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悲壮的历史画卷 精巧的形象塑造

编辑推荐 悲壮的历史画卷 精巧的形象塑造 ————浅谈《三国演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作者:清风徐来 秀才,229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8发表时间:2016-06-15 13:40:46

【摘要】本文从小说的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语言描写等四个方面,紧扣小说内容,深入分析,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全面深刻分析了《三国演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历史画卷形象塑造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作者以极尽铺排的手法,丰富的历史事实,艺术家敏锐的目光,大胆的想象及虚构的技巧,创作出惊世之作,《三国演义》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成为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璀璨明珠。我现在此对其创作的艺术特色做些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一、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悲壮的历史画卷。《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为我们展示了悲壮的历史画卷。小说情节跨度时间之长,规模结构之宏大,实属罕见。正如日本著名评论家吉川英治所说的:“《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
   《三国演义》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矛盾,作者采取了叙述模式并非严格统一,其大致有两种叙事方式:即类似于史传文本(受历史事实影响部分)的叙事和类似于话本文本(受民间艺术影响部分)的叙事,相对应的主要手法分别第一人称全知叙事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叙事时间上大致是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的连贯叙述;叙事结构上也基本按照情节展开,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陈平原所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在平叙的同时,作者突出了详略的巧妙处理,使得小说重点突出,人物主次分明。比如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二、运用蒙太奇的手法,使松散离奇的故事成为衔接紧密有机的整体。《三国演义》的时间叙事是散点或弥散的,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而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散点或弥散的时间叙事围绕着三国发展到鼎立的线索串联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有机整体。因此,存在着时间与故事、故事与人物、人物与时间的多重复杂组合的现象。蒙太奇这种操纵时空的能力,使罗贯中能根据他对生活的分析,撷取他认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的,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乃至最能抒述艺术家自己感受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经过分解与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启迪力的部分,摒弃省略大量无关轻重的琐屑,去芜存菁地提炼生活,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与断裂的时间叙事相对应,《三国演义》表现的历史空间和地理地域相当广袤而丰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产生、发展、渐变、突转、结局,为小说展开多幅富于审美惊异和快感的故事场景。历史地域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提供给小说书写者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整个小说的空间结构逻辑秩序而显得宏大而有气势,主次、前后、轻重、衬映、深浅等富有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统一性、有机性在小说里获得精妙的体现。
   三、精巧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小说吸引读者强有力的引擎。著名评论家袁阔成指出:“《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这部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其中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其他人物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罗贯中在塑造这些形象时,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个方面,加以夸大,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个性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我与鲁迅先生痛感,《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非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而是在基本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了全面和多方位的刻画。尤其在曹操、关羽、周瑜、刘备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或二者兼而有之,从而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描写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三国演义》又一特色,除了夸张外貌描写外,还大量运用直接心理描写,经常使用悬念(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以造成一种神秘和传奇色彩,同时还演绎出许多虚构夸张情节,汲取了民间的大量传说,使小说情节更曲折,故事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时,引入了三国时代人物的许多诗文,如孔明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曹操《短歌行》、曹植的《铜雀台赋》等;大量采用魏晋笔记小说中材料等穿插文中。这样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作为佐证或者说明观点,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文章篇章布局的展开,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正如著名武侠小说巨匠金庸评价的:“《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被组织成—座无尽的画廊,在这座无穷尽的画廊中,交错出现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董卓或曹操、刘备或刘表、孙权或周瑜、孔明或徐庶、关羽或张飞……,千姿百态、千奇百怪、感情洋溢,光芒四射;时而使读者欢欣、时而使读者悲痛、时而使读者同情、时而使读者愤慨、时而使读者颠三倒四、惶惑迷离,我们不能不情不自禁地为《三国演义》振臂高呼,拍案叫绝。
   四、生动传神、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成为普通百姓深爱的读物。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庸愚子﹙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称赞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不像正史那样“理微义奥”,“不通乎众人”,又不像《三国志平话》之类讲史那样“言辞鄙谬,又失之於野”,而是雅俗共赏,“人人得而知之”。这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历来为人称道。
   小说中有许多骂语又并非性格使然,而是从策略上着眼的,骂语成为了一种攻心术,达到了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效果,并进而促使情节合理发展。如周瑜与孔明在赤壁大战后的用计博弈中先输了一阵,为夺回荆州设下了一出美人计,却被孔明将计就计破解了,孔明让军士们送与周瑜的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便是一种含蓄的骂语,是对周瑜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强烈讥讽。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三国演义》中的作用非同寻常,不仅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义的品格,而且展示了谋略、表达了对失信违义者的态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描写手段,具有寻味不尽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巨制,经过历代文人的修改润色,使它成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的作品,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三国演义》创作的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将会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爱森斯坦,1922年,《左翼艺术战线》杂志《杂耍蒙太奇》
   3、《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56〕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5、王扶林:尊重原著,谨慎发挥.2008-07-07
   6、李秀平《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年9期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8、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1992,246-273页)
  

共 43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都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它作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对我国的古代文学,甚至是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拥有卓越的贡献与影响。本篇赏析文字,作者运用细腻的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在充分彰显它的优美的艺术性及卓越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给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上作了理论上的指导,使人们能够进一步地欣赏到原作的创作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功底。本篇层次分明,论点明确。推荐读者朋友品读。【编辑:桐疏枝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6-06-15 14:10:51
  欣赏富有创作指导效应的优美文字,问候,欢迎朋友继续赐稿江山作品赏析栏目。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