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如云诗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如云】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散文)

精品 【如云】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散文)


作者:香如 布衣,148.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71发表时间:2016-04-08 23:15:09

【如云】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散文)
   我知道这条河流存在,但具体时间早已模糊不清。只记得爷爷说,许多年前,爷爷的爷爷他们,曾把这山中特有的土漆、魔芋、方竹笋等挑到与云南一山之隔的曹营,在此乘船前往宜宾去出售。顺着这条河,有山路通到云南旧城。这是兴文县通往云南的一条道路之一,另一条路在大坝镇,今大坝苗族乡。
   那时我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叫南广河,只知道山那边的峡谷里有这样一条河,一条曾经可以乘船的河。其他的就再没听说。爷爷一辈子生活在山上,直到一九九五年他七十岁高龄,才去了一趟宜宾。以爷爷有限的阅历,他哪里知道从这条河流,还可以抵达更为遥远的地方?
   南广河的源头,在云南省威信县高田乡打铁岩村,古称黑符水、符江。你可以想象它当初的水势。它所过之处,两岸高山峡谷无数溪流不断注入其中。从南往北,经威信县的旧城穿流到四川的兴文县、珙县、筠连县、高县,在南广镇汇入长江。它的全程,虽然仅有短短的200多公里,千百年来,却养育着两岸的各民族,演译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见证了这里的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
   明朝万历年间,为剿灭残留在兴文县九丝城一带生活着的,一个强悍而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僰人①,四川巡抚曾省吾派总兵刘显带领14万大军,浩浩荡荡沿南广河溯流而上,沿途筑建48座军营,屯顿兵马和粮草,最终把僰人消灭殆尽。只留下河岸峭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无数桩孔、石龛、残存的棺木和粗狂、生动的幅幅岩画,任风吹雨打,让今天的后人去破解。仅此,你便知道这条河流的重要!一条河流就是一河财富,承载着一方人的命运!也可以想象它曾经的繁忙和热闹!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沿河修建有许多集镇,商贾云集。河岸附近山谷中生活的山民们,在劳动的间歇,身披蓑衣,脚蹬草履,扛着他们从山林里捕获的山鸡、野兔、獐子等活物……还有山羊、豹子等兽皮,来往于山间的石板路上。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如若有人看中了自己手中的山货,便把手伸进彼此的衣袖里,讨价还价。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盐巴、农具和女人珍爱的针头线脑等物件。有好酒的,就找个临河的吊脚楼酒馆临窗而座。掏出两个铜钱,打上二两这里特有的窨(yin)酒,叫上一盘花生米,在酒中品河上的风景。
   清得见底的河面上,竹筏在河两岸来回运送过河的人。一叶载满货物的小舟,正停靠在石条彻就的码头上。几个身穿青色麻布短褂的男人,赤脚跳上船去,手脚麻利地把沉重的货物一包包扛下来,堆在码头不远处,那颗巨大的黄角树下。有不谙水性而胆大的山民,跳上河边的竹筏,手握竹篙,想撑到河对岸。哪料到,一个趔趄就栽进了水里。岸上的人,大笑着看他在水里胡乱挣扎,等他喝够了水,这才伸一根长竹竿到他手边,把他拖上岸。
   河那边,姑娘媳妇在淘米洗菜,晾晒衣服。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正帮着身穿青布绣花衣服的奶奶,漂洗长长的腊染土布,这块布够做好几条裙子了。她参加节日的盛装有着落了。
   夕阳西下,临窗而座的山民品足了酒,背起一背兜货物,晃晃悠悠地走在进山的途中,随口扯起悠长的苗家山歌:
   吃了晚饭爬大坡,
   哥吹木叶妹唱歌。
   歌声没有木叶响,
   木叶响过九重坡。
   山中有人和道:
   哥想妹来妹想哥,
   想的魂魄落半坡。
   妹妹在哥心尖上,
   哥哥在妹心窝窝。
  
   我不知道这样悠然的日子,他们曾过了多久。直到有一天,这宁静的日子被无情地打破。是战争,是瘟疫,还是天灾……使得这里不再是乐园,人们开始逃离。
   翻开中国的历史,民族的发展,就是一个弱肉强食、大浪淘沙的过程。那时,生活在此地的诸多民族,被统称为南蛮。这其中,曾经强悍无比的僰人,在400多年前已沉声于历史的长河和几页薄薄发黄、霉烂的故纸中。
   但是,另一个民族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那就是苗族。直到今天,固守在川南的苗族后裔还有近15万,基本集中在宜宾市范围和泸州市的叙永、古蔺两县。更多的则是一路往南跋涉,不断在逆境中艰难地寻求生存。有的迁徙到了东南亚与中国比邻的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再从这些国家去了更为遥远的美国、法国等地。
   苗族有多个分支,大西南的这些苗族,从语言、服饰到生活习俗跟川南的苗族比较,除有地方口音的微小差异外,几乎毫无二致,被现代民族学者划分为西部苗族。川南以外的西部苗族,不管走到那里,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中,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乡——四川!我数次沉思:遥远的路途,艰难的道路,他们从那里攀上背后的高原?
   虽然,我离这条河流并不遥远,也曾屡次远眺它的身影。然而,愚钝的我,一直不曾关注它,一直不曾思考它,一直忽略了它。
   那天,当我伫立在南广河的岸边,注视着脚旁的一河清波时,胸腔中陡然奔涌出一阵无法抑制的异样悸动,脑海中不断涌现苗族先民们,在这条河流及山谷中生活的种种画面,那栩栩如生的场景,鲜活和生动得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我突然明白,我知道苗族先民迁徙的道路在哪里了!就在我眼前,就在这一片流域!他们与南广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川南处于云贵高原的抬升地段,背靠雄奇的云南、贵州,北望辽阔的成都平原。东北面是刀削般的大娄山,西南面是奇险的大凉山。唯有宜宾处于爬向高原的豁口地带,地势低缓,岷江和金沙江在此汇合成长江巨大的洪流,以不可阻挡的气魄,向东滚滚奔去!这方土地,是通往云贵的最佳地段。李白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得世人对出川入川,望而生畏。以为那时除了长江,出川真的犹如登天。岂不知,川南早在秦朝时期就在宜宾修建了“五尺道”②,连接起了川滇,成为南方丝绸之路。据考古专家考证,南广河是“五尺道”上的重要枢纽。苗族就生活南广河流域及附近的高山峡谷中。我不禁想:在“五尺道”上行走的马帮中,也许就有不少苗族人呢。他们在响彻山谷的叮当马铃声中,耳闻目睹了多少外面世界的精彩故事?又有几多向往?
   在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丛山峻岭中的苗族人,当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他们热爱的家园而攀越高原,向南一路行走时,我不知道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从那些古歌里,有一点我是确定的,在风中在雨中在雪中,当他们一步步攀上高高的乌蒙山山顶,往北久久凝望时,那饱经沧桑的眼眸中,满是不舍的清泪!有的人匍匐在地,死命揪住身下的泥土,再也不肯离开,嘴里喃喃道:就让我留在这里吧!那怕是死!而更多的人,则是抹掉眼眶中如雨飘洒的泪珠,毅然转身迈步朝前,去寻找新的栖息之地。
   而这条繁忙而热闹的河流也日渐衰落,水流一天天减少,有的航道早已废弃不用,失去了船只的身影。
   社会发展到今天,交通四通八达。这条河流便不可阻挡地没落了,萧条了。但它依然默默地养活着生活在它身边的人们。可是,如今,人们不再热爱它珍惜它,肆意利用它,河流已失去应有的清澈和它原有的丰姿。它的妖娆、它的富足、它的温情……似乎正一步步离我们而去。因它而孕生的,那些真实或凄凉或喜悦的故事,不断老去,封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很少再被提及。那一河悲壮和欢愉诙谐的和激越的船歌号子,再无人吟唱。
   再度凝望这一河烟水,我的心中无限迷茫。我能在脑海中还原它当初的气势,却无法确定它的未来。谁能回答我,南广河呀南广河,你的未来是什么?
   回答我的只有风声、水声——
  
   注:
   ①僰人:是生活在今天四川宜宾市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明朝万历年间,四川巡抚曾省吾派总兵刘显带领14万大军,把残留在兴文县九丝城的僰人消灭殆尽。从此,这个古老的民族就失去了踪迹。在南广河河岸峭壁上留下密密麻麻数不清的桩孔、石龛、残存的棺木和粗狂、生动的幅幅岩画。
   ②五尺道:古道路名。称滇僰古道,僰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联系,开筑了一条由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因道宽五尺而得名。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南方丝绸之路。北起今四川宜宾市,南抵今云南省。
  

共 31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文章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揭开南广河极具地方特色的前世,用沉凝的笔触融进其真挚的情感,穿越历史再现南广河曾经拥有的辉煌。一条河流就是一河财富,承载着一方人的命运。文章开篇直接引入前几代人在这条河周边繁衍生息,自力更生,其中穿插河流所固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自然部分衔接无痕,一幅幅地方特色的画面映入眼帘,富有丰厚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其过程是残酷的,强者为王,这点可以说是为了生存,为了自我保护。这个在残酷战争中“打败”敌对者的基础上,又顽强地生存下来的民族——苗族,是中国至今仍有历史记载的少数民族,文章让历史再现,运用娴熟的笔法把读者带入这自强不息的民族生存画面,从侧面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挖掘其本质。从前世转到今生,这条河流的命运可以说是悲惨的,社会的发展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忘记了曾经的不容易,河流曾经的妖娆、富足和温情已经走远,现在呈现眼前的是一河烟水,南广河的未来让人担忧,它的命运会是怎么样呢?只能成为生存在它周边人们发自心底的叩问!文章语言在朴实中不乏深厚情感,严谨的结构布架彰显写作功底,民族历史文化的再现与当今现状形成对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品读其间不得不让人静静思考、反省。力荐佳作共赏!感谢您的精彩分享!【编辑:绮风静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11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绮风静容        2016-04-08 23:18:10
  文章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揭开南广河极具地方特色的前世,用沉凝的笔触融进其真挚的情感,穿越历史再现南广河曾经拥有的辉煌。语言在朴实中不乏深厚情感,严谨的结构布架彰显写作功底,民族历史文化的再现与当今现状形成对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品读其间不得不让人静静思考、反省。
   问好香如老师!感谢您的精彩分享!祝您创作愉快!
绮风静容
2 楼        文友:云想衣裳花想容        2016-04-08 23:37:32
  欣赏老师佳作,期待精彩继续!遥祝安好!
和谁我都不争,谁和我争都不屑。
回复2 楼        文友:香如        2016-04-08 23:42:41
  感谢赏读!晚安!
3 楼        文友:尘空        2016-04-08 23:37:43
  深刻的写出我们四川的历史的一部分 向老师致敬
望爱好文学的同学指教一下
回复3 楼        文友:香如        2016-04-08 23:43:16
  谢谢来读!晚安!
4 楼        文友:香如        2016-04-08 23:40:50
  谢谢老师的精彩点评!辛苦了!晚安!
5 楼        文友:晴空依旧        2016-04-08 23:56:50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感谢分享,祝精彩多多!
晴空依旧
6 楼        文友:清心如云        2016-04-09 06:26:22
  欣赏佳作,感谢赐稿,祝福创作丰硕!
清心如云
7 楼        文友:卫斯理        2016-04-09 13:16:19
  这篇散文作者文笔细腻 读来朗朗上口。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又学习的地里风俗以及对神秘的苗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作者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机会一定到美丽的南广河或到宜宾去看看。文章亵渎很好,欣赏学习了。
卫斯理
8 楼        文友:卫斯理        2016-04-09 13:25:10
  细品编者按。发现绮风静容的编者按写的很精彩到位。窃以为 一篇好文章,首先是精彩到位的编者按去吸引读者。如果把文章比喻为一个美丽的姑娘,那么精彩的编者按就好比 姑娘身上漂亮的衣服。美丽的姑娘穿上漂亮的衣服才会楚楚动人。
卫斯理
9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6-04-09 16:40:32
  看到宜宾两个字,好亲切!莫非作者是俺老乡?一条河流,可以是自然河流,也可是历史长河。作者正是通过一条自然河流的兴衰为线索,追溯一个民族衰亡的历史,从而展现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文笔细腻,语言流畅,且对地方志的了解深入透彻。好文拜读!学习了。问候老乡,祝春安吉祥!文丰笔健!
碧潭飘雪
回复9 楼        文友:香如        2016-04-11 13:22:37
  我也倍感亲切!我写文章只能写自己了解和熟悉的,正在写作的路上。多交流!问好老乡!平安喜乐!
10 楼        文友:远山的呼唤        2016-04-10 22:14:42
  厚重,一次身心的洗礼,问候老师,祝创作快乐!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