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如云诗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如云】最能打动我心的照片(散文)

精品 【如云】最能打动我心的照片(散文)


作者:玄微子 布衣,49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84发表时间:2016-04-16 22:10:04


   一、《最能打动我心的两幅照片观后感》
  
   1
   这是一张关于难民的照片,它所展现的不是血腥暴力,也不是恐慌愤怒。只是平静的表达了呼之欲出的阴仄压抑,荒凉和正在消逝的生趣,利剑一般穿透人心。
   照片色调昏黄,简单暗淡。没有任何多余的修辞手法,真实的记录了原生态的人性。
   主人公是一位面黄肌瘦疲惫不堪的老人。是暴虐的战争使他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长期的惊恐不安和缺衣少食加上长途跋涉,早使他体力透支,虚弱到无法站立。他只能跌坐在地上,攀扶着树干,这也许是唯一可以依靠的支撑。
   他的头发花白稀少而凌乱,皮肤松弛暗哑,夹杂着星星点点的老年斑,密密匝匝的皱纹见证了他饱历风刀霜剑。再看他的眼神混沌又涣散,空洞的没有任何感情。或许残酷的现实生活早已榨干了他的鲜活,整个人已近乎衰败。此刻的残喘,只不过是最后的挣扎。
   主人公旁边的树干,裂痕纵横,毫无生机,两者境况神似,同命相连,更是增添了几分萧瑟与无限的凄切。打眼望去,第一感觉就是悲伤,脆弱,无助,挣扎,绝望,死亡。而这些令人深省的表现。恰恰是战争的遗祸。
   如果是由我来拍摄的话,那么我会选择夕阳为背景,树干的缝隙里捌一只雏菊。一来,夕阳虽会落下,总会从新升起,明天就是新生。二来是对逝者的祭奠,对生者的祝福,寄托哀思的同时,得获希望。在绝境中,不屈不灭,精神的力量。
   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言,也许是画蛇添足。小小的想法而已。
  
   2
   看到这张照片真是非常的爱慕,怎么说呢,我平时就喜爱京剧,更加的痴迷古风,二者兼顾,有幸得见此照,万分欢喜。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京剧青衣演员张火丁的舞台照,她是著名程派艺术家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属程派第三代嫡传弟子
   所谓的青衣皆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裙而得名。所扮演的角色多为庄重素雅的青,中年女子。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显得娴静恬适。
   此照片是在京剧表演中拍摄的,这个很讲究,因舞台和灯光的局限,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耽误别人欣赏,不能使用曝光。需要认真的揣摩,角度,表情,身段,意境。要做出完美的诠释,瞬间的抓拍,绝对不是容易的事儿。
   舞台上的人儿,妆容素淡,衣着清逸,端庄娴雅。她莲步轻移,款款而来。显得身段婀娜,纤柔而惹人怜爱。此刻夜色融融,人声寂静,清风徐徐,女子衣袂飘飘,宛若谪仙下凡。照片虽是静止的,却能感触到彼时的浮光掠影。
   如果由我来拍,定是躲开舞台上的地灯,在上方高悬明月,台旁树立绿柳,远处辉映灯光。美人回首,凝眸顾盼。似蹙似颦,方好。这样的话,要表现的意境迥然不同了。
  
   二、《观周老师作品<布达拉宫>有感》
  
   【题记】说起对于摄影作品的感受,我从不敷衍,亦不流俗,始终执著地追寻最真实,最自然的美。不怕揶揄,甘于直白地表达个人的所见所想以及所学。绝不会盲目地顺遂潮流。麻木的崇拜只能玷污了对美的认知。
   近日老友推荐了一幅周老师拍摄的《布达拉宫》。观摩之后,感慨万千。心神被牢牢攫住,久久沉浸。
   照片上,色调肃穆,阳光轻透云层投映出琉璃般的浮影,山势险峻雄奇,巍然屹立,烟波浩淼中更显逶迤磅礴。相对来说,布达拉宫略显微渺,也许作品是想借助于大自然不可逆违的神力来烘托人类进步成长的印记。从而揭示造物主鬼斧神工的臻化造诣。那种圣洁,厚重,庄严的气度,不由自主地俘获人心,顿然生出虔诚的膜拜。
   说起西藏,必定会聊及布达拉宫,它早已成为诠释藏族文化发展史的一个标志,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的鲜活缩影。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迂回曲折,海拔约3700米,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主楼117米,共13层,宫殿,灵塔殿,经堂,僧舍,庭院一应俱全。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于缘何筑建众说纷纭,估计只有建造者松赞干布才知晓。在17世纪重建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亦是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中心枢纽。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逐渐被世人熟悉,瞻仰。
   作品揭开了布达拉宫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文化。我不能擅自揣摩周老师当时的心态,但是透过照片能妥帖地感受到那种跨越地域,超越语言障碍的感动之美。深切体悟到自然界瑰丽的奇异传承。老师追求的不止是社会各界的肯定,赢得诸多荣誉。有可能他的终极梦想是周游世界,不懈地挖掘潜藏的韵律,还未被人发现的景致。将澎湃的热情和坚毅的理性融合沉淀,通过镜头,捕捉到语言无法表达的画面,把喧嚣凝结为静谧,瞬间定格。为我们展现单纯,自由的人生旷味。
   如果没有此等自信,从容,无畏而又甘于享受孤独的创作精神。断然不会奉献出这般深入人心的作品,行者无疆,但愿我们后学之辈都能遵从内心的指引,记录下自然所馈赠的点滴感动。
  
   三、《若是因果,坦然轮回》
  
   活在当下,现实生活残酷的磨砺,早使你壁垒森严,浸淫在繁复无常里,练就了辗转腾挪的手段,面对尔虞我诈,很难再坦诚相待。如果你机缘巧合看到了这张照片,是否会触动内心的柔软。
   照片的作者我并不知晓,连在哪里拍摄的也无从考究。但是我聆听到它颤抖的悸动,面对生死的叩问,生魂剥离时的呐喊。从而得获全新的体悟,受益匪浅。
   镜头中,展现的是广袤无垠的原野,碧草如茵,染绿了起伏连绵的山坡,各色花儿竞相绽放,点缀其间,暗香浮动。
   待细看,一具牛骸骨赫然入目,突兀地打破方才的欣荣祥和。它静卧在斜坡上,健硕的头颅包裹着黄褐色的皮毛,还算完整,它的嘴唇微抿,轻拱在花丛边,眼睛收缩成干瘪的黑坑,晦涩的令人讶异。你读不出丝毫的痛苦与挣扎。纵然有留恋不舍,如今只剩下苍白无力的解脱。
   唯一欣慰的是它顶上挺立的牛角,毅然坚韧,锐利,曲线优美,直刺苍穹。敢于挑战的神勇尚未消散。若是再看身体,你会顿觉悚目惊心,只见白骨累累,血肉无存,撕裂的毛皮碎骨散落在四周,零星的肉丝黏在残骨上,暗红灰败,隐隐约约的腥臭,令人作呕。此刻谁会想象到彼时它那丰腴饱满的身躯。强势而霸道。
   它缘何伏尸于此?是被猎杀后,遭遇蚕食,沦为果腹之物。还是疾病致死,或是老迈,淘汰在自然规律中,肉体供给了周围的生灵,余下的腐化糜烂,回赠了这方养育它的土地。亦或是,人类狰狞的罪恶之手,荼毒了它旺盛的生命,邪念驱生魔心,一时的快感,犯下无法弥补的过错,最为耻辱。
   我没有亲历当时的场面,不敢妄加推断,有时所见亦非所得。只好安慰自己,生死轮回不过是顺应自然,从生到死,由死向生,往复循环,不枯不竭。牺牲短暂的存在,成就长久的鲜活。
   放眼望去,远处的云团厚重浓稠,遮掩住湛蓝的天幕,云中环抱着澄亮的光华,诚然是牛儿飞升的灵魂,天地交融的须弥才是它永恒安眠的家。
  
   四、《桑榆暮景,形影相顾》
  
   照片拍的是一位老妇人的背影,她穿着浅紫的上衣,灰白的布裙,黑色的鞋子,简单而舒适。微驼的背向前轻探,不再坚挺。满头的银发泛着亮白的光晕,颔首垂目,仔细的看着脚下的路,走的十分缓慢。
   你看她的两只手都拎着橘红的南瓜,左边的略比右边大些,生的滚圆结识,沉甸甸的颇费力气。
   她的旁边跟着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儿,它惬意地高举着蓬松的毛尾巴,尾尖轻摇,机敏又俏皮,悠然自得的步子不紧不慢。偶尔还冲老人撒娇的呢喃,亲密又黏腻。
   夕阳西下,桔黄色的余晖轻抹在田野上,柔和的晕染开来,往日的喧嚣正悄然隐匿,葱茏的草木开始默默地凋败。暮色氤氲,将路边的树浓郁成深沉的墨绿。那么静谧,安详。
   远处有几间黑瓦白墙的房子,大概是老人的家,土路虽然平坦,但是曲折迂回,估计还得走很长一段时间。
   晚风轻拂,落日的余光横照,把老人和猫的影子拉扯的纤长,显得有些薄凉。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孤单而萧索,像极了我的老母亲,父亲去年刚病逝,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住在乡下。
   母亲她可曾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牵着雪白的山羊,放牧在山野里,累了就坐在田埂上,眯起眼出神地看着吃草的羊儿,细细地回想过往。我听不到她微动的双唇在说些什么。是在念叨父亲生前的闲事?还是在惦记身在他乡的儿女?
   我承认自己思绪混乱了,捧着这幅照片,心里五味杂陈,一时无从下笔。它勾起我的敏感,就如被撕裂开尚未愈合的伤口,疼得眼泪直流。
   渐渐的我也明白了,生老病死只是一场经历,行走在或急或缓的日子里,饱受碾压的时光揉碎丰盈和饱满,消耗成衰败枯槁。鲜活终究不可遮挽。
   你若能剔除心中的繁杂,就会安静地走近照片中秋日的黄昏,收获一份淡然与从容,沉溺于细微的律动,坦然享受这清浅的琐碎。
  
   五、《战争,为了拯救还是毁灭?》
  
   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当你看到这个场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阳光舒朗,青草杂生,枯枝遮挡的山坡上,一个男孩席地而坐。有模有样地将一把AK-47步枪稳稳架在眼前的巨石上,阴鸷狠辣的目光,透过准星搜索着目标,若不是他一脸的稚嫩和弱小身躯,那熟稔的姿态,还以为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
   他军绿的罩衣过于宽大,袖子却短了一块,显得极不合身。他光脚套着鞋,黑色的鞋上满是泥渍。不知是玩耍时沾染的,还是为了躲避子弹慌不择路踏溅上的。
   正常来说,他的年纪还应该撒娇地躲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或者是背上书包享受知识的滋养,亦或顽劣地嬉闹在田野山间,度过无忧无虑的少儿时光。但战争终结了他的童年,把纯真,快乐,幸福甚至于希望,直接残暴地扑杀。深陷战地的人们大抵如此,他们孱弱地飘摇在血腥之中,也许下一秒,鲜活的生命便会凋零在屠戮之刃。
   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生在和平年代的你我,根本没有深刻的认知。只是狭隘地通过历史文献,影视资料以及时事新闻中粗略地了解。弥漫着硝烟的战场上,死伤不计其数,残垣断壁,血肉横飞,幸存者悲痛的嘶喊。似乎战争陌生而遥远。
   其实自打人类出现,便从未停止过战争,先是原始时期的石块,木棒的部落欧斗。到冷兵器时代。又到步枪,手榴弹,坦克,大炮的近现代武器装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再进一步发展到飞机,航母,核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如今,配备的是巡航导弹,洲际导弹,精确制导导弹。足以证明人类武备的尖端鼎盛。然而战争真正爆发之后,带来的将是永无止尽的灾难。
   其间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他们苟延残喘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背弃满目疮痍的家园,流离失所,战战兢兢地辗转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炮灰。即使屈辱的活着,也要忍受夜以继日的煎熬。
   女人们的父亲,兄弟,丈夫,儿子都要去参加战斗,待他们悲壮的牺牲后,孱弱的女人和孩子也要被迫扛起沉重的枪,卷入杀戮。
   这一切都是源于人性的贪婪和无休止的索取。等到有限的资源消失殆尽,人类历经久远,逾越艰难险阻才建立起来的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将会瞬间分崩离析,灰飞烟灭。可怜的轮转到茹毛饮血的原始之初。
   试问谁又愿意整日挣扎在充满,仇恨,恐怖的胁迫中。逐渐邪妄,变态甚至癫狂。倘若有人爆虐地把你拖入战争的深渊,你又怎样捍卫生命的尊严?势必要奋起抗争。亦如照片中的男孩,侍枪而待。如此这般,老少齐出,全民皆兵,周而复始下去,也不知是为了拯救,还是毁灭。
   总而言之,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战争从未远去。
  

共 45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六张照片从不同角度着笔,均从侧面彰显了人性的力量和对生活的哲思,以及亲情的一份感念,也表达了一种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虽然我们看不到照片,但是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已经让一幅幅画卷映入读者眼帘,这说明图片再美,也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这足以彰显文字的魅力和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文中主要是作者不仅描写照片的画面,而是逐一融入自己的联想与看到的画成为对比,这也是观察与思维同在的共同体现。文章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于生活中挖掘悟性,打开思想的囚笼,引发读者共鸣,让人回味,深思。推荐欣赏!感谢您的精彩分享!【编辑:绮风静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1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绮风静容        2016-04-16 22:12:24
  六张照片从不同角度着笔,均从侧面彰显了人性的力量和对生活的哲思,以及亲情的感念,也表达了一种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文章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于生活中挖掘悟性,打开思想的囚笼,引发读者共鸣,让人回味,深思。
   问好玄微子老师!感谢您的精彩分享!
绮风静容
回复1 楼        文友:玄微子        2016-04-17 14:57:07
  感谢您的鼓励以及肯定,微子手拙不懂得怎样上传图片,所以诸位文友只能勉为其难的转读文字,通过微子平实的描述给予丰腴的联想。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情境。问安!
2 楼        文友:晴空依旧        2016-04-19 22:13:39
  作者的文学底蕴深厚,文章无论结构层次,还是语言,都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
晴空依旧
回复2 楼        文友:玄微子        2016-04-20 08:01:16
  感谢老师的鼓励。微子今后会更加努力。问好!
3 楼        文友:晴空依旧        2016-04-19 22:14:09
  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
晴空依旧
4 楼        文友:绮风静容        2016-04-19 22:33:33
  祝贺玄微子老师散文获精品!祝您创作愉快!
绮风静容
回复4 楼        文友:玄微子        2016-04-20 08:02:58
  感谢老师的问候,微子祝您安康,更著佳篇!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