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明

编辑推荐 清明


作者:稻香村主人 童生,75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99发表时间:2016-04-07 08:31:23

四月四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廿七日),十六时二十八分,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古有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之说,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寒食》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两天。春秋时,介子推随晋文公流亡,因“割股充饥”有功,回国后晋文公赏赐从属,他隐居绵山(即介山,在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不出。晋文公“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新序-节士篇》)。后人为了纪念他,遂在清明前两日不举火而吃冷食,俗称“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好和煦的阳光,瓦蓝的天空是多么的澄澈!虽是清明了,但迎面而来的风,还是让人感到微微的寒凉。早饭过后,去采茶叶的妇女,还是穿了薄棉袄的。家乡话说:“清明退雪,谷雨退霜。”意思是,到了清明,上半年就不会有雪了,到了谷雨,上半年就不会有霜了。
   沉寂已久的柿子树,终于吐出了嫩芽,渐渐地长成叶片。油菜花开得早的,已凋谢得只剩下尚未成熟的油菜籽荚。
   村子里真的好静啊!只有稀疏的几声狗咬与鸡的细吟。大人们忙着活计,孩子们去了学校。但细听,村子里却是很热闹的。这时节,油菜花开得正盛。有一种肥胖的黄蜂,正嗡嗡地叫得凶呢——我们家乡人把这种黄蜂叫做锯蜂——这种黄蜂可不是好东西,它们专门找木头钻洞,你别小看了这种小动物,本领可大的,它们能把木头钻出一个又一个的洞来,屋子的房梁、门框、窗框,都被它们钻出一个又一个的洞眼,细细的木屑纷纷扬扬。有人就拿木头削成一个圆柱形的小塞子,砸进洞里,封死洞口,不让它们再出来,看你再锯!
   清明是扫墓的时节,按我家乡的习俗,一年到头,只有两个节气,是可以动坟头上的土和草木的,就是清明和冬至,其余的节令都不能动,怕不吉祥。因此,我家乡人若是给逝者修墓,都集中在这两个节气里。
   清明时节,逝者的后人肩上扛着锄头,腰里系着弯刀上山了,把一座座坟墓拾掇得干干净净,如果坟冢有些塌陷了,还要带着畚箕,去往坟冢上浇些土,让坟冢显得高大些。杂草收拾完毕后,则要砍来一根新鲜的小树枝,插在坟冢凸起的顶端,叫做插标,以供挂皮纸和彩旗用,有子有孙挂白纸,无子无孙坟头荒。这根树枝一定要是鲜活的,不然也被视为不吉利的,虽然插上去不两天就枯萎了。以前标上挂的都是皮纸,和自己买来红白黄等各种颜色的纸剪成的彩旗,现在没有人剪彩旗了,都是去街上店里买来的,好看得很,人们已不愿去费那份心思了。就像过年几乎已没有人家还贴墨汁写的对联,都是去街上买来金灿灿的对联贴上了。这一切都是因为赚钱的活路多了,人们已不把那点小钱看在眼里。如果是离村子较近的坟墓,则要跑两次,扫墓是一次,祭拜又是一次。若离得远的话,就扫墓和祭拜放一回了,省得跑两趟。
   也有在外面工作的,要看时间而定,有的就提前祭拜了,在家里的,多半都是清明这天才去祭拜。
   清明要做清明粑,既是活人想吃,也是上坟的祭品,一个碗里盛了清明粑、白米饭、猪肉、豆腐、蒸粉。蒸粉用的菜可有讲究的,有葱(希望生育的后代聪明的意思),有芹菜(含勤劳之意,要家芹菜,不要野芹菜,家芹菜就是干自己家的活带劲,野芹菜就是干自己家的活没劲,帮别人家干活倒带劲,这怎么行),有笋(含子孙的意思),此外还有好几种菜,都因谐音而取双关之意。如果逝者生前好酒,有人就在坟前倒杯酒。听说我的爷爷是好酒的,我的大叔也是好酒的,记得他生前给他父亲,也就是我爷爷上坟时,每次那杯酒都舍不得倒掉,而是祭拜过后,端过来自己一仰脖“吱——”一声喝了,虽说物质生活已不贫困,而大叔只是因了那份爱物之心,就如爱书的人,一本书看了好多遍,边角仍然是平平整整的。在坟墓前燃烧的物品,以前有草纸、冥钞、锡箔,现在街上卖的花样多了,有金元宝、手机、电视、香烟等,当然这些东西都是纸做的,并不是真的。到坟前祭拜时,首先要点燃蜡烛,因为阳间是白天,阴间则是黑夜,要给逝者的魂灵照明,然后摆好吃的喝的,接着燃好香,三枝,拜三拜,在地上插好,再燃烧草纸等东西,口中要唤着逝者辈份称呼,比如是亡父就说:“爸爸吔,又到清明节了,儿子给你上坟来了,来吃饭喝酒,来拿布(草纸被称作是阴间的布)去做衣服,来拿钱去用,请你保佑一家人平安幸福……”说完,转过身去,背对着坟墓,意思是让逝者的魂灵来尚飨。过个两三分种时间,转过身去,拿出鞭炮燃放,然后再拜三拜,就算完毕了,收拾好东西走人。
   想起曾读过的一首诗:“至今我不知道故乡有多少人口/因为我不知道故乡的土地下/埋藏着多少骨头。”短短的三句话,真的给人的内心以强大的冲击力。是啊,有多少人曾经来到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然后又走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的虽然去了,来的却尽管来着,生生不息的就是土地上的人。
   对于故乡一词来说,我觉得在物质概念上,就是一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事。
   在这清明时节,望着青山上那一座座挂着皮纸和彩旗的坟冢,儿时记忆中的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孔,都陆续离我远去了,曾经鲜活的肉体,消融于泥土中——那是我们故乡人永恒的归宿啊!我有时上山去砍柴,就坐在某一位逝者的墓前休憩。这时,我就在心里记起了他的名字,以及他生前的一些事情。比如有一位逝者,生前只要是拿着刀出门干农活,就追赶着恐吓我们这些小男孩,声言要割下我们裆里的小鸡鸡,拿回家炒了下酒,害得我们总是仓皇逃遁。当年,我们这些小男孩,都非常惧怕且讨厌他。后来,他死于脑溢血。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他在田里忙秋收,当他又一次弯下腰去,要扛起一袋稻谷时,突然倒下了。他就这样走了,干净利落,一点儿不拖泥带水,一群儿女哭得涕泪横流。记得那时我在中学里读书,星期一去上学,到星期六下午放假回家时,他已埋葬于青山上,真想不到一个生命的消失,竟是这般的遽然,当时,我的内心都生起一种浓浓的伤感,生命原来竟是这般的脆弱!
   后来,我读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散文《旧日的故事》中的《小红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我的这种情绪,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再比如一位逝者,他生前最爱唱戏,在我们村的戏班子里专演小生,他扮演的吕洞宾人人称道。我的故乡地处赣北,毗邻安徽省的祁门、东至二县,因此,本土的戏班子既会唱江西的赣剧,又会唱安徽的黄梅戏。或许是小时受到了熏陶吧,像黄梅戏中的《天仙配》《打猪草》等戏曲,我都会唱上一段。夏天的夜晚,他抽着竹制的黄烟筒走过来了,夜风习习,纳凉的妇女就叫他来一段。他便“噗——”地一吹,一粒猩红的黄烟屎,就划着弧线落到了青石板上。“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他唱的是《女驸马》选段。后来他也是死于脑溢血,孙女和他同睡,喊爷爷时,他已经撒手人寰,好有福气的老人,好死也是人生一大福气的。
   从空间上看,故乡很小,就如我们身上一粒黑色的痣。
   从时间上看,故乡很大,它是一条由生命组成的湍湍流淌的河。
   有位诗人说过,最高的头颅高不过泥土。我说,最高的头颅高不过故乡。
   我从逝者的墓前站起身来,看着不远处飘着几缕炊烟的故乡,依然是这片深情的土地,日出又日落,很多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来了又走了,时光带走了一切,惟有墓草萋萋。
   《醒世咏》最后两句说:“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是啊,锣鼓声响起,鞭炮声炸响,是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出了故乡的视线。
   可是,我们活着的人,无论身在何处,一颗心永远都走不出故乡!
   一户人家的门口,坐着一对老年夫妻,男的勾头晒太阳,女的却在唱曲儿,唱的是戏曲《孟姜女》中寻夫选段:“正月里来是新春,辞别旧岁喜盈门。家家团聚人欢笑,孟姜女空房守孤灯。二月里来暖洋洋,紫燕双双绕画梁。人家夫妻成双对,孟姜女孤影不成双。三月里来是清明,芳草青青雨纷纷。座座空坟飘箔纸,累累白骨筑长城。四月里来养蚕忙,桑园里想起万杞良。桑篮挂在桑枝上,勒把眼泪勒把桑。五月里来午端阳,端阳佳节蒲艾香。人家调制雄黄酒,孟姜女想郎哭断肠。六月里来柳丝长,孟姜女夜夜梦见郎。醒来不见万郎面,只见关山雾茫茫。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银河千里挡不住,生死同心不分离。八月里来桂花香,千家万户喜团圆。孟姜女孤身望明月,想起万郎泪涟涟。九月里来九重阳,重阳美酒菊花黄。但愿能见万郎面,千言万语诉衷肠……”真好记性,竟然能从头到尾唱得完整不落!
   唱完了,女的说:“那时候,每年村里都会来演戏的,生产队里派饭,多热闹啊!”
   男的说:“我们村里原来也有戏班子的,锣鼓家伙还有服装,都齐全得很,只是后来人数慢慢凑不齐了,就散了。也不知那些服装都落到谁手上去了。”
   女的说:“还不早就被人私拿去卖掉了?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公家的东西,私心重得很。”
   男的说:“那时村里的来德,就是演女角的,《白牡丹点药》中他演的白牡丹,真能的,一个男人捏着嗓子能唱得那么好,真是不容易的。当时村里的一些妇女都暗里喜欢他,现在的‘北瓜蒂’不就是他生的?你看他长得多像来德的!”(来德是村里一个已故男人的名字,当时在村里的戏班子中是主要演员。)
   女的说:“我知道,我嫁来你们村时,还看过他演的戏,演得真的好。那时,我心里也喜欢他的——他唱的《孟姜女》唱得多好,我一听他唱就流眼泪水。”
   男的说:“我知道当年你心里喜欢他的,要不是我盯你盯得紧,说不定,你也被来德给盯上了。”
   女的说:“还说我,你还给村里扁脑的女人,在河里捞虾米草的,以为我不知道?”
   男的一张核桃般皱纹的脸上绽出笑纹:“你说当年谁和你说的,到现在我都不晓得的。”
   女的说:“好在扁脑的女人,虽然人长得排场,但身子牢靠,你白献了殷勤,你看她活了几十年,没人说过她和哪个男人有过什么不清楚的事。”
   男的说:“后来又有了电影,记得放电影越剧《红楼梦》时,是这村看了那村还要赶着去看,十几里远的村子都要去,骑车的骑车,走路的走路,多好的劲头啊!”
   女的说:“那时我们村的电影,老是在德旺家的白石灰墙上放,省得挂电影幕布。”
   男的说:“来德那家伙就是骚,别人在看电影,他就与村里的玉芬,跑到牛栏旁边的稻草堆下,两人搂着困觉。”
   女的说:“这些事都是怎么被人知道的?”
   男的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躲在被窝筒里吃鸡蛋,是先吃大头还是先吃小头,最后都会让人知道。”
   女的说:“那倒是的。”
   男的又绽出一个笑,说:“来德一辈子,活得倒是有些滋味的。”
   女的说:“你是不是也想像他那样?”
   男的说:“就我这模样,年轻时除了身上有两斤蛮力气,没有一点出众之处,哪能花得起来的?也就只有你看得上。”
   女的说:“这话我爱听——你们男的,我算是看明白了,哪个没有一点花花肠子的?”
   男的说:“时间真是快啊,想想年轻时的那些事情,那些曾经活着的人,就如同昨天的——又到清明了,青山上一座座的坟墓,都显露出来了,也该想想哪座青山,是自己的着落点了,选块风水宝地,到地下去保佑后代子孙。”
   女的说:“不想死,再活他个三十年,死有什么好的?”
   男的说:“还活三十年?你做梦去吧!”
   女的说:“宁愿世上挨,不愿土里埋。”
   男的从口袋里拿出一包烟来,自己抽一根叼上,也给女的一根,打火机点燃,夫妻俩香香地吸了起来。
   男的说:“记得从前抽的是黄烟丝,用的是火镰和白石子,咯吱咯吱地打出火星,点燃卷成筒子的草纸,再吹着火点烟,叫吹煤子纸。”
   女的说:“那时候,谁能想到用上这种打火机的。”
   男的举目望了一眼对面的青山,说:“今年山上再看不到杜鹃花了,都被挖去卖了,只有河边的石崖缝里,还有一点开着。”
   女的说:“往年这时候,山上到处都是通红的杜鹃花——是啊,乡下的花和闺女都到城市里去了。”
   男的深深地吸了一口香烟,鼻子和嘴里,都往外冒着蓝色的烟,问:“你说,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的共同点在哪里吗?”
   女的想了想,说:“还不是都住着人?”
   男的笑着说:“往深里一看,或多或少都藏着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有。你看眼下,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比如说村里的秋云,与村里的好些个男人都勾勾搭搭的。还有的女人,老公在家,还不规矩的。”
   女的说:“这倒是的。像根生,一个好小伙子,不就是被比他大十岁的兰花给搞坏了坯,也不思量讲老婆,年纪这么大了,再想成个家可难了。”
   男的使劲啐出一口痰,噗地落到地上,一只鸡闻声,则扇着翅膀飞快赶来,嘀嘟嘀嘟地啄食。
   屋子的西北角上,站着一棵梨树,白白的梨花瓣儿,在微风里无声地飘落。

共 54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稻香村主人的这篇《清明》有些与众不同,光是那老夫妻的对话,就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对话里虽然都是一些琐碎的村庄旧事,却是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他们说,一座村庄的共同点是都住着人,往深里一看,或多或少都藏着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有。“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是啊,锣鼓声响起,鞭炮声炸响,是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出了故乡的视线。可是,我们活着的人,无论身在何处,一颗心永远都走不出故乡!因为我们的心走不出故乡,这便有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扫墓,因为我们的心牵挂着故乡,这便有一篇又一篇描述故乡的美文。真情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4-07 10:45:3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因为我们的心走不出故乡,这便有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扫墓,因为我们的心牵挂着故乡,这便有一篇又一篇描述故乡的美文。欣赏佳作,问候稻香村主人。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