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指间书卷,染你草木经年(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指间书卷,染你草木经年(随笔)


作者:醉美如卷 童生,66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93发表时间:2016-05-03 22:09:57


   据一些资料所载,隐士就是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的人,而隐士之鼻祖乃是尧舜时代的许由,当然,我对他是不了解的。
   自从读书以来,听过不少夸赞古代隐士的话,亦如语文老师,总说隐士都是极富才华,谋略上等……我对此了解不深,当然也可以说是我孤陋寡闻,是以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亦不敢妄下定论,但我对古代某些隐居的诗词作家却是爱极了的,爱极他们的诗词,爱极他们的性格,爱极他们的隐居之所,爱极他们的爱好…… 自然我对他们了解不深,只是听说了一些而已,所以今日便只说说林和靖、陶渊明和岑参吧。
   ————小序
   一、梅妻鹤子林和靖
   读书这十多个年头,我该是没接触过林逋与其作品的,恍惚记得第一次看见他是在白落梅的书里,然而是哪一本书终究已说不清,这其中涉及到一首林逋的《山园小梅》,令我记忆尤深,而他笔下的梅花更是占尽芳华,孤傲绝尘。
   杭州孤山是否多梅我不清楚,只是看到百度和书上介绍,杭州孤山是多梅的,并且每当腊风初度,便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览胜者多往观赏。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
   听说这里曾是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种梅养鹤隐居的地方,于是我便想多梅的说法该是真的。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如他这般高雅傲然的人,似乎也只有满山的高雅绝尘的梅花能够与之匹配。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连喜好都与寻常人不同,那他本人和他隐居之所也该是与众不同的。
   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如此多的梅树,待到花开时该有多美,其实想想就觉得陶醉了,更遑论亲自到达孤山,去赏一赏这般脱俗的景致。更甚至他以此作为日常用度,连贴补家用都如此风雅,实是占尽了梅花的风情,梅花的傲然……
   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这样一副场景,这样一处世外桃源,我想,如果可以,我也会选择在这样的地方住一辈子,乐一辈子的。
   他居在这样的地方,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是《山园小梅》的其一,也是我爱极的一首咏梅写梅的诗。林和靖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他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既写出了梅花的孤绝,又写出了梅花的风骨,颔联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朦胧隐约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醉人、迷人的尘世幻境中,读着读着自己也就入境了。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而“断魂”更是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如此的隐居之所、如此的隐居生活与如此的隐居之人,如何不让人心醉与向往?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言不谬,单单诗中的其一一篇便展开来,把梅花的神韵与己身的志趣紧密结合,表达的淋漓尽致。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如此高超的评价,对于清绝的林和靖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西子湖畔,孤山寺中,林和靖以梅为伴,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闲暇时泛舟“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官场,在他来看,是避尤不及的龌龊之所,他与李白有相同的观点: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尘世的纷繁无奈,离开,不失为一种智慧。梅花暗香缕缕,鹤声旷达高远,也只适合这样傲绝的隐士林和靖,与梅、与鹤为伴终老孤山。
  
   二、五柳先生陶渊明
   如今课堂上依旧在学陶渊明的文章,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等,此等篇目皆是课本中要求背诵理解的,权且今日便大略说说这几个篇目与五柳先生罢。老实说,相比起梅妻鹤子林和靖,我对陶渊明委实没有多大的喜欢,当然也没有讨厌,只是单纯佩服他的高风亮节与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记得前个星期早自习背诵《桃花源记》,半梦半醒间愣是让我背成《陶渊明记》,是以被同桌玩笑了一天,而后想起也是一阵无奈的情绪啊。
   据一些传言说陶渊明是穷困交加而死,真伪我无从鉴定,只是觉得这样的人,真不该囚困于官场这个牢笼里。他在《归园田居》中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既点明了自己的去向,又点明了自己的志趣,实为一绝,也许我们该用“大自然之子”来形容他的。如果穷困而死的传言可信的话,那么随后而来的必然是对他如此的高风亮节的赞美。其实也没有什么不恰当的,他寄情山水,畅游南山,归回田园,已然是对他性格的最好诠释。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丽词藻的显露,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卓绝的评价,既是对陶渊明文章的肯定,亦是对陶渊明脱离樊笼闲适生活的肯定,如此中肯。
   《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这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平安宁、民风淳朴的桃花源,是陶渊明想要的理想世界,亦是社会广大民众共同祈愿的安宁生活,于是便让他的文章高尚了起来。
   陶渊明作为饮酒诗的创派始祖,而他的《饮酒》则表现他高洁傲岸的志趣与向往。最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这也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便是“采菊东篱下”一句,“东篱”便成为后代用来代表隐居的词语,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太美的景致终究是可遇不可求,也只有不期而遇的风物,才是对自然的最好诠释与体现。
   千百年来,少不了对他高风亮节的赞美,少不了对他山水作品的肯定,他该无憾了……
  
   三、心若青莲是岑参
   诸多时候不免感叹自己孤陋寡闻,虽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甚至反复背诵、反复默写过,却从来没起过一丝想要了解他的念头。如今心境换了,身份换了,却突然爱上了这样一个如青莲般的边塞诗人。
   据我所查的资料,对于岑参隐居的问题众说纷纭。岑参一生曾有几次隐居,对于其《感旧赋序》中所说的“十五隐于嵩阳”一句所指,闻一多认为,此乃指开元十七年岑参十五岁时移居河南府登封县太室别业事,嵩阳乃是太室,于是便有了岑参隐居嵩阳之说。陈铁民《岑嘉州系年商榷》则认为此句主要应指作者十五岁至二十岁左右隐于少室的一段经历。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则认为,当指其十五岁至二十岁隐于太室、少室两山事,不一定专指一处。另外,陈铁民此文还认为,岑参至晚于开元二十九年时已隐居终南,但这种隐居,乃是一面隐居,一面不断寻求出仕的道路。我不是考古家,自然也不知道这些个说法正确与否,今日便权且当他是隐居嵩阳的罢,实则我对他十五岁隐居嵩阳这件事还是有些相信的。
   十五岁,而今来说只能算是年少无知,至少在我身上是如此的。然而岑参却不如此,他在十五岁时便隐居嵩山之南,怕已然是史上最年轻的隐士了。身为相门子弟的岑参,没有像其他高官子弟一般不学无术,反而年幼聪颖,五岁读书,九岁撰文,可想而知他这人该有多卓绝。
   家族荣耀被血光洗尽后,他隐居嵩山之下,内心已坐化成莲。少了爱喝酒、听曲、舞剑的年少爱好,不慕肥马轻裘,只在山阴古寺旁一坐半日,听老僧解经,内心竟是无比宁静。风烟俱净之后,也只有嵩山这般清冷孤绝的地方方可盛得岑参这一朵青莲。
   他日后虽再归仕途,却始终磨灭不了他曾隐居过这一事实,并且二十多年后,少时读经参禅的经历尽是反映在他的军旅生活之中沙场驰骋,边疆守卫,大漠风沙,苦寒的边塞,仍未曾抹去那一丝江南暖意,只因那禅静的泉水在他心间长流不息。
   经常和同学开玩笑,说以后去出家,去参悟出家人的世界,或者有时间一定得去找一些佛经来读读写写,当然也只是说说而已。想来我这般浮躁的性格,再读也读不出岑参心中的青莲来。常常觉得,能够被佛家经典熏陶的人,合该是一个仁人志士,心生青莲,坐化登仙。佛家的世界高深而精妙,只要有那么一点儿的时间用来参禅读经,那对余生来说都该幸运了,岑参不就是吗?
   三十多岁时,岑参二次进驻西域,小吏送来一盆采自天山的优钵罗花,他异常喜爱,勾起了他对往昔的回忆:“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此花屡屡出现在《法华经》中,译名为青莲花。他赞青莲的词温婉妩媚,浑然不似他边塞诗的雄奇壮阔。
   岑参他用无所欲求的宁静之心去仰望青莲,用无法言说的生命气韵去培育青莲,他的诗不似杜甫的沉郁顿挫,不似王维的禅静清幽,却是他对人生的总结,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平和安宁,他似一朵青莲,永远开在嵩山之南。
   嵩山,如今是众人向往的风景名胜,古时便如此出名且被岑参选做隐居之所的地方,自然不会差,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会去看一遍、走一遍他若在过的地方的。偶尔翻阅诗书,对他的诗喜爱得紧,虽不能身临其境般去体会,却觉得读着读着也觉足够与安然……
  

共 42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隐士为引语,用几个历史名人的淡泊名利言志。一、《梅妻鹤子林和靖》一生以种梅养鹤为情趣,吟诗作赋为境界。将文人的清高和寡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一个今人的思想来解析这位历史名人。让读者增加了对这位历史名人的认知。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作者这般欣赏古人的高风雅趣已是不多。今天让我们来祝福在天堂的林和靖隐士清高依旧。二、《五柳先生陶渊明》说到陶渊明我就会想起他的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禾锄带日归”的诗句。陶渊明在我的想像里就是一个悠闲自得的农人。而本文作者给读者详细解析了陶渊明的一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认知。陶渊明一位向往美好生活的诗人,把一切愿望都寄托在了《桃花源记》里。这就能看出文字确实没有界限,文化的精髓无论历史怎样变迁,只能让它更加光辉灿烂。三、《心若青莲是岑参》岑参的命运是悲惨的,少年时期家庭就遭惨变,而他选择了隐居。作者用手中的笔给我们展现了岑参的一生,让读者跟随这位著名边塞诗人的足迹走过这位诗人的一生。纵观全文,作者用精妙细致的文笔,给读者解析了三位隐士的人生观,和对那种人生境界的向往。好文,推荐阅读!【丁香编辑:赵淑敏】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赵淑敏        2016-05-03 22:17:01
  小才女小小年纪有如此心境很难得!愿你此生一切如愿!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回复1 楼        文友:醉美如卷        2016-05-04 11:59:47
  谢谢阿姨的祝福,也谢谢阿姨辛苦编辑,对于古人的高雅风趣实话说我是向往的,奈何总被同学说是疯子,说我喜欢古典文化就不是一个正常人,所以平常也会有些无奈,却还是总忍不住写一写的。给阿姨敬茶。
2 楼        文友:陌顺安        2016-05-03 22:31:53
  性好山水,寄情天然。作者文笔细腻、刻画有序,拜读佳作,一种古典气息扑面而来。赞!
陌顺安
回复2 楼        文友:醉美如卷        2016-05-04 12:00:44
  实不敢当,只是因为偏爱古典文化与这些风雅,便写下来了。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雅香        2016-05-04 10:26:39
  赏学醉美如卷老师佳作!语言流畅,文笔细腻,熔简介、概叹,论述于一体。好文!读来长知识不少!祝好!
回复3 楼        文友:醉美如卷        2016-05-04 12:02:05
  是老师高赞了,没有老师说得这么好啦,就是平常可能对这方面的偏爱一点,所以感触稍微多了点。
4 楼        文友:叶城        2016-05-04 11:53:14
  好文字,这确实是真正的好散文。
回复4 楼        文友:醉美如卷        2016-05-04 12:03:29
  叶城老师的赞实不敢当,也就是对自己感触和认知的表诉,叶城老师的诗歌才叫赞\(≧▽≦)/奈何我不懂诗歌,问好老师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