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甘肃礼县的农民诗人现象

编辑推荐 甘肃礼县的农民诗人现象


作者:雏燕 秀才,215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9发表时间:2016-03-28 15:27:54
摘要: 甘肃礼县的农民诗人现象

湖北女诗人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红了全国,被冠之为农民诗人,她的诗歌是以爱情是为主(从我仅读到的几首看),内容里却与农民生活无关,戴上一顶农民诗人的帽子真是名不符实了。但是可见,农民诗人的头衔并不过时,仍然是一种诗歌创作的现象存在。
   余秀华作为农民诗人并不新鲜,况且也不地道,刘志清、王五星和南山牛是礼县乃至全市全省有名的农民诗人。六十年代刘志清的诗歌以《红牧歌》为代表的甘肃农民诗人已登上甘肃诗坛,七八十年代农民诗人王五星的诗歌也驰骋甘肃诗坛,九十年代至今南山牛的诗歌在《飞天》《诗刊》频频闪亮登场,也给他戴上了农民诗人的头衔。农民诗人不会消失,农民诗人将以他独特的风貌展示在中国诗坛。然而,在一个穷县能够出现三位影响力极大的农民诗人的现象是在全省少见的文学现象,值得关注。
   刘志清、王五星和南山牛的诗歌主体是以乡土生活为题材,也涉及爱情、乡情、亲情,后者浓郁些,而余秀华的诗歌以前者浓郁一些,礼县农民诗人应该是乡土农民诗人更为准确些。一个或几个作家或诗人的创作高度能够代表地域作品创作的高度,六十年代刘志清、王五星和当今南山牛时隔五十多年,说明礼县诗歌创作的联成性,礼县诗歌创作的农民特征的传承和发展是喜人的,诗人的标杆就是礼县诗歌创作的高度,农民诗人是礼县诗歌创作的具有标志性,刘志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礼县诗歌的山峰,而王五星、南山牛是当今礼县农民诗人的姊妹峰,就诗歌成就而言南山牛的海拔最高,刘志清的影响最大。推广礼县诗歌品牌,打造诗歌礼县,文化礼县。
   刘志清,笔名冰泉,汉族,1938年生于礼县永坪上石嘴村,从小放羊,1955年脱盲并开始业余创作。新中国诞生时刘志清才十一岁,他是新中国农民文化翻身的见证人,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哺育下走向文学之路的新中国第一代新型农民。是共产党把他从一个放羊娃变成了翻身的农民,一个不识字的放羊娃进扫盲村小识字,学文化,他从农村文化普及运动中受益,从识字课本中汲取最初的文化养分和文学养分,在那个革命文艺大普及的时代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中启蒙了他的文学创作,在那个十分推存为工农兵创作的时代,翻身农民抒发心声,歌颂共产党毛主席,他写出了:“高山的松柏园里的竹,枝儿叶儿四季绿。伟大不过的共产党,给人民造下万代福。”是当时新民歌的时代主题。刘志清二十一岁时在《甘肃农民报》上读到著名诗人李季的长诗《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后,大受启发,写出了叙事诗《枯草俊了》,叙述了一个农民经历新旧社会的故事,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翻身农民的运动,刊发在县级刊物《西礼之花》上,由于这首诗句式、语言很有李季的风格,引起广泛关注。一九六零年初刘志清到甘肃省文联《红旗手》编辑部举办的读书会学习,这年在读书会上写成了真人真事的叙事诗《红河畔上春光好》,刘志清受到了李季的教诲和指导。刘志清在纪念《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活动中,参加了全省百余名作者为期三个月的创作学习班上,再次超越自我,创作出了一千一百行的叙事长诗《红牧歌》。刘志清的叙事长诗《红牧歌》在《甘肃日报》整版刊登,至今是没有先例的,在甘肃报业史上空前少有。后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了刘志清诗集《红牧歌》。甘肃文联《飞天》原主编杨文林是这样评价刘志清的:“走自己的路,和李季赛过诗、为诗歌新意而赶山苦行不息的,是怀着‘苦荞情结’的刘志清”,他的诗体是民歌体但有所突破,如“旋黄旋割,白雨白河/那片先黄,那片先割/旋黄鸟啼晓金黄的六月/金黄的六月车载马驮/”,和“长堤秋深,夜色朦胧/我在朦胧的秋色里走走停停/历史在延伸,心事无所伸/吸一锅烟吧,再看看路程/……不想回首,且已回首/赤脚撞进岁月的河/爹找不见,娘找不见/爹和娘早已过了山”,刘志清的“苦荞情结”在他的第二本诗集《祁山的云》里表现的最真挚,“毛毛雨,割苦荞/四月梨花雨,五月种苦荞/梨花白时双蝶舞/荞麦熟时知谁苦/割不开的连山雾/唱不尽的老山谣/”,这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受苦,吃苦,知苦的刘志清,是一个不忘苦能以“苦”咏诗言志的农民诗人。在《红牧歌》的“出版说明”里说:“作者是放牛娃出身,在旧社会受尽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解放后,怀着对党和毛主席无限热爱的阶级深情,刻苦学习革命文化,扫了盲,识了字,并在党的关怀、培养下,成为一个革命的文艺战士。一九五五年以来,他在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写了一千多首诗歌”,“作品思想鲜明,感情真挚,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简练朴实。”
   刘志清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2年调干到礼县文化馆工作。担任过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作协理事,甘肃省民俗研究会会员,陇南地区作协副主席,礼县作协主席;50多年来,创作1200余首诗歌,发表在《甘肃农民报》《工农文学》《飞天》《西北农工商报》等报刊,成名作长诗《枯草俊了》(1959年)、叙事诗《红牧歌》(1974年),代表作《炊烟》1980年在《飞天》发表震惊了我省文坛。197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牧歌》(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入了他从1955年到1974年创作的五十四首诗歌精品;2010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祁山的雾》(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了他从1972年至今创作的160多首诗歌。主编出版约30万字的《礼县民间文学集》。刘志清主要作品有《春耕小唱》《锄草争锋》《枯草俊了》《红河畔上春光好》《路边打谷场》《祁连春夜》(四首)、《颂歌》《红旗满山头》《满怀激情唱赞歌》《红牧歌》(叙诗)、《陇山新人》《深情怀念毛主席》《唱起山歌想总理》《毛主席叫咱上讲台》《山乡秋色》《炊烟》《旋黄声声》《返青的田野》《满月》《甘泉盛满醇香酒》《又是一个植树节》《路》《姊妹育林》《径河绿叶》《西汉水的响声》《祁山琴声》《山野小溪之歌》(二首)《山雾》《夜游郎》《组织起来》《伟大的转折》等。
   刘志清的诗歌诞生在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历史巨变的时期,真实的记录了新中国农民的命运转折、生活变化、精神轨迹和灵魂,是礼县乃至甘肃的一个整体性文化现象,他史诗般记录了中国第一代农民从农民变成农民诗人成长的运行轨迹,是甘肃诗歌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符号。
   王五星被杨文林成为“新一代的农民诗人”。他在二十三岁在《甘肃日报》发表处女作《红灯歌》,正是一九七六年五月,他的诗歌正处在贫困农村经济发生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期发生的大变化,被改革浪潮推上诗坛的诗人,1980年6月发在《甘肃文艺》的《填表》,1981年发表在《甘肃日报》的《山乡侧影》和8月发在《飞天》的《转娘家》,1982年1月《甘肃农民报》发表的《上梁曲》,1982年5月《陇苗》发表的《卧镰酒》,8月《甘肃日报》发表的《爷孙乐》,1983年9月在《陇苗》发表的《五月五绣荷包》、《甘肃农民报》发表的《迎春笑声》、《罩山雨》、《分红会上》、《小镇集市》,1982年省级刊物《陇苗》五月号隆重推出“农民诗人之卷”,刘志清和王五星就是五人中的两人,后又被甘肃省电台转播影响极大。1987年4月《飞天》发表的《村女》,他直抒胸臆歌唱“三中全会的春风染山川”,“眼含热泪手发抖”。1995年第六期《驼铃》发表的《土炕》影响极大。他的诗歌登上了国刊《诗刊》,成了全省响当当的农民诗人。他的作品发在《诗刊》、《人民文学》、《飞天》、《山溪》、《青海湖》、《驼铃》、《甘肃日报》、《农民日报》、《甘肃农民报》等报刊。
   1998年5月王五星组织筹办了《祁山》创刊号,他以洋溢的热情写出了有名一万二千多字的《礼县文学四十年》,全面总结了我县建国至一九九五年的文学发展状况,材料详实准确,具有史料性,弥补了我县文学史的空白。
   王五星,男,汉族,礼县永坪人,1955年生。曾入西北大学作家班学习,现为礼县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作协会员。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50多首,其中主要作品有《红灯歌》《新媳妇》《填表》《转娘家》《迎亲的手扶进了庄》《请兽医》《爷孙乐》《画》《山货集》《锤声》《罩山雨)《五月五,绣荷包》《剪窗花》《串辣椒)《卧锄酒》《腊月夜》《农家小院》《养鸡妹的心愿》《山乡交易会》《迎春笑声》《憨哥》《脱粒机像头吃不饱的牛》《麦黄杏》《贴春联》《农家的早晨》《学骑车》《六月夜》《借锄》《歇晌》《分红会上》《修舞台》《山梁曲》《农家“职代会”》《谷场》《村女》《歪脖柳》《山村大龄女》《雨天麦客》《爷爷》《婆媳上街》等。
   南山牛有诗集《家在甘肃》(2008年12月)《犁铧翻开的春天》(2015年)和散文集《蓝墨水的上游》(2015年)。
   南山牛原名王振宇,礼县宽川镇蒲家山人,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诗歌作品,组诗《溢满情歌的乡土》(1998年1月《诗刊》)《家在甘肃》《春华秋实的村庄》等先后刊发在《飞天》《星星》《诗刊》,有作品获得多种奖项,有作品入选中国作协诗刊社编选的《99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陇南市作协副主席,2002年4月出席甘肃省第一届诗会,会上被称为农民诗人,南山牛的诗歌被评论界认为他是“中国农民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成为礼县又一位被称农民诗人的第三位礼县籍诗人。“按年龄,南山牛应属于上一代,但他发表诗作晚,属于大嚣晚成的诗人,只能小了辈份。这一代诗人数量最多,实力最强。这一代诗人根扎于西汉水流域,像头牛一样,一点也不张扬,却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歌。”(汪渺《西汉水诗群》)。南山牛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把苦涩无味的农村生活用诗化了的语言描绘出来,使原本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有了更加丰富的形象。“南山牛为代表的农民诗人……具有远远超出诗歌的重大意义,因为他代表着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扩展。”(高平语)
   《犁铧翻开的春天》书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隐约的含蓄地扣紧诗集作者“南山牛”的身份和生活空间以及诗歌作品的风格基调、题材等,书名就是一句诗,一幅画,嗅到了泥土的气息,乡村气息。他的诗歌有浓浓的乡土情结,有对乡土深深的热爱和眷恋,对故乡的风土风俗熟悉充满爱戴与感激,对熟悉的山水草木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的细腻,乡村的唯美与历史感的重叠构成了南山牛诗歌的立体感和沉重感。
   南山牛的主要文学成就有:1987年3月31号发表处女作《小路》《兰州晚报·农村版》副刊。1993年《飞天》3月号发表《镰刀》。1997年《诗刊》8月号发表《南山牛小传》、《马路》。1998年《诗刊》发组诗《溢满情歌的乡土》。1998年5月《飞天》发表组诗《家在甘肃》。1999年《诗刊》1月号发组诗《春花秘实的村庄》。1999年《星星》10月号“中国之恋”栏目发组诗《国与家》、《绿风》发《诗三首》。2000年《星星》11月号发组诗《春花秘实的村庄》。2001年《诗刊》2月号头条发《村庄》、《乡戏》2004年春,获《飞天》文学十年奖。2009年,为“建国六十周年”创作的《小平啊,我的粮食丰收了》一诗,获甘肃省征文二等奖。入选《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诗歌卷)》。
  
   三位诗人的成长离不开先驱引导,这点不必细说,要说的就是,礼县的三位农民诗人有一股子的传承精神,刘志清是王五星的老师,同样王五星也被南山牛称为老师,师带徒的传承关系;三位的各类文章里的叙述就是佐证。每位诗人的自身成长过程主要是个人勤奋;诗人都有童年少年时期度比较贫穷生活的经历;三位诗人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的磨难,刘志清和王五星虽然最后成了国家公职干部,但南山牛至今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当然了南山牛的生活比他过去的生后有了较大的改变,但读他的散文集《在兰墨水的上游》里的篇什还是令人心酸。
   时代是产生诗人的沃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我县著名农民诗人刘志清为代表创作出了许多反映时代风采的优秀诗歌。他刻苦勤奋,自学成才,是陇南诗坛的拓荒者,为陇南现代诗歌的基础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陇南前期诗歌的创作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刘志清、王五星是西汉水现代诗歌“诗歌的先行者”“启蒙者”,南山牛是“崛起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诗人们的艺术态度的转变,中国诗歌浪潮回落,但礼县诗人王五星和南山牛的诗歌在全国各大重要诗歌报刊和各综合性文学期刊发表,多次登上了国刊《诗刊》,不仅是陇南新时期现代诗歌创作的代表,而且是全省的现代诗歌创作的佼佼者,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关注人生,贴近时代生活,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他们诗歌的风格,脚下的这片沃土是他们生命的灵魂也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扎实稳健。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偏僻信息不畅的陇南,特别是礼县能焕发出灿烂的激情和智慧之光,他们的诗歌创作贴近时代生活反映能够生活是他们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创作源泉;“一百个诗人的诗,就有一百种美的形态。”肥沃的南仓大地,生长庄稼又生长诗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陇南诗歌的特色,刘志清、王五星和南山牛是其诗歌的集大成者,是杰出的代表。礼县三位农民诗人的出现,都是在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产生成长起来的,都走到了中国农村诗歌创作的前沿,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三个诗人的诗歌创作具有连续性从未间断的六十年。系统地读他们的诗歌,就是在阅历中国农民翻身解放、从贫困走向富裕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如果把他们三人农民诗人的诗歌按时间为顺序编成一个集子,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纵观建国六十六年礼县文学的发展,诗歌创作一路领先,而我县农民诗人的现代诗歌的创作,以很大的成绩在我县甚至全省文坛独领风骚,覆盖整整六十年的历史,形成礼县文学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姊妹山。
  
   参考文献
   甘肃陇南地区文联《陇南五十年文学作品选》(诗歌卷)
   杨文林《陇上文坛“四君子”》(2009年7月号《飞天》)
   刘志清《祁山的雾》(敦煌文艺出版社)
   王五星《礼县文学四十年》(《祁山》创刊号)
   刘志清《红牧歌》(甘肃人民出版社)
   刘志清《布谷鸟的歌声》(《祁山的雾》(敦煌文艺出版社))
   赵文博《南山有牛正犁耕》(2009年7月《祁山》)
   刘彦林《在农事的间隙点种诗意的花朵》(2009年3月《祁山》)
   南山牛《家在甘肃》《犁铧翻开的春天》(敦煌出版社出版)
   南山牛《在兰墨水的上游》(敦煌出版社出版)
   礼县志编纂委员会《礼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共 58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很细腻地为我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甘肃礼县这个偏僻而贫穷的县,出现刘志清、王五星和南山牛三位影响力极大的农民诗人,他们硕果累累的创作成就,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很少见的,他们是新中国农民文化翻身的见证人,他们的诗歌主体是以乡土生活为题材,也涉及爱情、乡情、亲情,他们作品常见于省级以及国家级名刊。作者就以这三位的文学成就和少见的文学现象,有根有据地进行阐述,“系统地读他们的诗歌,就是在阅历中国农民翻身解放、从贫困走向富裕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如果把他们三人农民诗人的诗歌按时间为顺序编成一个集子,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中肯了三位农民诗人,对礼县诗歌领域的贡献。推荐共赏!【编辑:清纯芳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6-03-28 15:29:19
  感谢赐稿江山系统!问好作者!
清纯芳心
2 楼        文友:清纯芳心        2016-03-28 15:33:52
  甘肃素来就是出诗人的地方,而在甘肃礼县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出现了三位文坛上赫赫有名的诗人,
   这种文学形象,真的值得关注!
清纯芳心
3 楼        文友:雏燕        2016-03-28 15:44:41
  谢谢清纯芳心推荐!问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