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百味】埋在地里的苕(外两篇)

精品 【百味】埋在地里的苕(外两篇)


作者:王刊 布衣,293.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93发表时间:2016-05-14 13:20:28


   埋在地里的苕
   红苕,在我的家乡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不知道城里人叫它们什么呢。但红苕是不争名的,它只埋在贫瘠的土壤里。
   红苕总要在春雨里栽下去才好。这时候,母亲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赤着脚背着苕藤走向斜风细雨里。苕藤也真是怪呢,用锄头插到地里就能发芽开花结果,在它们的世界里繁殖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吧。红苕是怕水的,所以栽苕以前要在地里刨出一个一个的沟来,贫瘠的沙地藏不住水,是它最好的选择。
   红苕藤下了地,就开始慢慢地向田间地角蔓延。但不能让它们太肆意,你要把藤子割掉一些,只留下主藤即可,这样才利于红苕的生长。母亲总是一家中最辛劳的,不论天晴下雨晨霜暮雪,母亲都要背上背篓去割回苕藤来,圈里的猪在哼哼哈哈地拱槽呢。
   夏末,红苕在土里悄悄地长了一季,壮实了,等待着人们开挖。但对于母亲来说,是等不到那一天的,她用刀刨出几根嫩苕来。母亲知道,她的儿子馋着呢。
   我确实馋着呢。有一次,牛在田埂吃草,我却去刨出苕来,用草擦去泥土,就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而牛却突然发飚式的狂奔,一去二三里,过村四五家,踏坏农田六七八九个。回家自然挨了一顿打,母亲边打边说,我教你不认真,放牛不认真,学习不认真,你一天到黑什么事情认真了?
   红苕可以烧来吃,煮饭的时候,母亲常常把柴禾燃过的灰刨开,埋上几根,一会儿就好了。母亲拍去外面的灰,剥开有些焦了的皮,红苕便热气腾腾的。我们三姊妹一人一根,趁热吃了,甘甜的味道一丝一丝地进入肺腑。有时候,我们也让母亲吃,而母亲说,你们吃,你们长身体呢。
   我小学那几年,包产到了户,邓小平已经出来说,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母亲对这个时代的到来显然也很茫然,田成了自己的田,富裕还是饥饿都看自己了。母亲学着适应市场,想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得有模有样。有一年,毛猪的价格很高,母亲决定多养几头,于是种上大量的红苕。到了年底,猪价却只能卖个饲料价,而辣椒却贵得吓人。母亲说,种辣椒吧。于是,这一年的红苕地就大量地让给了辣椒。可是那一年的辣椒,却把整个镇子都压断啦。加上大旱,稻谷还没有扬花田便开裂了,我家就毫无悬念地断了粮。母亲便回了一趟娘家。母亲的娘家远,把路线绘成图本的话,一定是从涨停到跌停,再到涨停。母亲却说,山几座,河几条,就到啦。母亲回来的时候,背上多了一篓苕,这些苕翻山越岭,一路唧唧咕咕地响。母亲小心地放下背篓,轻松地说,哎呀,把老子累得!娃儿们,舅舅过几天还给我们送苕来呢!
   初中时,我住在乡中,母亲总要给洗好几节红苕教我带到学校吃。蒸饭的时候,我就放一块在饭盒里。吃饭时,白白的米饭中间静静地躺着红红软软的苕,软得像天上的云朵,惹得你忍不住要先把米饭扒光,红苕留着最后慢慢吃呢。不知怎么的,那么好的红苕,而我今天记得的似乎全是饥饿的感觉。难道我小时候的时光就只剩下一张饥饿的嘴巴?
   后来,我连同红苕也吃不上了。那一年,大姐、二姐读高中,家里正是用钱之际,可是却背运地死了一条牛。一个农家,没有牛就像建筑工人没有砖刀,怎么行呢?母亲准备再买一条小牛,这需要300块呢。母亲说,谷子不多了,还不够三个细娃儿吃,娃正长身体呢。把苕都卖了吧!乡镇离家有20多里,父母舍不得坐船,来回要2元。父母就选择了走路,一路上,母亲的汗水揩湿了一条毛巾。
   而那头红苕换来的小牛,又死了。
  
   吊在藤上的瓜
   网络上流行一种吃黄瓜的表情。然而在我的家乡吃黄瓜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三岁小儿都有过的经历,就像三国时蜀国张松当着杨修的夸口。我的家乡,吃黄瓜是一件细嚼慢咽的事,不值得这般夸张。但畅快感却是相似的。
   黄瓜产在夏季,但在春天就得埋下种子吧。待到瓜秧长出来后,母亲就会让我用高过我头顶的竹板插在瓜秧周围。一般一株需要三根竹板,后来才知道,三角形最稳定。瓜秧慢慢缘着竹板爬上去,有一人高的时候就会开出花来,花开过后,就有小小的黄瓜挂着,低垂着头,开始慢慢长大。成长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待黄瓜长大,夏天也就来了。
   太阳不一定很辣,但却很威严地照着这一片黄瓜地。我这时候会溜到地里,顺手摘一个来,擦擦表面的绒毛,就嚼开了。黄瓜有很好的汁水,淡淡的清香,滋滋的声响。在我的家乡,口渴的时候是不需要可口可乐营养快线的,一个黄瓜或者一个西红柿就行。但过嫩的黄瓜有点涩,过老的有厚厚的皮和成熟吊在藤上的瓜了的籽。
   有些黄瓜吃到最后有苦味,不知道何故。据母亲说,那是因为太阳正大的时候人去摸了黄瓜。对于这种说法我是心存怀疑的,因为有时候我并没有在正午的时候碰过它们,确实没有。按常理,别人也没有。但为什么还苦呢?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弄懂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难题,但在我的家乡,是容许有这种懵懂的。
   初中的时候,我在乡中读书,乡中被群山和农田包围。那时正是叛逆的年龄,总觉得学校还比家里温暖。像是一个假期吧,离开学还有几天呢,我就一个人到了学校,我有一个老师办公室的钥匙。离家容易,吃饭难呀。我从后山山崖上捡来干柴,然后把饭盒放在锅里蒸熟饭。没有菜怎么办呢?我不知从哪里找来两个黄瓜,切成薄片,加上一些盐,清爽得不行。吃完黄瓜还不过瘾,连同汤也拌在饭里吃了。这时的校园里安静极了,除了一只狗一路臭着从这头跑到那头,能看见的活物就只有我了吧。我装模作样地看看书,然后四处走走,在水田里打水漂,坐在树林里眯着眼睛看太阳……饿了的时候就回去继续吃我的黄瓜拌饭。今天,我记得的,除了黄瓜的可口,还有离家的孤独。
   初一的暑假吧,我正光着膀子在核桃树的树荫里大口大口地嚼着黄瓜,这时我看见了一位姑娘正朝我走过来,一眼就可以断定这不是山里人。城里人是不会这样吃黄瓜的吧?我立即有些窘,我注意到自己裤子已经开了口,而指甲里也塞满了黑黑的东西……吃与不吃变得困难起来。也许,正是这之后,我常常呆呆地望着四周的青山,青山之外是县城吧,我想。
   后来,我到了省城,也多次买过黄瓜,但再也没有生吃过,因为在我的家乡,黄瓜是不会这么大的,连颜色也不是。
   苏轼说:簇簇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在我看来,老苏失去一趣矣,在日高人渴之际,何不买上一根黄瓜,反而要去喝那浓酽的茶?
   至于赵丽华掰起指头数:一根黄瓜,加一根黄瓜,是两根黄瓜。在我们乡里小儿看来,就连老苏都不如了。偌大一块田,哪里数得过来,从夏吃到秋呢!
  
   泡在坛里的菜
   喜欢吃泡菜,你说怪也不怪?在我30岁的年龄里,还来不及走南闯北,所以不知道该不该在泡菜的前面加上定语:四川。
   喜欢泡菜,却并不知道如何制作,但父母却是高手,制作的不咸不淡,不生不熟,甚是可口。小时候,家里困难,整个国家也困难。每顿吃饭的时候,我总忘不了将筷子伸进坛子里去捞出一盘泡菜来。有时候是一根黄瓜,有时候是几根豇豆,有时候是一块蒜头……豇豆往往是不需切成短的,就这么长条条地吃,一口吃不完就放在碗边。蒜头好吃,却有臭臭的味。像萝卜这一类“大宗商品”是需要切成块状才能入味的,当然小的就可以直接放进去。红皮的萝卜放在白色的盘子里非常的好看。还有一种叫洋姜的,吃起来脆脆的,有滋滋的声响。
   考上大学那年,4000多元的学费,家里杀猪宰鸭也凑不出来。我贸然决定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我就这样斩断了回家的路。父母搬到了城里租房,父亲先是在县城蹬了几年的三轮,然后去了西安,做起四川泡菜。父亲每天用三轮车拉到市场上,父亲亲笔写上牌子:正宗四川泡菜。父母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但靠点点泡菜所得之少是可想而知的。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年关,我去了西安。走进父母住的巷子,我实在有些失望,逼仄、潮湿、狭小……小小的一间屋子里放着很多个大大的坛子,地上还堆了一堆要泡的菜呢。
   工作后,还是改不了吃泡菜的习惯。常常在外吃饭,总得吩咐小妹:来点泡菜。到了这个环节的时候,我通常不再需要其他的菜下饭了。就着泡菜,啪啦几口,就算吃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火锅完了的时候,添点米饭,再上一点泡菜,那种清爽味可想而知。这也许是最四川的吃法——行走在两个极端之间。我想,胃口是不会随着衣着而改变的吧。
   后来,母亲到了成都,我便可以吃到自家的泡菜,母亲每顿会端出一盘来,还是故乡的味道。就像老苏说:临皋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我有时不吃早饭,母亲就一直很担心,天天唠叨:早上要多少吃一点,要把胃养好。遇到我要早起,母亲就提前给我做好饭,切好泡菜。我本来想告诉母亲,买一个面包便宜又省事,何必劳神您老人家早起。但我终究没有说,因为我怕母亲不为儿女操劳反而不习惯。
   母亲一生似乎都带着泡菜坛南来北往春去秋来。带来带去,母亲就老了。母亲泡下的哪是菜呀,分明是时光。

共 35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那清贫的年代,母亲的爱植在家乡的泥土,收获了收获了绵软香甜的红苕,养活着一家人。然而辛苦地劳作,不知怎么的,那么好的红苕,而我今天记得的似乎全是饥饿的感觉。吊在藤上的瓜,却透着浓浓的乡愁,那种淡淡的清香,滋滋的声响,一直盘踞在心头,这样滋味只有家乡才有。泡在坛里的菜,母亲一生似乎都带着泡菜坛南来北往春去秋来。带来带去,母亲就老了。母亲泡下的哪是菜呀,分明是时光。一组散文以家乡的小吃为主,有着浓浓的乡愁母爱。语言委婉细腻,情感饱满感人,诠释了母亲博大而无私的爱。不错的作品,推荐同赏,感谢赐稿百味,期待佳作再现。祝幸福!【编辑:月儿弯弯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515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儿弯弯笑        2016-05-14 13:24:12
  以写家乡的特产为主,母亲的爱一带而过,看似轻描淡写,字里行间透着温馨与慈爱。拜读学习了,祝安好!
月儿弯弯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