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那年】溢满温情的乡愁 (散文·征文)

精品 【晓荷·那年】溢满温情的乡愁 (散文·征文)


作者:关山琴韵 秀才,261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2发表时间:2016-04-01 20:49:24


   乡愁是什么呢?乡愁是瓦蓝上空的炊烟,是母亲手中的千层底,是牧童晚归的牛铃声,是庄稼地里挥汗如雨的背影,还有割舍不掉的亲情、乡音,这淡淡的乡愁里,有游子挥之不去的情结……
   ——题记
   一
   收到山西临汾市作家夏全发老师刚出版的散文集《乡愁心语》时,适逢2015年年底,在辞旧迎新时节,忙里偷闲,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文字里看了一部分,今天终于将全文赏读完毕,内心亦充满淡淡的情丝、乡愁,掩卷沉思,仍意犹未尽。看着这部作家十月怀胎,凝结着心血生出的娃娃,内心是阵阵的激动,不由被老师丰满的笔调,淡淡的情思,暖暖的心语感动着。
   我和夏全发老师是在2013年盛夏季节,于湖南岳阳参加首届中国散文诗歌作家神州行暨洞庭湖采风交流活动颁奖会上认识的。记得老师那次荣获的特等奖。当老师在镁光灯的聚焦中,在人们热烈的掌声和羡慕的目光中,神采奕奕走向领奖台,我才看清他是位身材微胖,慈眉善目,彬彬有礼的中年人。经主持人介绍才知他来自山西临汾市,原临汾市文联副主席。几天里,缘分让我们相知相惜,我们一同游走波光粼粼的洞庭湖,领略屈原故里的灿烂文化,蹬岳阳名楼,感知历史文化的精髓。从几天的交流中,得知夏全发老师不但喜欢散文、报告文学创作,还进行着电视剧本的创作,并多次荣获省内外文化部门的表彰奖励。
   这部长达二十万字的散文集,以历史为背景,乡愁为基调,亲情为主线,用高雅的笔墨,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文风,抒怀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深入生活,笔触历史的文人情怀。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充满冥思,情感丰富的著作,我的灵魂也随着他文字的音韵跳跃起来,让我近似枯萎的灵魂慢慢有了张力,又充满了灵感。也许我们都是同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在他娴熟、厚重的文字里,每一篇文章都深深触动着我的神经,让我感知着他灵魂深处富有生命质感的故事。
   在《母亲》这篇散文里,凝结了他对母亲千丝万缕的情感。他的母亲和大多数母亲一样,从小因家庭贫寒,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嫁给了一位穷秀才。婚后的生活,面对上上下下几十口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一个稚嫩的肩膀是怎样扛起了一个家。随着他们姊妹几人的出生,母亲的日子更是含辛茹苦,但就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母亲还是咬着牙,坚持让他们姊妹几人进了学堂,让他们读书识字。为他们插上了梦的翅膀。他在文中这样描写母亲:“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念过书,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她却十分重视儿女后代的文化教育和技艺学习……”从这些暖暖的文字里面,我们不难看出,母亲是这个世界多么伟大,高尚的称号,她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女。《爱吧,最是糟糠结发妻》描写了他和妻子慧四十几年相厮相守,忠贞不渝的爱情。他和妻子是同窗好友,共同的爱好,相同的志向把他们紧紧的系在了一起,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亲亲我我的甜言蜜语,有的只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婚后的日子,他们分居两地,为各自的事业忙碌。但随着孩子的相继出生,妻子身上的担子更重。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子女,也在全力支持着他的事业。他在文中最后这样描写自己的妻子:“古往今来,君子是斗不过小人的,古往今来,干事的往往都要受到不干事的暗算,就在他这样的人生低谷中,慧却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安慰和关怀,她没有埋怨,没有沮丧,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不尽的体贴入微与安抚,使我那个受伤的心得到慰藉得到升华。”从这些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里,我看到他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至亲至爱的爱情故事和作者一颗感恩的心,敢于但当的责任感,也诠释了“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典故。
   《老家有支烧酒歌》则描写了山西翼城的故事。这里是烧酒的故乡,流传着一支烧酒的歌。烧酒歌不仅记录了家乡烧酒的历史轨迹,还彰显了这里的文化脉络。同时还流溢出淡淡的思念和乡愁。他在文中不但详细阐述了酒文化的渊源,发展前景,烧酒工艺,还编排了《酒令歌》,读后令人深思,耐人寻味。他在文中这样写道:“我的家乡,地道的烧酒歌当属西阎民歌,它是一种山歌小调,在西阎镇特别流行。西阎民歌起先是在洞房里唱的小曲,闹洞房时,让新娘唱的小曲,新娘不能喝酒,就得唱支小曲。新娘要是不喝酒,就得一支一支唱下去,所以许多姑娘,在没有结婚之前,你传我,我传你,学习了不少曲儿,以备新婚之夜唱。”多么奇特、深邃的酒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故乡,一个以烧酒为生活,烧酒歌为脉络,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便留下了浓郁的乡情,乡愁。《两代书香梦》他用厚重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家族,两代文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萌生出的不同境界以及各自的理想追求和梦想。他的父亲,一个从旧体制下走出的文人,身上残留着一个时代的痛楚和烙印,但不泛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善良。而他,一个生长在新中国,成长于中国新老交替的大熔炉,他传承了父亲的耕读梦,从乡村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到“头名状元”,从那时起,他的心里萌生了一个作家梦,这梦一做就做了几十年,如今,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用文字诠释着灵魂深处的真善美。他在文中神情饱满的写道:“我们父子的两代‘书香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从父亲的‘耕读梦’——我的‘作家梦’,实在是经过一代接一代的长期追求与拼搏才实现的!或许这只是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梦的一个缩影,然而,通过我们父子的寻梦理想,展示两代人追梦的一个过程,更加激发了我们这个家族的奋斗热情,坚定了我们子孙后代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心,为实现中国梦而代代相传”多么远达的目标,崇高的理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两位博士,几代读书人的梦,也诠释了我的梦,中国梦。
  
   二
   作为一个作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这一点,夏全发老师做到了。有时候,为了一个历史故事,他不辞路途遥远,要跑很多地方去采访,挖掘历史遗留下来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这种尊重历史的严谨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运河魂》、《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作者两篇抒发英雄情怀的作品,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从山西临汾刘村八路军学兵队走出来的江苏镇江籍知识女性杨瑞年及杨青年、杨华年三姊妹抛弃富裕的生活,投身抗日救亡之路,最终走向革命,成长为光荣的“一门三英烈”的英雄事迹。他说:“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英雄”。为了让一个真实的故事呈现,作者曾沿着烈士的足迹来到运河之畔的名镇镇江、扬州、南昌、安徽等地,拜访了英雄的胞弟、新四军老战士和相关人员,寻访英雄生活、战斗、牺牲的点点滴滴,找寻他们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挖掘最有价值的线索,写出了两篇最有价值的文章,给英雄一个交代,给后人一个交代,给社会一个交代。一个家庭出了三名英雄,可谓满门忠烈,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中国革命的胜利,舍小家,为大家,血洒疆场,精忠报国。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读后振奋人心,令人感慨,也深有感触,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作家,为了真实的反映英雄走过的路,他不辞辛苦,利用半个月,行程“八千里路云和”,穿越大半个中国,踏遍晋、豫、皖、苏、浙、赣、鄂、闽八省十几个新四军、八路军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将一个忠烈的家庭,立体、鲜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多么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他的言行,不但彰显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操,更表现了一个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样深度的好文,读起来令人振奋,荡人心魄。
   夏全发老师的文章思想深刻,结构紧密,且哲理性强,流溢出很深的乡愁韵味。在家乡这根剪不断的脉络上,有他对人生深层次的思考,并写出了富有分量的作品。他目光犀利,见解独到,用不同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美。作品《寻梦文化石膏山》、《春到黄花岭》、《五月榴红映古城》、《抒写大峡谷新童话》、《夏日青松岭》、《街头梨花开》六篇抒景感怀的作品,可谓各具特色。作者用空灵而优美的语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把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民风,风土人情等描写的独具特色,让我们看到了这块热土上托起的生命之魂。
   以诚待人,知恩图报,是夏老师做人的准则。从作品《茶香千里传友情》、《京城探访女画家》《享受情亲》等作品里,就会感受到暖暖的文字里,充满着浓郁的亲情、友情、同窗情,让我看到了一个心底无私,胸怀宽阔,大度豁达,敢于说真话的作家。
   常言道,文品如人品。从他的作品里,处处彰显出人性的美,折射出一种生命的光辉,夏老师就像一个燃烧的火盆,把温暖传递给大家,给读者一种激扬、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有了这些品质的垫铺,他的作品不但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乡土气,以及时代感,正能量,又不失浪漫、优雅、空灵之感。他的文字,其澜:犹如大海,惊涛骇浪。其韵:犹如古琴,声声悦耳。其香:犹如桃花,沁心入脾,令人心旷神怡。
   作品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其味,解其意。粗略的看完这部散发着作者诗意心路,在淡淡的乡愁里,凝结了作者太多的精血,每一个字符里,都蕴含着作者淡淡的愁绪,让我看到了作者读山阅水,蹬山赏景,踏浪生情的浪漫情怀。此时此刻,夜色斑斓中,我仿佛看到,夏老师正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在滴滴答答的声响里,一根网线,将一篇篇美文催生出一朵朵艳丽的花儿,夕阳斜下,那抹璀璨的嫣红,更加璀璨绚!夜色斑斓中,我的脑海里仿佛又浮现出当年在洞庭湖畔岳阳楼上屈子祠里…..我们一起浏览赏景、切磋文章、交流心得的情景!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智者交心,在深奥、精髓、凝练的文字里,才能达到心明如镜,宁静致远的境界……

共 3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一本好书,就是和智者交心,在深奥、精髓、凝练的文字里,才能达到心明如镜,宁静致远的境界;正如作者像我们解读的夏全发老师的散文集《乡愁心语》一样。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夏全发老师的散文:第一部分,作者以“乡愁”为中心,像我们解读了一个个在外漂泊打拼的游子之思,从侧面烘托出作者被引起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第二部分,作者以“英雄情怀”、“亲历红军路”为主导线索,像我们揭示了夏全发老师尊重历史,尊重社会的高尚品德。侧面告知我们文品如人品,一个人会写文是不错,一个人懂得尊重社会法则,懂得感恩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当今的我们所缺的就是这一样的一种精神。全文以举例论证为主,从不同角度赏析,不难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及作者的文品。全篇文理得当,结构层次有序,“合二为一”的诠释出“溢满温情的乡愁”,的确不失为一篇佳作,推荐赏读!感谢赐稿晓荷,问好作者,祝生活愉快再创佳作!【编辑:桑瑜】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04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6-04-02 00:50:30
  学习老师佳作,祝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何叶        2016-04-02 16:32:00
  非常不错的文!给赞!祝好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