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情系煤油灯(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情系煤油灯(散文)


作者:绿雨如丝 秀才,22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4发表时间:2016-04-28 21:06:02
摘要:如果不曾有油灯的光,不知道什么是亮,如果不曾有油灯的伴随,不知道什么是成长。记忆中的油灯,永远闪亮在心灵深处,不灭不熄!

如水的光阴,如水的岁月。记忆中那盏如豆的油灯,犹如一艘搁浅的小船,在时光的长河里摇曳,那一抹抹心底的温柔,也软软的随波荡漾开来……
   据母亲讲,1964年1月20日,正值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季节。萧瑟的冬日,瘠薄的年月,农村的午夜传来了新生儿的啼哭声,一个骨瘦如柴的我,降生到了农家大院的一盘土炕上,迎接我来到这个世界的,除了生我的母亲,邻居接生的奶奶,就是一盏或明或暗,火苗跳跃的煤油灯了。
   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农家,日子过得像力尽的老牛,残喘着。
   一周没有吃过一口奶水的我,只靠喝点清米汤,哭声连刚出生的小猫高也没有。“这是一条命呢,送人吧,要不就活活饿死了。”父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接生的奶奶过来劝母亲“你不想想,你们家人多,她现在还小,吃穿花不了太多,起码你们家能多分一个人的口粮,多领一个人的布票。”长我12岁的哥哥,更是一跳三尺高“不能送人,没听说把自己孩子送人的。”母亲满脸的无奈,面对穷的像一张A4纸苍白瘦薄的家,喃喃道“怎么办?一口奶也没有,家里也没钱买奶粉、麦乳精呀,总不能天天喝米汤吧!”接生奶奶出主意“就喂点白面糊糊吧”。哥哥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妈妈你做好,我来喂。”于是,母亲做好面糊糊,在筷子的一头缠上棉花,用白色细线把棉花捆紧,然后用有棉花的一头蘸上稀稀的面糊,喂到我的口里。白天有阳光的眷顾,一切看得清楚,自然是好的。夜晚,昏暗的油灯下,12岁的哥哥抱着刚刚满月的我,蘸着面糊糊,精心的喂着,可能是我太饿了,用力一吮吸,就将面糊连同棉花吸进去,卡在喉咙里,小脸憋得通红,咳嗽不止,哥哥、母亲吓坏了,连忙拍着我的背,好一会儿才缓过气来……农家的孩子,就如大田里的草,给点阳光就灿烂,淋点雨水就疯长。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点白面糊糊的喂养,一盏不灭的油灯陪伴,一缕亲情的呵护,我开始咿呀学语,开始蹒跚走路,尽管营养不良,尽管面黄肌瘦,但也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有了思维,有了记忆。
   而在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永远跳跃在农村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给农家涂上了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开启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夕阳退去,天空立马拉下黑色的幕帘。家中一盏煤油灯,发着微弱的光芒,这是一盏铁质的油灯,中间一根不到一尺长的细铁棍直直相连着上下两个盘子,下面的底盘,是为了保持油灯的稳固,上面的托盘盛放煤油,一根用棉线搓成的灯捻子放在煤油里,灯捻的一端稍露在托盘外面,被火点燃,整个屋子被它摇曳的朦朦胧胧,妈妈和大姐在灯下缝缝补补,父亲在地上掰着玉米棒,二姐借着瘦弱的灯影,通过手势的变化,在屋子的土墙上,为我们创造出种种形象。只见她只需一只手,将拇指食指一捏,其它三个手指伸直,土墙是就是一只骄傲的孔雀;两拇指十字相挨,一只手四指稍弯曲,另一只手四指伸展,就是一只飞翔的老鹰。二姐的两只手缠绕勾连,不停的变换,时而是一只蹲着、卧着的安详的兔子,时而就又成了一只奔跑的骏马。二哥写完作业也加入进来,墙上的手影变的更加生动,有趣,二哥的“老狼”,在咬二姐的“狗”,二姐的“狗”嗡嗡吠叫,腾、挪、躲、闪,二哥的“狼”,穷追猛打,狂咬不止,我和弟弟边看边叫,“往右,掉头,快跑”,几个回下来,“狼”终究吞噬了“狗”……煤油灯下,清汤寡水的童年变得有滋有味,也使枯燥乏味的童年变得有了色彩。
   日子,就像起串的珠子,而每年的腊月初一,就如一颗七彩的玛瑙。在乡间有这样一句俗语“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也就是说,腊月初一一定要吃炒豆子,把一年的灾难病痛像嚼豆子一样咬碎,准备迎接新的一年。而腊月初一吃炒豆也是有讲究的,初一一早睁开眼,不许说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吃三颗炒豆子。所以,初一的前一天,母亲就先选好黄豆,把个大、饱满、圆润的黄豆,用温水加点盐泡好,等到膨大后捞出,再端到寒冷的院子里冻上。等到晚上,母亲把油灯里添上满满的煤油,再换一根较粗的灯捻,为了使灯照的亮,照的远,特意在靠近灶火的炕上放一高凳,新拾掇的油灯,放在凳子上面,照的满屋生辉,也映的我们眼里发光,点亮的煤油灯,如进军的号角,拉开炒豆的帷幕。父亲是我们家的炒豆高手,首先,父亲让我们抱来早就准备好的芝麻杆、茄苗杆,放进灶火口点燃,一口大铁锅里面,盛着父亲找来的粗沙,铁锅严严的放在灶火上,待铁锅烧热,改为小火,父亲将锅里的粗沙,拿一根棍子不停的搅动,等沙受热均匀,再把豆子倒入锅中,继续把豆子和沙子不停的搅,这时一定要掌控好火候。火太大,炒出的豆子会黑会苦,品相不好,口感不行,小火炒出的豆子,发蔫,没有脆感。一定要中火炒制,噼噼啪啪的声音,炸成一簇簇霍霍燃烧的火焰,将锅底烧的通红,也将灶台旁忙碌的父亲的脸映的彤红,锅里的热气,屋里的烟气,腾腾的冒着,蒸腾出一种生活的气息。炒好一锅后,父亲把粗沙和豆子一起倒入筛子里,粗沙随着筛子的摇动,顺着窟窿眼溜下去,筛子里留下的是酥、脆、香的豆子。橘黄色的煤油灯,红色的灶火,照的屋子亮亮的,暖暖的,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的是炒黄豆的香味。
   嚼着喷香的炒豆,一场物质盛宴刚刚闭幕,精神盛宴便粉墨登场。尽管母亲大字不识,父亲也只上过四年学堂,但每晚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自从哥哥能识文断字后,就成了家里雷打不动的规定。煤油灯下,上五年级的姐姐,继续着昨天的故事,一家人静静的聆听,连调皮的小猫也慵懒的躺在暖暖的灶台上。屋子里,油灯下,只剩下母亲纳鞋帮的声音和姐姐读《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声音。多少个这样的冬日,多少个这样的场景,先后听了哥哥姐姐读的《水浒传》、《烈火金刚》、《青春之歌》、《三国演义》、《李自成》等。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李自成》一书中,对义女慧梅的描写,特佩服她内柔外刚、侠肝义胆的品质,以至于影响到我性格的形成。
   腊月里,煤油灯下剪窗花,也成了每个女孩的必修课。首先找来窗花纸样,贴于要复制的白纸上,白纸与纸样放整齐,纸样的一面对着煤油灯上方慢慢进行烟熏,这是一个细致活,不得移动白纸和纸样,一定要熏的均匀,纸样上的叶呀、草呀、花呀、果呀细细的,密密的才可重现在白纸上,去掉被烟熏黑的纸样,白纸上就留下清晰的底样,这时方可将红纸与底样用针线粗略的缝制在一起,按照熏制好的花形,修剪窗花了。一到过年,家家窗户纸上,贴着,什么喜鹊登梅、福字、柿子如意、鱼跃龙门等等寓意吉祥的窗花。静谧的夜晚,橘黄色的油灯,雪白的窗户纸,大红的窗花,为农家添上了节日的喜气,给单调的日子填补上了美轮美奂的色彩。
   时间在流转,从不停滞。渐渐的,我也欣喜的背起书包,进了学校,可以自己读书学习了,油灯下,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本本黑白小人书,就成了我爱不释手的伙伴,《鸡毛信》、《小兵张嘎》、《鲁智深痛打镇关西》、《小英雄雨来》等开启了我的心智,树立起善恶评判的标准。
   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屋里的煤火已封,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有时半夜醒来,看到调暗的油灯下,母亲在飞针走线。我们懂得母亲调暗灯光的用意,一是怕影响我们休息,二是当时煤油紧俏,需凭票购买。看到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左手握鞋底,右手拿锥子,扎孔,穿针、引线,再用力把麻绳缠在右手掌拉紧,尽管右手中指戴着顶针,手掌上戴着手隔套,但也可看到母亲手上有麻绳勒的印痕。麻绳在摇曳的灯光下,随着小小的银针一闪一闪,针与线不停的在鞋底的两面,穿来穿去,发出嗖嗖声响,每纳三四道,母亲就在头发上擦一下针。多少个春夏秋冬,煤油灯下,母亲一直在织呀,纳呀,补呀,洗呀,辛劳和疲倦织进了她的额头眼角,母亲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纳成对子女的期待,用她的不眠不休,缝补家境的窘迫,浆洗贫穷的生活。油灯下,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父母的不易。
   油灯星星点点,飘飘闪闪,织起生活的经,编成经历的纬。70年代末的农村虽已通电,但一到晚上就会停电,依然漆黑一片。恢复高考后,学校加上晚自习,煤油灯就成了我们不可忽缺的照明工具,于是兴起一股自制煤油灯的热潮。
   找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里面倒上煤油,再找一个铁片,或铁盖,在盖中间打一小孔,在孔中间穿一个用铁片卷成的小筒,再用棉线,搓成细捻穿到孔里,上端露出少许,把较长的下端泡到煤油里,拧紧瓶盖,油灯就做好了。
   50多个人的教室,50多盏自制煤油灯,放在各自课桌的一角,点燃的油灯,将教室照的充满生机。教室门窗紧闭,就连走动也不敢快,因为油灯火苗太脆弱了,经不住一点风的吹拂,霍霍点燃的火苗下,是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有的背语文,有的解数学,有的做物理,有的互相讨论……两个小时的晚自习,鼻孔、眼窝都被油灯給熏黑了,用手一抹,嘴唇上会留下一二道黑印,有搞恶作剧的男生,偷偷的把女生的发梢放到火苗上燎,直到闻到焦糊的味儿时,方能察觉。如豆的灯,如荧的火,点燃起学习的热情,也燃成了那个时代校园特有的风景,跳出农门,远离黄土,成了我们读书的动力,天空的星星与教室的油灯相映衬,高悬的明月见证了夜晚油灯闪烁的校园,见证了油灯下莘莘学子苦读的身影……
   回想,如果不曾有油灯的光,我不知道什么是亮,如果不曾有油灯的伴随,我不知道什么是成长。如今,过去的石头盖成了楼,曾经的高山变成了丘。记忆中的油灯,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华丽的电灯,取代了油灯的前世,化作了美丽的今生。而记忆中的那盏油灯,却将永远闪亮在心灵的深处,熠熠生辉,不灭不熄。

共 38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煤油灯的记忆,是一代人的印记,是一段岁月的符号和标志,煤油灯见证了岁月的艰辛和辛酸。虽然那些日子比较清贫,但关于煤油灯的记忆,却是无可复制的,那昏黄的灯光,照亮了童年的光辉岁月,那小小的光,陪伴我们成长,陪伴我们读书,家里,学校晚自习,都有煤油灯的影子。那些煤油灯相伴的岁月,妈妈煤油灯下的缝缝补补,腊月初一的炒豆子,煤油灯下的剪窗花,都成为温馨的回忆和往事。文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细腻,抒发了对过往的怀念和留恋之情,欣赏阅读,力荐佳作【责编:河南雪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6-04-28 21:13:21
  欣赏阅读,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江南,雪儿敬茶问好
河南雪儿
回复1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4-29 08:32:34
  谢谢雪儿老师的编辑!遥祝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4-29 08:33:41
  谢谢雪儿老师的编辑!遥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