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海放牧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墨海】纷纷雨中话清明(散文)

精品 【墨海】纷纷雨中话清明(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37发表时间:2016-04-04 06:44:10
摘要:千年的风俗传承千年。总之,清明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各个地方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但主题都是以祭扫为主,踏青为辅,突出了清明节的氛围。如今政府也人性化地将清明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不仅尊重祭扫活动,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对清明节的肯定和传承。

又逢清明时节,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玻,似一双双温软的手在撩拨着我的心弦,也将我的思绪拉到了大唐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意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千古绝唱般的诗句,不仅描写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心里感受和面部表情,也体现了一袭落拓青衫的杜牧对烟雨江南的迷恋之情,更说明了清明时节的杏花飞舞的优美风景。
   三月的江南,燕尾剪出了佛提之柳,吹面不寒的春风撩拨得嫩荫下绿芽吐露出满地心思,在似有若无的霏霏烟雨中朦胧着晶莹。姑且不说远处高楼在花红柳绿中缥缈意境,迎面而来的一位牧童,侧坐牛背,横吹短笛,飘扬出悠闲的音符。惹得野鹤闲云般的杜牧,明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却要接借问酒家何处有,走进了杏花掩映的白墙黑瓦的村落。千年的窖藏既饮醉了清明,也醉出了诗人的诗意,更醉了古今往来的无数读者。
   三月的江南,垂柳曳绿帘,桃红流飞霞,杏花则花事正浓,以如此美景去烘托“欲断魂”的心境,不能不说是文笔独道,更体现了清明节是一个独特的节日——既有着祭扫逝者的悲伤之泪,又有着踏青的欢笑之声。
   清明节起始于周代,迄今也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它首先是农历节气中的节日,距离冬至日大约一百零八天,横亘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气温在不断地攀升,明净的四野勃发生机,大自然的万物穿绿戴翠,大气清爽,景色诱人又怡人,同时又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真可谓是一年之计的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原本的清明节与祭扫无关,直到唐代时,才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将以祭扫为主题的寒食节与节气中清明节和谐地统一起来,也形成了一种千古的文化,正如宋代黄庭坚的《清明》吟哦的那样:“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在我记忆的褶皱里,有一幅关于家乡清明节的画面,它既有着与其它地方共同的一面,又有着独特的一面。现在的人在清明节时,往往去规定的公墓或者纪念堂去祭拜逝者,而小时候生活在沿海滩涂地区的人,则要到乱葬岗祭扫坟墓。人们在清明节那天,要扛上锹、叉、锨等工具去填坟。铲去一年来风蚀雨侵的旧土,再填补上具有新生草根联络的新土,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在一正一反的圆锥体状的坟头之间还要铺垫上一叠宽大的纸钱,既表达了坟已新填,又似为逝者围上了崭新的围巾,在风中兀自飘舞。
   在当时,在祭扫自家坟墓的之前,人们特别是政府的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在校的学生,在清明节的前几天,就要举着红旗抬着花圈,排着长长的队伍,去烈士墓前,重温革命烈士的烽火岁月,去濡染他们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当时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思想和继承革命传统的决心。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家乡已经穿上了柳绿花红的新装,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走进大自然去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呼吸着清新的气息,欣赏着良辰美景,无疑是一份享受,又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极佳方式。
   在我的少年时分,在清明节时主要有二种选择,一是去赶海,二是去爬山。所谓的赶海,不是像现在那样,在沙滩上慢悠悠踏浪而行,去捡拾那些绚丽的贝壳,而是在大海退潮时,背起竹篓,挽起裤管,赤脚到淤泥中,去捡拾海带,或者去捕捉那些鱼虾蟹,每一次都会满载而归。清明时,气温已经上升,即便是海水下的淤泥已经没有了蚀骨的寒意,所以每一次赶海不仅愉悦了自己的身心,也带回了足以让自己大快朵颐的美食。这种赶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孟夏,才会偃旗息鼓,那是因为极具寒性的海鲜,在夏天食用容易引起痢疾,即使在海边生长的人们也不愿轻易去食用。
   我的家乡虽然处在沿海地区,但附近同样有着好多座山,山虽然不高也怎么连绵起伏,好多都是些不见经传的小山,不过却有着许多或美丽或凄婉的传说,从而成为我们在清明节时去爬山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当今名扬海内外的花果山,在当时却宛如一个未谙世事的小女子,羞涩地躲在了云台山的臂弯中,曾经让无数人看不到她那清秀的倩影。也许是吴承恩的足迹注定要让花果山活色生香,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开播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才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在那交通欠发达的年代,朝气蓬勃的我们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为了探幽,只好骑上自行车,碾过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在船工的号子里渡过善后河,飞越东辛农场的麦香禾浪,剪道云台山,在一路歌声一路尘埃后,去膜拜阿育王塔的清幽伟岸,去聆听南天门前的禅心佛语,去玉女峰观朝霞赏月色。山高人为峰,只要你足踏峰顶,自然一览众山小。那时候的花果山不可能有今天神韵,但无论怎么变迁,它的底蕴还是花果山,还是与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有着无法分开的关联。每一次去爬花果山,都会填补一些理性中的一些留白,也正是这些留白,才使得风华正茂的我们不断前往。
   从我能够记事起,就认为风筝是清明节时飞翔蓝天白云下的鸟儿,是青少年从花绽蕊吐中腾飞出的梦想。尽管那个年代相对贫困,但再穷的人家都会为自己的儿女,去准备一只风筝,哪怕是最为简朴、最为简单的“小八角”风筝。
   那个年代,特别是农村,风筝大多来自父母的手工制作。一旦桃红梨白,父母就会忙里偷闲地去集市上,去购买一些彩色的薄纸回家。在夜晚那昏黄的煤油灯上,首先将选好的芦苇蘸上水,放在不断舞蹈的火苗上,去慢慢地弯成为预先想好的弧度,再用细麻绳捆扎成为一定的模型,然后首先糊上一张白纸,再将剪好的图案裱上去,最后将它收藏起来,一直收藏到清明节那天。
   无论是什么形状的风筝,也无论色彩有多么绚丽的风筝,都离不开两根绳子,一根是作为保持风筝飞翔平衡的尾巴,不长,也因为风筝大小而不等,另一根则是用来牵曳风筝用的绳子,比较长,用一根短的木棒绕成为团,风筝飞得越高,绳子就要放出越长。
   从风筝制作时,就与梦想关联着。在父母制作风筝时,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和其它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希望孩子在未来的一年中能够像风筝一样,登高望远,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而一旦孩子将风筝放飞天空时,就成为了孩童的梦想,飞翔蓝天好像已经不是风筝,而是一颗颗自由翱翔的心。
   我在放风筝时,曾经就有着一种猜想随着风筝飘舞,猜想着高高在上的风筝,定会瞭望到烟雨江南的小桥流水,也一定可以俯视齐鲁大地上的泰山极顶。那些的愿望在日后的时事里也得到了验证,曾经的我不仅足踏五岳独尊的泰山去求学,走出校门后很快就融入江南烟雨中。不知是什么时候留下了一个风俗,当风筝飞到自己预想的高度后,好多人都会在心里默默的许愿,不是突然将手中的绳子放开,就是将绳子砍断,听任五彩的风筝像凤凰一般地消失在天际……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在许多男孩放风筝时,那些女孩则穿红戴绿,嬉笑之间,将父母一贯用来捆绑物资的两根拇指粗绳索,系上已垂绿帘的柳树的枝干上,然后在离地面大约一米左右的位置上固定上一块适合木板,就成为了秋千。她们争先恐后地坐上木板上,然后双手扶住绳索,用脚尖使劲一踹地,人就随着秋千飘荡起来。无论是她们那银铃般的笑声,还是她们那惊恐的尖叫声,无不证明,她们不是飞舞在秋千上,而是飘飞在梦的世界中。
   在清明节时,老家也有着插柳的习俗,但它不是为了栽种柳树,而是如同一下地方种蒜一般,去预测自己心愿是否能够达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姑且不说它含有迷信的成分,柳的成活率很高,预示的大多很好,显然是一种激励自己努力奋斗的手段。为了掩饰自己,好多人还振振有词地说:插柳是为了辟邪。
   在我的老家,清明节那天不仅要到乱葬岗去祭扫坟墓,在午饭时还要在家中做上一些佳肴,焚烧冥币,进行祭拜,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意。在清明节这一天还有一些禁忌,比如妇女不仅不可以出行,也不可以动用针线,甚至禁止洗衣物。到了夜晚还会将自家灶膛里的灰烬掏出来,在院门前围上一条灰线,用来趋避传说中的鬼邪。
   千年的风俗传承千年。总之,清明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各个地方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但主题都是以祭扫为主,踏青为辅,突出了清明节的氛围。如今政府也人性化地将清明节规定为法定假日,不仅尊重祭扫活动,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对清明节的肯定和传承。

共 33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集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用隽永的笔触将儿时家乡过清明节的习俗一一道来,显得既别致又好看。作者首先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清明的起源以及与寒食节的合并,清明祭祀活动就是在这两个节令合二为一之后才逐渐兴起的。作品以亲切、热情的笔触讲述了儿时清明的的情况,赶海、爬山,插柳、放风筝、荡秋秋千……种种趣事都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怀念。在作者的笔下,景是优美,所叙述的事情是美好的,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这一切都让作品灵动了起来,表现出了作者对文字极高的驾驭能力和深厚的写作功底,的确可圈可点。感谢作者带来的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06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4-04 06:45:00
  拜读大作,体味作者介绍的儿时清明,体味不一样的景色,大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4-04 06:45:27
  一篇值得细品的佳作,力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6-04-04 06:45:48
  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6-04-04 21:24:37
  感谢赐稿墨海、放牧心情!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