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百味】我读《四书》(散文)

编辑推荐 【百味】我读《四书》(散文)


作者:刘锡国 白丁,7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44发表时间:2016-05-02 18:23:04

一、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就知道有点自不量力了。你念过几天书?你对中华文化到底有多少感悟?敢在这里奢谈《四书》?你知道它对中华文明有多重要吗?不是贬你,在海里连个狗刨都不曾搂过,却象个明白人似的来解释海的秘密,这可能吗?
   其实真就让您给猜对了,我知道《四书》时,确实不是由于明白它高看它,而恰恰由于不懂它而看低了它。那时候小,全凭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听。记得接受“五、四”运动教育时,其中有一条就是批孔家店。呵,“五、四”运动何等了得,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里程碑呀,它象一股飓风把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冲得一塌糊涂,当然孔家店也跟着漂了下来。年青时又赶上“文革”。呵,那更厉害,把批孔家店变成了批孔老二,满街是铺天盖地的大标语,到处是震耳欲聋的批判声,咬牙跺脚呐喊疾呼,狠不得把孔老二的祖坟给掀了。批孔批什么呢?就是批《四书》呀,流毒全在《四书》里呢,不批《四书》怎么能算批孔。我记得那时批得最凶的是“中庸之道”。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在大会上跟着高喊口号:“坚决当革命左派!决不走“中庸之道”!“中庸”何其毒也!虽然我不曾看过《四书》,却从此知道了孔孟之道毒害了中国人两千多年。这就是《四书》曾给我留下的印象。现在30多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可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却没有多大变化,就是现在一提“中庸”,我还有点见了“井绳”的感觉。这是一种什么感觉?我总觉得好象有哪点不对劲儿似的。《四书》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儒家文化真的象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吗?
   我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词呢?你不懂难道别人就不懂吗?这不是在用自己的浅薄去看别人的博大精深吗?其实我对身边的人是有所了解的,与他们闲聊中,我发现和我一样认识的人是大多数,都是同时期过来的人嘛,懂个屁。我没想到的是后来我发现一些大学生们也不太懂儒家文化。前两年看电视节目,中央10台播的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在我国招生实况,莘莘学子们经过一路拼搏,有5名学生进入了最后的面试,考官也向他们提出了最后的考题。我记得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二百年以前,是什么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百年以前是浩淼如烟的封建社会,支撑这个社会的内含是什么呢?其实稍有点常识的人都能说个大概。令人想不到的是竟然有4位学生默默无声,答案是由一个四川女孩答出的,她说:是儒家文化,是孔孟之道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简单的两句话,竟然难倒了那些把英语说得滚瓜乱熟的就要出国留学的学子们,在中国念了十几年书的高才生们竟然不知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是不是有点过重了呢?
   我原本指望专家们能站出来说些什么的,弘扬民族文化嘛。可能他们以为水到渠成,有点看轻了这件事;或许他们的确说了,但说得太含蓄太深奥,我没有听懂。没办法,我只好自己捧起一捧海水,权切把它当成大海,对那些和我曾有同样感觉的人,说说我的感知和认识。
  
   二、
   其实我看《四书》也纯属偶然。前几年,我翻看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十万进士》,知道了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一千三百多年来,至少出了十万个进士和百万个举人。这实在是个不小的数字。后来我又看了一些书,又知道这些人是把《四书》当命的。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四书》,尤其是明、清两朝,把考《四书》《五经》看得更重,就象现在考大学必考英语一样。既然必考,那就得苦读了,十年寒窗苦,苦读圣贤书,苦到什么程度?苦到能把《四书》倒背如流。不信?书载:宋、金战争期间,被金人流放到黑龙江的南宋使臣洪皓,就曾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可见古代文人们对《四书》是何等的苦心何等的专心。
   文人们付出那么多辛苦为的什么?可以肯定的说为的是做官。科举考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从文人中选拔文官嘛。于是那些把《四书》溶化在血液中的进士、举人们,被朝廷委以重任,纷纷派往全国各地。毫无疑问《四书》的是非标准,《四书》的道德标准,《四书》的政治理想……也随着官员们对全国的覆盖而覆盖了全国。而且年年沉积越积越厚,并深深地影响和左右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与佛、道及诸子百家各行各道形成了一种深厚的独树一帜的东方式的古老文明,支撑着中华民族走了两千多年。在行进中,既避免了整个民族象阿拉伯和欧洲那样的分裂,也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
   这个给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光彩,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什么会遭到如此激烈地批判。我想这《四书》我是非看不可了。于是我沉下心来,在一个夜晚打开台灯,翻开了放在我床头好多天的一本厚厚合订在一起的精装本《四书》。
  
   三、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当时箸名理学大师朱熹把儒家精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部书汇辑在一起,在福建漳州刊刻出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一套“经书”——《四书》。这是《四书》的起源。
   朱熹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编辑这部书?书载他是一位一辈子都想做教师的大学者。用伟大诗人辛弃疾称赞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论语集注》)又说:“惟学为能变化气质尔。”(《答王子合》)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认为离开了这一途径,几乎谈不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齐家、治国”。(《语类》)在这位文化大师眼里,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情比教育更重要。于是他编辑了《四书》来教育人。这位大师果然不是凡人,我翻开《四书》看了几页,就发现我跨进了一个理性的王国。这里遍地是理性的奇峰峻岭、奇花异草,和深入浅出的曲径通幽。我真后悔,当年我怎么就没看看这本书呢。
   我先翻开的是《中庸》,虽然朱熹把它排在《四书》的最后一篇,但因为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我倒要先看看它是毒蛇还是井绳。
   《中庸》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它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朱熹认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因而极为推崇。
   朱熹和他老师程子对“中庸之道”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提出了“中和”的概念,认为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的准则,诸如个人修养、伦理道德、公共关系、治国安邦、选用人材……都离不开它。
   我最欣赏的是《中庸》提出“诚”的自然观。它认为“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即从自然到人类社会,没有一件不是从“诚”派生出来的。
   还有我最后悔的是当年没看到《中庸》里这样的一段论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现在我把译文说给大家,看看您是否和我有同感。
   这段说的是:“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司的信任,百姓就不能治理好。要得到上司的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要顺从父母是有办法的,反省自己诚实不诚实,不诚实就不能顺从父母了;要自身诚实是有办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身诚实了。”
   这一段是不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呢。我真想让所有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人都来看看这一段,都能认识这个道理,从中吸取营养,走向成功之路。
   还有一段我也很欣赏,我还用译文说给大家。文中说:“要么不学,学了但还没有掌握它,就不能停止;要么不探讨,探讨了还没弄出所以然来,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去思考,已经经过思考但没弄明白,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去辩别,辩别不清,就不能停止;要么不实行,已经实行了但不忠实坚定,就不能停止。别人一次能做到,自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自己做一千次。如果真能按这样的办法去做,虽然愚昧也一定变得聪明,虽然柔弱也一定会变得坚强。”
   这一段精彩不精彩呢?原先我以为“中庸”就是不左不右,尖头不露。不前不后,甘居中游。可《中庸》告诉我们的是刻苦努力,勇于进取。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我们有什么做不好的呢。这是多么深刻的至理名言,想当年我要这样做,说不定会有多大发展呢。现在连肠子都悔青了。所以我对年青人说,你们一定要看看《中庸》。
   现在我已退居二线,没有工作了,心中有无限惆怅,怎么办?《中庸》对我说:“君子能安于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奢望超出自己身份和地位以外的名利。现在富贵了,按富贵身份应做的去做;现在处于贫贱地位,就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没有不悠然自得的时候。”这些话说得我心情豁然开朗,心里平静了许多,这简直是一种心理医疗。难怪程朱大师认为《中庸》作为一篇专论,把儒家理论谈得精微透彻,并升华到“微妙处”。
   我接着看的是《孟子》,都说《孟子》的语言精美,是不是这样呢?
   《孟子》为孟子本人所作。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说他师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孟子的论述的确精美,在阅读中你会发现,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脑海里有一幅美丽而完整的理想社会的篮图——天下统一,政治清平;天子圣明,大臣贤德;礼制完美,法度合理;君爱民,民拥君;民风朴素纯厚,百姓安居乐业……。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他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肯定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孟子有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原则。他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世。穷则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认为对诸侯要藐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他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作用,他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在人民温饱之后,要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义比利重要,提出“舍生取义”的不朽主张。孟子反对暴政和暴君,认为暴虐百姓的天子,也只能叫做“独夫”、“民贼”。孟子追求高尚的人格。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则塞于天地之间。”
   在阅读中不难发现,孟子由于胸中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对暴政、霸道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权贵的藐视,所以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孟子的语言严谨而流畅,委婉而犀利,豪放而细腻,泼辣而明快。他写的每一篇都是上等的美文,有很大的感染力。对于后代人材的培育有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据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他读中学时候,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知道他数、理学得好,但在暑假期间不支持他学微积分,而是请了一位国学老师教了他一个暑期的《孟子》,使他受益终身。
   我看的第三篇就是最有影响的《论语》了。
   《论语》是《四书》中最长的一部,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共二十篇,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叙的是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编撰了《五经》。对我国的道德教育,孔子有开创之功。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仁。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针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提出仁应以孝悌忠信为先;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人”;从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是道德的总体。
   孔子的政治主张——仁德政治。他主张“为政以德”,要求为政者要关心人民;要克己正身,以身作则;对人民应“齐之以礼,重在教育,不重刑罚。”
   孔子主张重人轻天,对鬼神“敬而远之”。他重视人事,强调主观努力,主张在实际行动上,与命运抗争。
   孔子留下不少至理名言,如:“温故而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孔子之伟大,还在于他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灵活变通,不保守、不固守常规。孔子的思想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性格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后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认识到,要促进文明,必须提高人民的道德和智慧。这些道德规范讲了两千多年,今天还要继续讲。

共 71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对于《四书》我也曾粗略的读过,属于囫囵吐枣那类型,只看懂些皮毛。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好大,从单纯地认为只有之乎者也垒砌起的文字里,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中庸》其实就是心理医疗,使人心情放宽,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在这浮躁的社会,确实是一服良药。《论语》在课堂上学过,稍微懂些。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仁。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针对当时社会的实际,提出仁应以孝悌忠信为先;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人”;从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是道德的总体。《大学》,《孟子》几乎没读过,不懂,也就不敢妄自菲薄。总之《四书》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灿烂的瑰宝,是跨越地域和时空的。力荐赏读,尤其像我这样知识匮乏的人,绝对是一次心理的震撼。感谢赐稿百味,期待佳作再现。祝福作者!【编辑:月儿弯弯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儿弯弯笑        2016-05-02 18:26:20
  《四书》这些道德规范讲了两千多年,今天还要继续讲。你的魅力需要我们精心去品读,祝创作愉快!
月儿弯弯笑
2 楼        文友:踏云的秋裤        2016-05-02 19:10:43
  支撑中国文明千年不朽的正是四书。
   作者在文中说明了文革时期,四书的份量在人们的心中变得微不足道,人们把历代王朝的腐朽归过于四书身上。
   对此,作者举了几个强有力的例子。试问,如果没有四书的出现,没有孔孟文明的繁衍,中国还会是中国?
   例子句句道出了真谛,把这文化的重要性完全的表现出来。
   就如作者所讲,没有这四书,中国或许早已不是中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