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风】读《听杨绛谈往事》(随笔)

精品 【西风】读《听杨绛谈往事》(随笔)


作者:之中 探花,14203.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9发表时间:2016-06-23 14:41:17

【西风】读《听杨绛谈往事》(随笔)
   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逝世,各界纷纷纪念的时候,想多了解一点儿关于她的作品、她的事情,于是从书店淘来了仅有的有关她的几本书。除我刚读完的这本之外,还有她的小说《洗澡》与《洗澡之后》。利用一星期的业余时间读完由她认可吴学昭所写的这本不是传记的传记—:“她要求为我写传,我觉得十分荣幸。有她为我写传,胡说乱道之辈就有所避忌了,所以我一口答应,她因此要知道我的往事。我乐于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也许我去世后会增加几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杨绛《序》)”我忽然感到很幸运,首先读到了这本并不是其他人写的传记。
   有必要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吴学昭。她被钱锺书先生称为世妹,杨绛先生唤作师妹,因姐姐与杨绛先生的小妹杨必同学,小时候就了解杨家的好多事情。她的父亲国学大师吴宓先生与钱锺书先生既有师生之谊又有同事(西南联大同为教授)之情。她曾为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及评论员。她以78岁高龄(2008年)请求为时年近98岁高寿的杨绛写传记,又得杨绛先生亲自确认为经她肯定的传记“只此一篇”,实属难得。
   “听杨绛谈往事”,全篇让读者在“听”的氛围中感受一位世纪老人的生平经历。文章按时序穿插着本人的讲述与作者的叙述,从北京出生开始,详细描写了杨绛先生截止98岁所走过的历程:回到无锡—在启明、振华、东吴完成小学到大学学业—到清华借读、读研究生,遇见她一辈子的伴侣钱锺书先生-留学牛津—在巴黎--振华分校校长—抗战时期与先生的分别—在上海迎来解放--重返清华—至今。世纪老人的一生几行字就能写出来,可见人生简洁;杨绛先生由一个出身大家的乖女孩蜕变成文化泰斗,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又见人生不易。下边是我粗细看过这本书后的一些想法。
   成功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和睦的夫妻生活是一辈子生活是否快乐的前提。杨绛先生同时具备好的家庭教育和好的夫妻关系,又有一个懂事而聪慧的女儿,这是她人生成功(如果说才能与长寿都证明成功的话)的必要条件。她的父亲杨荫杭先后留学日本美国,鼓吹革命,精通法律,曾为律师,又在北京教授法律,担任过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浙江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为开创中国政法事业先河的人物。他率真豁达,刚正磊落,对家人平等尊重,男孩女孩一样看待,对孩子不骄不宠。她的母亲唐须嫈出身富商,断文识字,与丈夫关系非常好。杨绛一共有8姐弟,她排行老四。在他们这个大家庭里,父母品高自威,姐弟品学兼优,大家守望相助。一个爱字贯串所有人的言行。
   与钱锺书先生的相识结合,既有偶尔,也属必然。他们是无锡乡亲,均以家学深厚相知。在清华第一次见面并相识,由共同的知识学养相互吸引,便是必然。1932年3月在清华古月堂门口第一次相见,杨绛就觉得钱“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锺书则认为杨绛“与众不同”。从此他们你敬爱我、我敬爱你的走过一生。
   良好家庭教育让杨绛先生具有良好品性素养。学业上她敏而好学、博闻强记,学养深厚;生活上她“上得庭堂、下得厨房”—她这个“下得厨房”不是溢美之词,是实实在在的家里家外独撑局面的生活“强人”。房门锁匙忘到屋里她翻窗入室,房顶上的灯泡坏了她爬上去更换—她比中国所有人家里的女人还要能干,因为钱先生对家里一切事务基本都不会。然而她从来没有埋怨反而总有感激:生下女儿做月子的时候,当一向不善料理家务的钱锺书先生给她端来鸡汤,她感受到莫大的温馨。
   其次是性格决定人生。杨绛先生以孜孜不倦的105岁向我们宣示,人生可以遇到各种状况,只要坦然面对,就没有过不去的沟坎。从杨先生的往事中我感到她起码遇到那样一些在一般人来讲很难跨越的坎:抗战时期她留守上海面对日军的侵扰,钱先生颠沛流离湘黔大后方;抗战胜利后钱先生失去工作她独自撑起生活的帆;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五十年代的改造思想和十年动乱中挨斗挨批;父母逝世、女儿钱缓先他们病故、钱先生病倒先她“逃走”等等。在每个命运的坎儿上,她既像常人一样忧虑伤心操劳,又与常人不一样地抱着信心与希望接受一切来到的现实。合起书卷想杨先生,觉得只有她的性情、品格造就了她的与众不同。
   如她的平和不计较。她在家是乖女儿,读书是好学生,得到老师与同学的一致喜欢,工作中努力负责而不张扬的品德叫那些原本对她有看法的人也开始喜欢与她共事。如她的坦然面对。有了这样的坦然才显出她的机智勇敢,在日本人面前能够冷静地应付变故,反而得到命运眷顾;1997年、1998年女儿病逝、钱先生逝世的重大打击面前能够挺得住,接踵而至的灾难面前保持平静如水的神态,正应了她自己喜欢的英国诗人蓝德那两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有容乃大,杨先生的真写照也!如她的“不惹事,也不怕事”。文革中她与斗争她的群众争论,虽然被戴了高帽子,但她坚持重申“没有的事情就是没有”,决不在谎言面前低头。
   不能不说说杨先生从来把自己与所有劳动群众放在一起的品质。一般而言,一个出身大家、留过洋、研究古今中外文学、写过剧本小说、当过大学教授、搞翻译的高级知识分子,自身总有些派头或癖好让一般群众难以接近。但从杨绛先生身上一点儿这样的影子都看不到。虽然她腹有读书气自华,但她又热爱体力劳动、尊重劳动者,无论什么时候都把同情、慈悲放在一般劳动者那里。家里的佣人都是她的朋友;“四清”时下乡她很快与老乡打成一片。对文革中批斗他的人们,她也同情而又幽默的称其为“披着狼皮的羊”。
   幽默是对人生高水平的表达,不是谁都能够做到幽默,也不是谁想幽默就能幽默。而钱锺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幽默,完全是深厚学养、高贵人格、学贯中西水平的自觉流溢。读钱先生的《围城》能感觉到这种幽默到处存在。杨绛先生的幽默也无处不在。她写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李健吾认为“她有幽默的智慧”。《弄假成真》《游戏人间》还有小说《小阳春》等,在喜剧中嵌入悲情,在平实中投放笑料,典型人物的典型冲突,典型冲突中表现平常道理,让人从中得到启示。后来杨先生还创作出小说《洗澡》等,将她那种杨氏幽默贯穿到底。她的幽默不是相声中那么明朗的词句,也不是段子中几句话放出的包袱,而是整个人物、整个事件中蕴含的令人过目难忘的人间悲喜剧,是放在历史背景中久久叫人不能忘怀的感念。
   我曾经读过杨先生的《我们仨》,深深地为她女儿早逝而惋惜,深深地为钱锺书先生的仙逝而伤感,也为剩下杨先生一个人“打扫现场”而感动。“世间好物不坚固,彩云易碎琉璃脆。”在她的孤军奋战中,得到了亲人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得到敬仰他们一家的文化人的鼓励支持。这让读者看到,杨绛先生他们一家特有的人格魅力。
   杨绛先生不亏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在完成了她一生所有最重要的工作--整理完钱先生的著作,写下自己对人生的自觉等后辞别世界,终于可以和早早失散的亲人团聚,令人欣慰。而从他们的女儿到两位老先生对生死的坦然态度、对身后事不求张扬的遗嘱,显示出最唯物的思想。我想,这就是一代文豪与一般人的区别吧。他们早对自己的身体、荣誉、金钱等一切问题都看得通透,无欲无求,才显出一个高大的“人”字出来。
   一个人如果想活得豁达一点、令人尊敬一点,或者想寿多一点,就应当读读杨绛,读读杨绛他们一家,向他们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
  
   2016年6月22日

共 29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位女性,能够让世人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叫人如此牵挂,让众人从她身上学到点什么,或者能够叫我们对人生有某些更深入的认识,这样的女性,杨先生无疑是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典范。从杨先生的一生的经历,以及对这个纷繁复杂而又充满争斗的世界的认识,和对待爱情、家庭的态度,能够面对各种困难而不被压倒,坦然、大度这,都与杨先生“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的信念有关。诚如作者所言,杨先生的“对自己的身体、荣誉、金钱等一切问题都看得通透,无欲无求,才显出一个高大的“人”字出来。”作者以一个崭新的视角,认识和剖析了先生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好文,推荐阅读欣赏。【编辑:杨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625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杨子        2016-06-23 14:43:10
  感谢之中老师带来的佳作,编辑在解读过程当中,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还望指正。
( (
回复1 楼        文友:之中        2016-06-29 22:13:44
  谢谢编辑,祝夏安!
2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6-06-23 17:19:47
  “一个人如果想活得豁达一点、令人尊敬一点,或者想寿多一点,就应当读读杨绛,读读杨绛他们一家,向他们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读了此篇文,对老前辈一家人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敬佩!杨绛先生在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读《我们仨》可以了解到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人的一些坎坷经历。无论是什么年代,无论是怎样的环境,他们对于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让全世界人为之敬佩!他们虽然都已经去了,但是留给人们的是永久的感动和怀念,他们的作品是永远不贬值的精神财富!百岁老人能坚持写作,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让人们从中体会到:人活着,名利金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2 楼        文友:之中        2016-06-29 22:14:18
  你解读得更加透彻。问好!
3 楼        文友:衢四海        2016-06-23 19:51:45
  杨先生对名利的淡薄,对为人做事的通达,,成为世人的楷模,之中老师这篇文是真情实感的流淌。拜读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之中        2016-06-29 22:14:39
  感谢前来,问好!
4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6-06-25 17:07:16
  好文,恭喜加精!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5 楼        文友:万山        2016-06-25 17:09:11
  天气炎热,问候老师!喜欢读这样的作品。
回复5 楼        文友:之中        2016-06-29 22:15:11
  谢谢新朋友光临,问好!
6 楼        文友:北方牧人        2016-06-28 23:18:37
  品读、学习、问好!
找块净土坐坐,聆听天籁之音,清澈心志---
回复6 楼        文友:之中        2016-06-29 22:14:57
  感谢朋友,问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