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舌尖上的“家乡三宝”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家乡三宝”


作者:小金 白丁,5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28发表时间:2016-05-10 21:40:56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看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这档令全国广大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实性节目,主要拍摄一些“吃货”,可谓走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其品种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在这里笔者想聊聊故乡的三大色味俱佳的食物——“扎粉、挂面、油豆腐”,简称“家乡三宝”。
   我的老家在江西宜春地区一个叫“黎圩马家”的村落,那个地方不仅在地区,甚至在省城都有些名声。据族谱记载,相传好几百年前由一个叫黎氏版城的祖先带领几个相亲从山西一路经河南、安徽而迁到江西新干,最后又几经碾转定居在樟树境内。村子座落在一块方圆6平方公里的平原,东面依山(凤凰山、笔架山),西面傍水(蒙河)。记得小时候家乡山清水秀,村庄上有许多古樟树、枫树、栗子树,一条沙子马路从村子直通黄土岗火车站,交通也还算便利。在我上小学时,这里还设有初级中学,有集市,每逢农历二、五、八的日子,附近方圆几十里的其他村民都会在这里赶集,进行牲口、食品、布匹、农具、秧苗、水果等方面的贸易,生意十分兴隆。每年的农历7月25至28日,一年一度的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各类商品玲琅满目,白天集市上更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晚上要么唱大戏、要么放电影,迎接来自各地的亲朋好友和客商,那景象远比过大年热闹。
   我们村子是个大圩镇,由十多个小村子组成,每个小村就是一个族胞兄弟发展而来,全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超过三千人口,其中不乏能工巧匠。那时是集体经济,街上就开设有木具社、鉄具社、缝纫社、理发社、印染场、雨伞厂、黄烟厂、碾米厂、榨油场、食品社、邮电所和百货商店等。许多产品独具特色。尤其是在食品方面,如扎粉、挂面、红薯粉丝、油豆腐、清汤(类似于馄饨,但面皮比馄饨更薄,汤更鲜美)、油条、麻花、糖枣、桃酥饼等,获得南来北往客商们的特别青睐,因而名声远扬。
   “家乡三宝”之一:扎粉。扎粉的原材料就是大米,尤其是当年收割的新米,浸泡后放入大磨(那种由老牛拉的磨盘),磨成粉浆,揉捣成团块,塞入一个铁制圆筒内,圆筒底部有筛孔,五六个壮汉用一根粗大的木头挤压圆筒,此时圆筒底部的筛孔就开始出现米线。细柱状米线榨出后源源不断地落入底部一口盛满热气腾腾开水的大锅内滚煮。一般一筒米团可榨10斤米粉。经过煮沸的米粉,必须立即倒放在清(冷)水中浸泡一会儿,就成为成品米粉了。打出来的米粉,即可以用辣椒、大蒜、酱油、麻油、葱等制成拌料现吃,其味道鲜嫩、口感韧性好。也可以敷设码成长方形进行日晒,晒干后的米粉有稻草制成将一片一片的干粉条扎起来,可较长时间保存,也便于买卖和运输,这就是“扎粉”的由来。食用时必须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再煮成七成熟,用清水冲洗后,即可用些鸡蛋、猪肉拌汤煮粉吃,但更多的吃法是用猪肉炒粉着吃。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用市面上刚买来的新鲜黄牛肉炒粉,其美味更是妙不可言。笔者到过滇桂许多地方,尝过他们的米线,其做法和味道与家乡扎粉比较相去甚远。
   “家乡三宝”之二:挂面。老家挂面的做法,是以小麦粉为原料,发酵前和揉搓面团的过程中需加入适量的香油和盐,后面的工序记得与央视曾经介绍过浙江一个地方的做法相似,边揉边拉,两头用面棍固定,放入2米高的专用晒架上晾晒。在完全晒干前收面,将一拢一拢的面分别卷成一团一团,老家称一团为“一划”,大约有4至5斤。挂面的吃法十分简单:准备好少许蒜、葱等佐料,待锅中汤水烧开即下面,滚煮2分钟即可,起锅前加入麻油、葱蒜、辣椒粉等佐料即可食用,特点是香喷扑面,嫩滑可口。老家还有个规矩,遇有贵客或稀客老家里来,还要煮三个“荷包蛋”放入面中,以示主人的热情备至。
   “家乡三宝”之三:油豆腐。说起“油豆腐”,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记得小时候叔叔从广西回家探亲,奶奶便会亲自动手,浸泡1斤黄豆,叫上我去帮她推磨,磨浸泡好的豆子。磨子是那种圆圈手推式,奶奶一只手抓磨的手柄,另一只手每转一圈用小碗加一点水和豆子,我就在傍边搭把手。磨好的浆汁还需用纱布过滤,再放到锅中煮,加一点石膏浆点卤,不一会就凝结成鲜嫩的豆腐佬了。奶奶盛一大碗给叔叔,一小碗给我,上面散点白糖,趁热喝,味道好美,豆腐佬也可以加一些佐料、辣椒粉、葱,回一下锅再煮一下,就成为一道挺好的汤菜了。豆腐佬经纱布包裹去水后,切成小块放到油锅炸成金黄色后捞起,便是大名鼎鼎的“黎圩油豆腐”了。若将炸好的油豆腐捞起,再加少许盐回锅,即可生吃,外脆里嫩,比起江浙一带的臭豆腐,那其味道不知强多少倍,且外香里也香,真正的货真价实。油豆腐的烹饪吃法有许多种,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但为什么与别的地方油豆腐味道不一样,笔者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做豆腐的能手(也是我的堂兄)告诉我,关键是做豆腐的水源独特。想起家乡那口老井,回味那清澈的甘泉,我顿时茅塞顿开。
   有句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后来回到老家,我都能亲口尝到“家乡三宝”。怪不得每逢过年过节或娶亲嫁女时,远在县城的亲朋好友都要特意托人到老家买这“三宝”。现在虽然经济发达了,也不用人工磨粉,但其它的制作工序还是原模原样,一点没变,这就叫传承,传承不也是一种文明么。
   2016年5月9日
  

共 20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由“舌尖上的中国”说起,引出作者要说的话题,制造了悬念。在说作者的“家乡三宝”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家乡的环境,揭示了家乡三宝形成的原因。文章的主体,具体介绍了家乡三宝的具体做法,介绍了家庭饭食中吃的场景,叙述描写生动真切,渲染出了吃“三宝”的温馨氛围。文章写家乡三宝,不仅写出了浓浓的故乡情感,而且写出了传承家乡饮食文化的希望。【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5-10 22:48:18
  作者清楚地描写了家乡三宝的制作、吃的过程,在这些内容场景的叙述描写中,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对家的深情。文章结尾,从侧面写出了家乡人对家乡三宝的喜爱,从更广范围写出了家乡人对家乡的情感,深化了主题。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