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荷深处(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荷深处(散文)


作者:李新文 童生,52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5发表时间:2016-06-02 21:27:39

我知道,浑身的毛发感到格外湿润时,那种清凉的感觉,不是来自蒿草间撒落的露珠,而是源出一片荷的深处。
   水汽充盈的江南,阳光是湿润的,风也是湿润的。风里,夹着一股彻骨的清香,直抵人的内心。这时候,才发觉离遍地荷举的团湖,只隔一箭之遥了。
   一箭之遥,有多远呢?五十步,还是一百步?我不知道。
   但,我仿佛走了很久很久,走了两千多年的路程,似乎走向了历史深处。据说,团湖早在春秋时就已形成。显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团”字,很有点道家意味。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天地宇宙间的大圆。你看,荷叶是圆形的,团湖也是圆形的,两者之间有着某种不可知的关联。荷映团湖,自然生发出许多诱惑,阳光般明亮的诱惑。五月的阳光,充满诱惑的阳光,不仅能把一个人变得无比透明,更可以将一个偌大的湖泊的细节照得透明。有了阳光,这个世界便没了视觉的障碍。
   细细想来,障碍人的哪里只有视觉,更有心灵。在工业文明鼎沸入侵人类生存空间的当下,喧嚣的市声和看不见的人心,让我们的视域和心灵日益陷入迷茫的困境,只能在纷繁的市声里突围。于是,不禁喃喃自语:人类生命的绿意在哪里呢?这样想着时,突然,一阵蛙鸣自湖边响起,惊断我的思绪。蛙声,湿漉漉的,飘过来,涌入耳朵,耳朵也湿了。
   那种逼人的绿,是从远处慢慢传过来的。水汽似地,将我的身心浸透。
   准确地说,这湖还不能叫湖。湖的概念很大,澎湃着浩荡之水,有着太多的惊涛骇浪,隐伏着不少危险和秘密。这里的湖,被荷替代,甚至两个名词叠在一起。荷,密密匝匝的,看不见水。水,隐在荷叶下,隐得太深了,仿佛什么都看不见了。看得见的,只有阳光与绿,还有满湖鲜活的气息。
   时间没有静止。风,从湖的边缘生起,来不及商量,便浅浅的蜻蜓点水似的将三五枚荷叶轻轻摇动,摇成颤悠悠的一线,与日光融为一体。那情态,如一根琴弦在杳冥之中弹奏,静虚之中,所有的岁月褪成一抹沧桑的背影。阔大的静里,只有人的思维还活着,随着风声在动。而荷在风里兀自地摇,不慌不忙地摇。却不料,那风从叶间滑过去了。风一荡,又摇出滑溜溜的一线,水波似地一浪一浪传开去,形成了一轮一轮浩大的叶波。眨眼间,摇成了阳光下的一片喧响。众荷高举,万荷颤动。这偌大的团湖,真有如安放在天宇下的一个巨大绿色唱盘。美妙之音,不绝于耳。仿佛一刹那,所有的尘世俗音全听不见了,人的身心透明得如一汪清水了。
   露珠,在阳光里晃,滴溜溜的,用长短不一的光,显示它的存在。风,不请自来。眨眼,又闪身而过。倏然一串晶亮的露珠从荷叶上落下来,闪出优美的弧,白生生的,很扎眼。清脆的滴落声,不经意加深了湖的静谧与清凉,也使这方天地和人的心胸变得更加辽阔。可惜时间太早,蝉儿在睡。倘若它的鸣叫从树的枝桠间传出来,与荷的掀动声交织一起,两者的光与影、声与色相融着,传递着,便妙不可言了,增了一湖的乐感。看来,世间物象真的很奇妙,有什么样的声音,便有什么样的心情。比如蝉鸣是温热的,给人一分爽朗与愉悦,白鹭的叫声是清澈的,有着水一样的洁净与透明。
   满湖的绿,浩浩荡荡,以风的速度浸漫着,迷濛了人的双眼。那是怎样的绿呢?是一种比翠绿更深的绿。绿得那样自在纯粹,超出了人的想象。看久了,再看什么都是绿的了,连人和空气也是绿的。那么,就闭上眼吧。闭上眼,满湖满湖的绿,涨潮似地流入你的脑海,流入五脏六腑,汁液般渗入你的心脉。竖耳谛听,静虚之中,听见了大地的律动声,满湖荷叶的曳动声,阳光细脆的落地声以及荷花的舒缓开放声,在季节里浸漫,形成一种无边无际的天籁。也仿佛听见了自己的每根骨胳的生长拔节声,似乎成了湖的一部份。神奇的绿,散发出太多的清香,袅袅升腾、缠绕,覆盖着周围的一切,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忘却了一切的存在,步入坐忘之境。是的,在紫陌红尘中晃荡得太久的人,只有靠近这片水域,谛听荷的声音,才会感到浑身的血管里还淌着血汁,感觉自己又重新活了过来。
   鸟在荷的上空飞动,唧呀唧呀叫个不停。那叫声,很好听,仿佛是从梦里传来的。那鸟是翠衣鸟,与荷叶一个颜色,它的叫音大概也是绿的吧。偶尔,蹿下来,栖在某枝荷叶上,叫两声,搔搔头,弄弄姿,抖动一下翅膀。要不,还东张西望一阵,看看周围的景色,看看古老的云梦大泽在哪里?那千年的楼台是否风貌依旧呢?那个诗人李白说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大抵是这荷乡的一部分吧。鸟儿思忖了一会,神态怡然。用长长的啄儿,梳理一下羽毛,或吸几点清露,或想一些不为人知的心事。不知不觉,便与满湖的荷融为一体了。想来,这鸟儿肯定穿越了无数风雨和叠叠重山,来到这里,一定很累了,是该心平气静小憩一番。也可作一下旅途的休整和生命的思考。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只鸟的生命意义来说,是很有用的,何乐不为呢?
   这湖养心哪。满湖盛开的莲花,在阳光下打开了一个个灿亮的生命,散发出鲜活的气息。李渔在《芙渠》里说:“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日上日高,日高日妍……”云云。显然,李渔说的是荷的生命状态。其实,面对这一湖灿然开放的生命,一切虚拟的感概都是多余的,还有什么比实实在在的生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的呢?!
   湖水,是有的。是那种脉脉流动的水,隐而不喧的水,在时间里静静地流,归入一片冥想。隐而不喧,自然蕴含着巨大的生机与力量。水,是自然万物中最神秘的东西。她以至死不渝的清澈,滋润着生灵万物和人的心灵。正因有了这脉脉流动的水,才有了一湖的荷花颤动,有了满湖的清香和灿烂。流水脉脉。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引起后来的游人一片惊呼。而那傻傻的惊呼,能给一湖的荷花带来美么?当然不能,只会给荷塘增加一份喧闹。倒是古人懂得荷花,懂得事物的真义。汉乐府中《采莲曲》说得真好:“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那个阳光朗照的荷塘里,没有人的喧闹,有的只是莲花的静美和鱼儿的安闲自在,以及那份真正看荷的心情。
   面对不俗的荷花,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屈原。不知这团湖的荷,是否与那个人称爱国主义诗人的屈大夫有关。身心忧悒的屈原被楚怀王彻底抛弃后,在江南的山水间流徙,然后慢慢辗转折腾,直至纵身一跃,沉入江底,被清流彻底覆盖,甚至叫鱼吃掉了他不值钱的脑袋。说实话,我以为流放是中古时期一种最轻松的刑罚,至少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我弄错了。其实,流放比任何一种酷刑都要残酷。比如砍头,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哪怕血溅三尺,也来得痛快。嵇康和谭嗣同的死便死得干净利落,快哉快哉,并有一腔天地正气与人生的洒脱。而屈原的流放显然与从容赴死有天壤之别,那是彻底将你抛弃,故意把你忘记,开除出局,让你陷入生命的煎熬和彻底的孤绝,摧毁你的精神和灵魂。那是一种慢慢放血的过程,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心灵放血。血流尽了,只剩一个空壳了。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那个内心刚强而外表柔弱的诗人,在洞庭水云间盘桓了很久。他在水边筑室,用荷叶盖顶,满屋子浸透着圣洁的清香与静气。想来,这种生活的质量实在不低了,是那些脑满肠肥灯红酒绿眼里只有钞票和鸡鸣狗盗的人,没法享受到的。但,这老头儿太执着也太认真了。为那个昏庸腐败得浓疮百出的朝廷把自己搞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了,还一路歌吟而去。在太多的日子里,他形容槁瘦,呼天抢地,泪水滂沱,满世界尽是悲切的回响。这样值得么?可以说,屈原完全是傻死的,死于太认真、太迂执。这种作法,与南宋岳飞那种不看对象的愚忠或乱忠,有啥两样。一句话:太傻了,傻得死。其实,在洞庭之滨与荷为邻、捕鱼为业,悠哉乐哉不是很好吗?陶渊明就比他明智多了,过着“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散淡生活。这种不为心役、放逐心灵的日子,是怎样的自在无依。何必非要游魂般飘到那个毫不起眼、不值一提的汨罗江怀沙自沉呢?自沉也就算了,还写了什么《离骚》《天问》《九歌》《橘颂》之类愁肠百结的诗歌,尤其说出什么“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昏话。试想一下,这种自宽自慰且有点阿Q式的精神自恋的话语谁会理睬、谁又听得懂呢?!我以为,满世界的人,唯独他最不清醒。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清醒的,面对昏昏噩噩的世界,尤其是楚怀王、上官蕲尚之类的人碴猪彘,又有什么用呢?
   汨罗江是一脉水,团湖也是一脉水。从团湖到汨罗江,不过数十里的水路,却蕴藉着一个人的整个精神图景。两者之间,便有了某种精神性的呼应。我忽然悟出了一个不寻常的规律——大凡旷世高才者皆因水而生,但在人间晃荡了一生,却又始终走不出天地宇宙间最为神秘的水。屈原是这样,王勃是这样,李白是这样,杜甫是这样,就连后来那个为悍卫艺术和人格尊严投入大明湖的王国维也是这样。也许,这是中国文化和文化人的一种宿命吧。站在阳光下喧响的荷边,我不知那纷繁的荷丛里,哪一朵属于屈原,哪一朵还残留着他身体的余温。但我仿佛觉得这荷的曳动声,是从两千多年前的阳光下传过来的,那么飘缈而又真实。走近了这片荷丛,心里的许多事情,也仿佛一下子全明白了。
   在湖边想了好久,终于发觉——人,才是大自然中真正的俗物。许多人漫无目的地来此赏荷,无非是想忝一些饭后无聊的谈资,消谴消谴罢了。说穿了,就是来赶一下热闹、看看稀奇。然而,一个“赏”字,隐含了太多轻薄,似要将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大有目空一切的踞傲。尽管我也是个俗人,但内心多了一个秘密——不妨接受一下大自然的洗涤,或者寻觅一方心灵的净地。与我同行的有三四个人,大概算是文化人吧。我们在此逗留了一天,打算夜宿莲湖。傍晚时分,晚霞照红了一湖莲花。沐在晚照里,莲花随风摇曳,成了一处绝美的景致。不久,周边村庄的瓦屋上升起了炊烟。一群农人牵着耕牛从远处徐徐而来,细细脆脆的牛蹄声,叩响温热的土地,那么清脆悦耳。间或,耕牛昂头发出的长长哞声,让人倍感亲切。这黄昏里的夕阳、莲花、农人和耕牛,便融成了人世间一幅最生动的图景。便想,这种原始的充满浓郁的家常气息的生活,该是人类的真正文明吧。
   我们这帮家伙,在邻湖人家,大口地吃着柴火煮饭,用鲜鱼下酒,你一杯来,我一杯去,喝得荷花都要醉了。
   微醉之间,月亮上来了。影影绰绰地挂在柳树上,有了一种古典的诗意。雇了一条木船,在湖里慢慢荡开了。月光,并不皎洁,随意洒在荷叶上,如蒙上一层薄雾。船,在荷丛中穿行,仿若浮在梦里。月下看荷,却是一片墨绿,显出一种水墨风味,很有古人笔下的那种韵致。而莲花,在月光下睡去,朦胧成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似乎把一湖的心事都隐藏起来了。我躺在船上,用荷叶儿盖着脸,一张一噏地呼吸着荷的清香,静静思量着荷花的内在隐秘,也想着自己的心事。忽然,有人说,要是有个美女相伴就好了哇!我问,未必这一湖的荷花不美吗?
   不用多想,荷花,当然是美的化身。古今文人赞誉者还真不少。李白把自己称为青莲居士,可见他对荷花的偏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就是自然天成的品质。而周敦颐把莲花比作君子,有了一种超然脱俗的风姿与态度。更有那个一袭长衫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不经意间,抒发出了一段淡淡的哀愁。我以为,君子也好,哀愁也罢,周敦颐、朱自清等,人为地将莲花人性化,实在有点牵强。还是佛法上说得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因为这世上的荷花就是荷花,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生命而己。她的美与洁,皆造物所化,无需装饰与言说。换言之,即大美无言,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不是那个味了。

共 45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入眼的标题便携来一股淡淡的清香,即刻身心愉悦,眼前一湖清雅洁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于是迫不及待地跟随笔端走向荷深处。避开喧嚣的市声来聆听荷花与阳光的声音,让心灵回归平静,让精神图景更加宽阔辽远,让内心平静如荷。面对高雅不俗的荷花,自身也变得透明如阳光,心也跟着融合在一起,于是听懂了荷的呢喃,鸟儿的啼鸣,风的吟唱,感悟到生命中的快乐。文字优美,细节描写传神生动,让荷具有了灵魂,让情感有了依靠,很有深度的一篇美文,流年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清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16-06-02 21:29:01
  看过很多篇描写荷的文章,这篇视角独特,深度挖掘了主题,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祝您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