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吃菜

精品 吃菜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58发表时间:2016-05-17 08:32:56

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吃”在“穿”前,民以食为天,这“吃”应该是天下的头等大事。“吃”,吃什么?我国古老的经典《黄帝内经》里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中除了谷果肉类之外,还特别提到了“五菜”。五菜,据说是“葵、藿、薤、葱、韭”五种菜蔬,它们分别代表“甘咸苦辛酸”,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味”。可见,“吃菜”对于人体是一种补充,也是调节生活的趣味。
   早起吃饭,妻子调了盘黄瓜与洋葱,炒了盘番茄和西葫芦。我看儿子用筷子扒拉几下,便端着汤碗走开了,嘴里似乎还小嘟囔。我不由地问:“你妈辛辛苦苦地把菜都做好了,你怎么不吃?”儿子头也不回地说:“老是就这两样,也不换换,我不想吃,还不如到学校大门前,买个‘火烧’加点菜吃吃。”现在的孩子就是任性,连这日常的吃饭和吃菜便是如此。我既感叹,又有些无奈。
   儿子所说的学校大门口,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儿子就在我教书的学校上学,我家与这学校也就一墙之隔。学校属于寄宿制,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正是因为离家近,儿子才能在家吃饭。儿子所说的“火烧”,或许是先入为主、习惯难改,我仍叫它“烧饼”。其实,“烧饼”与“火烧”还是有区别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先前的烧饼多为一面炕,焦黄、焦黄的;而现在的“火烧”,一般都是在炉子里来回烤。不过,两者都是巴掌大,圆圆的面片,上面撒着或白或红的芝麻粒。
   或许人们会问,无论是烧饼,还是“火烧”,都属于面食,哪里来的“菜”啊!有面食就会有菜,这菜作为“补充”古人已经说过。根据学校的安排,每逢周六,我在大门口值班。门外有两家打“火烧”的,比着巧,争着卖。薄薄的一贴“火烧”,一元钱一个。想当年,我小的时候,烧饼最初卖二分或三分钱一个,最多也就五分钱一个。要说时代变了,“烧饼”改成了“火烧”,价格至少翻了二十倍,但其性价比,还应该算是一般般。然而,吃“火烧”与吃烧饼,那可就大不相同了。现在的吃“火烧”,“火烧”一般是事先烤好的,就装在一个密闭的长方形的箱子里。
   为了保温,箱子的里外,通常围着毯子或棉布,箱子就放在炉子旁边的案子上。有人要的时候,老板从箱子里拿出来,还是热热的、软软的。一般先是拿专用的小铲子,沿“火烧”的边缘割个口,再用筷子从盆里夹张豆腐皮或几条海带丝装进去。有时,捞个咸鸡蛋或咸鸭蛋,剥了一裹。当然,也有人看着吃现成的。炉子上黑黑的铁板正热,拿个鸡蛋,手里一掐,只听“滋滋啦啦”地一冒烟,一反一正,嫩嫩的鸡蛋片还流着油呢,便夹在了馍里。
   那色香味具佳、看了让人垂涎三尺的“火烧”,还有个美丽好听的名字,叫“鸡蛋饼”。等这一切就绪,“火烧”还在老板的手里,程序似乎并不算完。每当这个时候,老板会根据各人的口味,通常是问一下,还要撒上些胡椒粉、孜然或味精什么的。老板是殷勤的,做生意当然也是辛苦的。然而,在每一项材料添加之后,伴随着劳动都会增加“火烧”的附加值。一贴“火烧”,最后可以卖到两块半到三块。吃“馍”就“菜”,这“菜”比馍显然要讲究的多。
   记得当年吃烧饼,哪里有什么“菜”。烧饼本身就可当作菜,想想香那油都是芝麻磨成的,有了芝麻,还不是奢望吗?那时的吃烧饼,通常并不叫作“吃”,而是叫做“啃”。关于这“啃”字,我的理解是一小口一小口、上下牙挂着地吃。“啃”,除了烧饼的面硬、焦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即使饿得再狠,当时也舍不得很快地把这宝贝似的“烧饼”吃下去。想当年买个烧饼,那可常常是随大人赶集或上街,遇到个节日什么的,大人一高兴,才会有如此难得的机遇。
   有时候,大人办事,单独上街,忙了一个早起,错过了饭时。饥肠辘辘,买个烧饼,刚放到嘴边,牙齿还未挂着,可想起了孩子,便揣进了怀里。等拿回家,还有余温。这“余温”说不清是来自烧饼的余热,还是大人的体温。小孩子接了,喜不自胜。双手捧着,或用纸和衣服包着,好像烧饼上有什么“花”似的。小孩子边看边吃、边吃边看,唯恐有芝麻大小的馍渣掉下。吃过之后,往往再把纸上或衣服上搜索一边,等确定全部捡拾干净,最后仍不忘伸出舌头来,在手上舔一舔。如果是现在,人们一定会说,咋不加块牛肉呢?其实有根大葱也就不错了!
   现在的生活好了,说来也怪,不要说孩子,即便是大人,白腾腾的馒头,如果没有菜,就吃不下去。要说科技发展了,菜,咋会没有?荤的、素的,时令的、反季节的,一切都有,而且有时就是现成的。诸如蒜薹、豆角、茄子、番茄等,这些当年小孩子们的最爱,如今一年四季就关在冰箱里。来个客人,懒得下厨,坐着不动,一个电话,很快菜就送了过来。而且连餐具也无需准备,一应俱全;吃过之后,自有人来收,不必多管。
   吃菜,与当年相比,的确有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还拿学校来说吧。这寄宿式的管理,学校内部是有食堂的;而且学校的食堂,早已不是当年那大呼隆似的“大火”,通常采用的是现代经营模式下的分包管理型的“小火”。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曾多次在学校的食堂里吃过饭。一家一户式的“小火”,不但一日三餐的主食不重样,而且菜的花色品种也非常丰富。除了市面上常见的土豆、粉条、萝卜、白菜等之外,还有时令的蒜薹、黄瓜、洋葱、花菜等。当然,鸡鸭鱼肉和蛋类也都有。只要愿意吃,有钱赚,师傅们是“不择手段”的。
   想想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学校的大伙上,菜品极为单一。夏天多为一种生调的红色的热萝卜,冬天常为水煮的冬瓜片。清一色的塑料盆或大铝盆,摆在案子上,连汤带水满满的。一把铁勺子,三分或五分钱,挖一下;看着是重重地下去,却轻轻地抬起;放入碗中,数得清的几根,或看得见的几片。筷子狠狠地一叨,一下也就完了;但还要匀着吃,慢慢来。就这样,可往往还是吃馍时有菜,喝汤时就只剩个“菜根子”。端起碗,脖子一扬,汤水和“菜根子”都到了肚里,一点也没有抛洒,应该说是“物尽其用”了。
   有时上学,家里拿不出钱。即便东拼西凑,给些钱,读书买本、买笔的,也是用得着的,谁也舍不得花费到吃上。大家常常是从家里带些大人们做的酱豆或腌制的萝卜条。开饭的时候,偷偷地躲到寝室或班级无人的地方,打开那种大口瓶,膏馍上一块,吃两口或三口,蘸上一口,依然是津津有味、大快朵颐。可一旦被发现,“呼隆”一下子围上几个人来,大家撅着屁股,端起大口瓶,一一地分上一点。几个人说着、笑着,争着、闹着,那场面至今想起来,还真有意思。
   要说“吃菜”,我总忘不了过年。回想当初,大长一年,人来客去的,再穷也要整几个菜。记得小时候,我家过年,用得最多的就是豆子。豆子不但能够用来换豆腐,奶奶还常常用它生豆芽。自己吃,煎豆腐、油炸豆腐自不必说;奶奶还早早地存些草木灰,制作一种“灰培豆腐”,用来待客。灰培豆腐,切成条,做凉菜,津津的,脆脆的,非常可口。我们姊妹几个都爱吃。每逢客人走后,忍耐不住,便央求奶奶。奶奶一急就会说:“看叫小孙子、小孙女馋的,端回来吃了吧,有客我再调。”于是,我们都举起双手表示庆贺。
   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亲手生的黄豆芽,弯弯的、黄黄的、亮亮的,配上青菜,可以说做啥啥好吃。豆芽煮粉条,我们起名为“金钩钓鱼”。它不但形象生动,而且确实口味不错。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过年待客,家里能够端上桌面的“热菜”(凉菜下酒,热菜吃馍喝汤)的确不多,母亲每年就炸些细粉丸子做“热菜”。我有时偷偷地捏上几个,吃着真好吃,可时常被母亲发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母亲炸的这种丸子与我们平时吃的不一样,是绿豆面的,有数的。虽然我每次被发觉,但母亲从来没有数落我,只是说要待客的。
   现在过年,大家都知道,物质丰富得多了,菜品更是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年前选上一个好日子,腰里带上钱,赶一个集,一切应有尽有。如今的大年夜,很多的家庭或朋友聚会,都选在了宾馆和饭店里。一大桌子菜,岂是一个“丰盛”所能概括的。菜香浓浓,笑语盈盈,大家推杯换盏,满是“吃菜”“吃热菜”的和谐之声。一道菜上来,服务员礼节性地按规矩摆好,有时还需解释一番。那形象、那色泽、那意蕴,那场面,“叨”“都叨”“来”“大家一起来”声音,响成一片。
   有一段,社会上曾经流行“公款吃喝”。有些人认为:“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吃了也白吃,喝了也白喝”,“白天围着桌子转,夜里围着裙子转”。整天醉醺醺、晕乎乎的,一说正事,都是“小菜一碟”。好像他吃过“大盘荆芥”,一切都变成了“无所谓”。更有甚者,信誓旦旦,说什么:“筷子头上有经济”,“没有饭桌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奢靡、攀比、浪费之风盛行,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一切不是管不住,就看管理者动不动真格。中央八条禁令一出台,人们顿觉风清气正。奢靡、浮躁之气,明显有了大的收敛。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了一切。前不久,我又听说一句流行语:“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该吃不该吃,该喝不该喝,人心是杆秤,心里都清楚。不该吃不该喝,吃了喝了,放在心里是块病;该吃该喝,也要看能吃不能吃、能喝不能喝,不能吃不能喝,不往心里搁,放在胃里也作祸。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就离不开“吃”。“菜”里含有人身需要的营养,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生活之必需。但“吃”又是一种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菜”本属于草,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的改进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应该说对菜品的开发也是无止境的。据说,当年老佛爷过生日要吃“满汉全席”,成百上千道菜,吃的、看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有些时候想想,老佛爷也好,一般人也罢,“吃”除了满足口欲之外,那些桌面上乱七八糟的色欲、手欲或什么欲,能算作“菜”吗?有人说:“剜到篮里都是菜。”我不知这是哪门子的逻辑?
   可话又说回来,所谓的“满汉全席”,就真的“全”了吗?即便是满汉“全”了,就目前我国五十多个民族来说,除了“满汉”,还有很多民族,可哪个民族没有几种富有特色的“拿手菜”呀!况且,世界这么大,可食的东西又这么多。试想,一张小嘴,人生短暂,即使是大腹便便,吃了还拉,拉了还吃,又该如何?人毕竟不是机器,吃得多了,不但胃满,消化不了,周身也会不舒服的。
   “吃”一旦变作了一种形式,“菜”也自然就成了一种摆设。“吃”说到底就是一种身体上的满足,如果再加上一些精神上的需要,适可而止,也就够了。吃菜,应该有所选择,但决不是挑三拣四,或讲究排场。“菜”对于吃者,是享用,而不是受罪;对于供者,是尽可能地满足,而不是要过分地讲什么外在的形式。总之,无论是“吃”,还是“菜”,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吃”出毛病、暴殄天物的。
   最后,我想起来一句话:“你算是哪根葱唉?”人是葱,葱是菜。真有意思,这人也是道菜。既然是道“菜”,就要活出个“人味”来。
  

共 43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吃为题,娓娓道来,联系自己当年食物单一的经历和当今食物丰富相对比,进一步联系曾经有些官员和社会上公款吃喝的奢侈之风和八项规定之后的简朴之风相对比,指出无论是“吃”,还是“菜”,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吃”出毛病、暴殄天物的。文章以小见大,颇有启迪意义和警示价值。【编辑 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518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酋黄        2016-05-18 10:48:05
  问好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编辑,感谢精准的编按点评。
挥鞭赶四运,拈笔集华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