶儿的性格温柔,贤良,与世无争。然而,她也没有逃过荆棘密布、明枪案箭的陷害,最终在微弱的光芒中熄灭,宛如美丽的昙花一样,在一瞬间悄然而逝。把西门庆和潘金莲比作大树,那庞春梅就是依赖大树的蔷薇,支持她生命的唯有荒淫无度的生活,最终难逃枯萎的结局。三位封建时期女性的悲剧命运在石凌的笔下如此鲜活、形象,令人令人佩服不己。
   三
   石凌在大自然中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她还时时不忘去关注那些社会最底层人的坎坷命运。
   《我的幸福踩着你的伤痛》是她去九寨沟的路上写成的。在阅山赏景,沐浴天堂美景的时候,她却想到了汶川地震,想到了那些在废墟中坚强的身影和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无助与伤痛。于是,便有了她与自然心灵互振的瞬间:“九寨,那是人人向往的天堂,是不是通往天堂必须经过地狱?那么,是谁决定了一些人只能住在这么脆弱的的环境中守护天堂之门?”从这些发自作者内心的呐喊,我感受到她的大爱、大悟、大境界。这是难能可贵的,能时刻不忘作者的使命,从生活的背面看清真相,并能勇敢的喊出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
   在旅游胜地,那些艰难跋涉的《背山工》就引发了石凌诸多感慨,那些像蚂蚁一样匍匐的身影深深触动了她的灵魂。她说:“泰山中松吟鹤鸣,泉水叮咚、云影扑朔,雾岚若仙,背山工却没有功夫欣赏。大山之于他们,是艰跚而漫长的人生路“是啊!他们在用生命丈量着山的高度的同时,也在体验着人生的无奈与苦涩!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在和命运抗争。
   《夯基者》则是石凌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正视现实。那《熟悉的背影》《午夜那些忙碌的日子》《笑容如菊》《谁为你歌唱》大都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最普通最熟悉的平凡故事,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最博爱的思想抒写他们。那街边扫马路、修自行车的老夫妻相濡以沫的坚强;那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的建筑工人;那曾近当过代课老师,而今在街边卖小吃的女人,还有那一地银铃般的笑声;在几千米深处采集幸福的煤矿工人,在荒凉缺氧的青藏线上的修路工……都让她的眼眸湿润,不由促使她去抒写他们,赞美他们。无论时代怎么更替,社会都需要富有爱心的作家,他们有理由有责任去担当和讴歌社会最低层的人和事,真和善。
   石凌在充满诗意的路上《听山》、《听秋》、沐浴《天浴》、《倾听天籁》,听崆峒山上晨钟暮鼓的钟声、禅音绕梁的余音。听着大山深处烈烈的西风,听鸟儿鸣翠柳的歌唱……这一切,仿佛就是一首交响乐,优美而壮观,真实而虚幻,让她的心灵更加沉静、安然。她仿佛就是一位娴熟的琴师,在大山顶上弹奏着最美妙的音符,那么委婉、动听,和着山的灵动,山的韵味,山的浩然,交织出了一首素蓝如瓦的天籁之音,在寂静中回旋……
   四
   石凌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在这条路上不断的探索、发现、前行。
   探索信仰的《在路上》一文中写道:“无路的地方寻着路,他们却常常被遗忘在路上。"“从黑格尔、马克思、贝多芬、门德尔松、弗洛伊德、洛克菲勒、基辛格、卓别林、爱轮堡、毕加索、爱因斯坦”这些犹太人的典型代表身上,不难看出犹太人的聪慧、睿智、即使在民族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和信仰危机中,犹太人的精神之魂,民族之魂,信仰之魂仍然激盎、蓬勃。这是一个民族的凝聚之力,团结之力和大无我的精神,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能永远矗立,成为世人崇拜的民族。她说:“犹太民族是一支形散魂不散的民族。他们把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作为本民族的精神家园与个人的精神动力”从她对犹太民族的尊敬和精彩解读中,我看到了石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挥就,而是几十年的人生积淀和广博的阅览的积累。这就是一个作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扩延的厚度和深度。
   在岭南的梦工厂里,她的视角不仅仅落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上,而是用历史的触角去挖掘这座城市的灵魂。她说:“羊城的历史质感不仅体现在建筑物上,武馆、中山纪念堂、名人纪念馆……民主革命的号角就是从这里响起,传遍全中国的。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不仅昭示一种历史文化,更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不忘国耻不忘根本,不忘历史”于时她想到了林则徐、孙中山、霍元甲等一批为促进民族独立、国家兴旺的仁人志士。这是何等的大爱,她用一个基层作家的情怀抒发了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
   从历史名人到底层小人物,珠江三角云集着来自大江南北的开拓者,为广东的发展做着贡献。民工这个让多少人尴尬的代名词也应用而生,成为经济大潮中的主力军,更是广东发展的主要链条,演绎着广东崛起的神话。于是,作者通过岭南这个经济特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充满竞争的紧张气氛,南腔北调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早茶文化。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个充满浮躁、铜臭味,不读书的时代,岭南人却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而且书市云集,成为岭南的一大亮点,支撑着人们的精神,让石凌万分的欣慰。她说:“无论网络怎么先进,读书都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手握一本好书,就是谛听一位智者的倾诉,感觉涓涓清流缓缓流过心田,驱散了生命里的空虚与荒芜。”从中可以看到,读书已经成为岭南人不可缺少的内容。说起读书,石凌的读书量之大让我自愧不如。在一次和她的交流中,得知她经常手不释卷,有段时间她每两三天会读完一本书,而今已经读完了几百本中外名著,而且写了大量的书评。真是难以想象,一个在职场上跑步,在繁杂的家务中奔忙的女人,哪来时间能静下心来阅读?看来,忙不是理由,如果热爱读书,时间永远是有的,石凌的毅力让我肃然起敬。她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人们应该做到第一是读书。读书是与智者对话,让智者智慧启迪我,引导我,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第二是读山水。有空的时候,我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走走,感受大自然旖旎的风光,让自然风光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就是石凌,一个视《书是甜的》,把读书视为美食,视为生命,与智者对话的智者。
   石凌的文章充满着亲情、友情。通过《母亲》这篇散文,我看到了石凌笔下一个善良、孤独、寂寞的母亲形象。母亲在艰难岁月中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成人,自己却年老力尽,被不孝的子孙置于牛棚,以牛为伴,孤独的打发着漫长的光阴。这篇文章的手法非常细腻,作者用悲怜的情绪塑造了这样一个悲情的《母亲》,让我的内心很窒息,很难受,更引起了我的愤慨,为那个可怜的《母亲》叫屈,愤恨那些不孝子孙的无德不孝。这篇文章,石凌告诉了我们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养老问题及走向。
   《离家的路上》《老屋》《难忘恩师》《仇姨》《命若琴丝》《大画》等篇章,让我看到了石凌细腻的思想情感。她用纠结的心抒写了她失去父亲的疼痛、那离家路上的泪眼婆娑,那老屋的沧桑和凄凉,都深埋在了她的内心,陪伴她游走四方。更难忘她成长路上的恩师,人生路上的挚爱,包括那个大画、疯子、瞎子的悲惨命运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这些文章中,我看到了石凌”胸怀若谷,上善若水“的情怀!
   走走停停,读完石凌的散文集《素蓝如瓦》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所思所悟,流于纸上。寥寥数笔,岂能尽也,感觉还没有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多元的表达。我想石的坚强,凌厉和敏锐全都蕴含在她的文字里。希望大家慧眼识英才,读之,品之。
  

共 51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读书的人是否越来越少,是否会被现代化的忙碌所取代,石凌的作品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答案:读书能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手握一本好书,就是谛听一位智者的倾诉,感觉涓涓清流缓缓流过心田,驱散了生命里的空虚与荒芜。优秀的作品永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有思想,有爱心,有担当的人,时时刻刻忧心于芸芸众生的悲哀愁苦之中,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去唤醒他们,倾自己的智慧去启迪,用真挚的爱心去温暖他们……虽然我们没有能够读到作家《素蓝如瓦》,确从关山老师的作品里品尝到了那如高山流水般清澈的音符,体会到了石凌老师内心里那份大爱无疆和如水清澈的灵动。关山老师的作品细腻,耐读,言语里可以看出关山老师一样是一位智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老师佳作,特此倾情推荐。感谢赐稿,取代你更多的精彩。【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01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6-03-28 12:12:33
  祝老师创作愉快,取代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你猜        2016-03-28 12:37:35
  祝老师创作愉快,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