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雨中,打捞飘落的花瓣

绝品 雨中,打捞飘落的花瓣


作者:绿雨如丝 秀才,222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88发表时间:2016-06-04 18:04:54
摘要:雨中飘落的花瓣,湿漉漉,沉甸甸,淋着雨,沐着风……

雨中,打捞飘落的花瓣 小满之夜,我是枕着深圳的雨入眠的。
   在彻夜的梦中,都是母亲的身影,许是应了那句“父母在,不远行”的话吧。
   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睡梦中叫醒。站在高高的阳台,望着缠绵的雨丝,打捞起记忆中飘落的花瓣,想念远在家乡的老母亲。
   母亲,今年虚岁84,出生于1932年11月。一生灾难苦痛伴随,在柴米油盐、烟熏火燎中度日;在抚养子女、振兴门庭中,锻造了她要强、坚强的性格。
  
   飘落的海棠花
   据母亲讲,小时的母亲家,家境殷实。
   如果说《红楼梦》中,“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描写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荒淫无度,财大气粗的话,那么,“阳邑(肚)杜大,里美庄(腰)要粗,石像一窝侯(猴),扳倒新村的游(油)”,则描写了我们那个地方,杜、要、侯、游四姓家族的人多势众。
   母亲姓杜,是理所当然的大户。母亲的父亲——我的外公,当时在张家口,开着醋坊和点心铺子,生意不错,也算个小小的晋商吧。
   外公,一生娶妻三个,第一个,生了一个儿子就去世了,第二个还没来得及有子嗣,就命赴黄泉。我的外婆——母亲的母亲,是外公的第三个妻子。外公与外婆相差19岁,中年得女的外公,对母亲的疼爱,是可想而知的。
   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外公,是不会缺了留在家里的妻女所需吃穿用度的。
   宽展的四合大梯院,青砖铺地,砖雕的影壁,木刻的房梁。黒漆大门上,镶嵌的一对黄铜镲,和守护在大门两侧的一对青石猴,见证了整天出入于这个整洁院落的母女。身穿绸缎,脖子上戴着银锁,手上套着银镯,手里把着玩物的母亲,俨然一个王府里的格格,度过了她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八年时光。
   吃穿不愁,衣食无忧,无人监管,外婆整日无所事事,沾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大烟这种可恶的东西,就是一座金山银山,也经不住它的燃烧。坠入烟瘾的外婆,偷偷地变卖了家里的古董玉器,就连外公的貂皮大氅,也被外婆典当,化成了袅袅烟雾。家中的房产地契,要不是母亲的堂嫂发现,从外婆手中夺回,恐怕也早已灰飞烟灭。此时,母亲的家已不家,四处漏风。
   过年了,外公终于回家了。回家的外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走前光鲜亮丽的家,现在家徒四壁。憔悴的母女,衣衫褴褛。外公一病不起,一个月后,外公含恨而去。
   没有了外公的外婆,失去了生活来源,生活的困顿,烟瘾的撩拨,让外婆决定把我母亲早早地远嫁大山里,于是母亲被外婆以四十个银元,卖给了我的父亲家。那年,母亲9岁,父亲11岁。
   父亲的家,并不宽裕,四十块银元,已使父亲家倾其所有,只得借居在三间土坯房里。当时的父亲,已没有了父亲,父亲的母亲——我的奶奶也已改嫁。父亲靠他的奶奶和他的老舅(他奶奶的弟弟)抚养。
   母亲是父亲家花钱买的,而买了的东西是要用的。
   从小过惯优裕生活,年仅9岁的母亲,虽然个子没有灶台高,但不得不脚底垫着凳子,刷锅洗碗,出食喂猪了。有时,免不了打碎个碗,摔烂个盆,时常招至父亲老舅的骂声:“借上债,买上怪,能吃不能做的东西。”
   邻居奶奶,看到小小年纪经常吃不饱还挨骂的母亲,动了恻隐之心,偷偷把母亲带到十多里以外母亲的外婆家。
   说起母亲的外婆家,那也是种着百十来亩地,养着大骡子大马,雇着好几十个长工,十多个丫鬟的有钱人家。外婆嫁给外公,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邻居奶奶,把母亲领到外婆家门口,让母亲在院门外等着,一会儿,母亲的外婆出来,从怀里掏出几个晒干的高粱面煎饼,对母亲说:“快走吧,路上吃。”说完,匆忙关上院门。看着手里的高粱面煎饼,望着匆匆离去的身影,盯着紧闭的院门,母亲将煎饼一摔,哭着,拉起邻居奶奶,跑回了父亲的家。
   可怜!母亲,就如一朵卓尔不凡、绽放枝头的海棠花,只经短暂的春风吹拂,春雨滋润,就昙花一现,逶迤于地,落土成泥。
  
   不息的蒲公英
   就这样,在屈辱和穷困中长大的母亲,学会了做饭洗衣,学会了缝补浆洗,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坚强。
   母亲14岁那年,父亲的奶奶过世,父母将他们的奶奶,用一口薄皮棺材入土为安。
   母亲18岁那年,生下了我的哥哥,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下儿子的母亲,使父亲家香火得以延续,父亲的老舅再也不骂母亲了。也就是在那年,老舅病逝,父母用家里仅有的一口木头箱子将他埋葬。
   有了孩子的父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就此形成。
   父亲,在三亩薄田里刨食,母亲在家,做饭洗碗,缝缝补补,养鸡喂猪,添补家用,教育子女,不眠不休。
   居无定所的生活,是飘荡的。原来的房子东家要翻新,我家从村的东头,搬到了村的南头。为了讨新东家的欢心,母亲无偿给东家纳鞋底,搓麻绳,帮助看小孩,做针线。
   母亲心灵手巧,几块小手绢在母亲手里,三下两下就缝制成一个翘着花边的婴儿帽。一块布料,母亲左裁右剪,就可缝制成或翻领、或立领、或斜襟的上衣。
   经母亲手剪的鞋样,在当时是被当作模板用的。母亲做的女孩的单口鞋,枣红色的面料,在鞋口处缝缀一个黑底白点的蝴蝶,活灵活现,呼之欲飞,有时在鞋口处缝制一根四股辫,轻巧别致。做的棉鞋,白色的鞋底,黑色的条绒布鞋面,鞋口处镶嵌一圈灰色的兔毛,好看,暖和。男孩的鞋子,黑色布料的鞋面上,密密麻麻的针脚,鞋尖微微上翘,如一只将要远航的小船,做这样的鞋子,费时费力,但结实耐穿。
   遥远的过去,贫穷裹挟的浪漫很朴素,衣服、蝴蝶、小船,就是定格在我脑海中的浪漫图画。
   在那样的年代,穿上一双那样美丽的鞋子,很是让小伙伴们羡慕,眼馋。
   有钱没钱不敢连毛过年。为了节省开支,母亲置办了推子、刮刀,学会了理发。父亲仰躺在椅背上,享受母亲温柔双手的按摩、挖耳、掏鼻的惬意情形,让人难以忘怀。哥哥弟弟的小平头,父亲的光头,就是母亲的成果,还真不亚于专业理发师的手艺。所以,过年过节正是母亲大显理发技艺的机会,给邻居的大人、小孩理发,让母亲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区区小事,母亲是不会收钱的。
   母亲用她的技艺,与乡邻分享人情和节日。
   过年了,雪白的窗户纸上,贴着母亲的剪纸,那是叶连着枝、枝开着花、花接着果的窗花,母亲,为贫穷的生活填补了色彩,给瘦弱的日子,补充了脂肪,使单调的生活有了嚼头。
   母亲的观点是笑破不笑补。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上,母亲会剪两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形状一致的补丁,缝补在我们的膝盖、屁股、胳膊肘处。
   要是那个年代,就流行破洞裤,乞丐服,该省去母亲多少繁劳呀!
   脚尖不听话的大拇指,常常会顶破鞋头,母亲就会用双股线,针脚细密地缝制一个小太阳,如一朵盛开的向日葵,开放在我们的脚尖。虽然旧,但带着母亲体温的鞋子,足可抵御严寒。
   母亲生性干净,整洁,是一个从头到脚,从家里家外,都习惯打理得非常干净的人。
   烟熏火燎的房顶上,看不到一点蜘蛛网,没有铺垫的光炕席,被褥叠得齐整,地上的犄角旮旯,没有一点沉积的灰尘,盛水的瓮,放面的缸,都被母亲擦洗得铮明瓦亮。
   多少个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母亲穿针引线缝补衣服、浆洗干净,连夜烤干,在我们身上从没有出现过鼻涕的印痕,饭菜的污渍。
   她不停地打扫,不停地缝补,希望灰尘不在她身上,也不在她周遭存在;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从土地上离开,过上干净整洁的生活。
   正是由于母亲,我们七个子女,没有因贫穷而衣衫褴褛,肮脏不堪;也正是由于母亲干净整洁,才使当时吃派饭的工作员,多次派饭到我家。
   可敬!母亲,如大田里的蒲公英,用她闲不住的手、停不下的脚,操持着这个积弱积贫的家。
  
   带刺的玫瑰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母亲常说,好树也需三修剪。她要求我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做到食不言,寝不语,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于是,鸡毛掸子,就成了我们家的治家法宝。无论男女,一视同仁。
   二姐,可能是吃母亲奶最多的缘故,皮肤白皙,又长了一双父亲一样的大眼睛,双眼皮,很好看,再加上二姐喜欢唱歌,很有文艺细胞,被当时村里的剧团选中。母亲的家规是,女儿女儿闭的嘴儿,在家里都不可乱说,更何况抛头露面?唱戏更是想也别想。二姐按捺不住,偷偷地去了剧团几次,可没有不透风的墙,终被母亲知道。十五六岁的二姐,那鸡毛掸子留在身上红一条白一条的棱,恐怕是刻在了二姐的记忆中,反正我没有忘掉。
   一次,刚上一年级,不谙世事的弟弟,进门就嚷:“三姐快看,我在地上捡了一块明明的香橡皮,明明有好几块呢。”我握着这粉红色略带弹性的长方体,闻着散发出水蜜桃味的橡皮,爱不释手。当我还迷恋在橡皮的色泽里,贪婪在橡皮的温柔里时,背上早挨了鸡毛掸子的一抽,接着也传来弟弟挨抽的哭音,还有母亲的骂声:“早告过你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准拿,不准碰,你们怎记吃不记打……”
   我们家一直是鸽子串房檐,先后搬家四次,直到五十年代末,父母省吃俭用,才用二百元钱置换了五间房。
   五间房坐落在一个大杂院内。置换的房,有房没院,只有房内是我们的活动场所。母亲教育我们,不是自己家的东西不准碰,否则,别怪鸡毛掸子。
   春天,我们嗅到了院里桃树、枣树的花香,夏天却无法享受它们提供的绿荫;秋天,我们看到了鲜红的果实,却无缘品尝它们的甘甜。只有在皑皑白雪下的冬天,清理院子里的雪,才是我们的权力。
   留在儿时记忆里的母亲,一直是凶巴巴的。我们考试没有考到前三名,鸡毛掸子,打;没有完成拾柴、捡碳的任务,鸡毛掸子,打;和同学吵架,不问青红皂白,不管谁对谁错,一律鸡毛掸子,打……倒是,我们偶有感冒,母亲会温存地抚摸我们的头,给我们做一碗卧着荷包蛋的拌汤。
   是母亲,让我们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人穷但不可志短、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才是做人的本质。
   可悲!母亲犹如带刺的玫瑰,被生活的棱角逼迫着长出了尖细的芒刺,以她独特的方式,开放在琐碎乏味的岁月里。
  
   感恩的向日葵
   不经历严冬的人,不知太阳的暖;没喝过黄连的人,不知蜜糖的甜。
   从旧社会过来的父母,是土改使他们分到了土地,有了裹腹的粮食,毛主席、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似海深。
   母亲,即使身在阴沟,也不忘仰望蓝天。
   尽管家境贫寒,可逢年过节,黑不拉几的屋墙上,准要张贴几张年画。而毛主席的画像,永远挂在屋子正中央。母亲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让咱们穷人翻了身,使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
   1976年毛主席逝世,母亲哭得很伤心,不停地念叨,他老人家死了,咱们怎么办?一副忧国忧民之态。也是在那一年,12岁的我,经学校选拔,母亲同意,我第一次走进县城,在瑟瑟的九月,连绵的秋雨中,参加了哀念毛主席逝世的追悼会。
   用知识改变命运,振兴门庭,成了母亲重视我们学习的动力。
   母亲常说,只要学校开着,你们就必须上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学校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全校只有两个学生,哥哥就是其中之一。
   母亲常常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赶上新社会,没有进过学堂,所以,对子女的学习倾其所能。当时,交学费是个令人发愁的事情,母亲就想办法,捡一些破布、烂鞋、废铁到供销社换钱,再把平时不舍得吃攒下的鸡蛋卖掉,凑学费。随着我们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学费更成了大问题。有一年,该卖的卖,该换的换,可学费依然有缺口,为了不让一个子女辍学,母亲想了个办法,捉了只下蛋的鸡,交到学校,顶了学费。很长时间,母亲才知道,学校是不可以用鸡顶学费的,是代课的张老师被母亲的诚心打动,替我们垫交了学费。
   当时的张老师一家是市民,吃供应,只可凭票证买到米、面、油,很少能吃到菜。在当时那个瓜菜半年粮的时代,母亲从一家人的口中节省下来一些,夏天把生产队分的豆角、茄子、黄瓜,冬天的白菜、萝卜、土豆分出一些,给张老师家送去。母亲说,人要有良心,不可忘恩负义,要不是张老师,你们不可能把学上完。
   不识字的母亲,读不了书,却非常喜欢听书。自从哥姐上学,能识文断字后,每天晚上煤油灯下听书,就成了母亲的一大享受。听书,使母亲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读书,也锻炼了我们的阅读能力。每当有人夸奖我们懂事、有礼貌、学习好时,母亲就会说,嗨!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毛主席好,新社会好。
   我们子女七个,除两个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外,其余的都考上了中专或大学。母亲教育我们,好好珍惜上学机会,好好掌握本事,不可偷懒耍滑。

共 84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母亲,天底下最神圣的称呼,然而,又不仅仅只是一个称呼,那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母爱。文章中的这个母亲,幼年大起大落,身上也穿过绸缎,脖子上戴过银锁,手上套过银镯,俨然一个王府里的格格,度过了她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八年时光。后来,母亲的母亲染上大烟,把好好的一个家抽得家徒四壁,风雨飘摇。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9岁的母亲被卖到父亲家当童养媳。当时的父亲,已没有了父亲,父亲的母亲也已改嫁。父亲靠他的奶奶和他的老舅(他奶奶的弟弟)抚养。母亲是父亲家花钱买的,而买了的东西是要用的。从小优裕,年仅9岁的母亲,个子没有灶台高,脚底垫着凳子,刷锅洗碗,出食喂猪,免不了打碎个碗,摔烂个盆,时常招至父亲和老舅的骂声,“借上债,买上怪,能吃不能做的东西”。就这样,在屈辱和穷困中长大的母亲,学会了做饭洗衣,学会了缝补浆洗,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坚强。母亲18岁那年,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下儿子的母亲,使父亲家香火得以延续,父亲的老舅再也不骂母亲了。也就是在那年,老舅病逝,父母用家里仅有的一口木头箱子将他埋葬。有了孩子的父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就此形成。父亲,在三亩薄田里刨食,母亲在家,做饭洗碗,缝缝补补,养鸡喂猪,添补家用,教育子女,不眠不休。留在作者儿时记忆里的母亲,一直是凶巴巴的。孩子们考试没有考到前三名,鸡毛掸子,打;没有完成拾柴、捡碳的任务,鸡毛掸子,打;和同学吵架,不问青红皂白,不管谁对谁错,一律鸡毛掸子,打……倒是,孩子们偶有感冒,母亲会温存地抚摸孩子的头,给孩子做一碗卧着荷包蛋的拌汤。是母亲,让孩子们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人穷但不可志短,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才是做人的本质。文章以深情的笔触,形容母亲是飘落的海棠花、不息的莆公英、带刺的玫瑰花、感恩的向日葵、盛开的木兰花、霜染的菊花和傲雪的寒梅,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母亲的一生,母亲尝尽酸甜苦辣,历尽悲欢离合,经历过人情冷暖,经受过灾难苦痛,忍辱负重,依然坚强、刚强、顽强的人生。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60507】【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60822第674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6-04 18:43:52
  母亲是天底下最值得敬爱的人,她不仅给了我们的生命,也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愿健在的母亲永远健康快乐,愿逝去的母亲天国安详。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6-05 09:34:17
  谢谢武戈老师编辑!辛苦!敬茶!
3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6-05 09:39:31
  再次感谢武戈老师的精彩加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作为母亲的子女和作为子女的母亲,感受最深!
4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8-22 00:30:24
  文章以母亲的一生为线索,选择了母亲最为感人的人生故事作为内容,把母亲的爱和精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给我们扶出了一位在苦难中坚强着的人生榜样。
语文教师
回复4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2 17:12:38
  谢谢老师的点评!
5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08-22 17:49:01
  恭喜获得绝品!祝贺!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6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6-08-22 17:50:22
  母爱是伟大的,懂得爱母亲,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伟大的。问候作者。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6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2 18:12:57
  谢老师!不会忘记发给家山的第一篇文就邂逅了您,并成为精品。鼓起了写下去的勇气。再次感谢!备茶!
7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8-22 17:51:44
  当之无愧的绝品,祝贺啦!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7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2 18:10:26
  谢谢老师的鼓励!也非常感谢老师的编辑!
8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8-22 21:11:49
  这好像是我今年编辑的第5篇绝品哩,感到好有成绩感吔!(偷笑)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8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2 23:35:37
  感谢伯乐!
回复8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2 23:37:16
  感谢伯乐!
9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6-08-23 09:48:43
  用花寓人,表现出了母亲的慈爱、坚强、勤劳,那些点点滴滴的镜头,抚慰心灵,直达人心。推荐阅读。
回复9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3 09:54:02
  谢谢绝品组老师的加评!
10 楼        文友:雅润        2016-08-24 12:53:43
  文章语言朴实,细腻,把母亲勤劳、善良,慈爱,懂得感恩等许多优秀品质,从各个方面形象地呈现。值得欣赏学习!祝贺作者,荣获江山最高荣誉。问好!
雅润
回复10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4 16:05:15
  谢谢老师!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母爱是不朽的话题。
回复10 楼        文友:绿雨如丝        2016-08-24 16:07:09
  母爱是不朽的话题。只是笔力有限,无以尽情表达。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