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我的外婆(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我的外婆(散文)


作者:蓝田娃 布衣,14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74发表时间:2016-04-24 23:52:41
摘要:外婆离开我们三年了,我的心空里依然浮动着一朵白云,不曾远去,不曾飘离。总想提笔写点什么,但总是千头万绪无从落笔。临近外婆三周年纪念日,我总算下定决心要写写我的外婆,一是祭奠,二是给自己一点心灵慰藉。未提笔先泪流,满腔疼痛难平复。仰天一声外祖母,儿想婆母好辛苦……

外婆离开我们三年了,我的心空里依然浮动着一朵白云,不曾远去,不曾飘离。总想提笔写点什么,但总是千头万绪无从落笔。临近外婆三周年纪念日,我总算下定决心要写写我的外婆,一是祭奠,二是给自己一点心灵慰藉。未提笔先泪流,满腔疼痛难平复。仰天一声外祖母,儿想婆母好辛苦……
   也不知听哪位长辈提说过,我外婆的名字叫“云”,姓穆,单字一个云。在我们家乡有这么一个规矩,小辈人是不能提及长辈名讳的,尤其是年长的老人的名字。似乎提说起长辈的名字,就是对长辈的大不敬。就是同辈长者的人在一起,也一般不在小辈面前直呼其名,“娃他爷”“娃他婆”“他伯”“他婶”......就是他们的代名词。故此,我们小辈人也只能在一些礼单上或者户口簿上见到其名。即便是知道也只能默念在心里,曾不敢叫出口。外婆的名字叫“云”,她也的确像一片白云,总围绕着我们儿孙们转,守护庇荫着我们我们一大家子人。
   外婆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陕西蓝田一个背靠秦岭的峪口坡上人家。娘家姓穆,姊妹无多,家风淳朴,德良贤淑。听老一辈人讲,外婆年轻时可是“峪道”(口外的川道)里方圆十里的美人胚子。也许是因其貌美贤淑,嫁给了当时家境殷实的“地主”人家,我的外公。外公府上姓陈,两个妹妹,一个嫁到了渭华起义领导者汪峰家乡的街子村,一个嫁到了革命先贤穆志贤的家乡---穆家堰村。外公在世时,精通周易,知晓阴阳,是周围有名的“阴阳先生”。遇上婚丧嫁娶,动土迁坟,一般都会被请了去。贫富不计老幼不欺,无论远近只要有人来请,拿起罗盘就起身,所以有着很好的口碑。外婆一生自育两男两女四个孩子,我母亲排行为三,上面是大姨,大舅,下面有小舅。后来还收养过两个舅舅,一个后来举家迁至陕西兴平当了教师,一个因病亡故。大姨嫁到穆家堰,公爹便是人送外号“东黄风”的历人,也就是通天文晓地理的阴阳先生。据说其神奇程度堪比关中名儒牛兆濂“牛才子”---陈忠实笔下的朱先生原型人物。“东黄风”到老都健步如飞。一日午饭时,他忽然算得其寿限将至,遂唤回在院外蹲堆吃饭的家人,令其家人寻出寿衣,孝戴,纸人纸马。家人惊诧不解,但又不敢违其命令。随后老人交代完后事,穿上寿袍躺于炕上,遂令孝子孝孙出门跪于大街,饮喂纸马焚香叩拜,大放悲声恭送先人上路。孝子们深知此事荒唐,恐招邻人笑话,事毕忙返上房验看,先人已是面蒙麻纸气息全无,这才信了真。过后,东黄风通天文知生死的悬乎事儿被远近乡里传的神乎其神。这是不是与《白鹿原》中“朱先生”的死如出一辙呢?
   大舅,“山中”的高材生,说来也算是我们的校友。毕业进了社办工厂,后来被招进当时的乡政府做了文书,虽谨言慎行但不乏才华横溢,在单位领导赏识,来家孝顺父母,和睦四邻,谁家有了“破烦事”都会找大舅这个“明白人”商榷,大舅总是先听完事情缘由,一阵沉思后,拿出多种解决方案供作参考。大舅英俊潇洒,历练沉稳,不说话给人一种威摄力,说起话来文文绉绉,脉络分明,剖析透彻,入情入理,让人听着舒服,拾上心头。有人说“外甥像舅”,我可不敢跟大舅作比,但我不可否认的是我身上有着大舅的影子。这是不是有点自我吹捧之嫌呢?不管了,大舅一直就是我的榜样嘛!另者因我大舅家妹妹出生时没有奶吃,(我长妹妹两岁)抱至我家母乳,我也被领到舅家喂养。舅舅一家人待我如同己出。依稀记得每晚都是舅妈搂着我睡觉,早上起来都是舅妈给我洗脸搽“雪花膏”,然后就有鸡蛋羹吃。舅舅会拉胡琴儿,也会唱秦腔戏。农闲时村里演大戏舅舅也会扮上角色登台演绎一番。那时候大舅就是我的偶像,尽管当时还没有“偶像”一词,但大舅就是我的成长目标,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的偶像地位已经确立。
   我母亲是外婆的二丫头,是外婆口中的“疯女子”,也是儿女中跟外婆最亲近的人。外婆在世时,妈妈隔三差五的就去外婆家,做了好吃的东西,总少不了给外婆外公送去。我家跟外婆家距离不算远,虽然是两个自然村,但只需两袋烟的功夫就能走到。妈总是着急忙慌去又风风火火的回,就像串门一样“熬娘家”。小舅是个木匠,婚后不久外婆家就分家了。因为添人添口的,老房子就不够住了,外婆跟外爷就搬到老房子前面的过去大集体时被用作“饲养室”的一间小房子里。
   我上小学时,中心校就在外婆家斜对门。放学后总是先去看外公外婆,外婆总能拿出我喜欢吃的好东西。经常赖着不回家,跟外公外婆挤在一个炕上。为了省电外婆用了一盏小瓦数的灯泡,灯光灰暗,暗黄的光线加上炕洞里不时冒出的轻烟,坐在炕尽头,斜对着的屋门口晚上要是有人来,只能先由声音分辨。外公讲的多时过去的事儿,有神话,有传说,也有文王八卦,周易玄学。外婆讲的最多的事是自己的一伙外孙、孙子,也讲亲戚家的事儿,我虽然懵懵懂懂但我也会仔细的听,还会问东问西的插话。我上初二那年外公得了动脉硬化,去省城西安医治无果,遂返回家中。那时候外公已经神智不清,与平常判若两人,在炕上时起时坐,嘴里说着含糊不清的诳语谗言,什么三皇啊,什么鬼灵啊,天上的星宿地下的土公,手上不停的比划不让人靠近。几天后,外公油尽灯枯即将离世,我是被从课堂喊回跟外公见最后一面的。我走进大舅家时,一群儿女孝子守在外公身旁哭哭啼啼,相邻们都来帮忙准备料理后事。外公僵直躺在炕上,面黄无光,眼窝深陷,双目紧闭,口缝里尚存一丝气息。看我走进了也不知谁说了一声“卫来了,快见见你爷,以后就难见了……”,妈妈红肿着眼睛转身沙哑着唤我靠近炕沿,然后轻轻的叫着外爷“伯,伯,卫娃回来了……你睁开眼…看看娃……”。只见外爷微微开启无力的眼皮,好似知道是我一样,口里的气息急促了一阵。我怯怯的叫了声“爷,我是卫”。外婆就在身后拉开了我“把你爷见咯就对了,看把我娃吓得……”其实我当时并不觉得害怕,有人说亲人离世时就不会觉得害怕。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转眼成了这般模样,难免心里会有一丝悸动。舅妈就给我赶紧张罗饭,一碗饭还未吃完,就听见炕边传来了一声嚎哭“伯……”(伯,是舅家姊妹对外爷的称呼),我知道外爷走了。我没有走进外爷,一个人坐在低桌旁低低的抽泣,心里想着那个往日的外爷,再也不能给我讲故事了,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外爷……
   外爷走后,妈妈怕外婆孤单,曾多次想把外婆接来与我们同住。外婆总是拒绝,说是小舅家的几个孩子都小,需要人照顾。即便是来了我家也很少过夜,眼看着天黑了便要回她那个家,惹的妈妈总生气。外婆总说“你个麻女子,你这儿近近的,我说来就来了,黑黑,二娃跟我睡惯了,我不回去不得行”。黑黑,二娃是小舅家的两个孩子。因为家里住房紧张,也因为外婆年纪大了,除过上学就一直伴随着外婆。后来都上学工作走远了,外婆就一个人过。虽然外婆老来独居不给儿女添麻烦,但妈妈一直对她照顾尤佳。担水送柴,淘麦磨面,冬有棉衣夏有单,瓜果梨桃常不断。
   外婆一生都舍不得放弃自己的那一份土地,虽说她是一双小脚“三寸金莲”,对土地的执着从来都没有放下。她常说“庄稼地里不养懒汉,你把地务劳好了,地是不会亏待勤勤人的”。虽说夏种秋收都由父母们都去打理,但平时锄草施肥还是外婆惦着小脚去。妈妈“编织门帘”(玉米壳做的工艺品)那些年,一直带动着外婆一起干。做好的成品,妈妈就替外婆缴给收购站,然后再拿回订单。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娘俩就彻夜的干,直到累的睁不开眼。直到去世前外婆都没断了劳作,身体也很少有恙。
   外婆一生爱干净,无论是锅案灶台床铺脚地,无不给人一种“利整洁净”之感。乡邻们总能看到外婆收拾的体体面面去“看女儿”。因大姨家较远,我家较之近,所以多数都是先到我家驻足,稍息再由妈妈陪同着去看大姨。外婆最常见的装扮是上身或黑或灰的斜襟短衫,下身是黑裤子黑鞋蓝袜,鞋是那种小脚的尖角鞋,裤下角用宽寸许的白布带子扎成整齐的环形。头发灰白相间,梳的油光带亮,在脑袋后挽起一个拳头大的发髻,用黑色的网状发帕拢起来。双耳挂一对小巧的银白耳环,面庞白皙,慈眉善目,近九十高龄并无花眼之象,眉目间透着神采奕奕,整个装束显出她虽与其他农村老太别无二象但却有一种非凡的神韵,似有戏文佘老太君的威仪。
   外婆牵挂着每一个膝下的儿孙。八十岁多上孙子也有了儿子,也算是四世同堂了。一大家人难免有个磕碰摩擦。说与外婆时,外婆总是两边压服“家不和外人欺,要往长远里瞅呢……”“凉咣”了这家“捶说”着那家,力求和和睦睦一团和气。在乡邻眼里也算得上是“德高望重,明辨事理”的明理人。外婆没有文化,却用亲身经历为身边人一遍遍的讲述着人活着的真正的道理和意义。我们孙辈十多人,天南海北各奔东西,每当有回家省亲的外婆都会不辞劳苦的迎来送往。就拿我来,说回到家头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外婆。不在家的时候总惦念着她,到家了总想着快快见到她。外婆不沾荤腥,一生粗茶淡饭,爱吃糖粽子、糖糕,主食上跟我们无异、面片、面条、米饭、包子……,口味也是酸、辣、咸。每每给她留下个一百二百的,她总是说自己的钱够花,谁谁谁都给了她,“一个老婆子花不了几个钱,吃喝都有你妈管着,婆要钱干啥呀……”我回家那几天总是忙,走亲访友、喝酒叙旧,顾不上陪着外婆、父母。但是没回我别家时外婆总会早早的来家送我,就没拉下过一次,有时还提前来住上一晚。2010年夏季回老家,我开车硬是拉着外婆去了一趟许庙大集转了一遭。外婆有点晕车,但还是坚持着。我们走走停停,我不时的观察着外婆的表情,生怕她哪里不舒服。到了镇上,妻女要尝试小吃摊上的美食,我想让外婆下饭店吃顿好点的,外婆就是不肯,说在家吃饱了“没处吃”(吃不下的意思)。后来去了一趟公王岭猿人遗址博物馆,因为地势偏高,车到门口外婆说“我娃你跟琴跟女子去看,婆就不上去了,这外头凉凉儿的,我坐着歇会”。我说“婆,我背你上去吧”外婆说“使不得、使不得,看把我娃弄脏了再……”执意不肯,我只好作罢,匆匆的十多分钟我就下来陪外婆了。
   外婆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我的家乡。最远的就算是蓝田城县了,还是因为生命走到最后的急救。得到外婆得病的消息是2013年5月9日,一大早父亲打电话说外婆昨天傍晚出事了,现在到了县医院。我一下子就着急了,遂买火车票赶回老家,父亲特意叮嘱不让开车,怕我心里着急路上不安全。次日上午十一时赶到舅家,说是县医院给出了“准备后事”的结论。我的心跟所有人一样凉透了,看着外婆憔悴的面容,我心里万分期盼着奇迹的出现,默祷诸神能让外婆脱离危险渡过难关。同时也尽我的能力输液,保持体能。昼夜值守着病榻中的外婆,然外婆九十高龄,最终无力回天、撒手人寰。于14凌晨2时30分驾鹤西游、命归西天。外婆的人生路走完了,定格在了88岁这道坎儿。
   外婆走了,却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我们。最不习惯的是我的母亲,好长一段时间都精神恍惚,不知何为。母亲说“有你婆在,我就是个孩子。没你婆了,我也就老了”。是啊!有外婆在我们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娃娃,没了她老人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长大。我永远怀念我的外婆,一个疼我爱我如白云一样的老人。

共 44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未提笔先泪流,满腔疼痛难平复。仰天一声外祖母,儿想婆母好辛苦……”一声深情的呼唤,拉开了回忆的序幕,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然后,作者用浓浓的乡音,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自己和外婆、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外婆平凡而又幸福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外公外婆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父母亲,他们一生勤俭节约为儿孙后代无怨无悔的付出自己的所有……文章情感真挚,亲切自然,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父母亲人的爱与思念,以及对外公外婆的哀思尽在字里行间,读起来是深深的感动。拜读学习,推荐欣赏!【编辑:刘雪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雪儿        2016-04-24 23:55:12
  欢迎蓝总!春秋因你而更加精彩。
刘雪儿
2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4-25 00:07:27
  喜欢编辑老师的编者按,感激不尽
播音蓝总
3 楼        文友:尊让        2016-04-25 01:01:19
  拜读蓝总大作!感动在心里!文章精彩,编者按精彩,相得益彰。学习了!
没有虚伪的文字,只有虚伪的心。
回复3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4-25 17:17:49
  谢谢王兄美言 不胜感激
4 楼        文友:秦川牛        2016-04-25 04:53:01
  作者叙述的外婆形像于我这个关中人太熟悉了!这位外婆是千千万万的关中外婆一个缩影,一生与世无争于邻为善从不索取默默奉献,直到儿孙成人直到生命的灯油熬尽,撒手人寰驾鹤西去。
回复4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4-25 17:18:59
  谢谢老师留足 美评 问候老师
5 楼        文友:秋觅        2016-04-25 07:21:37
  深厚的情感,生动的叙述,回忆自己的外婆。文章细节生动,饱含浓浓的亲情,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欢迎新朋友,期待更多佳作。
秋觅
回复5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4-25 17:19:39
  感谢文友 问候老师
6 楼        文友:米奇        2016-04-26 10:20:42
  饱蘸深情,泣血而作!这也让我想起来自己的外婆,感谢作者的亲情好文!
米奇
回复6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4-26 21:18:49
  感谢文友 问候老师
7 楼        文友:青叶        2016-04-26 15:20:34
  饱含深情,泣血之作。听了作者的朗读更是感人肺腑,不禁潸然泪下。欢迎新朋友蓝田娃!欢迎您赐稿春秋论坛!春秋有您真好!同时也感谢雪儿为春秋引荐了人才,增添了光彩!祝朋友们笔健!春安!
青叶
回复7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4-26 21:19:36
  感谢老师问候老师
8 楼        文友:剑鸿        2016-04-28 08:50:16
  本文行文朴素,情感真挚,外婆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作者以我手写我口的用意明显。不足是立意不新,写作手法传统。怀念亲人的文章很难写,几乎被人写滥了,如果没有更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很难写成上乘文章。从作者的笔触来看,更多的用力在于叙述外婆的一生经历和淳朴的生活,这样写没有错,问题在于没有细节的支撑,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疏离感,外婆没有从文字里面走出来。从语言角度看,作者的语言平实,满足于最一般的日常语言,立足于现实角度叙述,没有更过的意象呈现,这样的话,很大程度上消弱了文章的审美意蕴,也很难提升文章的思想高度。个人觉得,文章部分浓烈抒情的地方全部可以删掉,不惜面面俱到,如同写个人传记,着力在外婆的几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挖掘,建立起不一样的外婆形象。同时,在语言的表述上进一步精炼,向深度拓展。这样的话,文章会大有看头。
偶开天眼见红尘,方知身是眼中人
回复8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4-28 10:33:22
  感谢老师品评,感激不尽,问候老师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