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一村三社

编辑推荐 一村三社 ——渐行渐远的故土


作者:石梁松 白丁,98.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91发表时间:2016-06-11 20:57:50
摘要:记住乡愁,记住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村三社虽小,应该记住的风土人情典故太多太多。


  
   我要说的一村三社在四川省南江县和平乡,从1958年办食堂到土地下户的二十来年称为和平公社一大队三生产队,经国家地名普查核实后更名为和平乡和平村板栗社。不过乡亲们觉得“一村三社”既好背记又便于书写,认同度最高,寄快递包裹还是喜欢用一村三社这几字,直到现在都是。
   一村三社虽然没有沟对面拥有灯阁寨的一村二社名气大,也没有一村一社占地利坐拥和平乡街道而得人和。却在一村三个社中幅员最为辽阔,从乌滩沟一直爬坡顺梁地拖到可以远眺正直镇街道的鹰地嘴(一说阴地嘴,无考究)。乌滩沟是一个放牛都啃不了半天草的小沟,在走阴的人(巫师)嘴里硬说成是什么县衙所在地,扯蛋!倒是板硚河(谷歌地图标注)过去开黑店杀人买人肉包子我还信,板硚河的板桥是用六块巨石拼搭起来的,两块为桥墩,四块铺面,拼出了高过五米,长超十米的石板桥。虽然不一定现在的每一个一村三社人都能记起它,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板硚河的名气绝对十里八乡都晓得。那时乌滩沟还没有通公路,从正直到东凡或者上旺苍的人都过板硚河,避开了要涉水清花江对岸的草石岭,或者翻风箱门垭豁穿孙家沟。这里的路相对平顺且沿途人户较多,过往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人在这里开起了店子,到后来竟然杀人买过人肉包子,骨头就遗弃在离板桥三四百米远的一个岩壳里面,文娃子对我说他小时候还亲眼看见过。
  
   二
  
   后来公路越修越多,板硚河慢慢地冷清了,倒是莲花洞湾里热闹了起来。莲花洞其实不是什么洞,就是造山运动或者岩崩后形成的一个岩壳而已。这岩壳有二十来米长,顶部正中裂缝里淌出股不随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水,经年不断地滴在靠近后壁的地上,水里的矿物质慢慢地积累成一堆白色的石乳,这可能就是莲花洞的来历。“破四旧,立四新”运动过后,信佛的乡亲用青石条砌成了一条九九八十一步上岩壳的石阶,塑了二三十尊佛像,观音菩萨坐在莲盘上手持莲花宝瓶仪态祥和地接受信徒的朝拜。公路修通以后,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四面八方的信徒或者骑着摩托车,或者开着轿车来这里做些朝拜活动——有人在观音菩萨面前虔诚地上香;有人来给送子娘娘供奉桅杆;也有人在牛王菩萨面前宰杀大红鸡公还愿。完毕后又原路返回了。这些人不知道离莲花洞很近的地方还有曾经闹过鬼故事的黑岩壳和田贡爷在长蛇戏龟处修了一口堰塘,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人是清楚的,曾经还揣摩莲花洞那股水就来自这口堰塘。
  
   三
  
   田贡爷和李大人是一村三社有史以来,至少是口口相传中最神气的两个人。当然现在一村三社也有一位博士后,不过他一直在西南交通大学里做教授,做导师。他的学术研究很多就很少回老家来了,乡里乡亲搜集到他的故事几乎为零。只有像田贡爷这样的人实实在在于家门口修堰塘,就算大家不晓得他具体生活在哪个朝代,贡爷究竟做什么官职。每到放水栽秧人们都会想起最初在这里选址修堰塘是他,虽然几经翻修后堰塘埂子上己经浇筑上了混凝土格子,但贡爷选址点一直没有变。
   贡爷修堰塘的初衷早己无法考究了,一说是为了培补祖上的坟园。他家的坟园就在堰塘后面,左青龙,右白虎,山脉清晰。一棵要三四人合抱的香樟树离地丈八开外分成五杈状似一把大伞罩住坟园。这口堰塘出现后整个坟园风生水起,山合水缠,确实是一块好地。堰塘左岸学堂梁也是和贡爷有关,有人说是贡爷曾经读书的学堂在这里,有人说贡爷曾经办学堂在这里。我更赞同后一种说法,可能是贡爷发达了在这里修过学堂。联想到贡爷修堰塘可以放水插秧,贡爷是不是再修一学堂正好契合“耕读传家”的祖训呢?贡爷的思维不是我这样一个村夫能猜到的,只能想想。
   堰塘右岸,也就是莲花洞上面的山头叫石佛寺。石佛寺大约在清末民初时被一把大火彻底摧毁了,只剩下还未风化掉的石墙和散落在松树脚下蕨苗丛里的一些瓦砾。山头被当作自留山地划给了住在山下那户人家,很少有人上这山头。我家的自留山比这里逊色不少,我们两家是亲戚关系,小时候就经常上去寻柴砍。蕨苗我看不上眼,把它拔开后砍松树下的灌木,我们管叫杂柴。如果主人砍过松树以后,留下的树疙瘩我也会挖走放到冬天烤火取暖,火劲特别好。有一次我挖树疙瘩的时候竟然挖出来了一把火钳,这火钳也和家里使用的火钳别无二致,只是锈蚀的有的部位明显细小了不少,不过两根火钳铁棍还能细微的活动。主人看见火钳的时候,说这可能是以前寺里和尚熬粥或者烤火的时候熶火用过。由于石佛寺烧毁的太严重了,我当时也是只想砍到树疙瘩,根本没有想到通过这火钳或许可以展开石佛寺的考古,没有分析过那地方究竟是斋房还是和尚烤火的火房。说不定当年烧起石佛寺的那把熊熊烈火就是这把火钳夹柴引燃的,属纯猜测!
   真正能够确定的关于石佛寺山头的官方数据是:海拨超过800米!不要忽略这个数据,这是县测绘队用精密仪器测出来的。依据这个数字,一村三社的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5年为止,头胎生的是姑娘的四年过后可以申请生育二胎,这政策就是计划生育中的高山居民照顾政策。从2015年国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后,海拨原点的青岛都进入到生育二胎时代了,石佛寺之于一村三社的作用秒减顿无了。只有我这个恋旧的人在春节后又去了一趟这里,站在石佛寺曾经的后院位置,山脚下的板栗山、南山坪,远至鲜家坪、苏家坪的层层梯田一览无余。几条通村公路串连着散落在田坝里的青瓦房,阡陌人户、禾绿树葱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这只是晴天的景致。秋天或者是夏天雨后初晴,又会是大雾漫过孟家山,山脚下白茫茫的一片。和平小学上下课的电铃声,田野里牛嘶声、鸡叫声、犬吠声透过雾幔传来。雾散后放眼望去首先能看见赵巧学鸡叫而坏了师傅鲁班开山凿河的鸡鸣垭,奇石生成的十二抬的钟山观(guán)。再是双桂、九顶乡一直到旺苍县三江甚至是水磨乡境内的群山秀岭,层层叠叠,逶迤而来,止于清花江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中的感概油燃而生。这清花江太留恋和平场这地方了,从发源地到白石滩近百公里虽然流出了很多的滩,也转过了很多的弯,但最大的两个弯都位于和平乡境内(百度地图和谷歌地图均可查到)。一处在三花溪,一处在街头对面的吊儿嘴。两个弯中间被混凝土大坝拦腰斩断,和平水电站发电用的水就积蓄在这里,水面上是连接湖北恩施和四川广元的G5012高速公路的和平大桥。只有站在石佛寺这个地方看得最清楚——高峡出平湖,一桥架南北。遗憾的是石佛寺这块风景别致的地方至今还没有入各级政府的规划,只有落在灯阁寨的夕阳会醉熏熏地看上一眼,然后钻到晚霞铺就的红锦被里悠然而眠。
  
   四
  
   从石佛寺向北,东连瓦厂梁,西至石梁边,南抵鹰地嘴,是一片山顶台地,名曰李家梁。十多户人家居住在这里,以李姓为众。当年李大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最后在京城为官(无考,仅为村民传说)。这里地貌风蚀严重,黄壤、红壤、棕壤错综分布,又以俗称的“基干土”最为广布。前几年被一个外地老板相中,他说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看完后就干。请来挖掘机修路、挖塘、开荒,一年不到竟然种上了几百亩猕猴桃。2015年有一些树苗己经试花,老板乐呵呵地对我说:再等三年再建农家乐,把巴中、南江还有旺苍城里的人吸引来。住农家乐,吃农家菜,摘新鲜猕猴桃。不上班的老人夏天可以来避暑,就凭这梁上的国林也够耍几天。这话我信,李家梁是有这个条件,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已。猕猴桃老板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我就给他讲起了李家梁的沟壑,有荞地沟、白杨沟、减速沟、石桥沟、纸厂沟、耳场沟、四个田沟、六角田沟……太多太多了。也有以湾命名的,如铁耙湾、青麂子湾、花碑湾、岩壳湾等等。岩壳湾是以大岩壳起名的,这岩壳有一两百平方米,以前曾住过人家的,岩壳口至今保留着那个时候筑的土坯墙,墙上的孔洞现在还可以用来拴牛。墙前摆放着一副石凿的大磨,只是磨杆腐烂后再无人添上去了,站在这里是可以想起主人当年赶牛磨粉的情景。年代有些久远以后,这石头也成了无人过问的文物。牛拴在这里也就只能扯吃当年栽下的那丛越长越多的巴蕉叶,至于拉磨懂都不懂!
  
   五
  
   其实一村三社的主体在孙家沟(地图标注和居民称谓均是),另一种说法叫深家沟。不管怎么称呼,这沟确实很深,从邻近和平街道的水磨河(水磨河的水磨修建正东公路时己毁)进沟,至正直镇柳树村的风箱门垭壑,或者花碑湾,得行走一个多钟头。正东公路没有修建前,这条沟是菩船、双流甚至雪山人去长赤、东凡的一条近道。那时人们沿沟内那条无名小溪下山或者上山或进或出,来来往往。说起来也奇怪,这无名的小溪却有几处有名字的地方,如峡峡滩、响塘子、牛王菩萨河、窑河、夹板田河、官桥田沟等。这些名字有的由地形而来,如峡峡滩和响塘子;有的和地形无关,如牛王菩萨河与官桥田河。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河床变化急剧地方,尤其是夹板田河和窑河、响塘子三处。夹板田河河床比较宽,但水流较小,平时只能听到菖蒲丛下潺潺的水流声音。夏天雨后山洪到来的时候,这里水花四溅,瀑布声震耳发馈,而且是三叠瀑。窑河和响塘子位于夹板田下面,水枯时也有一股碗口粗的线瀑出现,这两处都是上面河床突出,上下高差十多米,河水凌空而下的,夏天雨后瀑布吼声如雷。我那时上学的路就走这里,感受过它的冬之柔、春之秀、夏之狂、秋之幽。沟里建了三条公路后。这些地方再也无人走过,想必已是树木荫郁,荆棘满途了吧。
   南北走向的孙家沟东西两侧的山势较陡,除了几处有人居住和耕种的台地外,几乎是壁峭坡陡的林地。己被树木遮掩的蛮洞子和古石寨又证实了孙家沟一直有人居住。蛮洞子是先前人们在整块石头或石壁上硬凿出来的,三五平方米,略高过人头。至于是什么年代开凿,用什么工具凿成,凿洞子有何用途,差不多算谜了。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是古人为了避什么瘟疫,又说是躲什么毒虫而凿的。一直找不到一个稍微令人信服的说法。以此可猜测应该是“湖广填四川”以前凿成的。因为孙家沟的居民都是“湖广填四川”人的后裔,那之后的事件代代相传还能够说清楚道明白的。
   古石寨保存完好的现在还有两处,一处是位于菜子沟半山中,山门用巨石堆砌的很高,寨内可容下二三十人,通寨的路极为险要,有一段需要脚手并用的爬上去,名曰“手爬岩”。当时选择这个地方可能是为了借地势之利,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斗效果。另一处在学校湾的洞子岩,利用上下距平地都有一二十米高的长岩壳建成的。这岩壳引水非常方便,如果储存足够的粮食和柴禾,十来人是可以在里面生活很久的。修建时主人就认定这是一处绝佳之地,所以十分自信地在石垒的寨门上题写下了“固我墙坚我壁我无所惧;逞尔矛逞尔戈尔奈我何”的对联。这行书字体绝非出自草蔻之手,至今仍清新可读。因为上去的路大陡了,甚至是无路可走,知道的人很少,记下这对联的人更少了。
  
   六
  
   说了这么多,不妨再概略地多道几句。一村三社从水磨河到石梁边海拨高差在四百米左右。从下向上依次有板栗山、孙家沟、田家湾三个地理单元,板栗山梯田层层,垒出了一幅田园风光。孙家沟的特点是沟内套沟,沟沟相连,林木葱密,遮天蔽日,虫鸣鸟啼声中显得特别的幽。站在田家湾两边山头可俯瞰和平盆地全部。
   从石梁边东至王家寨,西连马鞍寨(有一棵极似黄山迎客松的古松树),南经转转梁至正直镇空山庙(鸟瞰正直街道极佳地点),是一片地跨五个行政村的山顶平地,适合观光农业发展,开发乡村旅游业,开展攀岩运动的地方。一村三社交通方便,从山脚到山顶有三条公路,三条公路先后七次,历时二十年建成,且环形相通。实现了有住户就有公路相通,这在山区实属不易了。以上提到的地名距公路不超过五百米,甚至就在公路旁边。是一处远离城市建筑物森林,回归大自然原始森林不二选择。峡谷、森林、瀑布、云雾、朝霞、夕阳等自然风光和气象景观相映成辉。以后政府部门能因势利导地予以开发,完全可以把这块遗落在恩广高速公路旁边的璞玉雕琢成一颗明珠。
  
   七
  
   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一村三社人,一直在外务工飘荡。故土己远,乡愁平添。用以上的文字来寄托心中的乡愁,用心中的乡愁来推介故乡。期待所有朋友到一村三社去,老家的话这样说——看您哪天都可以过来耍哈。

共 48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一篇详细的小小地方志,因为,文章是以一个社作为描写对象,这是中国农村的最小区域组织了。作者在文章中,具体介绍了三社名称的演变过程,介绍了它的地理地形特点、面积,然后重点介绍了三社的有名地点——板硚河、莲花洞、工业修建的堰塘、石佛寺、李家梁、孙家沟等。通过具体地点地形的描写和传说故事的叙述,写出了三社的美,写出了作者自豪的家乡情感。【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6-11 23:41:40
  文章不是以一个乡作为写作的对象,而是以作者的老家“三社”作为描写对象,不仅写出了作者对老家故事的清楚记忆,而且更为深刻地写出了作者的故土之情。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