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随笔)

编辑推荐 【雀巢】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随笔)


作者:虚竹先生 布衣,35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96发表时间:2016-04-14 02:34:12

【雀巢】关于恢复繁体字的看法(随笔) 是否要恢复繁体字的讨论最近又有些新的进展,本人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文字的发展、使用规律;繁简字各自利弊、以及与世界接轨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评估之后,才可能理出一个明确的思路,最终提出一个倾向性意见。
  
   一、简化字是逆潮流而动还是大势所趋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从简到繁,然后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文字也不例外。古人的记事方法从结绳,到象形图案,再到文字。可以说是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例如:出土于山东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以及诸城前寨的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共有8种18个符号,当然那还算不上文字,而发展到甲骨文,就有四千多个字了。而至清中期时,《康熙字典》共收录汉字就多达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字。虽然其中有许多字是生僻、怪异字,基本不用的字,但估计正常使用的文字也有一万以上。试想如果一个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认识这样多的文字,岂不是太浪费时间了吗?!因此我认为当今文字,从数量和难度讲,已经走到尽头,简化应是大势所趋,而且今天所作的简化,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二、简化字绝非始于当今
  
   前几年有人拿出60多年前游击队打的借条,就出现了‘观’‘条’‘据’‘汉’四个简体字。而有人以其中有简体字为由,对其的真假提出了质疑,后来又经当年的老战士出面证明借条并非伪造。既然借条是真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确实一些简化字在民间流传。近日发掘唐代墓志中,也发现含有类似今天简化字的字体。甲骨文中的“车”字,也有双轮的字形,今天“车”字也是减掉了许多笔之后的字。看来对文字的简化古已有之,绝非我们今天的专利。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用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文字,的确是一种浪费。简化字合并了部分同音、同义字,可以减少文字的学习量,笔画的减少也增快了书写速度,这必然的文字的发展趋势。也许有人讲,既然为了减少文字量,增快书写速度为什么不用拼音文字呢?其实五十年代主席曾提出过,期间文字改革委员会还专门出版过“拼音报”,但是实践证明中国的语言只适应中国文字,拼音并不适应中国的汉字。“录入难”也曾是汉字的瓶颈,但后来五笔等输入法也化解了录入的难题。相反,中国汉字的先进性却在飞速的社会发展中有所体现。因为组合文字,是可以在不增加字的前提下,而经过重新排列组成新词。因此看来汉字还是很有前途的。
  
   三、是否就只有简化字不讲理
  
   有人对简化后的字体提出意见,讲: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于是得出简化字简化的不合理的意见。其实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汉字在改革时,确实是忽略了一些细节,汉字是见文生义的,省略了一些部首,确实很容易混淆该字的意义。但若仅仅从讲不讲理的另一方面看,其实不光是简化字不讲理,就是许多繁体字也同样不讲理。相声大师侯宝林曾经在相声里有一段精彩的台词:“煤”字应当念“炭”,“炭”字应当念“煤”,你想想山底下的“灰”那不是就是煤吗?!用火烧干(甘)木头,还不都成了炭了吗……此虽是一句戏言,但也确实有道理。况且古今中外的文字都难免有其不够讲理的地方,
   但是简化字也有其讲理的地方,如一位网友所言,汉字简化后,“护用手,爱有友,灶生火,龟有甲,笔有毛,宝有玉,众有人,网像形……”可见也并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说“繁体字形态优美,笔画繁多,变化丰富,适宜书法,而简化字外形丑陋,笔画较少,难以变化,不宜书法”则更是言不由衷。繁简字有好多古今同形,例如:云字,就是把“子曰诗云”的“云”和下雨的“云”合并了,再有皇后的“后”和前后的后也是合并而已。并未创造新字。那这些古今同形的汉字美、丑有如火如何划分啊?再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有20多个“之”字,字仅有三笔,却各不相同,可见笔画多少,宜不宜变化,适合不适合书法,与文字的简化与否关系不是很大。
  
   四、为何一些使用汉字国家和地区依然使用繁体字
  
   有些人因为海外的一些地方依然使用繁体字,于是认为我们改的不对,必须要改回去。对此我是十分不以为然,过去我曾在一篇文章说过,学习某种语言的刚性需求,不在于它的难易,而在于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国家的科技水平。例如:英语的使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原因有二条:一是过去英国的殖民地特别多,曾有日不落帝国之称,殖民地英语流行,所以英语系的国家特别多。第二,当今的引领科技的强国,非美国莫属。精英们要掌握高科技的第一手资料就必须学习英语。当今保留使用我们繁体汉字的国家和地区,是当年他们为学习我们科技的历史遗存,也是我们辉煌历史的见证。如果我们希望他们继续保持使用我们的汉字,和我们同步,就需要加快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只有成为高科技的强国,人家才会主动与我们接轨。
   另外,从民族的自信和自尊的角度看,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谁是本?谁是末?如果要在汉字上讲“接轨”,也是别人来“接”我们的轨,而不是我们要去接别人。岂可舍本逐末。
   商业部长有句话叫: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讲的是中国在世界的贸易之难。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国,我们坚持使用几个简体字的信心还不至于树立不起来吧!
  

共 21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就汉字的繁简问题而言。作者从汉字的起源说起,结合历史的发展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比,阐明了汉字的简化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热衷于汉字恢复到繁体字的论调。众所周知,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在远古时期的生活中智慧的结晶,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六书)此六种造字方法,是我们汉字独有的特点,由于过去的繁体字笔画较多,解放后我国进行了文字改革,使用了简化字,这是汉字进步并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简化字减少了汉字的数量,笔画减少了,也节省了书写的时间,何乐而不为?有的人欲将汉字恢复到繁体字,那不是倒退吗?作者说得好,当今保留使用我们繁体汉字的国家和地区,是当年他们为学习我们科技的历史遗存,也是我们辉煌历史的见证。如果我们希望他们继续保持使用我们的汉字,和我们同步,就需要加快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只有成为高科技的强国,人家才会主动与我们接轨。推荐阅读。编辑:苏庸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苏庸平        2016-04-14 07:05:53
  赞成作者的观点,若把简化字恢复到繁体字上面去,那是文化的倒退!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1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04-14 13:39:31
  首先要感谢苏老师的点评!苏老师谈的确实是推行文字简化中的关键问题。简化字影响了我们一代人,恢复繁体有可能使相当一部分人再次变为文盲!最值得重视的是:不要什么都是外国的好,中国什么都不行,要有自己的分析,辨别,此文在最早在博客上刊登时我曾是这样写的:如果连坚持使用几个简化字的信心都没有,索性认个洋爸爸算了!后来有人认为不太文明,才修改成现在的结束语。
2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4-14 08:40:27
  老师的文章观点说得好,受益匪浅。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3 楼        文友:江山梦秋        2016-04-14 11:13:14
  繁体字和简化字,各有各的特点。既然国家已经把简化字作为通行文字推广了,而且也为大众所接受,再一味去提倡什么恢复到原来的繁体字,当然没有必要。但是,书画艺术中运用繁体字倒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各取所需吧。
回复3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04-15 12:14:52
  关于书画作品中使用繁体字,确实广泛存在。但是原因也很复杂。有的是复古,有展示才华,有的是随大溜,有的研究历史------等等,但是真正要抵制简化字的并不多。做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繁简并存也没什么不妥。同时也确实需要保留一些人懂繁体字,就象要认识篆字一样,总要有人研究历史。
4 楼        文友:闲妹        2016-04-14 13:59:34
  认同作者观点。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5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4-14 23:30:49
  繁体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如今在台湾和香港还能见得到,感觉是中华民族的根。
   繁体字,对我而言,还能认得出,就是写不下来了。
   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实行简化字,传承繁体字未尝不可,但我们已经推行繁体字了,再倒回去,恐怕也是个大问题——绝大多数中国人想必不会写字了。
   所以,从客观实际出发,就让简体字发扬光大吧,毕竟,字体只是一个承载,并不决定文字的内涵。
   很是佩服虚竹老师的观点,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不服不行!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5 楼        文友:虚竹先生        2016-04-15 12:04:19
  其实,繁简都不重要,文字的变化是从简变繁,再由繁变简,比如“云”字,最开始就是一个云形的图画,后来加了一个雨字头。现在改回来。英文中的动词,不规则的都是最原始的词,后来发明的字就规范了(统一加ED)。中国字也是如此,后来为了规范增加了部首等等。至于繁简体字,谁最好看,我认为主要是书写习惯,如果从小练习,简体字一样能写好。至于接轨的问题,还是那句话,我们要不就别改,改了就必须坚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对错,就象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其他六国的遗老必然会坚抵制,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且不因秦朝二世的灭亡,而消亡,可见其深入人心。以至以后的篆书变隶书,隶书变楷书,再有草书、行书,等等的一番变革都体现了文字的发展。因此变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