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晓荷】细微之处见真情(赏析)

编辑推荐 【晓荷】细微之处见真情(赏析) ————读李临雅的散文集《流痕》


作者:余懋勋 童生,56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17发表时间:2016-06-13 12:14:03
摘要:四川作家协会会员李临雅除了纪实文学《海外归来的龙门阵》外,还著有散文集《流痕》。这本散文集选入了她20年来所写的70篇散文。这些文章多属实见实录,不虚情,不雕琢,原汁原味。无论是写人、记事、谈感受还是游记,那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细节,真挚的感情,都给人以亲切、新鲜、温馨的感受。


   李临雅是一位勤于笔耕的文学爱好者。她把文学当作一种崇高追求,一种真诚的倾诉。除了纪实文学《海外归来的龙门阵》,她还著有散文集《流痕》。这本装帧精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16万字的散文集,选编了她20年来所写的70篇散文,分为“游”、“感”、“人”、“事”、“忆”、“言”、“俄罗斯之行”和“成都地震的日子”8辑而成。这些文章多属实见实录,不虚情,不雕琢,原汁原味。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写人、记事、谈感受还是游记,那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细节,真挚的感情,都会给读者以亲切、新鲜、温馨的感受。在作者的游记散文中,《石经寺的树和花》引领读者不断追问,“到底是花草树木在佛门圣地的熏染下有了灵气,还是佛透过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在显灵?”《松茸之夜》描写了四川阿坝藏区小金县交易松茸的夜市盛况,回顾了这个“汉藏走廊”悠久的革命历史。《山村行》书写了青城山农家乐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现代人的矛盾心情,在乡下时向往城市的喧哗,久居闹市又怀念乡村的宁静。向往现代化,追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却又留恋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怀念远古的纯朴。李临雅是川籍晋人。但是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却是在康定度过的。对她来说,康定是和“老家”同等重要的地方。在阔别40年后回到这里,当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在《康定寻梦》中感慨万千,抒发了一个康定人的豪情。成都北湖上的《天鹅之舞》,“展示着一种不能用语言描述的自然态的美。”虽然是在几场秋雨之后去的新都桂湖,作者仍然能以一个文人的特有嗅觉,感受的桂湖特有的芳香,于是有了《秋醉桂湖》。散文《又见重庆》记录了作者前后两次到重庆见证20年山城巨变的情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作者的心思是细密的,感情是丰富的。通过她的观察和思考,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在她的笔下成为一篇耐读的散文。在带着寒意的夜晚,她听到工人们在工地上唱歌或者吼歌,就会善解人意地猜测他们是否思乡了?是否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是否怀着对未来的期盼?(《深夜里的歌》)“清明节到磨盘山扫墓,扫完了自家的墓,又去看别人家的墓,去读那些形形色色的碑文。”她可以从不同的碑文中读出不同的故事。(《浏览墓碑》)两种不同的喇叭花,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雍容,一个清纯,各有各的韵致,她由此会想到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小小的喇叭花的绝唱,显示着一种凄美和坚强。”(《喇叭花的绝唱》)“有一天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看见前面的一个人抬起右腿,从后面跨过车身上车。”而自己是要滑行一下,从前面上车。“在过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亮起来的时候,除了我是双脚站在地上,扶着车规规矩矩地站着,其他人都是屁股仍然坐在座垫上,一只脚踩在地上,另一只脚放在脚踏板上,只等绿灯一亮,那只放在脚踏板的脚一使劲,车就往前走了。这就是所谓的‘硬上’。”从人们上下自行车这个小小的、微乎其微的细节,也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变化吧。(《细节》)作者住在郊区,出门不远就能看到乡村景色。她当过知青,种过庄稼。有一天她站在麦地上,看到联合收割机在地里来回转圈,代替过去那种辛苦又繁琐的人工劳动,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整个收麦过程。她就像圆了多年前的一个梦。(《田园风光》)“观赏老年舞蹈比赛,看到那些极其投入和认真地舞蹈着的女性,感受蔓延而生。”她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对生命质量、生活情趣的追求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观舞随感》)而对一些老年人记忆力日益减退的现实,她奉劝人们坚持学习,勤动脑筋,把清醒进行到底。(《飞向虚无缥缈间》)一场不期而遇的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的四位青年才俊,四种乐器,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的四重奏,让她在音符的流淌中静静地享受,用心体验超越民族、地域、国家的音乐(《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在写人的散文中,李临雅很注意细节。“母亲是山西人,她的脚是那种小时候缠过后来又放了的‘解放脚’。当初放开时,除了大脚指,其余的指头都伸不直,弯在脚底下,没有什么鞋能像样地穿着。”“我继续满世界在寻找,最后终于买到一双大小正好的合成革凉皮鞋。母亲穿上后在屋子里走了好几个来回,说了好多遍:‘行,可以’。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穿过凉鞋,一下拥有了两双,她表现出一种小孩子般的高兴。”这一细微的情节,使我读出了作者爱老敬老的一片孝心,也仿佛看到了作者对旧社会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母亲的脚》)。冯和刘当年同在成都七中读书。有一年暑假,刘约冯到她家去玩儿。她家住在天回镇。两人说好了时间,刘说到时候火车站接冯。尽管那一天下着瓢泼大雨,她们都如约相见。40多年过去了,冯从宜宾回成都参加同学会时,两人见面都还记得当年那个雨天,都为对方的真诚而感动(《雨天的约会》)。肖大爷每天除了看守大门、打扫院子、照看自行车这些分内工作外,还要忙里偷闲地翻捡院子里的人丢弃的垃圾,把能卖的废品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等人来收购。他的儿子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来自农村的儿媳妇离家出走不知去向。照看孙子成金的任务落到了肖大爷身上。作者“对比那些正常家庭里受到百般呵护精心照料的孩子,看到报刊、书籍上大量的关于‘早期教育’的文字,觉得小成金就像活在另一个世界(《成金》)。有一位诗人,“光看他的外貌,是不可能把他和‘诗人’这个头衔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他的名字出现在文学刊物《青年作家》上却是一个事实。阅读散文《想起一位诗人》,读者一定会联想到“不可以貌取人”(《想起一位诗人》)。在《忧郁的面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个亲历者对“文革”的反思。院子里有一个90多岁的老太太,背驼得很厉害,整个都变了形。“她单独住着一套房子,女儿每隔一天来看看她。”每天上午9点钟过后,她就会开门,颤颤巍巍地从家门口挪到单元门洞里的一把椅子跟前,那是她的家人给她放在那里的。她小心翼翼地抓住这把有轮子的转椅,推着它慢慢地往外走,到了大门外面,把椅子靠着门旁的墙,然后坐上去,开始‘望街’。”一两个小时后,又推着她的椅子回家。没有人听过她开口说话,没有人知道她的经历,更没有人知道她活到这个年龄对生活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感悟。读到这篇文章,你一定会受到启示,一定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渴望幸福的生活(《望街》)。
   在记事的散文中,作者描写了当年成都“红庙子”股市。“不管股市再多么兴旺,也不是人人都会去炒股的,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多少了解一点也未尝不可。”这不仅是她的体会,也还是一部分人的感受(《到“红庙子”看热闹》)。朱先生退休后,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家里的专职炊事员。为了吃得安全,“他得自己蒸馒头、包包子、泡盐蛋、卤肉、腌鱼、酿葡萄酒、做豆腐乳......在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无奈地重复着报纸上的话‘我们明天还能吃什么?’”他为此很烦恼(《朱先生的烦恼》)。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当她家里来了一个远客,骗走了钱财时,她却忧虑的是来客“是自己亲友的孩子,就走上了这么条路,再发展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呢?”(《老家来客》)。骑车去买打印机的墨盒,却被后面飞奔而来的电动车撞倒在地。望着那辆三轮车越走越远,她欲哭无泪。当警察抓住肇事者时,她心存感激。买来的新墨盒打印时不出墨,商家和供货商互相推诿不解决,她只有自认倒霉。这样的烦心事也许其他人也会遇上(《倒霉的墨盒》)。红灯亮了,身旁的小男孩稳稳地扶着自行车站着,安心地等待绿灯再亮起来,自己就放弃了冲红灯的念头。而且,从那天以后,她再也没有冲过红灯,不管有没有人维持秩序(《红灯亮了》)。在菜市场外街上买皮蛋上了当,她也会写散文告诉读者今后要注意(《上当故事》)。公共汽车上不文明的对话也引起了她对社会风气的思考(《让座对话》)。1963年她在康定西大街小学读六年级时,老师把她的关于学雷锋活动的作文推荐到《甘孜报》上发表,她收到了这辈子的第一笔稿费。当她在墙上的报栏看到自己的那篇作文时,站在那里久久不愿意离开。散文中把一个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真实(《怀念那篇作文》)。她曾经居住在玉泉街。她对这条街的历史和街上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读她的散文,可以读到那些在“文革”中发生的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故事,必然引起读者的思考(《玉泉街轶事》)。五颜六色的各种牌子的纸烟盒,曾经是小孩子们玩耍的东西,她却用来抄录一些名人名言或小说中自己喜爱的段落。1978年恢复高考后,她把政治术语、历史事件的年代、名词解释、数学定理等等一条一条地写在烟盒纸上用来复习,对她考上大学起了很大的作用(《纸烟盒》)。作者从小就爱看革命书籍,接受正面教育,有理想有追求。当她成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把自己和一个心目中英雄的名字,编织成一个故事,一个革命浪漫主义的梦,滋润着自己年轻的心灵”,直到40年后又上网去重读这位英雄“古永铄”烈士的事迹和有关作品,并在网上给英雄献花。散文选取这样的主题,传递正能量,必将给读者带来正面影响(《和一个名字的初恋》)。作者的公公和婆婆都是老知识分子,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去世后让儿女们把他们的骨灰放在一起,撒在长江里,为丧事从简树社会新风做出了榜样(《又到清明扫墓时》)。回首人生路,作者亲历了“文革”、上山下乡、结婚、生子、读书后,年过半百,懂得了宽容、豁达、与人为善,都不只是美德,也是修养(《人生半百》)。从商家对情人节的炒作,她联想到自己所拥有的经历风雨历久弥新的感情(《从情人节说起......》)。在跟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交流时,她为这里有那么多文学青年而感到高兴,并鼓励他们“钟爱文学,塑造真善美的灵魂。”当然,“这也是对自己的提醒”(《面对文学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作者家里兄弟姐妹五个,按当时的政策,一家有几个子女的,可以有一个留在城里,所以,除了患有弱视的小妹妹之外,其他几个都陆陆续续当了知青。40年后回首这段往事,她清醒地认识到知青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知青这段经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拐点。作者的家庭仅仅是社会上无数个家庭的缩影。“如果没有文革,没有上山下乡运动,我们这一代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样子。这是所有当过知青的人的共同感慨。”
   作者的“俄罗斯之行”准确地说应该是“苏联之行”。因为她去的时候“苏联”还没有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方表示愿意与四川省合作在多拉尔地区的车里雅宾斯克修建一座植物榨油厂。1990年4月,当时在《四川建筑报》社工作的李临雅,因为学过俄语,被四川华西总公司安排参加了学习班,并参加榨油厂考察组去了苏联,在那里呆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在李临雅对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的描写中,俄罗斯人别力金给读者留下了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象。别力金是在中国出生的,30多岁才和家人回到了俄罗斯。他曾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在中国铁路部门工作。他家里一直保存着在中国时的照片,保存着中国的钱币、邮票、明信片、报纸、地图、各种书籍,保存着他在中长铁路工作时和中国同事的合影。考察组住在“孔雀石宾馆”的时候,已是满头银发的他敲开翻译的房门,手里像捧鲜花一样捧着一把韭菜,专程来看望中国同志,想请大家尝尝他自己种的蔬菜。浓浓的中国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的描写,再现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显然也表达了一个中国人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期盼。
   在李临雅众多的散文作品中,那篇《成都地震的日子》记录了从2008年5月12日到6月12日共32天有关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反映、段子和传说,给读者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作者虽然没有亲临第一线去参加抗震救灾,但是她跟亿万普通百姓一样,天天关注灾区情况,时时心系灾区同胞。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的良心所在,看到一个作家高度的同情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作者在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意趣。无论是抒情咏物,或者讲述人物命运的悲欢,再或者是针砭时弊,散文中始终透露出那种“真实”、“微小”和“细腻”的写作风格。散文是应该随着精神的丰富和物质的进步而有所变化的。因此,它会有更多的样式和发展空间,底蕴还可以深耕,文章还可以添彩。作为一名站在散文里的观察者、思考者和记叙者,李临雅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她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字编辑工作,长期坚持写作,这是她继续追求文学梦想的有利条件。我相信,只要她继续用一双善感的眼睛注视着周遭的一切,就一定会写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散文来与我们分享。我们期盼着。
  

共 503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本文表达了自己对喜欢的作家的发自内心的赞美,李临雅除了写纪实文学,还有散文,这些散文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游记,都注意刻画细节,以真挚的感情打动读者。作家应该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与文学创作中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做个有情怀的人。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细微之处见真情》,分析散文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细致入微的人,真实的表达了自己对作家的喜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榜样。就会激励我们向那一个优秀的方向前进。作者通过分享几篇自己对喜欢作家的感受,给我们读者心灵的震撼,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十分称赞。感谢老师赐稿晓荷,期待您的下次精彩作品!【编辑:小小的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小的船        2016-06-13 12:14:46
  祝老师佳作连连,遥祝问安!
2 楼        文友:余懋勋        2016-06-13 13:49:58
  谢谢小小的船对小文的编按和鼓励!问好!
3 楼        文友:杨传球        2016-06-13 15:25:01
  文笔流畅,点评得当,是一篇很好的评论文章,挺!
回复3 楼        文友:余懋勋        2016-06-13 15:27:21
  谢谢杨老师鼓励!问好!
4 楼        文友:白甫        2016-06-13 22:17:0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
碎银得几两,多少会艰难
回复4 楼        文友:余懋勋        2016-06-14 07:29:36
  向白甫老师问好!
5 楼        文友:双头狼        2016-06-14 07:56:22
  赏析准确到位,精辟、独到、精彩!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文学价值!好作品,特别倾情推荐阅读欣赏!跟偶像老师敬茶问安!祝福祝好!!!
回复5 楼        文友:余懋勋        2016-06-14 14:37:28
  谢谢双头狼老师鼓励!问好!
6 楼        文友:叶华君        2016-06-15 11:45:20
  拜读家乡老师佳作,敬茶问好老师!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6 楼        文友:余懋勋        2016-06-15 13:51:18
  谢谢叶华君老师关注!问好!
7 楼        文友:李临雅        2016-06-16 09:35:44
  谢谢余老师对我的《留痕》的细致入微的评论。特别是指出了我应该努力的方面。我一定继续努力。
回复7 楼        文友:余懋勋        2016-06-16 10:51:24
  李老师的散文集《流痕》写得很不错,我身边的人读了读说好!学习了!向李老师问好!祝李老师在写作在道路上走得更远!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