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情留永乐觅桃源(散文)

精品 【江南】情留永乐觅桃源(散文)


作者:贝之纯 举人,345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74发表时间:2016-04-11 08:08:21

【江南】情留永乐觅桃源(散文) 在2006年央视组织的“十佳魅力”城市评选中,运城榜上有名。颁奖词“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画龙点睛地道出了河东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令外地人神往,让运城人自豪。的确,永乐宫与鹳雀楼都是运城两个著名的景区。永济鹳雀楼因为唐人王之涣的名诗早就家喻户晓了,而芮城永乐宫却犹如藏在深闺、含羞掩面的小家碧玉,随着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强劲东风,正在一点一点地向世界掀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文物古迹越有历史沧桑感,文化价值越大。说永乐宫饱经沧桑一点也不为过。永乐宫之名,很容易被人误想成祈求永远快乐、无忧无愁的宫殿,或是与明朝永乐皇帝有关。其实,它是为纪念新道教始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唐为吕公祠,宋金时扩充为纯阳观,元又升观为宫,名曰大纯阳万寿宫。因其建于永乐镇,故又称为永乐宫。
   如今的永乐宫已不在永乐镇的原址上了,而是在芮城县古魏镇龙泉村东侧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神奇?不错,永乐宫的确被当地人称为“神宫”。它的前生今世听来像传说一样神奇,却都又是活生生的真事。好奇心极强的我,早就想穿过她前世的历史迷雾,沿着时代变迁的痕迹,实地探寻一番她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源头。
  
   一、希望到失望
   春光莫辜负,踏青需趁早。3月12日植树节当天,我和好友磊子相伴踏上了寻访“神宫”故地之旅。
   乘大巴、打的士,行高速、穿小巷,过闹市、经绿田。喧嚣逐渐静,只闻鸟语声。我们不约而同地摇下车窗,大口呼吸着乡间新鲜空气,尽情欣赏着醉人的田园风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以为在永乐镇,永乐宫应是大名鼎鼎、人尽皆知,可问了好几个人都一脸迷蒙,不知所指。直到问及一个靠依古树、吧嗒吧嗒抽旱烟的老人,他吐了口长长的烟雾,慢悠悠地说,噢,就是那边的吕公祠。顺着老人指的路线,我们终于找到永乐宫旧址——如今的吕公祠。
   一座八九十年代模样的院落,围墙不能说是残垣断壁吧,但也有几处豁口。这里前眺黄河北岸,是一片慢坡地伸向前,越向前地势渐低。后依土岗则是峨嵋岭,犹如一把结实的太师椅。一条东西公路从吕公祠门前穿过,东侧是镇上的敬老院,看建筑像是五六十年代的。整个环境,给人一派苍凉暮气之感。
   这就是被称为“神宫”的永乐宫旧址?难道来错地方了么?但大门口有2011年县政府立的一块石碑,证明着它真真确确是永乐宫旧址。
   院里只有零星几座败落的房屋,房外墙上有用白粉写的“道教节日活动”的字样。院内有鸡鸣狗吠,而无人声嘈杂,又有柏树参天,香烟缭绕,倒有几分道家仙境。
   祠堂内供奉有吕祖塑像,像前有块红绸布,歪歪扭扭写着香客的捐赠,多者200元,少则10元不等。有一卫姓道长常年守候此处,时不时向访问者宣扬道法,卜卦算命。
   拜谒之后,我们向道长问明永乐宫大殿原址后,便朝道长所指方向奔去。
   来到山岗前的一片麦田,四周用木头树根围着,树有“禁止入内”的牌子。其实,我们即便进去,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我伫立良久,为这世事沧桑、时代变迁感叹万分……
  
   二、盗宝与护宝
   永乐古镇,虽偏安一隅,远离闹市,却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厚重。
   20世纪中叶,因永乐宫发生传奇色彩的故事,从而使永乐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进入人们的视线。
   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芮城。日军随军记者水野清一受命彻查山西文物遗址。水野清一翻阅古籍,查得芮城大纯阳万寿宫里藏有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藏之记载。水野清一大喜,当即前往芮城县寻找。水野清一是个沤烂的花生——不是好仁(人)。他寻宝的目的就是想盗宝。但他多方打探,甚至动用日军士兵进行拉网式搜查,却依旧未能寻找到传说中的宫殿,更别提寻到宝藏了。
   水野清一虽心有不甘,但战事紧张,只好草草收兵。他向日方高层汇报,“此宫之消息未闻,盖废已久或毁于战火”。战后其所著的《山西古迹志》,对永乐宫也只字未提。
   不知是因战事紧张探寻不细,还是水野清一另有打算,抑或是永乐宫自有神佑,总之,永乐宫未被日军发现而幸免于难。
   永乐古镇不仅见证了国民抗日救国的血泪史,更记录了一次惊天动地的人类奇迹。
   1957年,一位名叫柴泽俊的古建筑学者只身来到永乐镇,一路探访,终于找到大纯阳万寿宫。他推开尘封的宫门,只见地上杂草丛生,院墙摇摇欲坠,殿堂灰头土脸,没有香客,没有庙祝,只有蜻蜓与蚊虫围着他又飞又鸣,似乎在迎接他这个远道而来的拜访者。
   当他走进一处名为无极之殿的庙堂时,立即眼前一亮,只见满墙的壁画虽然布满灰尘,但富丽堂皇的五彩仍然夺目,尤其是那四米多高的壁画上,人物有神仙、有帝君,有武将、有文官,有玉女、有侍者,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更有那壁画线条上下通畅、气韵生动,用“曹衣出水荷含露,吴带当风雅韵长”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柴泽俊如获至宝,赞叹不已,激动万分。
   其实,早在1952年,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崔斗臣就已发现永乐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那年,文教厅组织普查山西文物,崔厅长他们来到芮城黄河岸边的永乐宫。尽管当时的永乐宫殿堂残破、遍地鸟屎,破败不堪、荒草杂生,但崔老博学多识,慧眼识珠,他细细查看一番后,便令人折开殿内一小块后加的外墙。于是,里面的精彩的壁画终见天日。崔老激动不已,遂以永乐宫“保存无恙”的喜报上报。
   正是基于这份报告,才会不断有专家学者来永乐宫寻珍探宝,汲取文化营养,探索历史奥秘。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专家学者为永乐宫的发现感到庆幸时,它却即将要变为“海底龙宫”。
   原来,1954年,为了治理黄河,按照前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确定在晋陕豫交界处的三门峡修建一处水利枢纽大坝,以此治理浑浊的黄河水,为黄河下游百姓提供电力资源。很不幸,修建三门峡水电站必然会引起上游水位的抬升,永乐宫便处于淹没区范围之内了。
   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世界艺术瑰宝被淹没么?
   当然不会!虽然,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但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与经济建设同等关心,为保护永乐宫,经国家有关部门论证后,做出了一个非凡的决策——整体搬迁永乐宫。
   柴泽俊此行,便是受命负责考察永乐宫,为整体搬迁工程作准备。
  
   三、求己胜求人
   永乐宫要整体搬迁,说来容易做起却难。
   永乐宫在当地百姓眼里,那可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神宫啊。据当地百姓讲,永乐宫是鲁班爷建造的,留有“胜吾者添木三根,不胜吾者去木无数”的传说。意思是,比我鲁班爷手艺高的人,要把原件拆下来以后再搭上,你要多添三根木头。不胜吾者,你把它拆下来,就会有许多木件安装不上,这样怎能盖起来?
   当然,这些都是善良的百姓对永乐宫视若神灵、心生畏惧之语,不足以全信。但柴泽俊考察完毕后,着实发现,整体搬迁的确不易。榫卯结构连接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在原理上还可以做到拆开重新组装,但是要想将三四米高的大面积壁画揭下来,再移走重新粘贴上墙,而且不损坏壁画,可真是要有鬼斧神工之本领啊!在当时,国内无人干过,因为壁画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没人敢干啊。
   既然国内不行,那就借助国际力量吧。
   我国以前的壁画揭取例子,大都是外国人干的,而揭取的目的不是保护而是盗取。从19世纪初敦煌壁画被盗取,到日军侵华时大量壁画被掠夺,壁画揭取技术外国人都是秘而不宣的。那么国外专家会接受我们的求助么?
   没过多久,两个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大鼻子、蓝眼睛、黄头发的“洋老师”,来到了芮城永乐宫实地考察。国家此行目的是想利用欧洲的壁画保护技术来保护我们的壁画。面对中国人画在泥皮土墙上的壁画,用化学药水软化石头墙壁上壁画的揭取方法到底行不行,他们自己也没有充分的把握。
   更让人头疼的似乎还不止技术问题,两名捷克专家拿出的工程预算款,就令人望而生畏。整体搬迁工程预算约1000万元,仅壁画揭取下来,预算费用就是200万元。这个数字按照当年的财政收入来讲,近乎一个天文数字,约等于当时晋南地区全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多。而且捷克专家还提出,要15名中方工程师级别的人当助手,还要修一条专用柏油马路,而且要盖一栋专家楼,等等。在当时,这些条件无异于狮子大开口,漫天大要价。
   此事最终惊动了周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三门峡蓄水工程专项会议上,就永乐宫搬迁,周总理提出了“自己搞”的想法。于是,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们,组成永乐宫迁建委员会,启动了让这座千年古刹搬家的浩大工程。
   壁画的搬迁,可以说是险中之险,难中之难。因为壁画是绘制在沙泥涂抹的墙壁上的,本身结构就很脆弱,又历经几百年寒暑,粘力和刚度大减,极易损坏。如何能使它揭下来、搬过去、再复原,的确让人感到压力山大,挑战不小。
   为了防备万一,国家派来了国内美术界的精英,将永乐宫上千平方米的壁画原样临摹下来。毕竟当时还没有无风险的壁画揭取、搬迁、复原的万全之策,先临摹下壁画备份,以防将来迁移当中有什么闪失,而使这艺术瑰宝毁于一旦。
   这些美术大师个个都是阿奶抱孙子——老手。临摹对他们来说,那就是比着葫芦画个瓢——走不了样啊。但他们的临摹工程却持续了近1年时间。因为大家都对这些壁画视如珍宝,生怕自己在拷贝时损坏它,或是临摹走样失真。为了尽可能让临摹品的颜色接近原作,临摹者走南闯北,跑了许多古董店,寻访了许多制造颜料的老艺人,才买到和原壁画相同的矿物质、纯手工制作的颜料。真可谓是费尽心思,大动干戈。
  
   四、群策加群力
   怎样让壁画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貌?如果按照之前外国强盗盗取壁画时的割取法,即将壁画平均分割成0.3平方米的小块,然后装运,恐会损伤较多画面。但永乐宫四座殿内的壁画,都是以人物画为主,群像排列,人物密集,上下重叠四五层之多,如果平均分割,必然会损伤人物脸部。但如果按照人物分割,画块不等,不利于揭取和运输,而且画块过大,极易损伤,对以后的拼接难度也很大。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当时征调来近600名工程人员,这其中有很多是年龄大、阅历广的高级技师。大家矮子踩高跷——取长补短,群策群力、积极献策,每天想办法,提建议,做试验,不分尊卑,不管年幼,只唯真理。
   在北京的古代建筑修整所里,一些工程师也紧锣密鼓地研究揭取壁画的方案。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壁画技艺,用中药材白芨草熬成汁,用来充当加固壁画的黏合剂,与化学药水相比,既然经济实惠,还不腐蚀壁画。
   而柴泽俊也没闲着,他在太原郊区的芳林寺与山西方面的古建筑技术人员,同样进行揭取壁画的试验。老先生传下来的,民间传说的,自己想出来的都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壁画圆满搬迁。
   搬迁工地上也是干劲十足。当时工地上还没有通电,晚上各个工棚里都是马灯高悬,图纸铺地,你谈想法,他提建设,有时意见分歧,大家争得脸红脖子粗,真是动了百次脑筋,想了千般办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壁画,最后确定壁画切割采取了不均分切割,就是按照人物的头部边缘和衣冠边缘来切,尽量不损伤画面的精细部位。但这样必然会带来切割工艺过于复杂,而且之后的包装和运输就得“一画一包一运”。相当于每一块切下来的壁画都有自己的尺寸,每个尺寸不一,切割的方式就不一样,包装运输的方式也不一样。对于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壁画来说,这将是个繁复的工作。真是从湖南到河南——南上南(难上难)。
   没有现成的工具,柴泽俊则带着工人师傅开始“自创发明”。如今的永乐宫西侧,有一个“永乐宫拆移展览室”,展览室摆放着几个“奇形怪状”的物件,有的像个椅子,但座位中间是空的,里面装着齿轮。有的像个磨盘,磨盘却是木头的,上面挂着锯条,等等。这些叫不上名的“土工具”,在当年将壁画从墙上切割下来的工程中作用巨大,功不可没。
   当时的拆除工地上没有电,所有的设备都是手动的。就连“起重机”也是自造的,把轴承、滑轮固定在木头床架上来用。民间用的大锯、小铲子、铁锹等最普通的工具,都成了壁画揭取的工具,完完全全都是用土办法来搬迁。
   历经半年多的时间,1000平方米的壁画,被分割成341块大小不等的壁画块,经过古建工作人员和民工小心翼翼的工作,终于被成功取下,标上编号,安置在特制的垫有棉褥毛毯的木箱内。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虽然壁画被成功揭取下来,但望着堆放在库房里的一个个大木箱子,如何安全运送到永乐宫新址,又让迁建委员会的所有人犯了难。
   永乐宫新址选在哪里?

共 89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古中国,新运城,本篇散文是作者游芮城县永乐镇永乐宫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永乐宫,富有传奇的色彩,让我们出于好奇,相伴去探寻它的足迹。但是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目苍夷,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可永乐宫的精神灵魂还熠熠发光。冥冥之中吕公保佑,日本鬼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发现永乐宫,致使国家的文物没有落入他人之手。建造水利大坝,国家为保护永乐宫的壁画文物,费心费力费时,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历时八年,终于给文物安了新家。但那些搬迁永乐宫的功臣,在文革期间却受到批判,永乐宫也被关了大门。改革的春风一吹,永乐宫又焕发勃勃生机!永乐宫美,永乐涧也美,黄河滚滚,涛声阵阵,桃花遍野,竹林轻舞,好一片迷人风光。有多少文人墨客驻留此地,留下文章千古流传。 芮城古文化发源地,愿文化之火永久不息,爱永乐,爱芮城,爱中国!作者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引用合理,情感真挚!不错倾情推荐阅读!【责编:一飞冲天】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1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飞冲天        2016-04-11 08:10:32
  感谢赐稿江南烟雨!
朋友,我在江南烟雨等你来!
2 楼        文友:樱水寒        2016-04-12 17:44:07
  欣赏小贝带来的精彩,勾勒出永乐风景的同时,亦将其文化展现出来。非常精彩,祝创作愉快!
樱水寒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