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故乡的西山

编辑推荐 故乡的西山


作者:左妍 布衣,3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4发表时间:2016-04-20 14:04:50

西山,又叫左家沟西山、石拉山、娘娘庙山、谭德山。位于莒县西北,属莒县和沂水边界线,其以西为沂水,以东为莒县,南临雪山。
   西山普通平凡,名不见经传。这里没有出现过声名远播的大人物,没有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没有承载过沉重的历史使命,没有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浩瀚的历史尘烟里,它静静地伫立在一角,淡静悠然而又孤绝,历史的车轮好像从来没有碾压过它,亦或嫌弃它渺小根本不屑走过。
   《谭德山碑文》:明末清初,下寺设坛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月设南坛,叫南檀特,即雪山,六月设北坛,叫北檀特,即左家沟西山,又叫谭德山。后经历代善男信女修持,谭德山庙观神灵,百求百应,保一方平安。文革期间,庙宇石碑均遭毁坏,今适逢盛世重建庙堂,特树碑纪念。——公元二零零八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立。
   《重修老母观音殿记》碑文:谭德山重修老母庙碑铭并序:巍巍檀特山,起伏绵延,翠古刹,经年环而居于莒沂两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孕育着无限生机……山中庙宇,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届名人居士迷恋此山,依山建宇,后因战乱,屡遭劫难,为恢复原貌,曾于一九九一年重建,不幸于二零零九年遇天火,同年为重振古刹雄风,在左成然、张本竹、王永花、赵淑英、邴连花、刘梅臣等人主持下,得以再次重修,每逢三月三香火会,喜迎四海来宾,笑纳八方游客,自此香火鼎盛,以馈后人。——公元二零一一年年桃月上浣立。
   《重修莒志》中对于西山的记载:“雪山脉西来诸山:石拉山——雪山——檀特山——平字岭——青石山——董家岭——圣母冢岭。”“石拉山一名,又名娘娘庙山,边属沂水。”
   寥寥几笔,惜墨如金到只提起名字。
   过往的岁月西山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沉浮,都已无从考究。或许正如上面碑文所说,西山在悠悠的岁月里遗失了她的过去,在历史的起伏里身世成谜。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它的过去,惟愿它自此以后,再无战乱,再无劫难,自此千载万载香火盛绵!
  
   (一)春游西山
   西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连绵的几座山,西山是主峰也最大最高的一座,它西北是石门山,再西北是圣母山,西南是黄姑山。中间还夹杂着大大小小的不知名的小土丘。
   鲁东南地区多低山丘陵,西山就是突兀在丘陵之上的一座小山,像这里大部分小山一样,它温和、平缓、圆润。和缓的山势,长长的山麓,流水冲积的小山沟纵横交错,积土丰厚,田畴梯布,山下连绵的梯田一直绵延到山腰,山腰到山顶的部分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树木途径一个个小山岙一直绵延到远处连绵的小山上。
   近年来交通变好,新修的盘山路一直蜿蜒到山腰,连接了每一座山,每个山头都可以驱车到达。车子行驶在平坦的公路上,春阳融融,微风和煦,春风透过车窗拂过脸颊,空气里夹杂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田埂上的小草和不知名的植物长出来了,一簇簇,一片片,嫩绿嫩绿的,田里的麦苗也绿油油的,山上的杨树刚刚吐出嫩芽,河边的柳花开了,远看一片鹅黄,路旁的杏花正落,桃花正开,鸟儿在田野间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叫着。
   游人们已经陆陆续续地往山上去,山路有些拥挤。我们这里自古就有三月三到田间踏青,郊外游春,祭祀山神的习俗,西山附近的村庄更有“三月三爬西山”的说法。三月三在这里类似山会庙会,当天庙门大开,附近的百姓男女老幼都会到山上来,烧香祈福,踏青游玩。生意人会在黎明时就布置摊位,将商品摆好,商品种类很多,有饮料、有零食、有小吃、有烧烤、有玩具、纪念品等。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会用两毛钱买一瓶汽水,各种颜色的汽水装在薄薄的塑料瓶里,瓶子有香蕉形的,有苹果形的,有橘子形的,各种各样,我一边喝着汽水一边和小伙伴们在山石丛林里追逐嬉戏,只是可惜这种简单而又令人快乐的汽水现在早已不再生产了。山会会有专人负责卫生,管理秩序。待到中午时分,游玩的人们纷纷到来,山会便达到高潮,此时整座山便香火缭绕,烟雾弥漫,人声鼎沸。
   车到山腰有块平地可停车,有户人家可以在此休息并可讨水喝。平地西侧是山的入口,从入口到山顶约有二百米,新修的光滑的登山路,顺着山势一阶一阶在松林里婉转,路旁的货摊沿着山路断断续续排到山顶,累了便可在松树下的山石上休息。或者找个小吃摊吃小吃。
   到达山顶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上面红字书写“迎宾石”。其后是两方石碑,转过迎宾石即入山顶,有一高一低两处开阔之地,高处建有庙观“清云观”,其始源已不可考,据碑文记载,明清香火鼎盛时曾修缮过。庙观有正殿三间,内供奉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和西山老母。侧殿一间,内供奉送子娘娘。庙观有院,门口有台阶十八层,坡度非常陡,顺阶而下便入低处开阔地,建有庙宇三间,异常矮小,弓腰才可入内。在台阶旁边设有很大的香火炉,供人们焚香燃纸祈福,据说西山的神灵有求必应,不少人家无子嗣便来求子,一年半载后便会得子。
   转过庙宇便看见一面迎面而立的巨石上面写着“谭德山”。这块巨石便是谭德山的峰顶,一簇簇山石像笋一样从土里钻出堆成大锥形,所以西山从下面看山尖像一个矮圆锥。又像是一簇破土而出的竹笋。
   顶部的山脊南北走向,很长很开阔,在浑圆宽厚的山脊上,有人们攀登时自然踩踏出来的光滑小路婉转在密布的山石和树木丛林之间。山顶怪石林立,密密麻麻的山石形状各异,有的低眉沉思;有的翘首远望;有的从土里拔出来高高地耸立,像庄严的侍卫守护着这里;有的低矮扁平慵懒地侧卧在草丛里,像是在安静小憩;还有的像是从高处崩离散落在了山顶,似天女散花,散布得随意却又错落有致;最巧妙的是山顶那块,好似天外飞来,落在向山外倾斜生长的山石上,圆润庞大的巨石坐在细长的石头上,悬在空中,下面便是山谷,游览的人们纷纷担忧真险,它却依然淡定从容。让人不禁感叹造化神奇,大自然妙笔生花,笔笔皆入禅意。古人们更是锦上添花,给这多姿多彩的山石取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并用红字刻在石上,风雨石、长寿石、石径桥、望风口、赏菊台……穿梭在素有“十步一景”之说的密密的山石丛林间,踩着古人走过的山路,看着古人看过的风景,不知是否能够找寻回关于西山的点滴过往呢?
   风吹日晒雨淋周围的生物侵蚀,山石的表面被风化剥蚀变得圆滑,有的石体崩裂布满纵横的裂痕,裂缝里长出小树,杂草,还有小花。山石的表面布满了褐绿色斑驳的苔痕,脚下的石路也被游人们踩踏得明亮光洁,处处写满岁月的痕迹。沉默的西山,你是何时何日来到这里?你又将待到何日何时?时间无垠,岁月不绝,千年一瞬,你不语不言。
   站在山顶往下面看,山居的人家的房屋隐于山岙树抄之间,若隐若现,偶尔会有柱炊烟于树丛里袅袅升起,在山岙里徐徐动荡。四面的村庄清晰可见,一个个白墙红瓦的村庄散落在高低起伏的丘陵之间,一道道梯田像水波一样一层层由高处向低处扩散晕染。
   我小的时候,我家的田就在最高层,秋天爸爸妈妈忙着在地里刨花生,我哄着弟弟在地里逮蚂蚱,去山沟里摘酸枣、采野花。那时候我们每天都是天很黑了才回家。每当太阳落山,山风就会很冷,我和弟弟就钻进用布搭起的小房子里。每当这时候弟弟就会哭闹,妈妈就会停下手里的活,过来哄弟弟,妈妈会拍着弟弟哄他,说要是再不听话,就让白胡子老头背走,白胡子老头住在山里,专门背不听话的小孩。这时候爸爸也不干活了,我们一家挤在帐篷里,月亮明了,星星也亮了,山下的村庄灯光眨呀眨的,夜好安祥。
   年幼的我望着远方点点的灯火,稚嫩的心泛起起无限的遐想,山下到底有多少村庄呀?我看不到的远方还有人吗?是什么样子?那我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那一排老长老长最亮最亮的灯,是不是就是妈妈说的大城市?那里的人们不用种地,就有好饭吃就有好衣服穿,我想那里的人一定不跟我们长一样,不然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我看到那里有车亮着灯簌簌地走过,一辆接一辆,我心中想长大了一定要去那里。
   绕过山顶诗情画意的山石丛林,便看见北山脊,以前,北山脊是自然生长的原始山林,上面长满了山松树、刺槐树、柞树等,地面覆盖了厚厚的蒿草和松针,踩上去软软的。山松树结的松果是含有油分的,极易燃烧,农闲时候村民们会上来捡松果生火。柞树的叶子像人的手,可以用来包粽子吃,这里的人们叫它“菠萝叶”。端午节的时候柞树正茂盛,村民们纷纷来采摘,柞树叶的粽子异常的美味。可惜现在北山脊已经规划成果树种植基地,再也采不到松果和柞树叶了。
   在北面山脊上时而有一块块圆滑的大石头一簇簇地立在梯田里,打眼望去好像是很随意没有规律,仔细看起来又好像是哪位高人布下的阵法,暗藏玄机,石头间的松树和刺槐树,长得矮小但却苍劲有力。
   山脚的梯田里,有的地方偶尔也会有石头从土里钻出来,表面光滑平整,耕种的人们累了坐在上面休息,围在上面吃饭,躺在上面睡觉,石头旁边总会有几棵树,好像是怕石头孤单寂寞,特意来作伴。我小的时候,每当远远地看到有人戴着斗笠坐在这样的石头上,都会油然生出路遇仙人的感想。故事书上不是经常说山里住着神仙吗?怎么我经年来山上就是一次都没遇着神仙,小时候的我经常这样想。
   有位高人爸爸,居然从后面的山头把车子开到了北山脊上,车子还未停稳,小孩子便抱着风筝跑出来,接着老老少少都下车来,有说有笑地围住小孩拨弄风筝,敢情这一大家子人开车到山顶来就是为了放风筝来的,有创意。旁边有学生在组织活动,一组组围着席地而坐,中间摆放着食物和饮料,边吃边说边笑,好热闹,女生们围着山石排位置拍照,男生们也围过来哄闹着要一起照,这样的年龄真好。想起以前中学的时候和同学们在这里拍照片的那块石头,可是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原来我的青春和西山的过往一样,也没有留下痕迹。那些在这山里长大而今却散落天涯的小伙伴们,你们现在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回过家乡?有没有像我一样在彼此不在的时候又悄悄回来过这里?有没有像我想你们一样地想起过我呢?
   再继续往前走,在北山脚下有一道浅浅的山沟,是土壤被雨水冲刷山体岩层外露而形成的,整个山沟好像是用刻着花纹的青石铺砌的一样,山沟里有一个山泉,泉水是从石缝里流出来的,人们就在石头上面凿了一个方方的小水池,池满水便溢出顺着山沟流淌,躺在两旁的山林投影垂荫的岩石上,听着山泉哗哗的在石上流淌,仿佛能够听得到大山的声音。
   泉水流入山下的水库趟过闸,又缓缓地顺着蜿蜒的小河向下流,一直穿过白墙红瓦的村庄,在一个杨柳如烟的时节,我出生在这个杨柳如烟的村庄。我蹒跚学步;我牙牙学语;我在小河边嬉闹;我在田野里撒欢跑;我跟着爸妈去田里干农活;我背起书包去上学。
   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我第一次看见西山;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我第一次爬上山来。我记不清楚第一次见它时它的模样,但我却日日见着它,我在田间干活时看见它;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它;我在春天看见它;我在夏天看见它;我秋天看见它;我在冬天看见它;我在黎明看见它;我在黄昏看见它;我在晴时看见它;我在雨时看见它;我在飘雪的时候看见它?。我一直在看着它,它是否也一直在看着我?——它无言。
   二十一岁的某一天,我背上了行囊,坐上了远去的车,我从行驶的车窗里看着西山,它慢慢退后,慢慢模糊,渐渐消失在视线里。我别了西山,且一别经年。远方的那个城,陌生已熟悉,彷徨已安稳,人情风物种种已寻常。只是我会时常想念家乡,想起西山,它的模样时常在心底浮现。
   不知不觉中西山已经承载了我对故乡的整个记忆,不管走多远,不管时间过去多少年,我都会永远清楚地记得它。它的形状,它的弧线,它夏时的葱茏圆润;冬时的清瘦萧瑟;雨时的朦胧婆娑;晴时的明朗秀丽。大概每一个长在大山然后又走出大山的人,不管是还回来的还是不再回来的,心中都珍藏着一份对大山的美好记忆,一份乡愁是一座山的凄美情思。
  
   (二)美丽的传说
   西山,相传西山为十二老母之一的西山老母栖居之所,西山老母坐白色莲花台,身穿印有蓝凤凰图像的白色服装,怀抱婴儿,能佑久未得子的人家得偿夙愿,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据说西山老母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这里的人们。咸丰年间,淮北地区由于长期洪涝灾害,民生苦不堪言,失去土地和家园的流民、乡勇、盗匪等集结成伙,打家劫舍,勒索乡里,历史上称其为“捻子”,民间称为“毛子”。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捻子”便乘势响应,历史上称为“捻乱”或“捻军起义”,“捻乱”很快蔓延到河南、山东、苏北等地。捻子势力分散,各自为王,各自为战,成员“入则为民,出则为捻”。1856年,捻军接受洪秀全封号,正式加入到太平天国起义中来。但是捻军成员出身社会底层,没有政治抱负,更不受太平军纪律约束,他们打着起义的旗号,一边反抗清朝的统治,一边荼害百姓,他们洗劫村庄、集市、防守薄弱的小镇,聚敛财物,然后屠杀村民,焚烧村镇,与盗匪无异。

共 97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流畅的文笔,讲述家乡西山的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深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这里面有作者春游西山的感悟,有童年的记忆,有儿时深情的遐思,有美丽的传说,有水坝的记忆,有左家沟村的来历,第三部分结尾以席慕容的那首诗《素描时光》作结,意蕴深厚,无限深情,万般感喟,尽在其中。而作者讲述的左家沟村的来历,令人想到安居乐业的理想,是天下百姓的心愿所系。【编辑 上善若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6-04-20 14:23:58
  佳作娓娓道来,无限深情,尽在其中。欣赏!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