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西风】拉手风琴的小姑娘(短篇小说)

编辑推荐 【西风】拉手风琴的小姑娘(短篇小说)


作者:文明俭朴 童生,59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08发表时间:2016-04-09 17:42:34
摘要:她在讲台上表演时,嘴角还是带着微笑,眼神欢快飞扬,姿态端庄优雅,节拍准确到位。她的演唱时而舒缓恬静,时而激烈悲壮,时而欢快明朗,年幼的她竟对乐曲阐释得如此精彩绝妙,堂皇迷离中,把我们带到了茫茫的白桦林,带到开满梨花的果园,带到明媚的春光里,带到硝烟弥漫的前线……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简陋的教室里,安静而甜蜜,身着破衣烂衫、饥肠辘辘的师生心里和美安详。

【西风】拉手风琴的小姑娘(短篇小说)
   一日午间,坐在阳台上打盹儿,忽然,一支由手风琴弹奏出来的美妙乐曲挤过窗缝漫进我的耳膜:67|16|||71|27||6-……啊,啊!这是什么曲子,旋律如此熟悉,我的心灵一下子醒了。
   细细品味一番,脑海中马上跳出《喀秋莎》,一定是,对极了。“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这首前苏联爱情乐曲,多少年没有再洗耳恭听了?我好好算算。
   三十年了,不,应该是三十多年了,这首《喀秋莎》深深地刻印在我心底,就像一丛野草,你用镰刀割去它的叶,用火烧去它的杆,但到了来年春风化雨,它依然从泥土中曝出芽,给点阳光它就疯长。
   现在,对面楼上那位素不相识的演奏者用这首《喀秋莎》手风琴乐曲做成的鱼钩,把我和同样弹奏过这首乐曲的小姑娘之间的故事当成大鱼,扑棱棱地,从潜藏在脑海深处钓上来,在浮出水面之前,时空穿越的过程就像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旋转起来的景象,一个个画面连接起来变得那样生动逼真。
   那是在一场战斗的间隙,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疲惫不堪的士兵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熟悉的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他们倾耳细听,隐约感觉那歌声是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这队苏军的中尉连长连忙架起望远镜观察,在对面的阵地上,竟然有一伙德军士兵正围着一架留声机载歌载舞。这个步兵连的战士都愤怒了,他们未经请示就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战斗非常惨烈……当他们打退了德军,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唱机仍在转动,歌曲仍在奏响……中尉连长捧着唱片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活下来的战士都跟着号啕。为了夺回这张唱片,8个红军战士献出了青春的生命……
   对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上的课肯定是音乐课。音乐是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它可以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情感,也使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那么,对于只有9岁,疾病、饥饿、孤独、胆怯缠身的还是个小男孩的我来说,多么渴望得到音乐甘露醴酪般的抚慰和滋养。
   那时候,这座小集镇的小学是五年制。虽然到了四年级才开音乐课,但这已经是很及时了,这意味着我能在这里接受两年的音乐熏陶。四、五年级共五个班,每班一周仅有一节音乐课,因为全校只有一位代课的音乐教师。他姓董,不善言辞,但面颊永远洋溢着春阳的和煦。
   有一次,或许是董老师心血来潮,又或许是偷懒,他竟然让我的同桌、名叫董安娜的小姑娘上讲台演奏手风琴并演唱《喀秋莎》这首乐曲。也是在那节音乐课上,我是第一次见到能放在胸前、双手配合、左手操作风箱右手按键弹拉出美妙乐音的手风琴,那之前董老师上课伴奏用的都是现在还放在音乐教室中间已经破旧不堪、脚踏上去嘎吱嘎吱作响的脚踏风琴。
   董安娜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她爱笑且很甜美,那是一种真诚、纯洁,特别有感染力的笑容。一张芭比娃娃脸,大眼睛和长睫毛,再加上笑起来往上翘的嘴角,越发让我觉得她就是个小天使。她在讲台上表演时,嘴角还是带着微笑,眼神欢快飞扬,姿态端庄优雅,节拍准确到位。她的演唱时而舒缓恬静,时而激烈悲壮,时而欢快明朗,年幼的她竟对乐曲阐释得如此精彩绝妙。堂皇迷离中,我们来到了茫茫的白桦林,来到了开满梨花的果园,来到了明媚的春光里,来到了硝烟弥漫的前线……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简陋的教室里,安静而甜蜜,身着破衣烂衫、饥肠辘辘的师生心里和美而安详。
   四、五年级的音乐课堂上,董安娜总共给我们表演过五次,每次都是《喀秋莎》这首乐曲。即使这首乐曲被重复演唱了五遍,但我敢说,连班级最调皮捣蛋、留级留了不下三次的王冬瓜(他因壮而蠢得此名)也是常听常新,每次都挣大眼睛,竟也迸发出圣洁的光芒。
   就是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些有关我和董安娜交往的故事。
   那是刚入秋不久的周六下午(那时每周上学六天),也是董安娜为我们第一次表演后那个周六。放学的钟声就快敲响的时候,她神秘地在我耳边小声说:“今天晚上我家举办活动,我邀请你参加!”那语气不是邀请,也不是征求,而是迷药。我不敢看她的眼睛,但我知道她碧色的大眼睛里一定盛满微笑和诚恳。我不需要回答好还是不好,因为我的怯懦和惊吓已经出卖了我。
   我不是这个小集镇的孩子,我家住在另一个村子,上学步行过来要经过一条干涸的大沟,一座石块斑驳的小桥,大块高秆庄稼地,一片乱葬坟场。夜黑风高,让一个体瘦如柴、胆小如鼠的小男孩单独走过这条路,真不敢想像会出现什么状况。更何况放学回家迟,不能完成一背篓猪草,放羊啃草,赶鸭回笼等系列铁定的任务,必将得到父亲一顿老拳,母亲几天臭骂的奖赏。但我无力拿这些做为借口推脱,我面对的是天使,她第一次大大方方的邀请,并且除了她这个第一次,无论是大人们,还是小孩子,他们哪一个关心过我这个小屁孩?在他们眼中,我是悲哀且引不起同情的透明体罢了。面对这第一次,表面懦弱的我决定叛逆一次,自主一次,勇敢一次。我就像冲上前线没有退路的战士,默默点头应承了。
   那个晚上,我没有回家吃饭,一个人饿着肚子从学校摸索寻找过去的。按照董安娜的嘱咐,我是在天黑定之后找到了她家。她家离学校也有点远,处在这个集镇的最西南角,独门独院。院墙很高大,有一座大门楼,两扇大门开了一扇,董安娜正站在那扇门前微笑着等我,好像等了很久。见我到了,她就兴奋地跑上前拉起我的手。温暖的小手、天使般的微笑,一下子驱散了我来时路上的焦急、胆怯和饥肠辘辘。我羞涩地任由她拉着迈上门楼的台阶,走过大院,走进上房。
   上房三间是连通的一个大厅,走进去感觉非常宏阔,西面墙上悬挂着一个十字架,边上以及其他墙面上都挂着一些叙事绘画,我看不懂,也来不及细看。房间里已经围坐着许多人,面色严肃而平静,对于我这样一个小孩子的到来,他们也没有表现出好奇与怪异,大家依旧低声交谈。董安娜把我安排在房间里的一个角落,又拿来油馍和蛋饼给我吃。我迫不及待但相当斯文地享用起这美妙的食物,她小声嘱咐我慢点吃,让我一个人坐在这儿,她要去做事情了。
   正在我这位饕餮之徒放慢速度真正品味必须是年夜饭时才可能吃上几口这样精美的食品时,一阵舒缓的乐曲响起,我连忙停止手上、嘴里的活动,瞪大眼睛去寻找声源。在大厅另一边的角落里,董安娜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那里,神情安详,面容圣洁。就像上次在音乐教室里那样,她轻快娴熟地奏响了胸前的手风琴,那修长娇美的小手指在琴键上起起伏伏,舒缓轻柔的乐曲顺着她的指尖流淌出来,如穿过百花园飘来的轻风,似漫过芳草地涌出的清泉,一下子吹走了我所在的人世间的饥饿贫寒、痛苦悲伤,荡涤了人们心灵深处的贪婪欺诈、凶狠残暴。
   坐着小声说话的人们也安静下来,大家肃穆地站立起来,在大厅中间排列整齐,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那是一种满怀希望的期待,信心坚毅的期待。期待投射到大厅的边门上,门轻轻地开了,走进来一老一少,均戴白礼帽,着白礼袍。那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手捧一本厚厚的书,那位年轻人搀扶着老人,步履轻缓地走到人群前。转过脸的时候,我一眼就看出那青年人竟然是教我们音乐的董老师。
   我正在诧异间,那位老爷爷开始宣读书上的句子了,他的声音洪亮而不高亢,清晰而不僵直,语气沉着有感召力。我听不懂,但觉得好听。接着是董老师和董安娜一起领诵,好像是赞美词:我的天主,君王,我要颂扬你,歌颂你的名,世世代代不止……大家也跟着朗诵,虽然并不太整齐,但每个人面带虔诚,毕恭毕敬。然后由董安娜演奏手风琴和董老师一起领唱,大家跟着齐唱。董安娜的歌声还是那样清澈纯美,悦耳动听,就像一位圣洁无瑕的飞天,舒展长袖翩翩起舞;仿佛一只翎羽绚丽的黄鹂,展开双翅花间盘旋;又似一汪清澈沁凉的泉水,投影湖光山色潋滟。如痴如醉,蹲坐在大厅一角的我飘飘然飞离人间,羽化成仙……直到董安娜用小手指刮了我的鼻子,我才恍惚间回到现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国家、人生问题。一时间,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有莘莘学子,毅然决然离开祖国,远离家人飞向西北酷寒之国——苏联,投身火红的无产阶级革命当中。董安娜的爷爷,也就是我在她家看到的慈祥老人,当年也裹挟在学子洪流当中。他一去三十多年,在那儿,爱上了一位名叫安娜的苏联姑娘并结婚生子。但上世纪四十年代,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打响了。
   董爷爷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几年后,他就变成了那位夺取《喀秋莎》唱片的中尉连长。但等到战争结束回到家乡,等待他的是妻儿的噩耗和被战火焚毁的家园。之后,他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进修为修士辅祭。
   上世纪五十年代,董老师(董安娜的亲爸爸,董爷爷的侄子)去苏联找到董爷爷,也皈依了东正教,进修成诵经士,后来,他娶了一个苏联女孩。六十年代,苏联排华浪潮云涌,他们一大家人不得不迁回祖国,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住进了家族遗留的老宅。董安娜是家人回国后出生的,爷爷给她起名安娜(Анна),俄语是仁慈的意思。
   后面的事情你看后也许觉得太简洁了,不够精彩,但这是董安娜在课间时一段一段讲给我听的。对于一个仅仅只有九岁的小姑娘来说,她能把家庭的关系整理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况且,我没有亲身经历,也不能虚构出来,后面的事情为了真实,只能粗线条了。
   如果你要追问董安娜后来怎么了,我只能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因为小学毕业后,我就到了十几里外更大一点的集市上初中了。然后,我们家也搬过去了。再然后,我大学毕业,离开中原到几千里外的江南工作、结婚、生子,碌碌无为。但董安娜和那首手风琴曲《喀秋莎》一起被深深铬印在我记忆深处。
   午后的阳光沐浴在身上,回忆也变得温暖如春。
  

共 40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喀秋莎》这首歌是苏联的一首老歌,经过战火的洗礼,《喀秋莎》这首歌曲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传唱不衰。这首歌曲描绘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首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的爱情歌曲深得人们的喜爱,流传到学校的音乐课堂。作者回忆小学的音乐课,那个美丽的女孩演奏这首歌曲,被女孩的美和歌曲的魅力所打动,震撼着稚嫩的心灵。再次在女孩家听到这首歌曲,更加深了对这首歌曲的印象。同时也对女孩的身世有所了解,这首《喀秋莎》和女孩就深深地刻在少年的心里。人生中总会有一些难忘的人和事,当回味起来,心中或是失落,或是无奈,或是欣慰,回忆也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在怀念中,感叹时光的流逝飞快,会更加珍惜今天。一首老歌,一位难忘的小学同学,留在人生路上的一缕芬芳。推荐赏读。感谢作者赐稿西风!【编辑:海韵波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6-04-09 17:46:03
  非常感谢老师带来精心之作!回忆总是美好的。编按理解不一定到位,请老师海涵!顺祝周末愉快!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1 楼        文友:文明俭朴        2016-04-09 21:05:10
  感谢海韵老师的夸奖。老师双休日放弃休息为小文斟酌词句,润色修饰,借此道一声: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晶莹        2016-04-09 21:40:58
  一首歌曲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难忘的同学情。问候文明简朴老师!祝创作愉快!
( (
回复2 楼        文友:文明俭朴        2016-04-10 13:01:27
  谢晶莹老师关注指导!祝老师周末开心!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