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高中毕业

精品 高中毕业


作者:晓扇 童生,98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02发表时间:2016-04-25 11:00:15
摘要:朱老师和秦老师是夫妻,他们是南方人,两人性格迥异。该填高考志愿了,我稀里糊涂地报了“委培”。

一、中心思想,冒号
   朱老师和秦老师是夫妻俩,朱老师是丈夫,秦老师是妻子,两人都是五十岁上下,南方人。
   朱老师个子有一米八多,身材较胖,脸又圆又白,头发后梳,纹丝不乱。高三时,他教我们历史。课堂上他总是板着脸,但也很少朝学生发脾气。他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书上有什么,他就讲什么,没有的基本不提。
   等到了复习阶段,他就找到一本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然后,将书里归纳好的每一章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一点不差地抄在小黑板上,上课后,就把小黑板挂在大黑板前,让我们将上面的内容抄下来,念,背,记住。在此基础上,他再发讲义给我们做。
   上他的课,真的很无趣,但我们又不能换老师。理科班有同学说,朱老师在高二时,曾经教过他们语文,那语文课上的,说什么好呢?
   那理科同学说,朱老师上语文课,就是认字、分段,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每学完一篇课文,他就会让学生记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一般都是他读,学生拿笔在笔记本上记录。那学生还故意学着朱老师的腔调说:中心思想,冒号,本文通过……(记好了吗?),反映了……(记好了吗?),表现了……(记好了吗?),揭露了……句号(记好了吗?)。
   朱老师人长得很高大,但却很怕校领导。无论是上课下课,只要他见到了校长或其他主要校干,总是要表现出毕恭毕敬、低眉顺眼的样子,这让我们觉得,和他的形象很不相称。
   而他的老婆秦老师就不一样了。秦老师面善,整日笑眯眯的,上课也比较风趣。
   她教过我们劳技,也教过我们生理。
   劳技课是教我们生产劳动技术的,可秦老师原本是城里人,她懂什么生产劳动呢?好在仅仅是“纸上谈兵”,因此,这也不妨碍她侃侃而谈。
   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内容,大多数我都熟悉,但却觉得都离她都太远。她说“水浮莲啊”、“水花生啊”,我心里就说:你见过水浮莲和水花生什么样吗?
   等她改教我们生理时,我就不觉得别扭了。她是大人,领着我们了解人的身体,这不太正常了吗?在讲课时,她不像我以前的初中老师那样,对书中的一些敏感内容,总是遮遮掩掩的。她不,有什么说什么,毫无顾忌。讲到“睾丸”时,她说:“睾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蛋子’,我们在座的每人都有两个。”说完,才觉得不妥,又补充说:“我说的只是男生,不包括女生。”她的话逗得男生哄然大笑,而女生们,则在男生的哄笑声中,齐齐低下了头了
   朱老师和秦老师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还是挺恩爱的。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俩,在校园里默默并着肩行走,出门买菜或散步,非常和谐的画面。
   他们有一个女儿,很白很漂亮,当时在我们眼里,简直就是女神级别的人物。几年前,她就嫁给了学校的一位男教师。她的丈夫是研究生学历,教学水平也不一般,因此有点自负,觉得自己处处应该比别的老师强。她虽然漂亮,但却只是高中毕业,也没有正式工作,所以,婚后,她的丈夫就要求她自学,考文凭。她并不想学习,但丈夫却天天逼着她学习、学习。一次考试,她没有考好,丈夫竟然打了她一顿。她跑出家,丈夫还追着她到室外打,许多学生都看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应是深秋了吧。那个下午,天上还下着雨。此时的她没有进屋,只是披头散发的,在外面的一棵小树下站着,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之后,我们会偶尔在校园里看到她,她走着走着,会突然地自顾自笑了起来。
   有学生说她疯了,是她丈夫逼疯的。
   还有同学很是不解,说朱老师两口子和女儿住得那么近,他们怎能眼睁睁看女儿受到如此虐待呢?就有同学说:那你让朱老师两人怎么做?去揍女婿一顿,还是上告?
   朱老师和秦老师还像以前那样,波澜不惊地工作、生活着。
   那天上午,秦在学校食堂的大蒸笼里,蒸了一饭盒米饭和一碗狗肉,算是他们俩的午餐。可到中午放学后,秦老师去食堂取饭和肉时,却发现只有饭,狗肉却没了。很显然,那碗狗肉已被某个学生提前一步“顺走”了。秦老师很是生气,她问了几遍,没人理,然后,她就骂了一句:“哪个龟孙孩子,偷我的狗肉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听秦老师骂人,她用的是普通话,还带有点南方口音,因此,没有“难听”的效果。过后,一同学说:还是用咱本地话骂人过瘾。
  
   二、毕业后,你就回委培单位去
   理科班有三个班,而文科班只有我们一个班。到高三,又来了一些转读生和复读生,我们班的人数,最多时达到了100。教室也就三间屋大小,50套桌凳(双人的)和100个人挤在里面,其密集程度可以想见。教室里,只有南北两侧留有窄窄的过道,可供同学出入,横排坐在中间的同学,如果想出入,其左右侧的同学,就必须让位,否则,出入的同学,就得先骑一下“挡道”同学的后背。因拥挤而导致的摩擦事件屡屡发生。
   秋天过去了,冬天也过去了,春天来了。5月份,预选。
   预选,就是正式高考之前的预先选拔,没有通过这次选拔考试的,就失去了参加7月7日全国统一高考的资格。
   预选考试一结束,我们多数人,都把各自的学习资料和行李带回了家,因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顺利通过预选。但我们班就有一位女生,她空着手就回家了。走时,有同学问她:“为什么不带东西?”她的回答是:“带什么带,几天后还得带回来,麻烦。”
   那女生平时成绩一直不错,她那样自信,不是无缘无故的。
   预选结果出来后,我们班只留下了60来人,其余的都直接回家了。不幸的是,那个自信的女生,竟没有通过预选。那天,她不得不再次回校,来带回自己的物品。当她背着书包、提着行李,慢慢经过教学楼时,我觉得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浓得化不开的惆怅。
   走了30多个同学,教室里一下子宽松了许多。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在短暂地休整之后,再次投入到书山题海中,做题、朗读、背诵,一个个都似乎进入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
   然后,就到了报高考志愿的时间了。
   当时我们的那个学校,高考录取率非常之低,能考上重点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记得我们上一届,有个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结果还得到了时任县委书记的亲切接见,那种荣耀是一般农家孩子体验不到的。而我的成绩,只是在班里二十名左右,班主任对我说,你只重点选择大专和中专就行了。
   虽然不太可能有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了,但志愿总不能只从大专和中专报起吧?重点本科院校还是要报的呀,“有枣无枣打一杆”嘛,万一高考时超常发挥了呢?因为,那时我喜欢文学,乐于读课外书,所以,我报了“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几个院校,除了选“中文系”外,还选了两个学校的“图书管理系”,以为进到了“图书管理系”,那就可以整日与书为伍了。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志愿中,还有“委培”那一类,我们问什么是“委培”,班主任说:“委培也是代培,就是委托培养,毕业后,你就回委培单位去。”我想,这好啊!去哪个单位不是去?能跳出农门,吃上国家计划,才是第一重要的。于是,我就选择了南方的一个师范专科学校的中文系代培班填了上去,委培单位是我们本地的教育局。我想,能进教育局也不错。然后,我又报了几个中专学校,审计、财经、外贸什么的。
   那时候,我竟没想到,教育局委培的都是未来的老师,还以为是局机关的工作人员呢。高考结果出来后,我最终被那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代培班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村里有个中年妇女问我:“上完这个学校,毕业后干什么?”我的回答是:“去教育局。”她又问:“教育局是管什么的?”我说:“管全县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的。”那中年妇女就认为我不简单。
   一天后,我去了一趟学校,见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得知我的录取结果后,说:“不错,毕业后回来当老师吧,那时,咱们就是同行了。”我心下很是诧异:不是去教育局吗?等离开班主任,我就问另一位老师,那老师说:“教育局委培,就是培养老师的。”我听了,瞬间失望起来,原来是这样啊!因为,我平时不喜欢说话,以前从未有过当老师的想法,而自己稀里糊涂的,竟然就要走上教师这个岗位了,真是莫名其妙。
   然后,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之前对“教育局委培”的误解,告诉给了父亲,父亲说:“当老师哪儿不好的?你看现在国家很重视教育,过两年,老师的工资,每月都得超过100块了。”后来,我也就在心里劝说自己,毕竟考上了,毕竟是个大专,毕竟还是自己喜欢的中文系,渐渐地,就心安理得了。
   1986年9月中旬里的一天,我离开家乡,走进了那所师范专科学校。两年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共 33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高中生活的最后阶段,是每个学生的冲刺阶段,冲过去了,就是胜者,冲不过去,便名落孙山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高中毕业前的人和事:朱老师的教学风格,秦老师的教学特点,他们女儿的清高和婚姻的不幸,高考前的预选,对委培的误解等等,还原了高中生活的本色,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晓扇的文笔细腻自然,能带着读者走进他的文章里去,达到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阅读效果。好文章,倾力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426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4-25 11:03:08
  活泼风趣的好文章,欣赏了,问候晓扇老师,祝创作愉快。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云朵飘飘        2016-04-25 13:02:23
  读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那时我们学校的老师也是脾气各式各样,很有意思。
回复2 楼        文友:晓扇        2016-04-25 17:05:54
  很高兴认识你,祝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