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小生说《论语》

编辑推荐 小生说《论语》


作者:西北利小生 布衣,2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24发表时间:2016-06-30 21:56:07
摘要:解析我对<论语>首章的心得体会,来阐发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国学来创造和谐的,真善美的生活环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但是很少有人读懂过。看似很平实,但博大精深的儒门思想,可以由此直接进入。我想正因为如此,先儒才将其列入《论语》首章。
   很早以前,在我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很迷惘的。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然后再看看如今学业过于繁重的学生,不免总要疑问:他们快乐吗?他们果真是发自内心的喜好与热爱学习的内容吗?即使得到过一些学有所成的欣慰,其快乐的程度,能够比得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种发自内心,发自肺腑间的欢畅、欣悦和兴奋相提并论么!
   朋友是什么?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息息相通、情谊融洽的人,是让我们感情牵系,时常怀念并时常付出担忧和祝福的人。当朋友们久别重逢时,那该是什么样的快乐境界和感动的场景呵!
   《论语》在首章将此“二乐”并提,但我们所知的实际情况又不成正比,那么,难道夫子说的不是实话么?
   绝非如此!我们学孔子,就要怀有深信不疑的心态,然后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地去探索,方能心有所得。另外,学习更要讲究科学的认知方法,去探寻语境中的根据与条件,才能得出合理的原因与正确的结论!
   在孔子的时代,教育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我们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春秋时代的教育,是延续西周“以德为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的,其核心即是“周礼”。对于“礼”的认识,现代人认知得过于狭隘与肤浅,而在传统的道统中,礼是“天地之节文”。也就是说,是宇宙运行的程序和关键环节所在,也是社会秩序的机关和枢纽;是伦理的规范,也是思维与行为的根据与准绳。
   宇宙的运行无始无终,生生不息,生成万物并长养万物,同时有条不紊,有规律,有节奏。因此,宇宙是和谐的。这即是“礼”的来源,也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作为宇宙间的生物,人本身就秉承着宇宙的精神,人与人相处而形成社会,同时人也与动物,与大自然相处。那么,人与人、人与动物、大自然如何才能如宇宙运行一样有序、无争、和睦、和平的相处呢?儒家告诉我们,这就需要人来遵循宇宙的法则,继承和发扬宇宙的精神!简略地说,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从细则上说,则有修养上的三纲、八目,秩序上的五伦,思想上的五常,礼仪上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等等。
   话再说回来,学生学礼,礼的外在形式是非常细化和繁冗的,但其实质精神,却是要本着一颗“仁”心!“仁”是孔门学说的所有理论依据,舍此之外,一切都毫无意义。对于“仁”的意义,暂不过多议论,但首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的意思是,“仁”的根据,是一种慈悲的心绪。这种心绪驱使我们不得不去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去感动人,鼓励人,而不去伤害人,轻视人,做有损他人和有损公众利益的事。
   但只有“仁者”的大悲心是不够的。因为在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过于对他人尊重、爱护和怜悯,运用不合宜不得当的方法,而让对方难以承受,并由此产生轻慢、厌倦的心态,造成疏离感等许多误会。导致人际交往有始无终,甚至生发出负面的情绪来!
   孔子曾说过,应事接物仅有恭敬的心态而缺乏礼数的节制是会劳累和疲倦的,因为以恭敬心对待他人的同时,自己若不具备安舒宁静、从容不迫的状态,没有有序的仪则来应付和对答,一定表现得非常抱紧和急迫。这种状态会迅速消耗大量的心能与体力,并随之导致原来的恭敬心态不能够持久,而让人的精神沮丧和失态。如此将造成初衷与结果的截然相反。
   这里虽然仅举此一例,但是有许多人性的优点、心灵的美德、深刻而精确的思想却不能营造良好的社交气场,并在涉世过程中处处受到阻碍和限制,都是因为不会运用“礼数”来节制,没有按照礼仪的程序来有节奏,有层次有规则的来体现和致用!
   从这里我们知道,礼教的功能不仅在于培养公众的“仁心”,更在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条理、有层次有步骤的来用好这颗“仁心”,让人和人之间没有间隙,消除疑忌,杜绝误会和麻烦。让真诚、友善、爱心等美德在各个心灵之间流通,并感召着每一个人,营造一个满充欢欣、愉悦、和美的氛围。
   上述的话简略的概述了“礼教”的精神实质。由此我们得知,古人学礼第一是在内心世界里培植丰富的,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思想因子和心理情愫,包括孝心、爱心、忠心、恭敬心、公心、是非心等美好的仁德属性;去除一切与之相反的,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思想因子。在这样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角色和交际场合与仪式的所需,再加以行为标准和行为细则上的训习。譬如说,对待父母有对待父母的一套行为标准和细则,对待朋友、宾客、上司、下属,或在外交仪式上、祭祀仪式上,各有各的恰当而得体的礼仪。当学者能够纯熟地运用这一系统的礼仪之时,他能够轻易叩开每一个人的心灵之门,与之顺畅而欣悦的展开交流。熟练运用礼仪能够在事务不断地深化、变化过程中主导交际双方的平衡,因此不会让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掌握了“礼”的精神和礼的各项行为细则的标准,那他可以说是学有所成了。然后他会去实践,即“学而时习之”。实践礼仪是非常容易也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相互交接,一个具备君子德行的人,他会用美好而至善的心灵、思维、语言举止等,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把人人都渴望得到的那种情愫慷慨地赠予每一个人。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答,是一种力学上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现象,你给予或作用于他人的是真诚、善良、宽厚、友善和关爱等美德,别人必然会以同样的内容回赠或反作用于你。在这样相互交感的感召与感应之下,心灵的快乐将源源不断。
   一个君子磁化他人,粘接他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为君子的心能够感通全人类的心。并且君子不需要借助他方的力量,只需要发挥自我的力量,而自我的力量即是“礼”与“仁”。
   “礼”的能量的极限究竟会大到什么程度呢?同样在《论语》的首篇中,有这样一则问答,是孔子一名叫子禽的学生问另一名叫子贡的学生说:“天下周游列国推行自身学说及谋略的人物可以说是不算少了,但为什么唯独我们的老师与别人不一样?他每到一个国家,不论这个国家或大或小,君王聪明不聪明,时局安危不安危,这些君主都会将有关政局的疑难和隐藏在内心的忧虑告诉我们的老师!这是老师主动请求得来的呢?还是这些君主主动告诉老师的呢?”
   这位叫子禽的同学所提出的疑问是正常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大老板或级别并不算太高的官员都很难接触,况且在奴隶社会,那些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君主们,是很难将其他人当作同类对待的。那么,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此礼遇一个周游列国的穷先生的呢?
   子贡是孔门高足,一个智慧非常超群的人,也是对孔子和道学的理解程度远远超出同门师兄弟的人。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行程中,他或许经常服侍于孔子左右,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洞悉了其中的玄机与奥妙。于是他告诉子禽说:老师的道德学问博大精深,但那些诸侯们对此了解的还很肤浅,他们能够将国家的要事及疑难、忧患的问题告诉老师,是源自于老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力和粘接力。当老师与诸侯们交接之时,总会示人以和悦愉快、可亲可近的容貌,就像冬日的暖阳、暮春的和风,让人安舒自适;他的坦白率真、毫无隐埋如同品质俱佳的物品,给人以信任的感觉,让人不忍心有所指摘。时而他又以端庄自居,如泰山一样崇高峻伟,让对方不敢有所怠慢;同时又简约持重的自持着,非常有节奏的,不卑不亢地掌控着人与我之间的交际平衡。在此期间,对方对老师的言论和修养大加赞赏、大为折服,并时不时地表露出钦佩、赞赏和羡慕的表情与神态来,面对这样的状况,换成别人大都会流露出些微的自大、矜持,甚至沾沾自喜或得意忘形的态度,但我们的老师在这时候却是谦逊而退让的。他从来不以自身所具有美德而引以为荣,炫耀于人。这五种美德与人格融于一身,作用于他人,这时候,即使这些诸侯们原有的骄人的、傲慢的、猜忌的情态都统统被化解,心态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人性中固有的天良和美德被感通、激活。这样,就将老师当作良师益友一样,将困扰自身的疑虑、忧患,国事家事不由自主地倾吐出来。
   圣人君子有化育之功,立竿见影,至此可见一斑。学礼的人,以此为终极目的,不断在未知的领域求得觉悟,在不能的地方加强训练;循序渐进地学,日积月累地学,当学到功力深厚、次序纯熟的时候,世间的道理全都释然于胸、涣然无疑,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事情都能恰如其分并顺利通达。学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一个博雅君子了,这时候的感召力会让远方同样志趣高雅的朋友闻名而来,相互切磋学问、相互鼓舞,而悠然自得于道义之中,陶冶于性情之中。
   古人说:“芝兰生幽谷,不因人吐芳。”一个养成了德行的君子,如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确认了目标,明确了方向,筑好了道路,掌握了交通规则、驾驶技能,然后可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地向着目标进发了。
   当他游刃有余地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上,会看到太多迷失了方向的人、找不到道路的人、不懂得规则与技术的人,都还局限在蒙昧的世界里,在原地踏步,自我禁锢,并且茫然、盲目的相互掣肘,自寻烦恼。这种人的生存靠的是本能的欲望与情绪,而不是理性,永远也认不清人生的方向和人性的康庄大道。
   面对这种现实,因为深悉其中的缘由,君子对此深具悲悯之心与同情之心。因此当受到他人的不敬、不尊时,身为君子的人不仅不会有纤毫的芥蒂与怨恨,并且会以救世的责任与同情的心绪来感化和感通对方,并且希冀对方从此进入君子的行列,共同营造人间的天堂。
   这就是君子的情怀!
   然而人如果在理论上学的不够系统不够深刻和透辟,或者系统并深入地学习了理论,但是在行为上训练的程度不够,运用的不够纯熟,那么其感召力当然达不到让远方的朋友慕名交流、切磋的程度。通常在这种时候,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于是会失去信心并随之产生怀疑、怨恨与恼怒。这是因为他并不知道所谓的君子指的是对道义有着深深的喜好与热爱,同时能够纯熟地运用道义而造福全社会的人。于是在这种无知的基础上,许多求学的人失去原有的信仰,将兴趣转移到声色犬马、投机取巧、使奸耍诈、曲迎奉承等不善的心术上,以为只要能够获取较高的地位、建立耀眼的功勋,就算是君子了。但实际上,这不仅谈不上是君子,并且与君子之学背道而驰了。
   成为君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志于君子之学的人,一定要以远大为期,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等到学力坚固、功力深厚圆满的时候,自然能独立于流俗之外,其作用就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德可以应君相之求,道可以利民物之用了。
  

共 43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引述了《论语》的学习言论,文章由此引出了该文讨论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论述了《论语》中这个句子说的学习问题,明确了孔子这里说的学习的内容,把这里说的“礼教”含义清楚地揭示了出来,并对其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解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就是承接第一个问题论述君子的标准问题,论述了君子行为的感人,这些讲述了孔子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文章观点明确,解读《论语》揭示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6-07-01 00:07:55
  这篇文章的解读角度是新颖的,解读中融含的思想,是有深刻性的,值得阅读品味。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西北利小生        2016-07-01 11:23:30
  谢谢老师的赞赏,我会更努力
3 楼        文友:西北利小生        2016-07-03 10:46:09
  看官朋友们,看过之后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好吗!
4 楼        文友:布衣蓝裳        2021-03-26 03:03:06
  君子务本,务本而道生。何为本?何为道?何为君子?
   君子者仁,心为本,道行礼教,所以驰张有度,温和平正,舒展大方,令人心怡。
绿之韵生态纺织招商代理聂韩 联系扣扣2646505474电话15073141137 18755115269
5 楼        文友:布衣蓝裳        2021-03-26 03:06:25
  学习欣赏了!
绿之韵生态纺织招商代理聂韩 联系扣扣2646505474电话15073141137 18755115269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