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大圣渡小僧

编辑推荐 大圣渡小僧


作者:老官斋人 童生,65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04发表时间:2016-05-12 11:45:56
摘要:大概就这么一个话题,始终争论不休——为什么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到了取经的路上却逢妖不胜、遇宝即败,偏偏总是要去天上海外搬兵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其实,我也很困惑。梁先生以及网络的一些论断,虽然天衣无缝,能够折服于人。但是,我还是下定决心好好的研究一下原著,探其究竟。

几年前,我不自量力的解析完《西游记》前八回,本以为就此罢手。谁知,梁先生最近的西游人物评论,加上网络频频出现的相关调侃,又勾起我续读西游的兴趣。
  
   大概就这么一个话题,始终争论不休——为什么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到了取经的路上却逢妖不胜、遇宝即败,偏偏总是要去天上海外搬兵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其实,我也很困惑。梁先生以及网络的一些论断,虽然天衣无缝,能够折服于人。但是,我还是下定决心好好的研究一下原著,探其究竟。
  
   大致的翻了一下,认为西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前八回,我且叫它“从于大道”,就这一段我已论述过,不在此赘述。第二阶段就是第九回至三十一回,我且叫它“大圣渡小僧”,也是本文的重点论述。第三阶段就是第三十二至一百回,我且叫它模板式“遇难成祥”。当然,这一阶段正在潜心研读之中,暂不论述。
  
   分享观点之前,我还是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话题?首先,没有什么政治因素。其次,孙悟空影响了几代人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不能毁于后人臆断。再者,不屑于杜撰模仿国外经典的玄幻网作,祈盼中国的古典神话瑰宝,能够继承和传扬,反攻那些“宙斯”或“联盟”,岂不很有意义?
  
   好了,转入正题。为什么我把第二阶段叫做“大圣渡小僧”呢?主要有以下几点论据:
  
   一,原著的第九回到十二回,所讲的是大圣被压五行山后,唐太宗与陈玄奘的故事,这是一个过渡篇。当然中间很曲折,不必细讲。因为如来安排菩萨去了,找到了当年的金蝉子,并说服唐太宗,敲定了西天取经大业。无非讲了两个概念:西方不贪不杀、人人固寿;东土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所以,要度人取经传经。既然是度人前来取经,必然对象是个凡夫俗子,纵有前世因缘、十年修行,毕竟一路艰险诱惑不断,也难免受其迷惑动摇。所以,得找个人去渡他,否则又将重归轮回,事业半途而废。而这个人,就是孙悟空,只有他最为合适,神通广大而又性本固源,因为他早已成“道”了。
  
   二,大圣既然是“道”,必然就不是如来等众法的同路之人。所以,大圣一开始也反映出自己的不情愿。主要表现在三处:第一处,观音在五行山下时,孙悟空说“如来哄了我、、、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可见他出于获取自由的目的,才应下取经的差事,似有被迫的嫌疑。第二处则是唐僧到了五行山下,孙悟空说了一句“只因犯了诳上之罪”。什么是“诳上”?其实就是一句客套话(此话在红楼梦也出现过)。猴子闯了那么大的祸,头顶三尺有神明,就不怕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被如来等听到?显然,猴子还是不服气的。第三处就是唐僧不明事理的絮絮叨叨,猴子一气纵身离去,待他返回便被骗戴上了紧箍咒,这自然又像是一座大山压在头顶之上。可以看出,猴子是没耐心或者说不太情愿干这件事的,紧箍便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唐僧在原著中,实际是被描述成一个遇到困难,便只会哭哭啼啼、归罪于徒的普通和尚。他虽然志向远大,但其修为却不敢恭维。例如,菩萨现过真身指明方向,太宗问众僧“哪个敢为”,唐僧立即拍马屁道“我愿效犬马之劳,求取真经,保我王江山永固”,并简单的认为三、五年即回,可见出发点有待商榷而且各方面准备不足。接着,遇到了刘伯钦救命,人家送到边界也就罢了,他却滚鞍下马“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极其狼狈。后来,救出了孙悟空,来到一个人家。这一点我要细细的阐述一下:
  
   我开始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大段师徒借宿的情节,而且这一段读起来感觉与前、后的段落没有什么联系,完全是独立的。但,仔细一推敲才知,重点在于唐僧与借宿人家的一段对话,什么“你也姓陈,我也姓陈,我们是本家;大唐皇帝赐我御弟三藏的名”等等。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孙悟空先是聒噪了一句“什么糖人蜜人的,我是齐天大圣”,接着听他们攀完亲后,催着叫这家“老陈”去打洗澡水以及弄缝补的针线,而且说要和师父一起洗,洗完了谁也不问,直接拿了唐僧的汗衫补在虎皮上穿了。
  
   我认为,这一段实际是突出唐僧的尘缘未了,而孙悟空对此立即做了两件事:一件“洗去红尘”、一件“更衣革面”。可惜,大圣这一次本能的点化并不奏效,接下来的发生的一件事,反而激化了的矛盾。
  
   二人离开了老陈家,走了一阵子,遇到了六个劫匪,分别叫“眼看喜、耳听怒、鼻爱嗅、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很明显,这是作者的明注,六个劫匪的名字就是寓意人的七情六欲。结果,七情六欲被孙悟空“一个个尽皆打死”。说到这处,有人也在分析,说这是孙悟空斩断了自己的六根不净,从此安心踏上取经之路。我反对这个意见,因为如果大圣斩断的是自己,为何在唐僧批评他几句话后,却是“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气”?自己的“耳听怒”都断了,如何听不进去师傅的几句唠叨?所以,大圣斩断的是唐僧的七情六欲,谁知仍不奏效,唐僧说了好一段的教训,猴子终于没了耐心(恨铁不成钢),纵身跑了。
  
   说到这里,足以证明如来的选择是对的,孙悟空的确是一个能够一路渡化唐僧的最佳人选。那么,确切来说师徒的取经之路,并不是大圣保唐僧,而是大圣渡唐僧。这也是孙悟空到后来为什么不厉害的一个关键因素。
  
  
  
   老官斋人2016年3月23日作于合肥
  

共 21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典四大名著, 常读常新。本文作者摒弃政治视角,从纯文学的写作艺术性角度。阐明《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实际上是孙悟空渡化唐僧。文章论述严密,引用恰当,观点新颖而又令人信服。可见作者是在熟读原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真揣摩和领悟了原著精彩。佳作推荐赏析! 【编辑 云水之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水之间        2016-05-12 11:52:04
  问好作者。原题目“大圣度小僧”根据文意 ,“度”应该作“渡” 。正文我也一并改过来了。作者可斟酌。
回复1 楼        文友:老官斋人        2016-05-12 12:02:48
  多谢指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