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百味】如何从烦恼和恐惧中解脱(随笔)

编辑推荐 【百味】如何从烦恼和恐惧中解脱(随笔)


作者:王路 布衣,17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81发表时间:2016-04-10 01:50:58

想象一个婴儿,生下来就是畸形,没有四肢,把他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面一无所有,婴儿从来不出去,每天按时注入的营养液代替了饭食。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冲出房间的可能性。房间外面有个正常人叫张三,张三的身上,有个隐形的摄像头。张三看到的一切,都不多不少地被婴儿看到。除了张三看到的一切之外,连婴儿所在房间的墙壁、天花板,婴儿也无法看到。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视觉接受的信息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张三是正常人,婴儿除了视觉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久而久之,会怎样呢?
   婴儿显然没有张三聪明。虽然他能看到张三所看到的一切,但他听不到东西。对世界的许多认知,是通过听获得的。比如,有人冲张三笑,同时讲出恶毒的话,张三可以分辨,婴儿就无从分辨。我们的知识主要源于听闻,一个人学了语言,通过语言来接收信息,智慧、逻辑和判断力就会成倍地增长,对世界的了解从表象进入内里。单凭视觉,只能看到浮光掠影的浅表。
   婴儿和张三是什么关系呢?张三不知道婴儿的存在,但婴儿会把张三当成自己。因为他每天看见的生活,就是张三的生活。他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通过张三的眼睛——或者说装在张三身上的隐形摄像头,下文将不再区分二者。
   虽然婴儿会把张三当成自己,但这个“自己”往往会做出令他莫名其妙的事情。比如,张三曾经做志愿者负责火车站的安检工作,要每天许多小时盯着枯燥的屏幕看,婴儿并不喜欢,但又不得不看。不过婴儿没有强烈的情绪,就好比张三的眼睛本身不会特别介意他看屏幕一样。
   张三看到便便会觉得恶心,婴儿却不会有什么反感。他完全闻不到便便的臭,也不知道便便那种又湿又粘的触觉。唯一让婴儿感到略微枯燥的是张三看书的时候。张三经常整个通宵看侦探小说,对婴儿来说,就是一堆乱码,就好比我们看厚厚的拉丁文著作。
   婴儿通过他看到的画面,对听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他会看到电话、耳机、音响这些器物,以及人与人之间开口的交流。但他没有语言的概念,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人们之间是看口型来传递信息,但传递的信息他又从来不明白。就像我们不明白为什么通过手机能看到隔了很远地方的朋友的脸,我们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时间长了就接受了,也懒得问为什么。婴儿也是这样。因为所知甚少,他的好奇心也就一点都不强烈,几乎等于没有。
   婴儿的知识,在缓慢的增长中,也会有一点积累。虽然这种积累和正常人相比极其微不足道,更没有思考、推理、判断等诸种能力,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开始萌发一点点愿力,这点愿力来自于他对朦朦胧胧的听的好奇。
   于是,在下一辈子,一个崭新的婴儿出现的时候,他就不止拥有一个挂在张三身上的隐形摄像头,还有一副耳麦。他不仅可以看到张三所看的一切,也可以听到张三所听的一切,依然是不多也不少。
   这一世诞生的婴儿,和上一世绝大不同。婴儿比张三聪明,同时又比张三笨。为什么聪明呢?因为他懂了语言,听得懂说话,也能看书,张三具备的推理、判断、思考能力,婴儿都具备。而且,张三总是有不理智的时候,婴儿则几乎没有。张三看到漂亮姑娘的时候就容易昏头,往往不知道该怎么讲话了,一句简单的话也答得吞吞吐吐。姑娘来求张三帮她偷一本书,张三犹豫了半天答应了。婴儿很清楚这事不该做。
   也有张三比婴儿聪明的时候。婴儿不太容易想到,张三可以用美色去诱惑竞争对手并打败他,但张三上来就想到了,而且操作得很成功。张三知道美色、金钱对人有多大的诱惑。婴儿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但不能体会。婴儿没有触觉、嗅觉和味觉,不了解苹果、馒头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夏天的冷和冬天的热是怎么回事。他只是听说这些,也能在概念上认可,就是无法建立直接的体会,他觉得那些为买一只包和一件貂而辛苦半年的女人挺蠢。
   不过,久而久之,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如此,就知道必然有其道理,也就习惯了。就像有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穷,但穷久了,习惯了,就觉得一切本来如此。
   危机的出现,是在婴儿发现张三的身体开始变坏时。婴儿早就知道张三因为胃疼往医院跑,但婴儿并不太在乎,他知道医院的风景没那么好看,但病还是要治。至于胃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婴儿完全没概念。就像男人无法体会痛经,只能通过女人紧皱的眉头和爆发的脾气来推测其痛苦。
   有天,张三和朋友喝酒到半夜,又打麻将整个通宵。第二天回家,走在路上,看见树有点重影,再看桥,也是重影。看人,模模糊糊认不清是几个。张三没有特别在意,打算先睡一觉,明天不好的话,再去医院看。他的胃、心脏、前列腺都有过毛病,是医院的常客了,所以这次碰到眼睛的毛病,也没有特别在乎。婴儿要比张三忧心很多。
   婴儿和张三一起生活几十年,尽管也看到张三总是去医院,也为张三住院感到自己不好了。但直到这次,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不好了。就好比一个人看到亲人生病和自己生病的区别。第二天,张三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你的眼恐怕不行了,有条件的话,养个导盲犬吧。张三很悲伤,不过也认了,他觉得自己这么大年纪,有点毛病也不奇怪。但婴儿的悲伤比张三剧烈太多,他崩溃了。
   崩溃的原因,用佛教的话说,叫“我执”。什么叫我执呢?就是婴儿不知道,存在另外的可能性——他原本可以不仅通过张三的眼睛来看世界,还可以通过李四、王五的眼睛来看世界。但长久以来,这只隐形的摄像头都是绑在张三身上,婴儿看到的所有,都无非是张三看到的,久而久之,他把张三当成了一切。张三的喜怒哀乐,就是婴儿的喜怒哀乐。一旦张三死去,婴儿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就将彻底切断。婴儿畏惧切断这种联系,他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知,恋恋不舍。
   这时候,婴儿就想,如果有下辈子,有两个摄像头,可以看到两个人的生活,就好了。即便一个人眼睛坏掉,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人的眼睛看世界,“眇能视”嘛。
   到了下辈子,婴儿果然心愿顺遂,同时拥有一双无形的摄像头和耳麦,分别装在张三李四肩上,这时的婴儿,比张三李四都要聪明。张三永远理解不了李四爱吃臭豆腐,但婴儿能理解。婴儿同时通过张三李四的经验来认识世界,他的视角比张三李四都要宏大开阔。张三和李四,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无法认同彼此对世界的很多看法,但婴儿可以。等到张三李四相继老去,眼睛都开始花的时候,婴儿再次感到惶恐。他发愿,下一辈子,要在许许多多人的肩上都装上摄像头,通过无数人的眼睛来看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婴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为谁的眼睛坏掉而恐惧。他对待每只眼睛的感觉,就如同我们对待身上的尘垢,衰老细胞的死皮变成灰垢,我们洗澡的时候,把它搓掉,并不会悲哀,因为知道还有新的细胞长出来。婴儿对张三、李四以及每一个人眼睛的花掉,都会有同情和怜惜,但不为之忧心恐惧,他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将如此,同时,他又有无数双眼睛在看世界,永远有人老去,永远有人出生。
   佛教里,了脱生死最关键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你能在每个人的身上都装上摄像头,就不再惧怕任何一人肉身的死亡。凡夫对死亡的恐惧,在于眼睛永远不能离开他的身子,耳朵、鼻子、舌头也永远不能。你不能离开你所有的一切,而这一切又是有量有限,当它衰老坏毁的时候,就会面临巨大的恐惧和苦恼。
   房间里的婴儿,不妨看成心的譬喻。他和张三的唯一联系,就是他们都看到同样的东西,因为这种缘故,他越来越把张三当做自己。张三看到什么,他就看到什么,张三有一个妈妈,他也就有一个妈妈。当张三的眼睛坏掉,他的一切,都要毁灭了。
   佛教看来,由凡入圣,了脱生死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把心放在有量有限的事物上,尤其不要放在一个人身上。放在一个人身上,这人就和他身外的一切严重对立起来。应当试着把心放在两个人、三个人、乃至无数人的身上,尔后,就渐渐有力量面对与接受一只躯壳的生与死了。
   一个在乡下生活的,没有任何事业的妇女,不会关心股市是涨了跌了,她一辈子不炒股;假如她的儿子没有打算在城市买房子,城市的房价对她也没有任何意义。等到她年迈衰病的时候,如果儿子还没有结婚,就会成为她极大的心病。这件事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渐渐超过她的健康。抱上孙子,成为她暮年的唯一心愿。一旦心愿实现,她就可以安心地去了。
   由这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可以知道,心并不是必须系缚在自己身体上。自己的身体,并不意味着一切。当儿子成为她的所有,成为她的所有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的时候,那种重要性极有可能会超过她的眼睛、耳朵、身体,乃至生命。
   其实并没有心这么个东西。心只在你心心念念所系的事情上。你日思夜想,悬着的那些事情,就是你的心栖息安住的地方。一旦有位母亲,心心念念想着抱孙子,她的腿还能不能动,耳朵还能不能听,都没那么重要了。心心念念的积聚,形成业力,业力所在,正是心识所在。佛教称之为“行缘识”。行,就是行为,包括你所想的一切,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这一切,也叫做业;因为业,生出心,也叫做“识”。
   一般人的生活,是每天都和自己相伴的。你走到哪里,你就在哪里,看到那里的风景,听到那里的声音。这具躯壳牵引着你,到这里,到那里,自己的心就被牢牢系缚在躯壳上。你很少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世界,通过别人的耳朵去听世界,通过别人的心去感知世界。那么,你所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一切,就会构筑成你的心栖居的城堡,而这座城堡的地基,正是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当这些因为衰老疾病而坏毁的时候,心就无所依怙。
   但并不是说,城堡的地基,就非得是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不可,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在于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练习。假如一个丈夫远戍的思妇,每天心心念念所系,都是丈夫的安危忧苦,她的心就系缚在那种担忧上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逐渐地理解,自私是极愚昧的见地。由于自私,把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划得异常清晰。“我的就是我的,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是我的,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在这种见地下,就没有办法抵抗无常的侵袭,当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失去光明的时候,他会觉得,要这么多财富有什么用呢。就算是儿子,也无法代替我看世界的风景。于是,身体上的任何一处缺憾,一点崩坏,都会变成不可挽救。就像张三身上的摄像头永远无法移到李四身上,任何缺憾都无法弥补,任何损失都不能替代。在以断除烦恼和恐惧为终极目标的修行里,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叫“回归正念”。简单地说,无论什么事情让你苦恼不安,不要想它,把心念聚焦到不苦恼的事情上来。
   或曰:这不是回避问题吗?问题不解决,不想它就不存在了吗?唯心主义!主观能动性哪里去了!
   王阳明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就是这个意思。不想它时,它的存在与否,是另一个话题。这篇不聊。这篇聊的是,解决烦恼的两种操作方法中的第一种,不想。
   不想不代表被动,逆来顺受。主动和被动,是相对的概念。很多时候,不想是主动的态度。比方说,你上厕所玩手机,手机掉茅坑了。损失已经铸成,无论想与不想,无法挽回。如果能不再想,就止损了。如果每天一闲下来就想,哎呀,我新买的手机,攒了好久钱,太可惜了。那就会再次受到烦恼侵扰。这种侵扰不是事情本身造成的,是选择的结果。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不会每天都想,也不会再也不想,而会前几天想得比较多,后来渐渐少了,再后来就不想了。如果一个人总是忍不住想,佛经比喻成“第二支箭”的伤害。
   但万事纷繁,自然有别的情况。比方说,你的论文没写完,5月答辩,现在已是3月。想写,又写不出来。你说,我不想它,打游戏去。3月过去了,每天在打游戏中度过,果然烦恼很少。到4月初,一想到论文,烦恼陡增了几倍。你说,我接着不想,又打游戏,转移了注意力。到了5月,想到论文,烦恼陡增了百倍。再打游戏,不管用了,做什么都不管用了,吃不下睡不着。
   为什么有烦恼呢?因为你没法做到彻底不想。假如能做到,那也可以。有些事情,你不去处理,因为业力的作用,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增大,和万有引力类似,质量越大,对你的吸引力和系缚力就越强。
   论文这个例子,可以称之为“宿业”,宿昔所造之业。你先前做的许多努力,读书、考大学、修各种学分,都要以拿到毕业证的方式,做个了结。因为这种认知,哪怕你知道,写论文一点意义都没有,也会去写。写论文本身,是一种消业的手段。将你的心从“拿到毕业证”这件事的系缚上解脱出来。如果你本身就没打算拿毕业证,觉得学到本事就可以了,写不写论文无所谓,那它系缚不了你。
   但一般人做不到这点,因为你没法从根本上认为,毕业证不重要,只是打游戏来转移注意力,这就是回避问题了。所谓“不想”,目的是要建立起这个东西根本不重要的认知。佛教的修行目的,也是要建立起“生死不重要”的认知。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必将到来,唯有从根本上认为生死不再重要,才能从中解脱。

共 1444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烦恼是一种微妙的滋味,世界上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许多烦恼,正是这些烦恼,才组成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恐惧是因为人类自身对事物的不了解、不确定,仿佛周围的一切都要把我们吞噬掉,迎面是无尽的黑暗。恐惧也会驱使我们走向任何一个极端。本文通过对婴儿成长的经过,逐步的阐述我们该如何战胜烦恼和恐惧,从最初“想象一个婴儿,生下来就是畸形”......“于是,在下一辈子,一个崭新的婴儿出现的时候......"当婴儿透过无数眼睛看世界,生活在无量无限的世界时"......最后”意识到这一点,婴儿恍然发觉......层层叠进。本文文字朴实无华,思维逻辑性强。感谢作者赐稿百味,期待更多佳作。【编辑:金青衫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青衫客        2016-04-10 01:57:46
  读此文感受:人生路就应该抛却烦恼,战胜恐惧,胆大心细的走过每一章节,从容面对一切。
2 楼        文友:金青衫客        2016-04-10 01:59:23
  欣赏佳作,本文属于正能量传递,赞。问好作者春安。
3 楼        文友:天马行空迷糊仙        2016-04-10 20:42:20
  明知烦恼也无用,可烦恼总时不时来骚扰。积极面对吧!拜读学习了,感谢作者赐稿百味,期待精彩继续。问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