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贮藏在古城里的岁月

精品 贮藏在古城里的岁月


作者:刘维嘉 秀才,129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16发表时间:2016-06-01 13:11:15
摘要:古往今来,我们都是古城岁月的孩子,在岁月的呵护下一代代地繁衍生息。那些与世世代代的古城人朝夕相伴的,贮藏在古城里那些琐碎的岁月数不胜数,不可能都被载入古城的史册,更多的还是永远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心里,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承。

古城就像一位长寿老人,从历史的空间缓缓走来,身后留下了数不清的岁月痕迹。在这些痕迹的托举、簇拥下,古城不断告别一段又一段难忘的瞬间,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璀璨。
   古城更像一部大百科全书的通州卷,翻开这部史册,人们宛如进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尽情地感受她的温情,感受她的宁静,感受她的艰辛,感受她的平凡,感受她的变迁,感受那岁月的来去匆匆。
   自来水
   知道自来水还是在小的时候,从邯郸的姥娘家回到古城上小学。在姥娘家的时候,村民们生活用的都是井水和滏阳河河水,需要大人们用扁担和水桶挑回来,倒进大缸里储存起来用。我家住在回民胡同38号大院,原来是县医院门诊部,后来成为县卫生局家属院,往东50米就是县民族小学。在前院有一个公用自来水管子,大院的十几户人家生活用水都靠它,居民们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啦啦地流了出来,这是我回京后第一次见到的自来水。赶上休息日,尤其是夏季,大人们常端着大铁盆,里面放着搓衣板、小板凳、灯塔牌肥皂和衣物,围在水管子周围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洗衣服的多数是女人,也有男人。有的还在那里洗菜。小伙伴们爱凑热闹,拿着竹子做的滋水枪玩耍,大人嫌他们浪费水,就让他们玩投衣服的水。水管子不远有个1.5米深的水井,里面有水表、水截门和回水用的水龙头,水井上面盖着木质井盖。一年四季,收水费都是由各家各户轮流负责,先要挨家挨户核对当月各户的人口,汇总出人口总数,按照自来水公司抄表员开的水费单据,计算当月人均水费的数额,之后计算每户的水费,收齐了水费就去自来水公司缴费。谁家来了亲戚,住的时间超过半个月,就按一人收水费。谁家盖小房,也按一人收水费。当月值班的户赶上冬季,还要负责晚上回水,防止水管子冻坏。回水要用铁棍做的水钥匙把水井里的阀门关闭,再分别拧开地面上的和水井里的水龙头,水管子里残存的水就会流入水井里,为了保险起见,还要用嘴含住水龙头用劲吹,吹通了管子就回水彻底了。含着水龙头吹管子,要先用手在水龙头上捂一下,或者用热水浇一下,防止嘴唇的一层皮粘在冰冷的水龙头上。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开水管子。1986年,我们家搬到北苑的时候,院子里的自来水管仍然坚守着阵地,直到大院拆迁盖了华联商厦。
   那个年月,在县城许多条大街和胡同里,都设有公用水管子,间隔比较远。在县民族小学门口就有一处,供胡同中西部的近百户居民生活用,许多住家都从那里用扁担和水桶往家挑水,存入大水缸里,上面还要盖上用竹子条和蒲草编的锥形的圆缸盖,防止落下尘土杂物。以后,各户居民们都自掏腰包,自己挖沟埋水管子和污水管子,把上下水引到了自己家的院子里。
   冬储大白菜
   以前,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家家户户居民们都要拿着副食证,到菜店排队买“冬储大白菜”。
   我们大院的北墙外是新华大街,再往北是大红门副食店,也叫一店,这个店的营业场所分为三部分,从南门进去,南部两侧分别卖水产和蔬菜,中部分别卖猪肉和熟食,北边分别卖牛羊肉和副食品,出了北门就是古老的东大街。
   那个年月,不像后来有蔬菜大棚和温室种菜,蔬菜全靠四季的自然生长,什么季节有什么菜。秋末冬初前收获的大白菜,就成了老百姓冬季和来年春季的当家菜。
   在当时的票证时代,买工业品有工业券,买粮食有粮食本,买副食品也是凭证限量供应,居民们凭证购买的大白菜,自然就成了生计大事。那时候的“冬储大白菜”都实行暗补,就是政府高价收,再低价卖给居民。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冬储大白菜”收购、运输和销售。县汽车一场、二场的解放牌带挂斗的运输汽车都被县里统一调动起来从田间地头往县城运送大白菜,驻军部队也派出车辆支援县里运输大白菜。县里的大白菜不仅仅供应给本县的居民,而且还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城里,供应城区的居民。在那个时期,马路上到处可见排着长长的队运输大白菜的汽车,交警们也专门在运输沿线指挥疏导车辆。
   记得有一年买大白菜,天空飘着雪花,地上结着冰,寒冷的西北风使劲刮着,吹得电线杆子都嗡嗡作响。清晨5点,我拿着副食证来到大红门副食店,只见那里已经有许多居民冒雪依次排着长长的队,很有秩序地耐心等待。在排队的人群里,有的穿着军大衣,带着棉军帽,有的穿着那时候流行的蓝色棉猴,有的穿着棉袄棉裤,头上带着厚厚的棉帽子,女人的棉袄上还穿着褂子,脖子上围着围巾。
   运输大白菜的汽车一到,那些身穿蓝大褂、头戴白色卫生帽的营业员,还有许多戴着蓝色再生布做的围裙、套袖的副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忙忙碌碌地卸菜、过磅、登记、收款和开小票卖菜。大白菜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种类有青口菜和白口菜,青口菜便于长久储存,白口菜一般都要先吃。在大红门副食店门口放着几个一米多高的红漆面地秤,上面放着床板,卖菜的时候就把大白菜码放到床板上,售货员按照顾客递交的小票上写的大白菜斤数称分量,称足了分量,就抬着床板,把大白菜倒到空地上,由居民们拉走。家庭人口多的可以买到千八百斤,花个几十元,就能买下一冬的当家菜。居民们买到大白菜以后,有用地排车拉的,有蹬三轮车运的,有用自行车驮的,还有用筐挑的,连几岁的小孩子也会怀抱起一棵大白菜,摇摇晃晃地跟在大人身后,帮助运菜。大院里的人们有说有笑,相互照应,都在自家院子里堆了一座座“白菜山”。码放白菜都是菜头朝外,大白菜屁股朝里,按圆圈码放,上边再盖上破被子、麻袋或者草帘子。太阳出来的时候,还要把大白菜依次摊开晒太阳,要晒一多礼拜,把大白菜表面的水气晒掉,便于储存。
   天黑的时候,运输大白菜地汽车又陆续开来了,大红门副食店的人就把菜按级别码放到场地宽敞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上,盖上蓝色的大棉被、稻草帘子或苫布,防止冻坏大白菜。那里还立了许多杆子,上面挂着100多度的电灯泡,专门有人值夜班。等到第二天,这些大白菜就会陆续进了居民家。冬储大白菜要卖一个礼拜才结束。
   西红柿酱
   1990年以前,居民们在秋天都要做西红柿酱,避免没菜吃的季节总吃大白菜。做西红柿酱前要准备好输液用的玻璃瓶,好在父母都是医生,买几十个瓶子还比较容易。瓶子经洗涮、开水烫、准备好以后,就要准备西红柿,那时的西红柿都是在地里自然生长的,最便宜的时候,几毛钱买一大柳条筐。做西红柿酱必须用好的,不能用扎坏的、有眼的和裂口的。做西红柿酱先要西红柿切成条,然后一点点装到洗干净的输液瓶子里,装不下的时候,就用筷子往里面捅捅,等都装满以后,依次码放到大蒸锅里,那时的铝制双层大蒸锅可以买,也可以用粮票换。等蒸锅码满以后,要慢慢到进水,水位在瓶子中部稍高一点,再盖上锅盖放到炉子上煮,瓶盖子也要同时煮,半小时以后,趁着热气,把瓶盖依次盖好。等瓶子晾凉了,还要用溶化后的蜡,封住瓶子盖,防止漏气,西红柿酱存不住。然后存放在后窗台上或床底下,随吃随拿。
   冬春季节,吃的时候,就把瓶装的西红柿酱倒出来,和鸡蛋一起炒,做成一道可口的菜肴,端上饭桌以后,谁也看不出来是西红柿酱做的。还可以做鸡蛋西红柿打卤面。一般情况下,自己是舍不得吃的,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吃。
   啤酒
   在我上中学的那年,县城有一些饭馆开始卖啤酒。刚开始的时候,啤酒在县城里卖不动,人们都嫌啤酒不好喝,有股子马尿味儿,还挺贵的,好像是三毛多一瓶。爱喝酒的还是花同样的钱去喝散装白酒或二两二锅头。后来,啤酒突然变得备受青睐了。一到夏天,满大街、满胡同儿都是拎着暖壶、水壶和各种各样容器的人,在饭馆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买啤酒,买到啤酒回家才喝。一旦来晚了,只好空手而回。
   那时候,在饭馆里有一个高高的圆形啤酒罐,大罐的外边刷着白漆,专门有汽车来送啤酒,汽车上的管子与酒罐上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啤酒就从车上的椭圆的大罐里流进店里的啤酒罐,啤酒罐上还按着两个铜质水龙头。店里的顾客喝啤酒,售货员就先打开水龙头,让啤酒流进大铝盆里,随着啤酒的缓缓流淌,大铝盆中的白色啤酒沫子就跟气吹的那样,慢慢变大,甚至流到盆外。售货员在卖啤酒的时候,先用水舀子把啤酒沫子舀到旁边的小盆里,直到看见盆中的啤酒了,再用水舀子把蓝边瓷饭碗盛满,一毛钱多钱一碗。遇到有携带着暖壶、铝壶、凉杯等容器来买啤酒的,售货员就用水舀子从盆里舀起啤酒,慢慢倒入那些容器中,不能快倒,只能慢慢倒,防止啤酒沫子太多,亏了顾客。有的饭馆还用专门盛啤酒的、细高的、带把的塑料大杯子卖啤酒,那时候一杯就是一扎。
   以后,永乐店农场生产的“华乐牌”瓶装啤酒上市了。这种啤酒要比现在市场上的啤酒还好喝,口感非常爽,喝了很痛快。后来合资改名为“舒伯牌”啤酒,尤其是1980年顺义燕京啤酒厂投产后,通县生产的啤酒就悄悄隐退了。
   小酒馆儿
   20多年前,在古城纵横交错、曲径通幽的老街里有一些小酒馆儿。其中有位于北大街鼓楼北侧的北大街酒馆,还有东大街酒馆、西大街酒馆儿、赵登禹大街靠北部的小酒馆儿。这些小酒馆儿没有豪华的时髦的装修,更没有耀眼的招牌,从那布满沧桑的,古色古香的门脸来看,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记得在北大街小酒馆儿旁边住的一位同学的父亲曾经告诉我说,这个酒馆比他爷爷的年龄还大。
   北大街小酒馆儿就在鼓楼北边不远,营业面积有二十平方米左右,门脸面朝西,通常摆放着三、五张旧八仙桌,桌子旁边放着长条凳子,一张桌子最多可以围着坐十几个人。常来小酒馆儿喝酒的都是中老年爷们,60多岁的居多,都是老熟人,谁也不嫌谁,人多了就挤一挤,凑在一块喝酒,也有的是各喝各的酒。
   小酒馆儿只卖凉菜,从来不做热菜。在小酒馆儿玻璃柜台内的夹层上,摆放着一些蓝边瓷盘子,上面分别放着拍黄瓜、肉皮冻、煮的五香花生米、花椒煮黄豆、炸花生米、炸蚕豆、炸小虾、炸排叉和麻花,后来有了酱牛肉、猪蹄子;柜台里还有不带过滤嘴的香山牌、绿叶牌、八达岭牌、大前门牌香烟和火柴,也有烟丝、卷烟纸和铜质烟袋锅,还有通县火石厂生产的五颜六色的火石和以汽油为燃料的打火机。在柜台靠墙的簸萝里放着香喷喷的,非常馋人的火烧,尽管菠萝上盖着白色小棉被,可并没有阻挡住火烧飘出的馋人的香味。
   在柜台后面的柜子上摆放着二锅头、衡水老白干、高粱酒等瓶装酒。柜子下方的台子上放着好几个肚大口小的酒坛子,酒坛子上边盖着用红布包着的盖子。酒坛子边上的白色方形搪瓷盘子里分别放着卖酒用的酒提子,酒提子是用马口铁做的,容量有一两的、二两的,还有更大的,大的酒提子一般都是毛竹做的。我在工厂工作的时候,曾经用马口铁和白铁做过各种容量的酒提子。那个年代,副食店卖酱油、醋、香油也都普遍用提子。
   二锅头是那年月都爱喝的好酒,那时候二锅头要一块多一瓶,没有散装的,有人喝时,就拿个量杯量着往外倒,货真价实,从不缺斤短两。赶上每月中旬,工厂发工资的时候,来小酒馆儿喝二锅头的就会多起来,一般人在平时只喝散酒。他们都是来纯喝酒的,酒菜非常简单,有的点上几个凉菜,来杯二锅头慢慢喝;有的就只有一小盘肉皮冻,肉皮冻的上面糊着一层层厚厚的白花花的大油;有的自己带着1分钱一块的水果糖或者三分钱两块的牛奶糖,一边喝酒,一边用两个手指捏着糖块,用嘴嗦一嗦,再放回糖纸上,再喝一点酒;还有的带一块大盐粒或者带一颗铁钉子,喝一口酒,就把大盐粒或钉子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舔舔。他们的最大乐趣是边喝酒,边聊天,古往今来,奇文轶事,风土人情,所见所闻,身边发生的新鲜的事情,什么都聊。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家境不一样,但都是来喝酒聊天的,都在小酒馆儿感受着自己的快乐,也许,这就是吸引着他们常来小酒馆儿喝酒的因由吧。
   老冰窖
   过去,在西海子公园西北侧有个老冰窖,远远望去,那大棚搭得高高的,足有四、五层楼高,很是壮观。夏季,在新华大街上常常看到有人骑着三轮车,车上放着大冰块,冰块的上面覆盖着草帘子,水珠滴滴嗒嗒从车上不断流下来。这些冰块都是从老冰窖里买的,送到各个卖水产品的商店,用来给鱼虾蟹保鲜用。大红门副食店柜台里的鱼虾上就覆盖着碎冰块,常见的有带鱼、黄花鱼、墨斗鱼(如今已经见不到了)、海蟹、橡皮鱼等。拉冰块的三轮车一到门口,身穿黑色皮围裙,脚蹬长筒雨靴卖鱼的就往柜台搬运冰块,先把冰块放在地上,用锤子砸成小块,再把小冰块放进柜台里的鱼虾上面。
   冬季的时候,老冰窖的人就来到西海子公园的北湖湖面上,用扁铲破冰,依次切成方形大冰砖,用马车、手推车运到老冰窖储存起来,来年夏季再卖。
   那时候没有电冰箱,大院里喜欢凉快的小伙伴们,常常到老冰窖要冰块,老冰窖的人就找些碎冰块给他们。大热的天,手里握着冰块,很是凉爽。有的一边玩冰块,一边放进嘴里吃,小一点的就嚼了,咽进肚子里。现在想来,那冻冰的水并不干净,很是奇怪,当时竟然没有哪个小伙伴因为吃了冰块闹肚子的。

共 1403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第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走进文章中,我们就走进了中国的一个时代,看到了那个时候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看到了那时中国的物质水平和物质供应制度,看到了那时孩子们的文化状况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看到了那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带给中国的巨大压力,等等。第二,该文的写法和构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采用物质为线索,多角度地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表现那个年代中国的特点,这个结构文章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同时,文章以小见大,从作者生活的区域来写了整个中国那些年的特点。文章结尾一句“正是这些岁月托起了古城的昨天、今天和未来”,点明了时代之间的发展关系,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发达”就去蔑视昨天的“落后”,所以,该句从哲学的角度深化了该文的主题。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602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维嘉        2016-06-01 14:15:37
  非常感谢江山文学网编辑春雨阳光老师,感谢您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阅读此文并给予高度评价,还撰写了精彩的编者按。已经微信转载。
2 楼        文友:刘维嘉        2016-06-01 14:17:11
  再次感谢春雨阳光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