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古韵芬芳话梅关

编辑推荐 古韵芬芳话梅关


作者:秦砖汉瓦 布衣,19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61发表时间:2016-05-02 12:33:14
摘要:与这条古道结下不解之缘是历代侠客还是挑夫?抑或文人还是政客?抑或名将还是伟人?就这么一条也许普通不过的古道,它究竟承载了多少代先人的荣光与梦想?通向了多少代人的心灵与理想?乌黑的鹅卵石阶虽然千年不语,但历经千年车辙与马蹄的重压,铁蹄与布鞋,朝靴与草履的打磨,一块块凹凸不平的鹅卵石,却以岁月不老的光泽依然照亮着先人们在古道穿梭而过的身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每听到《北平往事》中的片尾曲《送别》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梅关古道就宛如衣袂飘飘的仙女突闪在我脑海里,撩起了我对她的深情回望,悠悠情怀油然而生。
   地跨赣粤两省(大余县与南雄市)交界之处的梅关古道,是一条鹅卵青石铺就的千年古驿道,由南向北沿着崇山峻岭蜿蜒而上。古道两旁灌木突兀,梅林夹道掩映,凸显了古道的古朴与陆离,沧桑与浑沉。古道、梅花、雄关、寺庙、亭榭、对联、诗词、传说在此交集对接,共同构建起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隽永秀丽的图画,为历代文人骚客所称颂。
   正是梅关古道的独特魅力,我不记得多少个冬季闲暇之日,为了谒古寻幽,登高释怀,多次流连忘返于古道之间。踏着青青石板,沿着古老石路,伴着一路梅香,轻吟着一首首唐诗宋词,一路前行,循路登高。寻寻觅觅,走走停停。环顾四周,古道幽幽,芳草凄凄,寺庙肃然,遗迹片片,让人遐思翩翩,心绪绕绕。与这条古道结下不解之缘是历代侠客还是挑夫?抑或文人还是政客?抑或名将还是伟人?就这么一条也许普通不过的古道,它究竟承载了多少代先人的荣光与梦想?通向了多少代人的心灵与理想?乌黑的鹅卵石阶虽然千年不语,但历经千年车辙与马蹄的重压,铁蹄与布鞋,朝靴与草履的打磨,一块块凹凸不平的鹅卵石,却以岁月不老的光泽依然照亮着先人们在古道穿梭而过的身影。
   循着铺着竖横有序的石头古道,蹒跚而上,只见:长亭接短亭,一寺伴一庙。可谓:亭亭有故事,一寺一诗篇。公元716年(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集万人之力,历经两载,凿通了梅关要隘,拓宽了古道,从而功始垂成。可想,在当时靠一锤一凿,开路工程显然异常艰辛。这也给古道留下一段张九龄夫人,为了确保开路工程顺利进行,不惜以孕妇之血祭天,血洒梅岭的凄婉动人故事。古道旁的那座夫人庙,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张夫人此功德而修建的。而今漫步古道,古道山壁所凿条纹纵横斑驳,一锤一凿痕迹依稀可见。古道的沧桑与古道旁的夫人庙见证了张九龄开通古道的不朽功勋,让游客不得不肃然感怀,以虔诚之心缅怀这位被誉为“一代师表”的唐相张九龄及其深明大义的张夫人。更让后世不忘的是陈毅率领红军游击队在梅岭、油山打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其中有一次,陈毅在梅岭一带与敌人周旋时,一度被围,紧急关头,他从容不迫,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而成为千古绝唱。由此,古道多了一份厚重和不朽。当游客伫立用元帅手书而竖立的《梅岭三章》诗碑前,无不肃然起敬。诵诗感怀,有谁能不为之心头灼热?有谁不为开国元帅那种慷慨激昂,激越豪迈的伟大情怀所感染?
   来到半山腰的的那株“东坡树”下,游人自然想起那首“东坡树下千年梦,数说秦来老话题”的古诗。因两宋以前,岭南是为中原人所畏惧的“烟瘴”之地,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多在古道上行走,抑或是南来北往的上任官员,抑或是官场失意,被朝廷流放到岭南的官员。明朝忘乡处,愁见陇头梅。可想:那些仕途潦倒的官员在经过梅岭,南下就任时,心情是多么的惆怅与无奈!云随南岭鸟,泪尽北枝花。这些流放官员的凄凉,让游客想来必生怜悯之心,为之感慨动容!即使是浑身长满豪放细胞的浪漫主义大诗人苏东坡,他被流放岭南,度过梅关时,开始还勉强咏出“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煮梅”这少许带点惬意的诗句。我想:也许是他豪放性情使然,他歌咏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则更多的是聊以自慰吧。当他结束历经七载的岭南流放生涯,饱受“烟瘴”之苦,返回中原,再度梅关时,自然难免发出来自肺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感概之言!这首《赠岭上老人》诗词足显诗人当时内心的无法释怀。今天游客读来,难免为诗人这一坎坷人生,发出几声唏唏的同情与叹息!亦让游客深深感受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撩起了游客对古道的悠悠情怀,使游客对故土、对家人的思绪犹如古道般的悠远。
   让人难忘的则是古道半山腰南茶亭那块古老石碑,上面刻着广东才子宋湘所题的一副长联。这副长联是清朝嘉庆十年,宋湘从京都回老家梅州,路过梅关,在此茶亭休憩时所作,足足150字。未考证,这幅长联是否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对联?但它却充分体现了作者豪情逸思,横绝一代的过人才气。作为生性豁达,淡泊名利的一代才子,当他在茶亭静坐品茗,看见北往南来,过客匆匆,油然而生万千感慨,遂写下此长联,把人生世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今天读来,这对于每位游客来说,在当今追名逐利的时代,如何进行修身养性,看破滚滚红尘,必然增添三分灵性,让人回味无穷。
   站在古道之巅,遥想当年,一个个文人骚客,一个个天涯沦落客,登越古道山顶,古道一路芳草萋萋,寒风袭袭,遥望天涯故土,触景生情,难免长泪沾巾,感慨万千。如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凯奉孙权之令南征海南,登临梅关,已是寒冬腊月,梅岭寒梅盛开,争奇斗艳,寒风徐来,心头为之一颤。触景生情的陆凯遥望北方,不禁为一生贫寒,踟蹰长安的挚友范晔心生牵挂,于是,挥笔写下《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千古一绝。梅有傲雪意,人生哪堪折?此举不但给戎马倥偬一生的陆凯增添了几分儒雅,更体现了他俩义薄云天的兄弟情怀,令游客情不自禁发出声声感叹。而抬头仰视梅关关楼南壁所刻的“岭南第一关”牌匾和“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那副对联,联想明代名人欧大初“横浦关前路,秦时塞上沙。高楼吹玉笛,片片是梅花”的《雪中过大庾岭》那首好诗,则一幅大余与南雄两城铁马金戈,旌旗蔽日的景象,以及身穿铠甲的将士披星戴月在梅关关楼巡视,或将士思乡心切,遥望中原而引吭高歌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顿时,游客那种“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怀古情怀在这里便可得到最好的释放和满足。
   下山途中,坐在“衣钵亭”休息之时,望着一块块乌黑发亮的石块,深感古道的苍老而不朽。我作为一名学史之人,深知:是古道把中原文脉延伸到了岭南,成为中原文明延伸的重要驿道,是历史的光芒把这条古道的每一石块、每一寸泥土照耀得那么光亮。古道推动了文明延伸,推动了文脉延续,成就了一段段文史佳话。据说当年六祖慧能,由于获得禅宗真传,被神秀追杀,一路南逃,最终在梅关保存了衣钵真传,并以岭南为基地,重夺佛教半壁江山。古道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六祖庙”和“衣钵亭”,似乎向游客昭示着古道当时毅然托起中原文脉,确保中原文脉在岭南的延续。而古道旁边的牡丹亭,则见证了汤显祖《牡丹亭》以传说为蓝本,在这里问世的传奇故事。另据民间传说,明朝太余状元戴亨瞿,他的母亲就在古道上受孕而怀上他的,他的那个不知姓名的父亲就埋在关楼江西那一侧。今天,这座名闻大余、南雄两地的状元墓,虽然芳草萋萋,但那株为了纪念戴亨瞿金榜题名的百年古枫“状元树”却依然苍翠,挺拔在古道旁边。它仿佛像位教化的哲人,教导每位莘莘学子,勤耕苦读,功成名就,报效国家。所以,每年引来不少学子慕名前来祭拜,以求心里慰藉。
   古道沧桑,情思悠悠。流逝了年年岁岁时光的梅关古道,至今仍然洋溢着浓浓诗情,将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它如同一位美少女,撩拨着四方来客的绵绵情思,令人遐想,令人沉醉,一直到永远。
   (丙申年春作于雄城)

共 2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梅关,古称秦关,坐落在南雄县城附近梅岭顶部,号称“岭南第一关”,历史上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遍植梅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自是吸引游客;又加上古关古道古迹,与之相关的名人逸事、诗词文章,梅岭、梅关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旅游胜地。作者引经据典,谈古论经,既有梅关的自然美景,又有其醇厚悠远的人文美景,使得梅关立体、饱满地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慨,催人想立即去看看,即便是“长作岭南人”也无妨。有内涵的文字,推荐阅读。【编辑:素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馨        2016-05-02 12:35:12
  说到长联,我倒是在昆明大观楼见到一副天下闻名的长联,有180个字。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2 楼        文友:素馨        2016-05-02 12:36:46
  提个小建议,文章写好后最好不急着投稿,自己先好好看一看,把一些错别字、错误的标点先自己理一理,尤其是引用诗句的标点。标点乱了,也影响文章的美观和读感,是吧?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