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一个人的村庄(散文)

精品 【流年】一个人的村庄(散文)


作者:潘小平 秀才,146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57发表时间:2016-04-28 12:46:59

【流年】一个人的村庄(散文) 第一次进寺钟的画室,我就惊呆了。只见四壁皆是完成或待完成的画作,因大胆恣肆而大气磅礴。我是外行,专业的东西说不出来,只是凭感觉。画室里有很多收藏,主要是歙砚,有的体量很大。石质清凉的气息,在周边散发缭绕,覆盖了闹市的繁嚣。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寺钟的水彩,充盈、通透、丰沛淋漓,有些水墨的意韵,是典型的东方思维和东方表达。都是中国的乡村,以梦幻一般的美感,呈现在月光里,或是阳光下。它们看上去是那样安详,那样静谧,穿越岁月,美好如初。而寺钟水彩中的黄色,给我的感受尤其强烈,明亮,夺目,一眼望过去,灿烂如花,能够瞬间将人的灵魂穿透。我做梦一般地怔在那里,过了很久很久,才勉强问道:寺钟,你这画的是哪里啊?
   “丁村”寺钟说:“我的丁村系列。”
   噢,丁村,画里乡村,寺钟一个人的村庄。
  
   1
   1963年1月,寺钟出生在皖北一个名叫时村的偏远小镇,距离宿州城区45公里。那时的宿州还不是市,而是县,在当地方言中,“宿”读作“须”。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冬季十分寒冷,但历史悠久,民风淳厚,春天到来的时候,麦子一望无际。少年寺钟扯着风筝,在早春的田野上奔跑,在纸筝断线的一刹那间,心中会有一丝茫然和惆怅。多年以后,寺钟从省艺校毕业,交上去的毕业创作就是油画《远逝的风筝》。画面上,一个小女孩背对着我们,仰望着蓝天,有雁阵飞过天空,几乎逸出画面的,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蓝天、白云、春阳下暄热的泥土,河滩上吃草的老牛,都能引发寺钟的遐想,让他痴迷,让他心动。成年后的寺钟,常常回忆起那些逝去的时光,想起自己背着粪箕子,在老汪湖边割草的情景。
   老汪湖是一片野湖,汪洋十万余亩,湖畔苇草丛生,鸥鸟成群。少年寺钟常在湖滩上割草,恣肆的大水,赋予了他自由自在的天性。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华兹华斯认为,艺术家“不朽的暗示来自于童年”,童年经验尤其是童年审美体验,直指人的生命深处,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寺钟的家乡皖北地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总人口高达2400多万,素有安徽的西伯利亚之称。在漫长的冬季,农民以红芋为主食,因此流传有“红芋窝头就辣椒,越吃越添膘”,“娘是红芋命,儿坐黄金凳”这样的顺口溜。创作心理学认为,童年的饥饿、贫穷和苦难,能够升华出一种独有的美学境界,一种理想主义的审美追求,贯穿于艺术家一生的创作实践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寺钟笔下的“老家系列”以及后来的“丁村系列”,看上去总是那样安静、祥和、美好、丰盈的深层原因。远离贫穷和苦难,告别饥饿与寒冷,成年后的寺钟以他的画笔,完成了他少年时的梦想,在理想主义的层面上,建构了自己的乡村记忆。温暖的情绪,和谐的氛围,美丽的梦想,笼罩于他所有以乡村为主题的画面之上,散发出理想主义的光辉。而寺钟画面深处涌动着的蓬勃生命力,以及他纵情而恣意的水彩语言,也一定来自于他家乡那片不羁的大水,来自平原上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土地。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赋予寺钟开阔的眼界,坦荡的心胸,而艺术家的天性,又让他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敏感与细腻。艺术的禀赋,诗人的气质,均来自于一个人的基因,非后天可以培养。少年寺钟把鞋子脱下来,枕在头底下,放松地享受着树下的绿荫。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老汪湖边日光炙烈,暑气蒸腾。四野蝉唱如雨,蛙鸣似鼓,寺钟的内心却一片宁静。天光一点一点暗下来了,暮色四合,少年寺钟探起身来,在夜幕下抱膝而坐,一抬头,是满天明亮的星星。日后在城市的夜晚,他再也没有看见过那样深邃的夜色,那样灿烂的星空。上学、下学、割草、挣工分,少年寺钟活得自由自在,无羁无绊,而一些被称之为“艺术”的气质,正在慢慢生成。那时的寺钟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成为一名画家,把自己对土地的热望,对家乡的憧憬,把少年的感触,青春的梦想,都融入一种名叫“水彩”的绘画形式,更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以此成名。
   但寺钟作为杰出水彩画家的命运,早在他躺在老汪湖畔,仰望一天星斗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
   在现代,时村虽然地处僻远,古时候却境跨吴鲁两国,附近有古盟台,为春秋时期鲁哀公和吴王夫差会盟之地,今古台犹存,四周松柏苍翠,树木葱茏。离这里不远处,也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地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喊出的“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它所张扬的“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气概,对当地文化人格的形成影响至深。寺钟身上的豪气、霸气、彪悍之气,他用笔的大胆恣肆,都和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在画家风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域性是十分潜在而又不容忽视的因素。尽管有评论家认为,寺钟的水彩以氤氲之美、灵秀之美为主要特色,我却坚持认为,他作品的深层携带有强大的皖北文化血色,作为一种基因,皖北审美的朴厚雄阔,浑然天成,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绘画语言之中。而他画面呈现出的瑰美想像和缤纷意象,也可以一直追溯到庄子。众所周知,皖北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庄的出生地,在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中,道家提供了关于生态智慧和生命智慧最深刻、最完美的说明,也提供了美学意义上的博大与宏阔,深刻与简净。而这不仅构成了寺钟水彩的人文地理,也影响着他的绘画思维和绘画语言,影响了他美学风范和审美个性的形成。
   寺钟“一个人的村庄”,以皖北为起点,这是他艺术生命的源头。
  
   2
   1982年冬,一个偶尔的机会,寺钟成了灵璧县文工团的临时美工。刚一进团,就交下了任务,为新上的泗州戏《七仙女送子》制一台布景。县剧团也不讲究,导演也没什么要求,把任务交下来后,就完全放手了。刚进城的寺钟,哪里懂什么舞美啊,情急之下,往外寄了两封信,一封给北京人艺,一封给上海戏剧学院的龚和德教授。
   那个时代真的让人怀念,就这么冒冒失失寄去的一封信,北京人艺寄来了一本《首都舞台美术作品选》,龚教授寄来了他的讲义《导演与舞台美术》。寺钟如获至宝,拿过来连天加夜,一通“恶补”。北京人艺的作品选里,附有精美的效果图,《茶馆》、《雷雨》、《蔡文姬》、《关汉卿》等等,还有《哈姆雷特》、《推销员之死》等外国话剧,都是一些经典剧目。灯光、场景、空间、氛围……这些闻所未闻的概念和词汇,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个乡村少年,第一次在城市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虽然彼时的灵璧县,还只是皖北一个落后的小县城。
   县剧团的生活,丰富着寺钟的阅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之外的参照。直到今天,他还保存着龚教授的那本讲义,有时会拿出来,翻上一翻。那往往是傍晚时分,夕阳照进来,画室一片暖黄。天光渐渐暗下来了,一丝怀旧的气息,在周遭徘徊,他看见一个身材瘦小的少年,抱着一本《怎样画铅笔画》,走过长长的时村老街,走进时村公社文化馆长王恩鸿的家。“我的恩师,”30多年后,坐在他的画室里,寺钟以崇敬的语气对我说:“没有王恩鸿老师,我不会走上这条路,更不会成为一名画家。”
   王恩鸿是皖北文艺干校的第一批学员,一个多才多艺的乡村知识分子,会导演,会拉手风琴,会作曲,会画画。就是他,在时村中学的大批判专栏前,发现了寺钟的“画作”,转身就找到他,说小同学,想学画画吗?寺钟就这样走进了公社文化馆的大门,兜头一拜,投在了王恩鸿老师的门下。
   已经很难复述那些逝去的美妙时光了,太阳似落不落,光线异常柔和,石膏像半明半暗,王老师站在他的身后,看他画画。那是寺钟第一次接触石膏模型,第一次知道亮面、灰面、暗面三大面,知道细部和整体,知道明暗和高光。画室里外两大间,整整三年时间,寺钟吃在这里,住在这里,画在这里,像是在自己的家。春天,师徒俩背上画夹,去老汪湖边写生,万物复苏,春风鼓荡,大雁鸣叫着,从头顶上飞过去了。在偏远乡村的偏远一隅,寺钟接受着王恩鸿严格的绘画训练,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这个学生能够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进入艺术院校深造,成为一名画家。
   1981年,灵璧县文工团招人,寺钟就进了团,做了一名临时美工。刚刚粉碎了“四人帮”,群众的文化需求高涨,剧团天天下乡,演出任务繁重。装车、卸车,装台、卸台,但一有空闲就画,画演员,画群众,画素描,画速写。两年后,他调进了宿县地区泗州戏剧团。
   由县剧团调进地区剧团,虽说仍是一名临时美工,但是又上一个台阶。那是1983年,进去就接手《孟丽君》的舞美,寺钟借鉴越剧的设计理念,用了大量的轻纱,以展现一种曼妙的艺术境界。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很多人的称赞。然而总觉得此地不是久留之地,总觉得意犹未尽,心有不甘。就在这时,一个人出现了,出现在寺钟人生的十字路口,出现在他生命的重要节点。
   这个人叫傅景和,省艺校舞美专业的开山人物,宿县人。当时他受泗县泗州剧团的邀请,带着几个艺校的青年教师,去给即将参加省文艺调演的泗州戏《借纱帽》做舞美,遇见了抽去绘景的丁寺钟。一见面就喜欢上了他,不光是喜欢他的画,还喜欢他这个人。临走时,傅景和很郑重地说小丁,明年招生,你来考省艺校吧,一定要来啊,我等着你!
   都劝他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眼看就转正了,一月好几十块,一场戏还有两块五毛钱的补助,你一个乡下孩子,还想怎么着啊?寺钟也有些犹豫,毕竟捧的是金饭碗,毕竟乡下还有老爹老娘,毕竟上学要花钱,就这么脑袋一热,把工作丢了,到底值不值得?
   傅景和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他,要他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安心复习,准备考试就行了!
   1985年,寺钟报考省艺校,专业得了98分,为历年来最高。剧团先是不放人,后来又要他签订毕业后回团工作的合同,等一切都妥当了,又该为凑不上学费发愁了。傅景和知道后,还是那句话:这些你不用管,你只管来报到,不就300块钱学费吗?从我的稿费里出!
   就这样,寺钟背着简单的行李,登上了南来的火车,时村老街渐行渐远,王恩鸿老师的身影,也渐渐隐到了平原深处。
  
   3
   最初的寺钟,学的是油画,是什么原因,让他最终选择了水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想解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与喇叭裤、蛤蟆镜、邓丽君歌曲等等西方生活方式一起出现的,是毕加索、抽象派、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后来这些西方现代艺术,被集中表述为“八五思潮”,对中国美术界的冲击广泛而深刻。寺钟最初受到的是表现主义的影响,在他的早期油画和早期写生中,弥漫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和自我感受。1990年以前,他一直在画油画,时至今日,他参展的油画《月光》,还是他最为珍视的作品。从1986年起,安徽省连续三届油画展,寺钟都有作品参展,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那一时期的中国油画,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艺术家们从僵化、沉寂的苏俄传统中挣脱出来,在空前纷繁的多元语境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艺术理想、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开始进行充分个性化的追求。那一时期的寺钟,也处于一种躁乱、盲动、亢奋和跃跃欲试之中,作品中充满了探索的热情和激情,以及找不着方向的迷茫,这使他陷入一种急于突破而又无法突破的苦闷。
   而水彩在静静地等待,等待唤醒寺钟,或是被寺钟所唤醒。
   一个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叫柳新生。
   柳新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彩画家,早在80代中期,他的水彩组画《山魂》和《白桦之梦》,就以新潮的理念和反传统的技法,呈现出梦幻般的意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寺钟的几幅水彩画,大为惊讶。那是一幅三连张,是寺钟在油画创作的空隙间画下的,为的是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油画创作需要投注极大的精力和体力,很消耗人。那是一组男人体和女人体,模糊、夸张、扭曲、变形、荒诞不经。画面上充斥着大片大片的红色,仿佛血液在奔流,生命在挣扎,触目惊心。有人直言不讳,表示“看不懂”。柳老却称赞说:好,好,好!就这三个“好”字,坚定了寺钟改画水彩的决心。
   曾有人比喻说,油画是交响乐,水彩画是小夜曲,在以油画为主流画种的中国美术界,水彩画相对边缘,一般能画油画,不去画水彩。所以对已经在油画界闯出一点名头的寺钟,突然放弃油画去画水彩,很多人感到不理解。而此时的寺钟,已经深陷其中。他好像一下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的欲望强烈而冲动。他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激情,投入这种相见恨晚的艺术形式,在水彩的世界里,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绪、情感,挥洒自己的思想和才华。气韵、意象、意境、氛围,这些明显带有诗学指向的语汇,被他反复使用和发挥,以期进入一种自由完美的境界,他要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报答水彩对自己的信任!

共 1130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天书,但显然,这篇大散文里的主人公丁寺钟先生的人生天书是文字无法纡解的。 丁寺钟先生生于皖北,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其在美术界的影响与造诣令人叹服。 钟情于艺术创作的人,特别是画家,必须要有一颗贴近大地万物的心,将自己的灵魂碾碎,糅合进水墨中,才能勾勒出有灵气,深入万物精神内核的作品。 丁寺钟先生的故乡“时村”,有一马平川的平原,有浩淼的老汪湖,厚朴的大地与灵动的水以及皖北鲜明的地域特色塑造了他独有的品格,并形成专属的绘画语言。 邂逅诗意皖南,让这个皖北汉子深陷在徽州的山水民居与婉约气韵中,这种欲罢不能的情感又为他的水彩画作品提供了必需的精神原料。 从“时村”到“徽州”的转变,是丁寺钟先生将皖北与皖南的灵魂相融于一体,构建了属于他一个人的村庄——“丁村”。 此篇大气磅礴的作品,描绘的是丁寺钟先生在绘画这条锦绣华灿的大道上,一步步走来的那些动人心魄的步履痕迹,讲述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的诸多选择,还有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几位伯乐。当然,侧重的还是丁寺钟先生的画作,作者说她不谙画道,但她的目光分明穿透画布,深入作品内核,通过文字透析给读者的是丁寺钟先生和其水彩画的灵魂香气。 散文冷静细腻,充满理性思考与醇厚的艺术气息,个人观点具有隐秘的魅力气场。探寻画家丁寺钟先生水彩画深处的神秘村庄足迹,并与其融合,是一篇典藏生命深蕴的文字。 佳作,倾情荐阅!【编辑:一朵怜幽】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2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朵怜幽        2016-04-28 12:54:33
  拜读潘老师深度美文,祝创作愉快,诸事安顺。
没有什么比相信更像爱。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6-04-29 09:15:3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