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一蓑烟雨

精品 一蓑烟雨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8发表时间:2016-06-19 22:21:39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烟雨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么的风流与洒脱,何等的沉稳与豪迈!北宋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定风波》,读来令人充满自信,深感有“一发千钧”之力,一语发而力千钧。记得早年读这首词,喜爱有加,所以,至今我还能够背出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该词的词牌“定风波”三字,本应为“平定变乱”之意。根据相关材料记载,“定风波”曾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在敦煌曲词里,就有“谁人敢去定风波?”一句。后来,它被用作词牌,始见于五代后蜀的欧阳询。按说,词牌是管词的音乐和曲调的,与词的内容无关。但在这里,“定风波”,风波定,似乎又与词的写作背景相连。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他恰好45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骂年”。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乌台诗案”,大词人苏轼最早就是因此而遭贬谪的。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时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故称“乌台”。元丰二年,即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在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之意。御史李定等人心怀叵测,罗织苏轼“可废”的罪名。这起由监察御史告发、又在御史台受审的案件,史称“乌台诗案”。
   诗词属于文学,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的。但“诗”一旦成为“案”,它明显就具有“文字狱”的性质。而“文字狱”,则属于政治了。文人与政治,有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很多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谓的“定风波”或风波定,都只能是暂时的。人生路上,风雨难料。烟雨中,一蓑衣、一斗笠,虽然简陋,但最起码还是可以依赖的。面对人生的风雨,诗人超脱于物外,醉心于山水,田园里自有风光在,世俗中,也并不缺少所谓的“雅趣”。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据说,这雅号中的“东坡”,就是出自他的谪居之地黄州。黄州是今天的湖北黄冈。相传,当年黄州城的南门外,约一公里处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人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漫步于此,曾赋诗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记得他有一首《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锵曳杖声。”从内容来看,明显地表现为一种热爱自然、随遇而安而又坚毅自信的特点。
   在词前的一段文字中,苏轼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大致是说,写这首词的背景的。三月七日,即诗人被贬黄州第三年的三月七日,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那一天。沙湖,据《东坡志林》上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其中的“予”就是苏轼,“相”应为“观察、察看”的意思。作者常常来往于黄州与沙湖间,途中遇雨,应该说是寻常事,诗中的景多为眼前景。但作者即景生情,谈论人生的道理,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想象和联想。
   记得前些年,县里搞课堂改革,为了检验改革的成果,特别推出了一批教师,作教学公开课或观摩课。局里非常重视,集中全县的教学骨干,分科轮流作课,并要求县教研人员当场点评,形式和规模都相当大。作课的现场,就设在了我校的阶梯教室。学校让我临时负责。上课正式开始后,忙中偷闲,我观摩了一节初中诗词学习讨论课。授课的是位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师,学习内容正是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堂课,由于授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环节设计得体,多媒体课件制作出色,学生活动按照要求也很活跃,教学改革的意图非常鲜明,课堂时间的分布与把握也相当完好,从头至尾,可以说,老师和学生都在表演。只是到了最后阶段——学生自由质疑,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有个学生问:“老师,序中已经交代了‘雨具先去’,可词中为何又说‘一蓑烟雨’呢?‘蓑’不就是雨具吗?二者是不是矛盾?”老师让学生坐下后,首先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稍停了片刻,或许是老师心中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于是,他便向学生说:“哪位同学有自己的看法,不妨说出来?”同学们面面相觑,一时间,课堂上变得鸦雀无声。
   当然,这位老师相当的老练,他看学生有些懵了,就说:“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思考时间,看谁能想得最先有答案。”他似乎有意强调了“最先”一词。静默,静默,两分钟的静默,似乎很慢,但毕竟过去了。老师再问,仍然没有人回答。老师说:“我再给大家两分钟的讨论时间,注意课堂效率。”这回课堂上议论纷纷,老师在不停地看表。突然,老师打断了学生们的议论,作总结说:“学无止境,有问题我们课下还可以继续讨论。”话音落,下课的铃声响起。同学们起立,齐声道“老师好”,便下课了。看得出,听课的人们,多少都有些遗憾。可至于学生课下讨论的结果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我反复研读苏轼的这首词,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为了获得整体上的认知,我们不妨作一下具体地分析。上阕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其中“穿林打叶”,一定说的是“雨点”;雨点能打叶穿林,说明雨势一定不小。雨点既打叶,又穿林,由慢到紧,来势凶猛。那“噗噗嗒嗒”、“哗哗啦啦”的雨声的突然到来,对于没有雨具或“雨具先去”的行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恐慌。而作者却说“莫听”,这“莫听”既是劝同伴,也是在安慰自己。试想,大雨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雨的大小也不是人所能控制的,面对风雨,人们只有学会去承受、去迎击。
   “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就是不妨,与“不妨”比起来,它的语气还要轻。“何妨”既是一种内心的坦然,更是一种商量的口气。它表现出的是大度,是豁达,是沉稳,也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凛然正气。低“吟”和长“啸”,都是歌唱;“徐行”就是慢慢地走,从容不迫地走。一个“且”字,说明要边行边唱,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风雨,以积极的行动对待生活。“何妨”也是一种选择,看似无奈,是退了一步。其实,它也是人生的智慧。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很多时候,害怕和恐惧于事无补,悲观和“躲避”,只能是序文中所说的“狼狈”。做一个勇敢而坚强人,就应该有面对风雨、面对人生困难和挫折的气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即草鞋。手中的竹杖,脚下的草鞋,不是路边刚刚折取的,便是时常穿在脚上的。造化弄人也造人,客观的东西,随时可以成为人们生存或生活的依据。《荀子》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风雨是人生考验,杖鞋则是生活的赐予。天将降大任,在劳筋骨、饿体肤、磨心智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最为必要的条件。有人说:“生活给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
   “轻胜马”三字,表面看来,似乎在说“竹杖芒鞋”的轻捷便利,没有鞍马之劳顿。可反复吟诵,就不难发现,“杖鞋”与“马”对比鲜明,其意义远非如此简单。“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阅尽长安花”,骑高头大马,“裘马扬扬”,这“骑马”本身,就有当官为宦的意思。而“竹杖芒鞋”,行走于山野江湖,则给人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归隐”之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无官一身轻”。或许有人会说,苏轼当时不还是团练副使吗?
   试想,一个被贬谪或流放的罪臣,一个闲得不能再闲的职位,哪里还有那种“神圣”的意味。虽然说“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一个不被帝王看在眼里,或者说在谄媚的诬陷下,深为帝王厌恶的人,也就只好“独善其身”,寄情于山水了。当然,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都与前句的“行”字相关联。
   “谁怕?”意思是没有谁怕。一个心高气盛的文人,已经沦落到如此的地步,还害怕什么呢?“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与风浪,途中遇到的一场“急雨”,真的算不得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以为此句的意思,是“平生一蓑任烟雨”。“平生”就是“平素、从来”或“一生、终生”。成语里有个“素昧平生”,其意思是指彼此一向不了解,或与某人从来都不认识。卦语中经常说:“平生无大碍。”它是说某处对于人的一生,没有大的妨碍或坏处。
   从语境来看,这里的“一蓑”,并不是指具体的一件“蓑衣”,更不是词前小序中提到的“雨具”,它是一个诗歌意象。根据语境,“一蓑”应该是指“一切可以用来避雨或避难的方法和手段”。当然,它还应该上升为一种简单可行的人生态度。提及“一蓑”,最容易让我们想起的,就是唐代僧人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蓑”,在文学或诗歌中,是“渔翁”的形象,在历史或现实中,是“隐者”的代称。“烟雨”表面上是说“斜风细雨”,或该词中的“穿林打叶”之雨,而实际上,它可以或者说,应该理解成人生的“风雨”。
   该词的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一句是说:春风固然料峭,酒醒后,给人以微冷的感觉,但毕竟骤雨已经过去。自然风云的变幻与变化,应该说,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想想雨中尚能“吟啸徐行”,“料峭”也不就只能是“微冷”了。而“微冷”,更算不得什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酒醒”二字。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写道:“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但愿长醉不复醒。”或许是经过了一场人生的磨难,正如经历了一场人生的风雨,诗人醒来了,身感世态的炎凉——“微冷”。此句既是写实,又能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山头斜照却相迎”,走过风雨,迎面而来的,已经是傍晚或黄昏的夕阳。这“山头斜照”,既可看作是自然之景、眼前之景,此句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景象,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已是“骂年”的苏东坡的心境。圣人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时的苏轼,正好处于“不惑”和“知天命”之间。“不惑”,就是说,这人世间没有什么可以“迷惑”的了;“知天命”,就是说一个人知道了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再有什么徒劳或幻想。一个“却”字,由“冷”转“照”;一个“迎”字,既是落日的“迎”人,也是诗人的独自面对。“相看两不厌”,那是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回首向来萧瑟处”,有人把“萧瑟处”,理解成了“穿林打叶声”。我觉得这与词的内容不相符,较为狭隘,它至少还应包括“料峭春风”和“山头斜照”。“回首”即回头看,“向来”即从来。如果但就诗的内容表面来看,回头看“向来”,也就是“雨中”和“雨后”。但联系到诗人的“平生”,真的是风雨阳光。或许有人会说,“阳光”也萧瑟吗?可这里说的是斜阳,而且是“山头斜照”,即已经落山的夕阳。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不就是一种凄凉萧瑟的景象吗?
   “归去”,应为“归去来兮”的缩写。它明显是化用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的典故。“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苏轼不属于陶公的那种主动而为,但经过“乌台诗案”的无辜遭贬,应该说他已经看透了所谓的封建官场。人生的辉煌与萧瑟,实际上并不在个人的一厢情愿,社会和时代是不可低估的要素。苏轼的屡次贬谪,可以说,他现实的人生是萧瑟的,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他文学上的辉煌。换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或许正是他政治生涯或仕途的不幸,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卓绝。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诗词的上下文来看,前面既写到了“风雨”,也写到了“晴”,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我的看法是不矛盾。其实,诗人已经说得很明确,无论“风雨”,还是“晴”,人生的路上,一切都是“萧瑟”的,“雨”穿林打叶,“风”料峭吹冷,“晴”山头斜照。但平生烟雨,有“一蓑”相伴;没有了“一蓑”,却还有“轻胜马”的竹杖芒鞋。即便是什么都没有了,以清醒的姿态“迎”上去,也就是了。回首人生,坦坦荡荡,一蓑烟雨,吟啸徐行。面对萧瑟,走过去,生也从容,死也从容,风风雨雨都是晴。

共 48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苏轼的人生信念,展现着苏轼的精神追求。“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作者酋黄老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苏轼的这首词,诠释了几个困扰读者的问题,可以说,此文语句干练,铿锵有力,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62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6-19 22:38:25
  通过酋黄老师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的解读,我们的眼前再现了苏轼当年的落泊和当时的意境。欣赏了,问候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6-06-20 06:26:17
  问好先生,让能辛苦了,您那段父亲节的文字,不仅幽默风趣,而且令人深思。生活是多色彩的,也是美好的,只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祝好!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6-20 11:20:08
  这么快就获得了精品红豆,效率真快啊!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6-06-20 12:03:13
  又是改,又是按,还配图,这里面可有您很多功劳啊!问好武先生,多谢了!
3 楼        文友:竹儿        2016-06-20 13:10:41
  老师的这篇极富深意,不但还原了此词的写作背景,还逐句加以赏析。我也喜欢此词,“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人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之感。“竹杖芒鞋”,便有了一丝禅意。问好老师,我是来学习的。
以文艺的情怀,书写安静的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6-06-20 13:19:21
  谢谢竹儿编辑,该首词确有禅位,苏轼一生坎坷,儒道佛兼收并蓄。问好,夏安!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6-20 17:21:49
  酋黄老师,修改、写按和配图,是一个编辑应该做的,其他老师比我做得更好!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6-06-20 19:45:45
  谢谢先生,做好应该做的,也值得点赞。天热,注意多休息。您很谦虚,问好!
5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6-06-20 22:59:18
  您的知识很渊博,分析很透彻,佩服之致!分享到微信了哦!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6-06-21 07:33:35
  谢谢文友的夸奖,我在学习中,请多提宝贵意见。问好!
6 楼        文友:宏声        2016-07-30 07:46:40
  向远方的文友问好!宏声欣赏了老师的佳作,您的文章语言朴实真诚感人,文技水平之髙令我大赞。江山文学网使我们聚会,有缘成文友肩并肩前进!。祝您万事如意!握手!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6-08-21 14:49:47
  问好朋友,感谢留墨点评。欢迎批评指正!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