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千里寻根情 心系华夏梦(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千里寻根情 心系华夏梦(散文) ——----山西王家大院游记


作者:王夫敏 童生,87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8发表时间:2016-06-05 15:58:26
摘要: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都不曾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情归何处,王家大院游览归来,既为我们王姓的先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肃然起敬,同时,也为今天的四海之内的王氏子孙自豪和骄傲,牢记族训,以史为鉴,爱家兴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云闲望出轴,叶落喜归根”,寻根问祖,是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无论你浪迹于天涯海角,相信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疑问,虽然,人生仅仅只是一片无足轻重的落叶,但是,谁都想知道,自己来自那一片土地。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作为家里的唯一男儿,从小就聆听父亲讲述祖辈们的流浪生活,以及作为男儿应当谨记的族规族训,在我年纪尚小的时候,一次族人重修家谱,根据吾族老人代代相传的家训,才使我了解到自己家族的迁徙历程。
   按照族谱记载,我的老家在山西曲沃县,明朝万历年间全国的大迁移,吾族先人背井离乡,来到江苏丰县大王集,后因黄河决堤遂迁移到今天的梁王古城;自从了解到这些知识后,去“晋善晋美”的山西寻根,成了我心中蕴藏已久的心愿。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春夏之交的山西大地,正是“五月雨沐分外明,立夏敲来绿水流”的最美季节,我因公出差来到临汾,正好有两天的闲暇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样一来,我的寻根心愿,便可以实现了。
   来山西旅游,平遥是不可以错过的财富之城,有人说,去五台山祈福,来平遥古城求财。可见平遥这座小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平遥古城作为山西的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能成为当时中国的财富中心,还是中国银行的始祖,可见,晋商的聪慧与睿智,他们的经商之道,为人之道,让我这个“现代商人”学习到不少的经验,两天的平遥古城之旅,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来平遥不是求得上天赐予财富,而是寻求晋商们的为商之道,为人之道,为家为国之道。
   这次的旅行比较随意,由于不是旅游的旺季,因此,也没有提前预订酒店,真是随心所欲的行走,从平遥北门进入古城,右侧的小胡同口有三个字“随缘居”吸引了我,今天就随缘吧。随缘居是一家私人客栈,标准的山西民居四合院,正屋是山西人喜欢的大炕,主人热情好客,聊天中,听说我还有一天的时间,还有我的寻根之梦,他建议我,去王家大院,理由有三个:一、我姓王,王家大院是山西我们王姓商人中,最为成功的典范;二、王家大院有王氏族谱博物馆,在这里,有我们王姓家族的最为详细的宗族派系和历史变迁。三、王家大院是山西比较有代表姓的晋商修建的私人宅院,其建筑风格,历史价值,有山西紫禁城的美称。
   随着古城第一缕阳光的升起,我从春秋大梦中醒来,早餐来碗山西的栲栳栳面,刚吃完,还没来得及欣赏一下古城的晨景,来接我的车辆就已经在酒店门前等待了,五十元的拼车费往返,还算公道;一对老夫妻,一对小情侣,加上我共五人,直奔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山西灵县的一个山清水秀较为偏僻的小山村。相传隋朝开皇十年,隋文帝出行去太原,途径灵石县,老百姓整修汾河道路的时候,挖出一块巨石,《灵石县志》这样形容这块石头,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相传上有“大道永吉”字样,隋文帝认为这是天赐祥物,日后必显灵气,所以赐名“灵石”,这才有今天的灵石县,今天看来,就是一块陨石。
   车行一小时左右,到了静升镇,沿山路上行,在山坡前一片开阔地带,远远地就到了王家大院,大院建造在了背阴抱阳的山坡之上,窑洞样式的设计,让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大院由一座石拱桥连接分成东西两部分,分为了高家崖和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各自都有城墙和城门,无论建筑规模、还是等级,王家大院都可以称得上是北方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精致典雅的设计,显示出了“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而不贵纤巧烂漫”的民居特色,难怪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美誉。
   穿过高高的城堡(确切地说,应该像一座古城)走进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参观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员的解说还有宗祠族谱的记载,对王氏一族的历史才了略有了解,“天下王氏出太原”,王氏的始祖相传周灵王之子太子晋,没有继承王位,据说后来成仙,人称王子乔。然后衍生出很多王姓派系,元朝年间,据说一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在耕种的同时兼做豆腐,由于技高一筹加上为人忠厚诚恳,生意日渐兴隆,因此,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到了王家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店铺增多,资产雄厚,富甲一方,到了清朝康熙十二年,王家捐献24匹良马支援清政府平定吴三桂,收到康熙帝褒扬,并封赏4品官,从此借助清政府实力,生意越做越大,资本日趋雄厚,从康熙年间开始,王家受封典的二品至五品官员,就有42人之多,王家发迹后,便大兴土木,不断建造住宅,祠堂,牌坊,坟茔,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建成了如此规模的王家大院,连北京的王府都望尘莫及。
   参观王氏族谱博物馆,对自己的家族史也有了了解,我家族谱,堂号称“三槐堂”,以前不太了解,通过王姓氏族的族谱了解到了名号的来源以及我们王姓三槐堂一宗系的历史演变。
   三槐堂王氏由太原王氏演变而来,为王氏家族最大一枝,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文字记载,王祜(亦名王佑),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乃派王祜去查节度使谋叛之事,事成后并以宰相之位相许。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直谏皇帝不要因猜疑乱杀无辜。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
   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后王祜为三槐王氏始祖。
   找到了根也寻到了祖,王家大院之行让我受益匪浅,王家的兴衰史,与华夏民族的历时兴衰是有关联的,中华姓氏文化绵延至今已有5000余年,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是华夏文明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王家大院的参观旅游和寻根问祖,作为一个王氏家族的后人,更应该谨遵祖训,明鉴历史。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先辈们的族训,让后世的王姓家人铭记在心,如今,王姓子孙早已遍及世界各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王氏子孙,来此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后人这样评价王家大院,说它是:中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是中国晋派建筑的一个标本,是中国封建礼制文化的实践者和逾越者,还是是中国耕读文化和官商文化的结合体。
   “黄山归来不看岳,王家归来不看院”,如今的王家大院,展现给我们后人的不仅仅是它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辉煌的建筑艺术,更为关键的是,它通过王氏一族的发展兴衰,展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变迁,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移,多少人背井离乡,四处漂泊,那份寻根的梦,从未消失,那份问祖的情,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依然梦萦袅袅。
   “每一个家族历史都是一段创业史,一首对先祖的赞美诗,一篇对后辈的诫勉词”,炎黄是我们的祖,华夏是我们的根,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都不曾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情归何处,王家大院游览归来,既为我们王姓的先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肃然起敬,同时,也为今天的四海之内的王氏子孙自豪和骄傲,牢记族训,以史为鉴,爱家兴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共 32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华夏梦,即中国梦。我们中华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中国的姓氏足以见证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本文以追踪王姓家族的始祖这种愿望开始,写了山西王家大院的历史文化和王氏家族的兴衰,用历史传说和历史史实来说明王氏家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在解释“三槐堂”的过程中,更体现出王姓这个家族是我国诸多姓氏族中有着光荣传统的家族。作者在最后把寻根问祖进一步升华,不拘泥于中国晋派的族史和晋派的建筑风格及其创业史,上升到远在海外的中华子孙都要爱国爱家,为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推荐阅读。编辑:苏庸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苏庸平        2016-06-05 16:05:03
  追踪自己家族的历史,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有意义。
   文章在行文中有些句子和词语不够精炼,在编辑时已经做了修正。另外你可能还不掌握电脑使用标点符号的操作,例如省略号,你都是打了六个逗号,正确的应该是按住shift这个键子,同时按一下键盘上面的6就可以完成了。文中其他地方标点符号不准确的都一一做了更正。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1 楼        文友:王夫敏        2016-06-05 19:36:26
  谢谢苏老师指正修改
2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06-06 09:39:28
  正是: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是一段创业史,一首对祖先的赞美诗篇,一篇对后辈的诫勉词!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2 楼        文友:王夫敏        2016-06-06 17:07:19
  向泥儿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