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德兴,动感地带

编辑推荐 德兴,动感地带


作者:鄱阳湖文学明然 举人,38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8发表时间:2016-04-17 21:04:19
摘要:在浮华而又喧嚣的尘世里,还有谁不被那黄灿灿的金光所诱惑?还有谁不被那银亮的光芒所惑惘?无论是生活在哪块再深沉、厚实、寂寞土地上的人们,都耐不住会被那诱人的金黄和迷人的银白所蛊惑,从而变得烦躁和盲动起来,而惟有厚德以立,惟德以兴,才可以冲谈那世俗带给人的几许浅薄,予人的心灵以回归后的宁静。我今天走进了德兴才终于明白,精明的德兴人,恰恰抓住了“惟德乃兴”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以静制动,以德镇动,以德而立,以德而兴。 这不由让我想到,这次应德兴文艺界所邀走进德兴采风,行走在德兴这块动感的大地之上,感受德兴浓厚的人文历史与绝美的山川风情,探究德兴地域文化的神奇与奥妙,不正是让我们走在了一条现代文明的动感地带之上了么? 动感德兴,不就是当前文化大繁荣时期里,那独具其脉搏动律的动感地带么?不一样的德兴,不一样的动感地带!

走进德兴,犹如走进了一条动感快车道,让我的身心感受到了来自她身体内的强劲脉动。
   那天,我们来到了大茅山,游历了梧风洞;顺着会源桥上的历史车辙,一头扎进了古老的石头部落;走进了气势恢宏的矿冶博物馆,感受到了青铜文化的无穷魅力,让我抖落了一身的尘俗,予自己心灵一片回归后的怡然宁静。
   行走在德兴的山川大地上,看溪水澄碧,眼神清澈,寻山泉来处说过往;观群峰若黛,神情静谧,觅松 涛声里话风流;徘徊在铜都的风景名胜之侧,徜徉于山城的田畴阡陌之间,每每让我于静止之中,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的德兴,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传递一种变革的声讯,一种激越、强劲的律动,让我的内心既感到无比振奋,浑身亦仿佛在瞬间,就平添了无穷的力量。
   漫步在大茅山的深处,披一身轻风,静静地看杜鹃花开,听山莺唱歌,任细雨打湿了衣身都并不曾察觉。当我们虔诚地跪拜在三百烈士墓前是,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从历史的深处一路飘过来的战火烽烟,它是那么浓密、那么血腥、那么悲壮、那么惨酷,那么激越壮烈。六十多年前,在那场开天辟地,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中,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敌人滴血的屠刀,他们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人从敌人敞开的狗洞里面爬出去求生,他们不乞求、不屈服、不弯腰,英勇地为伟大的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那时候的大茅山里,哪里会有平静的时候?每天都是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炮声震天,大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无可挡,一路滚滚向前。
   游弋在马溪涧中的栈道上,不时见山野四处散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茅山农垦运动中建造的职工医院遗址和干部职工们的住房,我的心中情怀激荡,不能自已。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当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而又特殊的事件:那就是,我们国家将上百万的干部们,都下放到农村、工厂去参加体力劳动。始于1957年的干部下放劳动运动,同毛泽东主席突出强调的,通过将干部下放到基层去参加劳动来克服党内的官僚主义、官本位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指示是紧密相连的。
   在1957年2月27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一再强调要精简机构、下放干部,从而“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实践当中去”。
   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号召,当时的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政策”。随后不久,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做出了建立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的重大决定,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中的5万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转业军人以及省内外大批的知识青年们,纷纷响应号召,奔赴全省各地,在山区、湖滨、荒原安营扎寨,揭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序幕。
   大茅山垦殖场,就是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方志纯同志,亲自带领一支先遣队前往大茅山腹地,进行实地勘测、规划、建设起来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数百名退伍官兵也来到了大茅山;百余名扬州社会青年和近两百名上海社会青年也跟随着来到了大茅山,参加建设大茅山的农垦运动。那些志愿来山区的建设者们,是大茅山垦殖场初创时期的中坚力量。
   随着大茅山农垦生产的发展,大山里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都相跟着发展起来了。原本因中国革命取得全面胜利而逐渐变得平静的大茅山里,开始有了热闹的电影院、医院、学校,办起了医生训练班、护士训练班、财会训练班等各个种类的培训班,培养了许多实用型的农垦人才。
   山区要开发,首先就要留得住人。要留得住人,就要解决人住的问题。由于当时的生产点都是在山林荒地上,大家就先搭茅棚,后盖房屋,并成立了基建队,自己动手,烧砖烧瓦,搭建住房。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把山区建设得繁荣富强,修路是关键。大茅山垦殖场成立了筑路工程队,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修起几百公里的山区公路,让总场与各分场之间,分场与分场之间都开通了汽车,同时,还修起了林间公路、林间山路,使林区的交通网络变得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在解决了出行问题的同时,广大的农垦干部职工们,还积极地投身到电力生产建设的项目上去,土法上马,以部队下放军官为主力,筑大坝,建水库,装机组,架电线,克难攻关,解决了山区的照明问题。
   由于垦殖场的农垦人员,是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干部,这就在无意之中,让各地域里的不同文化在这里产生激烈的交流、碰撞、兼容与融合,创造性地产生出一种属于她自身的文化气场和磁场,一种被人们看来,具有大茅山独特垦殖特性的大茅山垦殖场文化。行走在大茅山里,人们用来交流的习惯性语言是普通话,相互之间,让人们分不出彼此是来自哪个地区。不同的习惯与风俗,不同的语言差异,慢慢地在这里找到了协调与统一,甚至于将大茅山本土的原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改造,形成了独具大茅山区特色的,新兴的农垦文化模式。
   这种农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革与创新,就是源自于当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农垦运动。
   看着遗留在大山深处的,四处散落的,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房屋以及附带的建筑物,我的眼前仿佛看见从大茅山的山林深处,走来了一群又一群肩扛锄头,手拿铁锹,挑着竹筐的农垦工人们,他们这是又要上山垦荒种植去了……
   我的耳边,仿佛听到远处传来了他们“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声,情怀是那么地饱满高涨,声音是那么地高亢清亮,听起来是那样地清脆;是那样地激越;是那样地响亮。这是多么令人无比振奋和受到鼓舞的声音啊?
   踩着长满青苔的红岩台阶,我们来到了架在陈源河上的会源桥上,轻轻地伸出脚去,用千层底的鞋底去触摸青石桥面上留下的深深辙痕,我的思绪也仿佛紧跟着辙痕线回到了明清时期。会源桥,是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石拱桥,横跨在古老的陈源河上。桥虽不长,但桥体本身高大雄伟,势相巍峨,气度非凡。
   尽管,我已知道会源桥历经了400多年的人间风雨,也算是阅尽了人世间的浮云沧桑,但是她表现出来的那么一副冷峻样子,是我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站在河岸的不远处,看她静静地立在两山之间,高架在陈源河上,默默地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好也好,坏也罢,她都不言不语,纹丝不动。仿佛这世间的繁华、荣禄,已全然与她没有半点关系;这世间的兴胜、衰败,已一概与她的冷暖无缘,她静静地伫立在这河上成了一座雕像,似乎无关风月似地那般简单。
   其实不然。我不知道过去曾经有多少的人们,踩着她的身体往来于河的两岸出山进山;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残酷的铁蹄,裂伤了她的肋骨,撕开了历史的烟尘;我还不知道,曾经有多少的车轮从她的身体上碾过,运出去多少的盐巴、桐油、山茶;又运进来了多少的布匹、杂货和谷米?我更不知道她沉默的内心里,到底还藏有多少的心事,让人牵挂?但是,从她爬满身体上的滕蔓来看,在一枝一叶之间,都隐藏着她内心的苦痛。她的灵魂是躁动的,她的整个人是纠结、不安的。
   我猜想得出来,会源桥,她过去的生活是闹热的,曾经的历程是轰烈、悲壮的,是动感十足的。但是,她内心的那份纠结与不安,究竟是来自于何处,我却无从知晓,虽然,会源桥内心里的那份惶惑与忐忑的颤动,我是能感觉到的,但我却怎么也猜不透她的心事。无奈之下,我在心事重重地告别了会源桥之后,便一头扎进了龙头山中的石头部落,希望藉此来解脱内心的沉重与不安。
   原来,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所谓的石头部落竟然是大山里面的人们,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溪水中的鹅卵石和着稀泥一起垒砌而成的,独立而高大的民居。他们利用那一块块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未经打磨的鹅卵石做建房的材料,采用泥浆作填充剂和胶黏剂,建成了一座座排列有序,独具风韵,姿容美轮美奂的古民居村落,带给我内心以异样的震撼与惊叹。
   看着眼前的石头部落,我的眼前看见的不是房子,不是墙体,不是一块、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而是一幅人类留给我们的,令人崇敬的上古图腾,不由得我们不崇拜、不景仰、不感叹。
   人世间,最美的事物莫过于给予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的色泽,给予鲜活的生命体征,石头部落,你做到了!看着眼前那一块块鲜活的鹅卵石,成排成建制地列着队跟我对话,我的内心里瞬间被释然了,感觉轻松了许多。
   挥别石头部落,一路驾车翻山越岭,走在云遮雾罩,梦幻般的大山深处,穿谷越涧,的确是够让人惊心动魄的了。但是,脚下这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不就是德兴的身体上新生的一条血管么?这来来往往,绵延不绝的车流,不就是她动感的脉律么?循着这条血管,我们被它带到了江西矿冶博物馆。
   走进矿冶博物馆,带给我心灵的是那空前的震撼。它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山川之宝,惟德乃兴”的丰富内涵。让我懂得了:“世界本无色,可怜世人涂。德惟兴大运,自然顺天成”的人生道理。
   因此,这也就难怪德兴自唐、宋以来,德兴大地之下,矿道里的矿工们嘶声喊出来的劳动号子声,他们用锄头、铁锹掘进时,不断碰撞生发出来的打击声,与地上浮华的喧腾声,笙歌炫舞的管乐声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德兴,这么一块一千多年来,令人向往的神秘动感地带。那真是所言非虚,一点也不夸张的了。
   我们应该知道,在浮华而又喧嚣的尘世里,还有谁不被那黄灿灿的金光所诱惑?还有谁不被那银亮的光芒所惑惘?无论是生活在哪块再深沉、厚实、寂寞土地上的人们,都耐不住会被那诱人的金黄和迷人的银白所蛊惑,从而变得烦躁和盲动起来,而惟有厚德以立,惟德以兴,才可以冲谈那世俗带给人的几许浅薄,予人的心灵以回归后的宁静。我今天走进了德兴才终于明白,精明的德兴人,恰恰抓住了“惟德乃兴”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以静制动,以德镇动,以德而立,以德而兴。
   这不由让我想到,这次应德兴文艺界所邀走进德兴采风,行走在德兴这块动感的大地之上,感受德兴浓厚的人文历史与绝美的山川风情,探究德兴地域文化的神奇与奥妙,不正是让我们走在了一条现代文明的动感地带之上了么?
   动感德兴,不就是当前文化大繁荣时期里,那独具其脉搏动律的动感地带么?不一样的德兴,不一样的动感地带!
  

共 40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德兴,动感地带》是一篇描写德兴的游记散文。讲述了德兴从古至今的人文历史、发展趋势、建设成果以及风景美画。作者通过对大茅山古往今来的对比,阐述德兴人民的文化发展,路是一个地方通往经济最好的展现,山路七八弯,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则是开拓了,并且打开了发展的方向;作者随后来到会源桥,曾经的悲壮、热闹重现在眼前的是藤条、静静伫立,作者满心对历史的震撼与惊叹,更是这桥给人留下的思绪和感叹;紧接着来到了石头部,这所谓的石头部落是生活在德兴山里的人们用鹅卵石一点一点垒砌起来的独立而高大的民居,从而显示了德兴人民的质朴和坚强以及勤劳;最后来到了矿冶博物馆,这里罗列的历史使作者震撼,并感慨于对历史的使然、认知而和惊叹!该篇文字,作者文路清晰、层层递进,思绪缜密,使人读起来顺畅!值得欣赏!【编辑:凫水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凫水晔        2016-04-17 21:05:52
  感谢作者带大家游览了德兴,感受到了动感地带给人带来的震撼!愿作者写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