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舞风清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墨舞】吹尽狂沙始到金(赏析)

编辑推荐 【墨舞】吹尽狂沙始到金(赏析) ——评许昭堂许高彬的作品《走近李鸿章》


作者:王爷地盘 童生,881.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08发表时间:2016-04-04 21:29:57
摘要:主要对安徽作家许昭堂许高彬的作品《走近李鸿章》进行评论。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评许昭堂许高彬的作品《走近李鸿章》
  
   歌德有诗云:“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征”,当走完人生历程,并且被史家和寿终正寝的大清一起写进历史时,李鸿章这个颇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中华名人就被人为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甚至在我儿时的心里,摇身化作一个千夫所指的符号,理所当然地成为“卖国”的象征。时隔一个世纪的今天,带着对这位老乡的猎奇心理,怀着一探究竟的执着,我在认真研读完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后,终于翻开许昭堂、许高彬联袂著述的《走进李鸿章》,沿着书本的指向,跟随二许的志趣,再次认真审视这段屈辱的历史,走进我们的老乡李鸿章那段曾被历史烟尘掩盖许久的生活。我在看到一个全面真实的李中堂的同时,也幸运地领略了两位许姓作家笔下这本明显带有典籍性质,兼具作家个性魅力的文化普及读本的神奇。
   有道是“读书可以明智”,希望摘掉愚蠢的帽子,尽快摇身一变成为头脑清醒的正常人是我的夙愿。所以贪婪而迫切地获取知识,便是我可能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终南捷径。作为一个书虫,该书首先赚我眼球的是其丰富知识性。只要翻开书本,我们便会瞬间坠入泛若烟海的知识府库,我们几乎可以在那里获取任何我们想要的各种知识。如果按照作者自行编排的体系,我们首先走进李鸿章的故乡合肥,在那里我们不仅看到合肥的地域文化,初次接触“欢团”的制作工艺,代表的文化意蕴,寄寓乡人的朴素愿望;了解巢湖流域的地方风情,明了啥叫掸尘,啥叫送灶,啥叫抓周……而且可以在近距离走入李鸿章带有传奇色彩的童年,横向获悉他非同寻常的家庭境况,麻大田的来历与其母亲的特殊情缘;纵览中堂大人家族血脉延续过程中的许李纠葛,以及后来两座祠堂的先后修缮。其中血浓于水的家族亲情世代延续不绝如缕,感人至深。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的眼光会逐渐由李鸿章蜗居柳荫塘隅的家族,向当时更为广阔社会挪移,由中堂大人的美好童年转入其初出茅庐的牛刀小试。在人生挫折、宦海浮沉与大清命运多舛的历史纠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曾把“万里长江作浴盆”的懵懂少年,如何一步步跻身封疆大吏的行列,在他并非一帆风顺的个人经历里,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位合肥祖荻,如何击楫中流,投笔从戎。甚至在李鸿章戎马倥侗中也能像当年的曹操横蔌赋诗,对酒当歌。我们在了解李氏发迹的过程中,在亲密接触被二许还原真相的历史里,看到了淮军子弟的历史功勋,困囿于历史现实的无可奈何,与世浮沉无处诉说的辛酸苦楚,还能在走近李鸿章的同时,获得巢湖文化的滋养,受到赵孟頫书法艺术的陶冶,接受到李鸿章诗歌的文学浸染,赏识了作者的秉笔直书的历史眼光,钦佩他们敏锐于常人的哲学思辨……
   要知道趣味是天然的良师,在它的引领下,即使没有多少文学功底,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乡下人也会无师自通,甚至会像书中竭力称赞的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淮军将领那样,横空出世,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走进李鸿章》当仁不让无可辩驳地成为我的尊师,在它充满诱惑的引导下,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走进了它用一个个方块字铺叠的香径,踏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寻芳之旅。在书中,我们发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一代名流李鸿章果然来历不凡。类似于包拯出世,李鸿章的降临人间,竟然与一只馋嘴的乌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明显是被善良的合肥老乡人为染上浓厚的神话色彩。作者如此这般煞费苦心,既能增加文本的趣味性,也为李中堂将来最终成为晚清重臣,擎天一柱,披上一件中国儒家“天命观”的合法外衣。不同于包拯出世的奇丑无比令人生厌,李鸿章的从天而降虽然也有上天预兆,但是相对而言却少了些神话色彩,多了点传奇意味,越发接近合肥人朴素而直白的富贵愿望,因而令人觉得真实可信,易于被群众接受。不仅如此,在作家笔下,李鸿章这位历史名人还能从书里走下神坛,竟然能和普通的乡下娃一样,也曾光着屁股揪着柳条,在老宅西边的柳荫塘里与众家屁孩一起快乐戏耍。他曾贪玩好动聚众嬉戏,村里孩子王的儿时经历,在使他活得了童年乐趣,初显领导才能的同时,也为他以后组建淮军,驰骋沙场积累了难得的实践经验,集聚了广博的人脉,甚至触发并催生了一群合肥人的将军梦。但他更爱虚心学习,积极上进,以自己敏捷的才思博取了老师父亲的赏识,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考上秀才,中了举人,参加春闱,获准殿试,并且高中进士……
   除了李鸿章个人经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外,书中其他淮军将领的传奇经历和他们鏖战疆场惊心动魄战斗经历,也曾像昔日的其他战斗英雄那样,时时撩拨一向崇拜英雄的我们热血沸腾,或者刺疼我等敏锐脆弱的神经,竟然情不自禁地为之扼腕叹息。类似于古代周处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少年刘铭传调皮捣蛋,后来投身草莽,贩卖过私盐,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但他不乏合肥人固土护里的家国情怀,在家乡遇袭的危难之时竟然也能打出“捍卫井里”的这面大旗,夯土筑寨,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武装,并在以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战斗中逐渐成长、成熟,最终由一个名不经传,令人伤神的草头王,成长为文武双全,彪炳史册的大清名将,争议颇多的政治人物。尽管如此,刘铭传抗法军,建台湾,设学堂,建铁路,为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时至今日仍旧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尊崇礼拜的民族英雄。廪生统帅张树声勇冠三军震朝野;“合肥四姐妹”更以才貌双全动海外;淮军猛将张疯子虽然“视子弹如无物”,但痛失青岛却成了他人生的奇耻大辱,更令后人叹息不已;大肚子战神唐殿魁,少年经商露锋芒,急中生智出良策,手搓“草绕子”围欢团,怎奈他英雄末路犯地讳,“肚子入罐”死疆场,白马救主回马垱,还有……
   如果《走近李鸿章》是一本标准的人物传记,该书具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令人艳羡不已的环境背景描写,不乏作为文学艺术典范的写作技巧,那也不会超越我们的心理预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但与之相反的事实是,《走近李鸿章》不仅不是一本纯粹的传记文学,不是一份单纯的考古资料汇编,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合肥地方志,巢湖两岸的民间故事大全,而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可读性于一身的生活文化读本,因而作者能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深远眼光审视曾经的历史,从不同视角叙述事件,展示情节,使该书具备一般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艺术性,着实令我始料未及惊叹不已。一旦翻开二许的大作,你就会像一个初入都市的乡下少女,惊诧于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情不自禁地走进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殿堂,甚至茫然若失地沉湎于书本的艺术氛围,不能自拔了。为了向我们介绍李鸿章,让我们走进李鸿章,让他心中的李鸿章与众不同起来,作者并未像一般故事叙述者那样,沿着一条单纯的时间线索按部就班的堆砌材料,介绍人物。身为安徽作家,《合肥通史》的编纂者,或者一位资深的专题学者,二许像一位全知全觉的说书人,首先立足于全知视角,在书中娓娓道来;为了避免全知视角引发文章内容真实性的外来猜疑,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内心结构展示时,自觉采用内视角度,借助李鸿章等人的诗歌、书信甚至奏折来揭示他们的少年雄心,老年家国倾颓无法挽回的无奈;为了从侧面验证、丰富人物的丰功伟绩,作者还能根据具体情节的需要,摇身转入外视角度,对先贤遗存,历史古迹,巢湖美景等加以叙述描摹,从而使书中历史人物、情节和环境得以适时再现,令所述事件更加真实可信,塑造的人物越发有血有肉,还能起到触景生情浮想联翩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作者还大胆汲取前人传记文学之精髓,立足于现实,又能自觉把民间传说引入书本,加上自己的大胆想象,精心构思,使我们眼前的李鸿章还没出世就被蒙上神话色彩。虽然这种写法是历朝历代名人传记的一贯技法。但是与以往迥然不同的是,二许虽然也曾引入民间传说,但又不仅仅依赖于民间传说。最为关键的是他们能把李鸿章的出世放在合肥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中,放在江淮之间独特的地域环境里,放在“龟、贵”这对一语双关,寄语着合肥人善意祝福的修辞里,放在李氏老家对中堂大人“自私”的感情偏爱中,放在大清晚期渴望英雄的特殊时代里,进行客观描摹,艺术塑造。所以作者笔下的李鸿章不仅没有玄鸟生商的离奇,后稷出世的神秘,刘邦发迹的虚幻……反而给人一种易于接受,回归本源的艺术真实感,人物塑造最终达到“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就是二许在文中令人炫目的艺术闪光。
   正如上文所说,因为该书毕竟不是关于李鸿章的个人传记,而是一本以李鸿章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读本,如果作者果真把大量的笔墨仅仅泼洒在李鸿章一个人身上,那么全书难免不会变成密不透风的滥涂鸦,而不是疏能跑马的水墨画,势必会影响了全书完美的艺术性。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了多角度展示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人物形象,作者还采用了国画侧面烘染的艺术技法,在介绍李鸿章之外,竟然花去大量笔墨穿插叙述了其他淮军将领的传奇经历,多彩而平凡人生历程,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以及令人目唏嘘不已,无可奈何的历史悲歌。这里既有合肥昵语,又有书面语言,既有文言的大量引用,又有白话的精彩描摹,既有潇洒的散文叙事手法,更有古典诗词的点睛之笔。“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殊声而皆悲”,由于作家有的放矢,能把自己细腻的笔法针对性地运用于不同的人物描写上,并且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所以在阅读书本纡徐舒缓的叙述语言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李鸿章的少年聪慧,获悉儿时六麻子的爱好广泛,滑入吴毓芬《也是园诗抄》的美好意境。在作者绘声绘色的精彩描写中,读者领略了吴长庆“援朝夸海疆”的雄姿,听到了周盛波兄弟“盛字营”嘹亮的军歌,感知刘秉璋“吾得为国尽忠”的报国豪情……在两位作家笔尖隐隐的震颤中,大家可能感受到李鸿章“力排众议挺唐胥”,血染马褂伤心地,贤良寺内拊膺长叹命归西……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说过一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今天,心怀对文学的美好神往,执着的追求,我正抓紧时间试图揭开隐藏该书背后的魅力所在。一本《走近李鸿章》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甚至成了一部分粉丝争相收藏的珍品,我想那得归功于该书雅俗兼具的普遍接受性吧!为了领略书中精彩纷呈的各类战斗故事,少年读书娃挑灯夜战;为了找到李鸿章以及那群淮军将领们成功的秘诀,心怀大志的年轻人将该书看作一本励志的成功宝典;为了进一步了解合肥乃至安徽的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的学者把它当成一扇了解安徽的窗口;为了找回曾经从身边悄悄流逝的记忆,年迈的老爷子竟然在老花镜片的伴随下走进刻满往事回忆的故乡。佛斯特说:“将所有的小说家看成是同时在写他们的作品”。今天的我,一个对于知识迫切追求的拾荒者,怀着沙里淘金的期待心态,捧起经过曲折寻书之旅,这才如获至宝地请来的经典,认真拜读。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老天的特意眷顾,我竟然侥幸地从书中找到了盼望已久的文史知识,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轶事,见识了异彩纷呈的民间传说,领略了李鸿章的个人魅力;也在作者的书本里读到了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名人诗歌,鉴赏了他们的书法精品,欣赏了名人家乡美丽的巢湖风光,顺便收接触到当地丰富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令人兴奋不已的是,在书中看到以上事实的同时,我还有幸走进了两位作家的心里,看到他们带着家族荣耀,饱蘸激情,浓墨重彩地书写他们自己的人品人格,情感志趣,人生价值趋向,甚至受到或多或少的感染,竟然情不自禁地把某些精品作为孩子的晚安故事,看成成功人生的现实例证,讨好父母的精神礼物……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本受到众多读者欢迎的综合性百科全书,无疑是一个浩大的语言工程。很难想象,为了书本的杀青乃至早日付梓,两位作家付出常人难以估量的精力,流过我们难以斗量的汗水。但是,也许是时间仓促的缘故,或者是他人校勘不力的渎职,在书中竟然出现几处小小的疏漏,实在令人遗憾。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征候,乃至其传承过程中的自我惯性缘由,其在一个社会中,对其中的社会成员不可避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总会在那群人身上刻上深深浅浅的精神印记,合肥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其文化征候及其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概莫能外。按照合肥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地域认同倾向,“十”是个非常怪异的数字,就谐音双关来说,“十”谐音“失”。甚至时至今日,被烙上文化印记的合肥俗语里还有“十(失)鸡”、“十(失)不全”之说,而且成为合肥人生命的忌讳。所以在合肥地区无论是孵鸡,还是孵鸭,要么在它们的窝里上19个蛋,或者上21个蛋,甚至29都有可能,但是一般情况下是绝对没有上20个的特例,甚至小孩做生日也是在十岁到来之前就提前做了,目的就是有意避开这个怪异的数字,令人为难的忌讳。同样道理,小孩抓周派发喜蛋的数目可以是六、可以是八、可以是十二等,这些大家公认为比较吉利的数字,但是绝对不会是十个,除非他不是合肥地区的土著民。可是作者在书本第5页偏偏这样说“尽管李家并不富裕……将一般只送六个的红鸡蛋加到十个”,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麻烦了。另外,明清科举惯例春闱都是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可是书中第29页却说,“李文安在1835、1836、1838年连续三年赴京会试,无暇授徒……”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参与殿试的会员,并且中了进士的李鸿章后来被授授予庶吉士,那是进士继续研习,作为国家人才储备,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而翰林院编修应该是朝廷授予的一种官职,不相当于博士,好像也并非学历吧?除此之外,李鸿章作为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当然不乏偌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这点不容我等肆意置疑,但是“宰相合肥天下瘦”这也是大家不争的事实。因而就官品来讲,李鸿章掳掠天下,过于看中私情,甚至因此酿成国祸,本人觉得并不值得我们过分推崇,甚至……。罗列以上这些无关紧要的疑惑,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好奇,并无恶意。尽管如此,就整部作品而言,这些疑惑还是瑕不掩瑜,并不影响全书的整体质量和品味。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总之,《走近李鸿章》作为名人老家的文化谢礼,作为许姓家族光耀门楣的得意之作,作为散文之乡又一精彩的力作,无疑是两位作家双剑合璧的艺术结晶。它以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广泛接受性为一身的综合性百科全书,以其历史唯物主义者高屋建瓴的历史高度,多棱的透视角度,真实再现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赢得了李鸿章家乡——合肥人民,乃至全省,全国读者的青睐,实在是始料未及的好事,甚至能让心怀遗憾,拥抱故土,长眠合肥的中堂大人,从此得意真正瞑目九泉,也是两位作家情理之中的行文初衷吧!
  

共 58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用刘禹锡《浪涛沙》里的最后一句作为本文的题目,作者可谓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主题费了不少心思。“千淘万漉”非常辛苦,但是终究会得到金子。 生活也是如此,先苦后甜。作者至情至性的语言深度剖析了许昭堂、许高彬两位老师联袂著述的《走进李鸿章》这位历史名人,让读者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传奇经历和他们鏖战疆场惊心动魄战斗经历,了解了两位作家双剑合璧的艺术生涯。《走进李鸿章》雅俗兼具,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广泛接受性为一身的综合性百科全书,赢得了李鸿章家乡——合肥人民,乃至全省,全国读者的青睐,凝练的文笔,不仅让人了解作家个性魅力的文化普及读本的神奇。也让人领略了合肥的地域文化。很好的一篇赏析文。倾情推荐阅读!【编辑:翰墨如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翰墨如烟        2016-04-04 21:31:53
  很深刻的一篇赏析佳作!拜读老师精彩的评论,获益匪浅!
翰墨如烟
2 楼        文友:翰墨如烟        2016-04-04 21:33:17
  《走近李鸿章》,走进两位艺术大师,走进老师,走进合肥!
翰墨如烟
回复2 楼        文友:王爷地盘        2016-04-05 17:30:06
  谢谢美女的鼓励
回复2 楼        文友:王爷地盘        2016-04-05 17:31:13
  谢谢美女
3 楼        文友:翰墨如烟        2016-04-04 21:34:04
  欣赏老师精彩!期待再次来稿!
翰墨如烟
4 楼        文友:风吹梅子香        2016-04-04 21:42:37
  好一篇赏析,文字精彩,内蕴深刻。独特的见解与释放,让人眼前一亮。欣赏学习,问好作者!
回复4 楼        文友:王爷地盘        2016-04-05 17:30:39
  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