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阳光】老照片(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阳光】老照片(散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14发表时间:2016-05-26 10:44:36


   正浓的阳光融融地弥漫在空气里,冷的青、淡的灰调入暖的微黄晕散开来,正是老照片的效果,并不混浊却略带暖意,像是掸一掸灰尘就能看到教育的真谛。
   修复微黄,也在修复满满的历史。
  
   一
   应摄制组之邀,在为许景昌老校长录制专题片。
   摄制组电话联系许校长的夫人,她婉言谢绝,说许校长已经病危。
   2015年1月15日,周四,我、汪洋导演和两位摄制成员一行四人走访了老校长的老部下。刘博、王彦西是他的老同事,张素云、郑锡钧、宁洪旭是他的接班人。也去了伯雍小学,未和文清校长谋面,文清和我是他的弟子,算是老校长的第三代传人。文清和老校长情意深重,有许多故事已写入他的专著《伯雍传奇》。
   镜头拉回到1984年7月,静谧的,微醺般淡淡的阳光透出砖墙的味道、尘土的味道、胡同的味道,蕴酿中像是把人的心也化了。
   第一次走进玉田实小校门,班主任刘老师带着我和我的同学之双,推着自行车去老校长家里面试。家,其实是学校的宿舍。
   学校在县医院北侧,开西门。沿街是一排厢房,那是我刚上班时曾住过的宿舍。里面看台阶有半人高,墙外看房屋低矮,伸手可以触到后窗户。墙根处有一水沟,里面生有杂草。
   站在学校大门口往里望不到头。迎面是一抱粗的泡桐树,树下两层圆形水泥花坛开满鸡冠花、月季花,还有一棵狗尾花,粉红色的花穗很是惹眼。记得有一年冬天下雪,我站在第一层台阶上照了一张相,一半的校园尽收眼底。校园分成南北两部分,北侧是四排平房,每排大约10个教室,后来在操场南侧盖了一排倒座房,教室勉强够用。南侧操场最多有42个班同时上课外活动。操场西边是县文化局原址,后来作为老师们的办公用房。学校前身是五七干校,拆迁后的新校址是“王”字型三层楼,能容纳4000余名学生。老校址搬迁后盖起城中心第一批高层住宅小区,还开发了一个地下广场,现在是人们跳舞、看电影、购物、聚餐、休闲的好去处。
   许校长是从学校大门口把我们接进来的。他满头银发、个子瘦高。身子略略前倾,走路生风。见到我们老远迎上来,伸着双手,头微低,从一双镜片后面送过来微笑的眼神,满是慈爱的光。他有力地握着我的手,极热情而略带沙哑地笑着说:“欢迎!欢迎!”同时使劲点着头,眼镜快要跌下来。我的视线集中在他的脸上,他两腮深陷,颧骨凸出,暗黄的脸色透着精神,与朗朗的笑极不相称又极尽和谐。
   进大门是3米长的陡坡,顺势向下,穿过一排长长的教室,沿着高高的台阶往里走,来到校园的最东头。3间正房、2间厢房,低矮陈旧。地势更加低洼,前夜的雨水还存在门前。下台阶很吃力,要蹲下身子,先把自行车前轮挪下来,人站稳后,往前用力,后车轮哐当落地。当时我好生心疼,那是父亲才给我买的二六坤车。走上十几步是院落的小门儿,刘老师示意我们把自行车停靠在墙边。他低头进门,又低头拐入左侧两间厢房。我和之双随后进屋。室内陈设简单,一张双人大床,淡蓝印花床单洗的发白,两床薄被见棱见角,白色枕巾表面光滑,红色提花看不出原本是什么图案。一张老式办公桌紧靠墙角,两摞订在一起的教科书和几本杂志占了大半个桌面。卧房兼做待客,但只有一把椅子。接待我们的是许校长的爱人,她叫谢志兰,瘦高的身材,走路轻缓,声音甜润,短发,鬓角的头发掖在耳朵后面。她为我们每人倒了一杯水,向我们微笑着点头。
   许校长些许提问后,我和之双每人选了一篇课文。书厚厚的,把6个年级的课本装订在了一起。
   一个声音浑厚深情,一个声音轻柔悠远。之双和我被老校长选中了。
  
   二
   “不一样的书就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汪洋导演的话提醒了刘博老师。他是首批特级教师,已是88岁高龄,精神矍铄,说起话来还像当年给我们上示范课、做报告,激情满怀。
   他介绍说,许校长毕业8个月当上主任,22岁提拔为校长,一干就是30年。他主科没有教过,但对哪一科都精通。他手里的书都是厚厚的,课本、教参、杂志,一个学期6个年级订在一起,里面勾勾画画贴满小纸片。
   文清抑制不住抢了话茬。他讲了“小黑板”的故事。小黑板是许校长得了脑血栓不能正常说话后自己预备放在床边的。文清每次去汇报教研活动,许校长都要在小黑板上写上一段话。文清有些哽咽,他拿出自己和许校长的合影:一张小黑板,后面是一老一少两张灿烂的笑脸,一束光映在老人清瘦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
   “老校长的精神可以用无我来概括,它高于忘我。无我就是心中有他人,有事业。”汪导被两天的采访深深感动着。
   锡钧校长对老校长的“无我”精神进行了归纳和提炼,他说:
   许景昌,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师。1953年滦师毕业分配到玉田实小工作,仅有一年教龄的他就被提拔到学校领导岗位,历任教导副主任、主任、革委会主任、校长,至1993年退休。在长达4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无论是当主任,还是当校长,总是身先士卒,常年坚持兼课、听课、评课、下教研组说课、登台做“示范课”、“下水课”,手把手帮助青年教师修改教案,面对面指导骨干教师改进教法。为帮助一位新教师修改教案,曾一夜三下床,直到凌晨三点改到觉得满意为止。
   素云校长点着头,花白的头发在镜头中闪着光。她是老校长的得意门生。老校长一手栽培管理实小实现跨越发展。她有些激动: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许校长立即跑出家门,查看住宿的教师和周边的家属,当日上午就开始了抢救工作,他是指挥者,也是服务员。他同师生一起迅速清扫教室、操场搭抗震棚,玉田实小很快变成了抢救和安置灾民的聚集点。他的父母、兄妹大部分亲人都在市内居住,但他来不及打听亲人的消息,更没有时间到唐山寻找亲人的下落。老师们劝他到唐山看看,他说:“我是学校负责人,抗震救灾是大事,我不能走。”就这样一直拖到8月1日。等他安排好学校工作到唐山打听亲人的情况,才从受伤的小妹妹口中得知家里其他6口人全部遇难。他强忍悲痛,眼含着泪水安慰妹妹后急速返回学校又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由于事迹突出,是年9月1日他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唐山、丰南地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了带出一个好班子、好队伍,他平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就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星期天他阅读各地教育刊物,写心得笔记,拟阅“阅读指南”。寒暑假搞总结,写计划,准备教育教学专题讲座。他累计奉献两千多个节假日却从不领取劳务补助,还把获得的5000元全国优秀教师的奖金交给学校用于奖励优秀生和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在一次特教工作会议上,他得知盲童王卫国因家境困难面临失学的处境后,便从奖金中拿出150元给予资助,使一个残疾孩子学成有才。多年来,学校评先选优,他总是全票,但他总是把指标让给老师。不少青年教师在许校长的关怀培养下入党、提干。其中有22位被选送到各单位担任局级、校级领导职务。为此,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评价,1988年《河北日报》以《默默绿叶情》为题赞扬他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1989年他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校长”。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我打开手机录音,心随故事漫步,过去、当下、未来在时空中穿梭,如亲历生命的绵延。
  
   三
   锡钧校长提到的受助的新教师,是我。
   镜头定格在30年前红砖青瓦的平房教室。那是我为师的第一节课。精心备课两周,无数次对着镜子试讲,怀着忐忑的心,登上讲台:
   “同学们好!”
   “老师好!”
   “请坐!”
   噗通!最后一位同学跌了个仰八叉。
   孩子委屈地哭了,课堂“哗”地乱了。怎么办?束手无策的我拿起桌上的板擦,使劲儿敲击桌面:安静!安静!没人听我的。一个叫李伟的,个子比我高,后来得知仅小我两岁,是小哥们儿的“头”,扬言给我一个下马威。他手一挥,十几个同学立马围拢去,笑的闹的吹口哨的,教室“乱”作一团——课堂崩溃——我的头“嗡”地大了。
   我急着跑去找校长。老校长跑着进了教室。孩子们瞄到校长影儿,耍影人似的双手背后、挺胸抬头、安静无声。
   校长安排我到最后一排坐下,微笑着走上讲台:孙老师是优秀毕业生,我已经20年没见过这么优秀的老师了。你们看后面黑板,是她提前两天来到学校,亲手为你们办的板报,那行队礼的小学生,不正是你们吗?多生动,多有礼貌啊!再看那些字,方方正正,刚劲有力,多漂亮啊!你们还没听过她朗读吧,声情并茂,我真想和你们一起听孙老师读课文。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好吗?
   校长带头用掌声把我请上讲台……
   我暗自给自己定下规矩:“过三关”。第一关,板书;第二关,朗读;第三关,管理。老校长为老师们订阅的132种教育期刊,成了我手中至宝;斯霞的童心母爱教育成为我的心灵坐标。我每天和学生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讲故事。
   渐渐明白:越熟悉孩子们的内心领域,教学就越稳健。我用“爱”把课堂元素——教师、学生、课本、生活编织成网,构建指向“人”的学习文化。
   之后接手三年级,校长指着学生名单告诉我:“这个孩子,不算数。”
   “不算数?”我惊异地望着校长。校长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开始家访。听孩子母亲说,孩子出生时难产,听力丧失70%,母亲怕他长大娶不上媳妇,所以没敢送去特教读书。但又怕影响老师的成绩,便主动要求学校让孩子随班就读,不算数。
   回到学校,我去找校长。“让这个孩子算数吧!”校长惊诧:“为什么?”“孩子太可怜,我想帮帮他……”我的眼里噙满泪花。校长使劲点头:“我相信你!试试吧!”
   我观察了一周,发现孩子不喜欢写作业,也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内容。
   我又一次家访,和孩子的母亲促膝长谈:“我们一起来帮助孩子吧!您,为我着想,我必须为您的儿子着想!”
   家长拉着我的手不放,哽咽着说:“老师,您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妈妈每天坚持这样做:先问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再问孩子,自己高兴的事是什么?然后,娘俩一起开始背书。
   我呢,把孩子的课桌“挎”在讲桌旁。为了不伤孩子自尊,我请他当助理班主任。孩子每天像个小尾巴,满脸灿烂,问题一个连着一个。
   每天上课,我在孩子耳边讲。孩子用残存的听力,对着我的口型,用眼睛和我交流。讲课时,我张大嘴巴,放慢语速,尽量让孩子能对上我的口型。放学后,我和孩子一起背课文,同时引导他仿写。如此,读写结合,每天10分钟。一个月下来,三年级典型的段式全部训练结束。期末考试,78分,孩子创造了奇迹!
   家长会那天,妈妈吻着孩子得的第一张奖状,含着泪,笑了……
   孩子后来发展很好,自己开了一家诊所,他说,他要治病救人。我把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送给学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校长告诉我: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课堂。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体验美与善的感受,自由的心灵全神贯注于当下,默契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引领学生成为照亮自己的光。
  
   四
   18岁的我,捧着优秀毕业生的证书登上讲台。三个月,执教《鸬鹚》在全市大赛上夺冠,我的名字和鸬鹚一起飞入千家万户。三年,我手捧鲜花登上“河北省优秀园丁”领奖台,记者告诉我,我是全省最年轻的一个;十五年,我登上国际交流舞台,为日本孩子授课,日本教师称赞我:伟大——中国女性。三十年,我成为全国教师共同体首席专家,倾力城乡统筹教师心灵成长叙事探究。
   是老校长,手把手教我板书,一句句教我讲课,我从校长身上读懂了教育的魂——爱。
   “老校长仅对你一个人这样好吗?”我在给北师大研究生讲课。一个学生问我。
   “不是。”我说,“他对所有新教师都像自己的孩子。”
   一年,老校长放了五颗“卫星”,我只是其中的一个。
   1988年的9月10日,那是第四个教师节。《河北日报》来实小采访老校长,老校长以绿叶自诩,说要把一生的“真爱”奉作对玉田教育圣坛的牺牲,默默垂荫。我以老校长的事迹为题,参加了河北省演讲比赛。在准备演讲稿时,我问老校长:“您的事迹那么突出,证书得有一摞吧?”老校长探着身子,舒着脖子,瞪大眼睛望着我,然后摇摇头:“我只有一本——优秀共产党员。”演讲到此处的时候,台下,掌声长久不息……
   演讲在电视台播放,我的哥哥看到说:你真幸运,遇到了生命的贵人。真的,老校长是我的“福”。我父母早亡,毕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让爱人把我领到他家里,特意为我买来月饼;我病重发烧,昏倒在地,他背起我就往医院跑;他给我介绍对象,成家后安排我们住学校宿舍;我当校长后,他每周两次骑车去学校转,风雨无阻。
   摄像机又一次定格在“小黑板”上,彦希老人在讲述另一个故事:
   1975年冬,在指挥师生参与扑灭东关村一场火时,老校长的右腿不幸两度烧伤,烂了七个窟窿,不能走路,但就在寒假期间,实小承接了全县小学教师汉语拼音、三算教学的培训任务。许校长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对主讲人从内容到培训方法都做了精心设计。他忍着伤口化脓的疼痛,在炕头挂起了小黑板,农历大年初一亲自听任淑玲、陶秀文两位老师的试讲并加以指导,为培训会做了充分准备。在他的认真帮带下,不少青年教师任教几个月便锻炼成为教坛新秀,并能登上县级以上教改示范讲台。
   老照片在镜头的柔光中一张张自动翻着页。看着老照片上老校长的微笑,心回到最好最浓的阳光下,色彩凝注使照片上恬淡的笑鲜活起来。老校长说课时激情满怀的腔调似乎回旋在屏幕上,笑容里流动的阳光炫烂到瞳仁里。
   一纸泛黄的素笺,留着校长苍劲有力的笔记。我一页一页翻着……
   老校长的灵车从老照片上走过。
   (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星期三)

共 551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标题有深意,“老照片”,将回忆中的几个片段,凝以“老照片”似的定格瞬间,带起对老校长的深情回忆、赞扬和思念。这样,文章在行文中便以小章节的形式框出几个回忆时刻。这里我既是线索,也是以表现老校长风格的形象出现在文中:我的第一次报到见证了老校长清贫奉献的生活;老校长“无我”的工作精神及在唐山大地震中的忘我工作和付出;我初登讲台时老校长的帮助和鼓励;我受老校长影响,倾心执教,帮助听力受损的学生;我工作上的成绩和对老校长的感恩之情。文章最后一帧照片是老校长因公负伤,用小黑板对新教师加以指导的高尚行为。文章最后一句说是“老校长的灵车从老照片上走过”,戛然的结尾,使对老校长一生对工作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有了深刻了解的读者不仅深深感动。文章笔意清晰,不在修饰,在于把情表透,应该说,确实达到了如此的效果。推荐欣赏。【编辑:寻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寻君        2016-05-26 10:47:13
  老校长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让人感佩。
寻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