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低借高还”的启示

精品 “低借高还”的启示


作者:秦川锐剑 秀才,1462.7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14发表时间:2016-06-28 20:56:03
摘要:面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现状,而祖辈们那一代人乐善好施、“低借高还”的传统美德,倒是让人感到十分留恋,十分怀念。

现如今,城里人蜗居在高楼大厦中,彼此缺少交往,一个楼栋中的人,互不相识、形同路人的并不鲜见。在乡村,人们丰衣足食,手机趋于普及、电视自不必说,经常猫在家里,人际交往也少了许多。人与人之间似乎有着一层隔膜,人情友情也淡薄了许多。更有甚者,老人倒地好心人扶起却屡遭讹诈,“拍照后扶人”竟成了一种无奈的做人智慧,每每想到这些,真是让人惋惜,让人心痛。面对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悲哀,而祖辈们那一代人乐善好施、“低借高还”的传统美德,倒是让人感到十分留恋,十分怀念。
   我的曾老祖父在乡间是一位与人为善、修桥补路的好人。村中庙宇颓废多年,村人望而生畏,他毅然不辞艰辛,作为推选的工长,带领村人重修寺院,“越岁,庙宇巍峨,焕然一新”,当村民答谢时,他“不虑金钱,掷者君挽”,去世后人们为他立碑纪念,当地有名的书法家张尚谦老先生亲自撰写碑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到了我们的父辈这一代人,依然秉承了勤俭耕读、和睦邻里的良好家风。上世纪50年代是我的幼年时期,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村风淳朴,老一辈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点点滴滴小事耳濡目染,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那个时期,人爱人、人敬人;“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是做人的基本信念。生活并不富足,邻里之间免不了经常借珍子借面,这些跑腿的活路,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的专利。每逢这时,母亲总是小碗借,大碗还,低升子(一种盛面的量具)借,高升子还,总要叮咛我们:“低借高还,再借不难”。
   70年代,我家细粮经常接济不上,一到二三月上顿下顿都以玉米作为主食,生活甚是恓惶。那时,我的一个战友家中粮食相对充裕,每年春节后我就去他家借上100斤小麦,以度春荒。到了夏收后,家里总是要还上120斤小麦,方觉心安理得。还粮时,战友家中往往不肯接受,为此经常闹得面红耳赤。
   “难时人家帮咱一口,胜过有时别人给咱一斗,咱不能忘了人家的恩情”——父亲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你看,那个时代的人,就这么淳朴,就这么实诚,就这么较真。
   那时,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帮衬,亲如一家。谁家做了一顿好饭,总要给邻居家的老人、小孩端上一碗。如果使用了别人家的板车、自行车,归还时总要捎上一把诸如蔬菜之类的东西,以示感谢。那时,人们生活上穷是穷了一些,但他们精神上却格外富足,重视的是“礼尚往来,低借高还”!低借高还——这是一种心底无私、宽于待人的奉献精神,是一种朴素而又高贵的传统美德!
   那时,人爱人、人帮人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村上来了补锅、拾掇背篓、箍弄盆瓮的人,虽然素不相识,但谁家都会给他一碗饭吃,晚上都会无偿地给他安排住处。看到乞讨要饭的,都要给他抓上一把面,递上半个馍,这在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
   一家有难,全村帮忙,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记得有一年,恰逢大年初一,村中一个姑娘农药中毒,性命危在旦夕。闻讯后,村中十余人不约而同闻声而动,轮换着抬起简易担架,狂奔几里路赶到附近的火车站前,硬是拦住了刚刚启动了的火车,将病人送往西安救治,从死神手中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样生动的事例,多不胜数、举不胜举。
   谈起这些家长里短,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但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往往就是在这样一些小事上,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反映出一代人的思想素质。
   纵观现今,经济开放后人们的钱袋子是鼓起来了,但传承了几千年的社会公德、美德却遭到了全面挑战,道德缺失、信仰危机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远的不说,就拿“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人被讹”、“浙江金华八旬老人倒地市民无人敢扶”等一连串社会问题来说,实在令人发指。马年春晚演出的《扶不扶》小品中“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道出了人们对现实的高度担忧!对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省。这段小品针砭时弊,抨击了社会的丑恶现象;也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另人深感欣慰。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相信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雷锋精神必定能够绽放出新的光芒,“低借高还”的传统美德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但愿“拍照再扶人”的无奈之举,将会淡出我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记忆。

共 17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是的,传承中华的美德,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该奉行的道德观!小时候的村村落落,低借高还的理念,四处流窜,我想并非仅仅是作者小时候的情形,更多的祖辈们,都有这样的美德!而如今社会中,人倒了,是扶还是不扶?扶了又会如何?或许在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本着道德观的,只是世风日下,很多的善人善事,往往被一些匪夷的心态和结局弄得人仰马翻,已经偏离了当初的初衷,所以,现在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会瞻前顾后,想得太多!而,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人们不再想得那么多呢?我想还是如同作者文字所言,让我们多一些信仰,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一些雷锋精神吧,不要惧怕,因为美德是一直存在的!一篇值得学习值得推荐的文字,欣赏!【编辑:凫水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629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凫水晔        2016-06-28 20:56:41
  感谢作者赐稿,愿写作愉快,佳作连连!一篇值得推荐的文字!
2 楼        文友:秦川锐剑        2016-06-29 08:12:18
  感谢老师的精彩点评,我会努力的!
3 楼        文友:营养卫士        2016-06-29 21:09:41
  上一辈人的淳朴善良,乐善好施,在广大农村 是普遍存在的,“低借高还”是一种美德,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4 楼        文友:秦川锐剑        2016-07-04 17:33:44
  感谢文友关注,让我们多一些信仰,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一些雷锋精神吧。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