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口哨、笑话和炮声

精品 口哨、笑话和炮声 ——《师话私语》


作者:晓扇 童生,98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0发表时间:2016-04-16 10:45:25
摘要: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吹响了口哨;一个老师会讲笑话,爱抽烟;还有一位老师,脾气很古怪。

1、我叫包公铡了你
   课间的时候,那些调皮的同学总爱吹口哨。他们吹口哨不是仅仅用嘴吹,而是将手指放进嘴里,让嘴唇和手指密切配合,吹出响声,那响声尖锐、响亮,如果是在夜间,几里路之内都能听到。
   会吹口哨的人都把吹口哨当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他们手指组合变化的方式也是花样多多:可以将食指或小指弯曲起来单独吹,可以将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相捏来吹,也可以将左右手的手指任意配对来吹。但按学校规定,这样吹口哨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如果老师发现有学生在校园吹口哨,一定会严厉批评的。所以,那些老实本分的同学是不愿学习吹口哨的。
   后来,我们那里上映了两部电影,一部是《红牡丹》,一部是《白莲花》,估计大多数同学都看过了。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女的,都是英雄,又都会骑马。好像有一个女英雄就会吹口哨,她的战马如果在别处听到主人的口哨声,就会疾奔而来。这就让我们觉得吹口哨是一种很来劲(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酷)的举动,校园里学吹口哨的人也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
   那个课间,我也凑热闹去学,可惜,直吹得满手指上都是口水,头也晕了,还是没有学会。我的邻桌也是,学了半天,也只能弄出“噗噗”或“咝咝”的声音,就是不能响亮地发声。为此,我们都有点灰心丧气。还要继续学吹,这时,上课铃响了。
   来给我们上课的是教数学的王老师。王老师有五十岁左右,高高瘦瘦的,是一个说话风趣的人。那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几何的“韦达定理”。王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韦达定理’,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伟大’的定理,这定理大概不小吧?你错了,不是‘伟大定理’,而是‘韦达定理’,但这个定理也确实有点‘伟大’。”说完,他就把“韦达定理”四个字写在了黑板上。王老师的引入语激起我们的学习兴趣。
   那节课上,王老师让我的邻桌起来回答一个问题,邻桌答得不错,并赢得了夸奖,因此,他就有点飘飘然了。下课了,王老师刚走离讲台,邻桌就迫不及待地学吹口哨,结果,这次,鬼使神差地,他竟然吹响了。
   那声音在教室里尖利而刺耳,还没出门的王老师闻声,猛然回头,见是邻桌所为,就笑着对他说:“你不要瞎胡闹,要是不学好,我叫包公铡了你,信不信?”王老师的话刚说完,班里的同学都拍手笑了起来。
   王老师之所以这样说邻桌,是因为邻桌的名字叫“陈士美”,和戏曲里的“陈世美”读音相同。我们平日每每会拿他名字开玩笑,他很不乐意,但又没办法,谁叫家里大人给他起了这样一个没事找事的名字呢?
   那之后,陈士美再也不学吹口哨了。而我却慢慢学会了,只是不敢在大庭广众下吹。
   又有一天中午,和陈士美一起在街里露天剧场前,看到梆子戏《铡美案》的演出海报,就跟他说:“星期天我们来看吧?”陈士美瞟了我一眼,没作声。
  
   2、你是个“鳖人”
   冯老师是学校里的老教师,可他没教过我。在我弟弟上初中的时候,他是我弟弟那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冯老师瘦瘦小小的,每次在校园里见到他,他都是手夹香烟,面带笑意。弟弟后来跟我说:“冯老师爱吸烟,还喜欢说笑话。”
   有一次,正讲着课的时候,冯老师犯烟瘾了。他摸了一下衣服口袋,没摸到烟。他就掏出5毛钱,递给坐在前排的弟弟说:“给我买包烟去。”弟弟接过钱,就冲出教室,飞快地向校门外的小卖部直奔而去。很快,弟弟就把烟买来了。
   弟弟买的烟是“红旗”牌香烟,四毛六一包,当时在我们那里应算是最好的烟了。冯老师一看是“红旗”,就对弟弟说:“你怎么买这么好的烟?我平时抽的都是‘丽华’,你不知道吗?要是买‘丽华’,都能买两包了。”
   很明显,抽“红旗”,冯老师觉得太浪费了。但既然已经买了,那就抽呗。
   除去上课和吃饭,冯老师几乎是烟不离手,一颗接一颗,非常节省火柴。晚上也得抽足,才能睡觉。有人说他在一天晚上,烟还在手里燃着,他就睡着了,结果烟头把他的被子烧了,幸亏他及时醒了,不然命都没了。
   冯老师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家庭负担挺重,可他却很少有愁容满面的时候,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很少生气。
   一个冬日早上,天气很冷,他班有几个住校的男生,因贪恋热被窝,没及时起床跑操。他急急火火地赶到男生宿舍,进门就唱:“别起来,不想跑操的同学,把你的被窝掖得紧紧的……”他用的是《国际歌》的曲调,睡懒觉的几个男生一听,就都笑着起床了。
   冯老师课上得一般,但他喜欢在讲课前先讲个小故事,所以他的学生还是不讨厌他的课的。其中有个笑话,弟弟的印象很深。
   那天上的是古文课,因此冯老师就讲了一个文言文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酸秀才很喜欢卖弄自己的学问,见人就拽文。一天,他去大街的市场上买柴,走了半天,终于见到一个卖柴的樵夫。于是就走上前去问:子欲卖柴乎?樵夫是个大老粗,没听懂秀才的话,就抬眼望了望,没搭理。秀才就又用扇子指了指柴堆,说:此柴外干而内湿也。他的意思是樵夫卖的柴表面干燥实际内里还有水分,不好烧。樵夫自然又没听懂,依然没有搭理他。秀才见樵夫对他说的话无动于衷,就叹口气,说:真乃愚人也!他想说樵夫是个愚蠢的家伙,连个话都听不明白。但对这句话,樵夫却有反应了,他把“愚人”听成了“鱼人”,以为秀才骂他。所以,樵夫立即回击秀才:你是个“鳖人”!秀才见无法沟通,就摇摇头离开了。
   “鳖”就是王八,“鳖人”岂是好话?我第一次听弟弟转述这个故事时,把“鳖人”听成了“憋人”。秀才净说让樵夫不懂的话,那不是故意“鳖人”的吗?
   没想到,七八年之后,我又来到这个学校,当上了教师,成了冯老师的同事。随着交流的增多,我对冯老师的了解也越来越深了。他的经历中,有太多“憋人”的事。关于那些事,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细述。
  
   3、就是你个小东西放的
   暑假里,很多人都看了《少林寺》那部电影。
   那是大家看过的第一部香港功夫片。演员的身手不凡,打斗得精彩激烈,都是前所未见的。那段时间,李连杰,成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偶像。
   开学了,凡是看过《少林寺》的同学,没事就聚在一起谈论剧情,点评电影里的武打场面。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像李连杰那样,身手矫健,武艺超群,个别男生甚至以剃光头的形式表明心迹。还有的人私下里练习武术基本功,鲤鱼打挺啦,枯树盘根啦,或者想当然地练九节鞭、铁砂掌什么的,都是三脚猫。学了一招半式,就到校园里显摆,好像自己真成了武林中人似的。
   我们班也有几个男生剃了光头,陈老师的儿子小陈就是其中一个。别人剃光头也就罢了,顶多被班主任熊一顿,可小陈不该跟风,他的爸爸陈老师可绝不准许自己的儿子以那个秃样示人的。
   陈老师是教别班语文的,初一时候兼代我们班的历史。他的脾气很古怪,课堂内外都是不苟言笑,上课也是慢条斯理,耷着眼皮,极少看下面的同学。如果上他的课迟到了,你千万不要在门口喊报告,喊报告他也不理你,你就得在门口站着。如果喊完报告之后,你见他没反应,就自作主张进了教室,他会大喝一声让你出去。而要是你不喊报告,旁若无人地直接进教室,反而没事。
   他上课虽然慢条斯理,可他经常会给我们讲些书上没有的历史故事,有时也会玩玩幽默,所以我们对他还是不反感的。那次讲武王伐纣,为了形象地说明商朝的奴隶军是如何“反戈一击”的,他就从教室门口墙边拿起一根棍子(那棍子是我们打扫卫生时,抬水桶用的),用双手平举着向前走了几步(那动作很像“鬼子进村”),走过讲台,然后猛地转身。结果,那棍子一下子把讲桌上的教材和粉笔盒全部扫了下去,“哗啦”一声,把前面的同学吓了一跳。他却若无其事地,让一个同学把掉到地上的书、粉笔盒和粉笔都捡到讲桌上,然后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看,这就是‘反戈一击’。”
   下一学期学习清朝内容时,他给我们讲慈禧,他说慈禧如何垂帘听政,如何奢侈浪费,最后提了一个问题:“1908年11月15日下午,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猜怎么着了?”我们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他接着说:“慈禧她死个婊子儿了!”他用粗话这样作答,把我们都逗乐了。
   还有一次,他正讲课时,突然有个同学在下面放了个响屁,引得同学哄堂大笑。笑声刚落,他就停止讲课,问:“谁放的炮?”无人承认。他又问:“到底谁放的?”还是没有人响应。于是,他就阴下脸,说:“你不说,我也知道是谁。”
   说完,他就用右手对着班里同学画了个圈,说:“就是前四排里的人干的。”然后,他又逐步把范围缩小:就是前三排的……就是前两排的……就是第二排的。最后,他就指着第二排的邻座的两个男生说:“就是你俩的事”。还没等到俩男生反驳,他突然又对着其中的一个男生说:“还装得跟没事的似的,就是你个小东西放的!”那“小东西”立即回应:“不是我!”陈老师面无表情地说:“还说不是你?放个臭炮也不敢承认,没出息。”
   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有点古怪的人,课堂上他对学生还算客气,但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却要严厉多了。那时,他的大儿子已经考上了大学。因此,在教书之余,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二儿子小陈身上。本来小陈在他身边稍微有点出格的举动,他都会大打出手,可现在小陈竟然没经他允许,擅自剃了光头,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那天放学后,陈老师在他住的职工宿舍里,第一眼看到光着脑壳的小陈,立时气不打一处来,乒乓十五地将小陈狂揍了一顿,打得小陈睡在地上杀猪般地嚎叫。幸亏有邻近的老师前来规劝,他才稍稍消了怒火。
   还听说,陈老师之所以对孩子这样严格,是因为他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出人头地。他自己在学校和校长一直有过节,他看不惯校长的行为,常常当众让校长难堪,所以校长就处处压他,他因此很窝火。
   多年后,在陈老师的训导下,小陈也像他哥哥一样读了大学,还考上了研究生。

共 38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青葱岁月,回忆总是一首美妙的歌。站在岁月的这头,回首遥远的那边,无论是什么样子,心头总会泛起一股说不出的甜蜜,忍不住嘴角上扬。无论是作者笔下的陈士美学吹口哨,冯老师的幽默,还是小陈的光头、同学的臭屁、老陈老师的“男子单打”,都让我们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激起一圈圈涟漪,回味无穷。流畅的文字,推荐赏读。【编辑:素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416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馨        2016-04-16 10:46:45
  很有意思的记录,让人感到亲切。问好!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1 楼        文友:晓扇        2016-04-16 10:57:48
  感谢点评!向你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