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丝路散记(散文)

精品 【渔舟】丝路散记(散文)


作者:黎眉 布衣,10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0发表时间:2016-04-14 11:07:33
摘要:王丽梅,笔名黎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妇女报》、《中国航空报》、《中国广播报》、《中国剪报》等报刊杂志。获2015年《人民文学》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散文大赛优秀奖。

行走,在当今最广泛的是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生命旅行。对丝路的向往,由来已久,尽管生活在大西北的东边缘,更向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和风景。因此,当一位朋友相约同去敦煌、嘉峪关、额济纳旅行时,没有一丝犹豫,说走就走。
   从宝鸡出发,一路向西。在荒野与戈壁大漠组成的风景里,沿着丝绸古道,在张掖,登上了有着鬼斧神工般的红色祁连山脉,一览峻岭横生色如霞光的丹霞地貌,那绵延起伏气势磅礴的祁连群山令人惊叹自然的神奇与伟力;沿着河西走廊,来到了嘉峪关,“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看天下第一雄关的边塞风光;在敦煌鸣沙山看到了最美的自然的剪影,沙山蜿蜒旖旎而动人,它静止的姿态仿佛是刀锋,在骆驼背上能够拍到最绮丽的沙漠黄昏,在月牙泉的倒影里看美到极致的上玄月;一路奔波,朝拜多少年来朝思暮想的敦煌,在大泉河边,看到了绿杨成荫,美轮美奂的莫高窟千佛洞,唐宋时期的建筑、壁画里的飞天、彩塑美得让人惊心,古老的经卷,肃穆的佛影,飘逸的飞天,妙曼的舞姿,敦煌在我的心里是一个永恒的传奇。
  
   一、行走张掖
   小时候,因为喜爱历史,丝绸之路上的武威(凉州)、甘州(张掖)、嘉峪关、阳关、敦煌这些地理名词是我神往的地方。熟悉张掖,缘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历史上是一位英雄,他数次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虏获,在匈奴生活十余年,但他始终矢志不渝,最终回归汉朝。汉武帝在元鼎六年设置张掖郡,张掖之名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以通西域”之意。杜甫曾在《秦州杂诗》中写到“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寻源使”指的就是张骞。张掖是河西走廊地理上贯通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此次西行,出发时正是华灯初上,灯火阑珊的金秋的夜晚。一行人乘车冲出城市的喧闹,便一下闯入黑夜的怀抱,在高速路上飞奔。深蓝色的夜空下,群山、田野、河流、树木、民居都变得像动画里快速变换的布景,影影绰绰,飞速而来,疾驰而去。车辆像是一条扎进黑色大海里的船,在无边的夜色中夜航,车灯的强光撕破夜幕,在无边无际夜的海上,起伏、颠簸,夜航的人在黑暗中竭力寻找光明。在黑夜中行驶,人们更多的是用肉眼徒劳地搜寻窗外整齐如一的风景,景与物的基本轮廓已经丧失殆尽,夜色无边,收获的是更多的无奈。起起伏伏地颠簸,车像一个摇篮,很快人们便进入梦乡。再醒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上午,到了甘肃河西地界,沿途是矮矮的、平平屋顶的甘肃特色的民居村落,间或有一些等待收获的庄稼和飞奔过去的杨树林,在村庄和河流的后面,便是一路紧紧相随、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它的颜色几乎与中国地形图上的颜色相差无几。常言道“金张掖、银武威”,这里曾是史上有名的河西走廊四郡之一,我们已经到了张掖地界。
   张掖闻名于世的便是纵横祁连山脉的丹霞地貌。曾经在贵州赤水见过丹霞地貌,那里的丹霞地貌因为赤水河上造型奇特的瀑布,湍急又舒缓的赤水河及两岸碧绿竹海的装点,使贵州的丹霞地貌显得更加有山水灵气,更加妩媚、清丽。
   眼前河西走廊的风景,将我思绪拉回现实。十月的陕西,秋高气爽,气候逐渐转凉爽,雨水较多。而这里却艳阳高照,阳光烤炙似火,呼吸之间,空气里都有喷出火的干燥,强烈的阳光把皮肤晒得灼热生疼。
   柔缓的祁连山脉逐渐变得奇异——类似鬼斧神工般的凸起或陷下,如刀劈斧削般的黄土参差不一,道路两边低矮的垂柳,笔直的白杨,扑面而来干燥火辣的热风,给人感觉这里的夏季似乎特别漫长。坐在车里,颠簸和摇摆常常使人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一大片如火焰山般的群山突兀地站立在眼前,来不及思索,让人惊愕的犹如突然置身于美国西部片中,车停在了景区的门口。美丽的红色丹霞,像是夏天掩不住的热辣辣的花朵,艳红的丹霞山体硬是延伸到了在景区的外墙。
   张掖丹霞地貌的造型和色彩的多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由于地质运动而留下的巨大力量推动岩石上升或下降、扭曲或盘旋的凝固的瞬间,呈现在我们眼前或坚硬而雄壮、或柔软而苍凉、或热烈而夺目的美,让人来不及分辨,应接不暇。从来没有如此近在眼前地欣赏丹霞,连绵起伏的山上不长一棵草,那艳如丹红,炽热如烧透了碳的红褐色砂砾岩,经过千百年的风化剥离和流水的侵蚀,形成的孤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将祁连山脉装点得峻岭横生、色彩斑斓,这红色的山被当地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称做“阿兰拉格达”。站在绚丽的丹霞山前,感觉人类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和渺小,不由我向这已有200万年历史却仍然貌美如初的艳丽的“阿兰格拉达”顶礼膜拜,犹如眼前这赭红色的“众僧拜佛”一般心无杂念,静默无声,却又无比虔诚。造物主呈献给世界这般雄奇峻美,姿态万千,似熊熊火焰又奇特无比的七彩大扇贝、七彩练、七彩屏,如刀砍斧劈,似连绵火海一般的丹霞。
   拾阶登高,站在绵延起伏的丹霞山的木廊桥上远眺,美景尽收眼底,远远近近,在阳光的照射下,岩石更加火红,层层交错的山体时而柔曼妩媚,时而壁立千刃,时而群山如奔,时而静若修禅,莽莽苍苍,气势奔涌。站在峰顶,艳阳下有一缕微风吹过,让人激动不已的心稍稍安静下来,默默地面对着旷世奇美的丹霞山峰,此刻“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从心间蹦出!
   转身,俯首,在山的另一侧,远远地看到在山谷中人字形的川道旁边,有一院青砖黑瓦的仿古建筑,院墙的墙体用几个木棍支撑着。这里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三枪》中的麻子面馆,丝路古道,万山丛中,一座孤零零的院落,突兀而莫名,像金庸小说里大漠中的龙门客栈,除了拍电影,无人会在这样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四处荒野的苍凉之地、热烈而悠闲地伫立着。显然,麻子面馆已成了一座危房。
   河西走廊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汉武帝称张骞“凿通”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张骞是开拓丝绸之路第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外交家。而今,甚至有人浪漫地称他是旅行家,仅就他被匈奴扣押十三年,期间逃跑数次被俘,还被硬给许配了一位匈奴女子,此一点私以为难称“浪漫”。
   张掖是历史上的河西四镇之一,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不知张骞当年是否在张掖丹霞山驻足,是否曾跨马驰骋在山谷间的驿道上,是否也曾羁旅夜宿在荒寒的祁连山脚。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作了详尽描述,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建元二年(前138年),张骞率百余人一起从陇西出发,经过匈奴,被俘获,单于将他扣下来,“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张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这是对张骞为人坚毅果敢,待人宽厚讲信用,那些匈奴人都很喜欢他的一种美誉。这次出使西域。去时百余人,队伍声势浩大,而十三年后,历经磨难,只有张骞和甘父(为他带路的匈奴的奴隶)活着回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讨伐匈奴,在蛮荒之地,凭着他在匈奴生活多年的经验,他成功的为部队寻找到水草和给养,回来后被封为博望侯。
   汉武帝元朔七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以卫尉的身份和李广一道出右北平讨伐匈奴,结果李广的军队被匈奴包围,损失惨重,而张骞则因为没能按期到达应该被杀头。张骞自己花钱赎罪,保住了一条命,成了一介平民。同年,汉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西部的几万人。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其后几年,汉武帝一直在攻打匈奴人,张骞又被封为中郎将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是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出使西域,汉武帝让他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还有几万只牛羊,带着几千亿的金银布帛,还派了很多手持旌节的副使准备着在半道上随时可以派遣他们去别的国家。有了朝廷雄厚的物质支持,张骞分别到了乌孙国,乌孙国看到了汉朝的财物,又摄于匈奴很近的威胁,没有答应张骞让他们东迁的要求,张骞又派了副使们分别出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附近的国家,而后,乌孙国又派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汉朝。这次回朝廷,张骞被封为大行,爵位视同于九卿。次年,张骞去世。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一千年以后,所有人都遗忘了我,那时红色黄昏的沙漠,能有谁,解开缠绕千年寂寞……”
   两千多年之后,我来到张掖,在河西走廊的丹霞山中,寻觅张骞往来西域的痕迹,怀想张骞历经河西走廊的艰辛。张骞是汉武帝最忠实的寻源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达中亚细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使节,他开通了中国与西亚、中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联系,他虽然被匈奴扣押十三年,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没有丢失,他不忘初衷,他是执着信念的坚持者。
   《国家地理》杂志在讲到张掖的丹霞地貌时曾说“奇险灵秀美如画!”
   我在读《史记·大宛列传》时,透过司马迁纵横捭阖的文字,在丹霞山重重叠叠的峰峦中,仿佛看见了张骞当年的驼队,读出了当年张骞凿通丝绸之路的艰辛,读出了丝路上战胜一切险阻的超然之力,丝路风景的自然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
  
   二、行走河西——嘉峪关
   在地域狭长,东西大跨度的甘肃省,沿着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脉,一路向西,有一个军事要塞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
   在路上,一直希望看到明长城的遗迹,哪怕是一段风化的夯土。当在车子经过戈壁滩的时候,我特别关注路的两旁,曾经在一部电视片中看到万里长城的考古,即便一段再普通不过的残垣断壁,也极有可能是长城的一段。我期待着在我的视野中有奇迹发生。然而,不知是路径不对,还是车行驶的太快,一路上徒劳地寻找着窗外一片又一片荒漠、戈壁,除了偶尔几处类似荒冢沙丘之外,一无所获。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偏西,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因为建于嘉峪山的西麓,得名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段起点,也是长城全线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关隘。史载“嘉峪关在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古人把“入境之要道,古今之险扼”称之为关。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处的咽喉津要。在此设卡监管,盘查往来师者、商贾、行人有无违禁行为。
   嘉峪关一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来是肃州(今酒泉)的一部分。嘉峪关在春秋以前为西戎驻地,战国到秦末为乌孙族驻地,它西部的疏勒河流域为月氏族放牧地,它的东北方(外蒙古)是匈奴属地。印象里的边塞诗与这里应该很亲近。
   林则徐在禁烟之后被清政府谪贬新疆伊利,途经嘉峪关时,立马关下,放眼河山,写下了著名的咏志诗《出嘉峪关感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林则徐笔下的关山风景,壮丽无边,由景及人,借古抒怀。曾细细品味这首诗(此赋有四首),林则徐通过对张骞、霍去病、班超、汉武帝刘彻等英雄人物丰功伟绩的缅怀和歌颂,表达了期盼早日被召还,在抗英前线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他的诗句里散发出的一种磅礴大气,爱国情怀。
   嘉峪关的城内,在阳光下的城墙上行走,从城墙的垛口处向外张望,大漠无边,莽莽苍苍,遥远的风景一如沧桑而悠久的历史。熙熙攘攘的往来人群中,如我一般只有观古游玩心理,无从体会当年(1841年)行将远赴新疆,被朝廷“从重发往伊利效力赎罪”的林则徐,经过嘉峪关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煎熬,怎样的失落。鸦片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丧权辱国,他个人因坚持抗英、焚烧鸦片得罪了英国列强和清政府的投降派,往事历历在目,如乱箭穿心,此刻在嘉峪关瓮城里整装出塞,还要迎接关山万重,数千里漫漫荒漠戈壁的复杂心。他的忧患,他的悲怆不是为己,他在担忧积贫积弱的大清沿海的战火硝烟,担忧国家列强侵略蚕食……
   站在嘉峪关的城墙上向外观望的时候,看到荒漠漫漫,一望无际。眼前的风景,突然让我想起中学时学过茅盾先生的《风景谈》,那篇文章是说延安的风景,在讴歌奋勇抗战的解放区的军民。而此刻,我想如此众多的游人,在不辞辛劳、不远千里兴致勃勃来到嘉峪关看文物看风景的时候,是否也想起了这里曾经燃烧的烽火狼烟,想起了林则徐,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开世界、英勇与列强抗争的民族英雄,也曾在此“戴罪经过”,远赴边疆?荒草凄凄,风沙漫漫,千百年,载不动多少家国爱恨情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共 76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为采撷旅途中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散文,游记是一种充满梦与美的文学。这篇游记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结构,先概括丝路的整体风光,再以游览时所见的景物为顺序着重记述了张掖、嘉峪关、鸣沙山、月牙泉的风光和历史,最后以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作总结。张掖丹霞地貌的造型和色彩的多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被《国家地理》誉为“奇险灵秀美如画!”嘉峪关荒漠漫漫,一望无际,在此体会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腔忧思,想着那段屈辱历史,依旧疾首痛心。鸣沙山的蓝天、金沙、骆队、丽人,组成一幅美妙的光影,柔美又刚毅,野性又羞涩,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奇迹。月牙泉沙山瀚海,绿草如茵,芦苇环绕,小鱼潜底,月上南山,美景如画,她的美如梦似幻,难以追寻,是一泓澄澈人们心灵的甘泉。文章叙述显得从容不迫,详略得当,井然有序,作者一路剪山水,描地域,抚今思古,犹如边游览边向读者讲解似的,给人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的感觉,且丰富的地理和历史知识的融入,给了读者更多的艺术营养,推荐欣赏!【编辑:凌江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14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凌江雪        2016-04-14 11:09:44
  问好黎眉,感谢赐稿渔舟!一篇非常恢宏大气的游记,值得一读。
凌江雪
2 楼        文友:凌江雪        2016-04-14 11:12:25
  所有散文中,最欣赏的就是游记,也因此很少编辑游记类散文,如果编按不当,请作者告知,以便修改。
凌江雪
3 楼        文友:回味        2016-04-14 23:28:27
  欢迎黎眉姐姐来渔舟!回味敬茶哈!
回味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