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小时候(散文)

精品 【流年】小时候(散文)


作者:陈礼贤 布衣,28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1发表时间:2016-07-01 20:18:21

一、灌喇叭
   我家堂屋门外的柱子上,安了一个黑色的纸喇叭,像一只大碗挂在那里。一到傍晚,喇叭就响起来。我赶紧从屋里出来,跑到柱子下面去听。先是播放歌曲《东方红》,接着是播音员说话:“广大社员同志们,三合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今天播送的主要内容是……”播音员有两个,一个男的,声音有些沙哑,不好听,一个女的,声音好听,让人想起春天长出的嫩树叶。他们用本地话说了一通之后,“下面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后来又转播县广播站的新闻。新闻都播完了,就出来一群人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很热闹。
   我觉得奇怪:喇叭那么小,怎么会装得下那么多人?他们是怎么钻进去的?
   大人说,你傻啊,他们在几十里外的公社、几百里外的县城、几千里外的北京说话啊。他们的声音是通过电线传过来的。你看,山上到处是电杆,电杆上架着电线,电线接到千家万户,他们的声音就是从电线上跑到我们这里来的。
   我还是不解:电线上什么也没有,声音这个东西,怎么能跑过来啊?有人说,电线上有电流。声音是跟电流跑来的。电流是个什么东西?“不好说,你就这样想嘛,电线里面有水一样的东西,从很远的地方流过来,流到喇叭里,就变成声音了。”
   我傍着柱子听喇叭的时候,二爹挑着粪桶或牵着牛从院坝边路过,“喇叭说话了,又到七点了?”他这样自言自语。他收工回家,要路过好几户人家,每家堂屋的柱子上都安着一个小喇叭,他一路走一路听一路说,“毛主席在接见西哈努克亲王”“周总理也接见西哈努克亲王”……
   我一直傍着柱子听。其实,喇叭里说了些什么,我没在意,也听不懂。我只是对喇叭说话感兴趣。但是,听着听着,声音小下去了,越来越小,像一些人在远处说悄悄话,若隐若现。我就进屋舀一瓢水来,灌到埋地线的地方。听人说,给地线灌些水,喇叭的声音就大些。也是,地里的菜一灌水就齐扑扑地长大了。喇叭大概也是如此。果然,一灌水,喇叭的声音好像大了些。
   但是时间长了,灌水也没用,声音还是小,我用镰刀把地线周围的泥土掏松,再灌些水,仍然没用。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问别人,回答说,可能是喇叭老化了,换个新的嘛。
   喇叭是公社广播站免费发放。我缠着父亲,要他把旧喇叭取下来,当场天拿到公社广播站另换一个新的。换上新喇叭,声音当然大了,可是听了几个月,声音又渐渐小下去,我又开始灌水。灌了水,声音又大了些。
   黄昏,站在柱子下灌喇叭,就像灌菜一样,把声音灌大——这是我童年时代经常做的奇妙事。
  
   二、骑牛
   公社有个电影放映队,隔几个月下来放一回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我们都看过。有一部电影,片名早忘了,其中有解放军在草原上骑马追击敌人的情节,战士们纵马驰骋,长驱直入,十分威风,叫人好生羡慕。
   我们湾里一帮孩子经常在桑园坝放牛。那是一大片平地,绿草丰茂,我们把牛散放在坝子里,任它们吃草,自己在一边玩。有一天,国哥突然提议:我们也来学骑马。有人说,我们没有马呀。国哥说,那就骑牛。对呀,可以骑牛嘛。于是我们都往自己的牛背上爬。我家养的是一头成年的母牛,性情温顺,背上忽然上去一个人,它顿了顿,扬起头斜眼看了一下,又低头吃草。梦娃家是头公牛,性情暴烈,梦娃不敢骑。二狗家是头小牛,他刚骑上,它就趴倒在地。他们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往牛背上爬。
   我们骑上牛背,一手捏住牛鼻绳,一手抓住牛毛——放眼一望,哈哈,感觉真是好呀,好像不用走路,就哪儿都能去了。照解放军战士的动作,两腿一夹,用树条抽一下,牛就跑起来。但不敢让它跑得太快,怕被颠下来,因为我们没有鞍,也没有脚蹬,就光秃秃地坐在牛背上。我们一会让牛吃草,一会让它跑一段。虽然不如电影里骑马的人那样威风带劲,我们还是觉得很过瘾。整个下午,我们都待在牛背上不下来。梦娃和二狗在后边跟来跟去,羡慕得都快流口水了。
   傍晚,我们骑着牛回家。我们背上是背篼,背篼里装着牛草或干柴。牛把人和柴草一起带回家。以往,是我们在路上走,牵着牛回家。现在,我们一身轻松。好安逸的事啊。
   从此,我们骑着牛出门,骑着牛回家。七八个孩子骑着牛,排成一队,浩浩荡荡在村里出入,可谓壮观。
   逐渐的,我们的骑技也慢慢好起来,不用抓住牛毛,不用牵牛绳,撒着手由它走,身子晃晃悠悠,嘴里还唱着歌,舒服得很。
   但是,有一天,在一段上坡路上,五儿从牛背上滑了下来,掉在稀泥里,弄得像个泥人,回家挨了一顿暴打。之后,五儿就不骑牛了。
   过了一段时间,邻队忽然传来一个消息:一个骑牛的孩子摔下来,脑袋在石头上磕了一个洞,流了好大一摊血,到医院住了三天才醒来。
   我们都不敢骑牛了。
  
   三、烘笼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隔段时间就下一场雪,山上山下一片白。厚厚的雪总也不化,把屋后的竹子压得东倒西歪,俯首贴地,几天抬不起头。家贫,也没票证买布做冬衣,这样冷的天,上身穿几件单衣,下身着两条单裤,脚上是母亲扎的布鞋,无袜,就一双光脚板,白生生套在鞋里,那个冷呐——所以,雪天上学,手里必得提一个用于取暖的烘笼。
   烘笼是大人给做的。竹篾编个笼子,笼子里放个破旧的小脸盆,出门前,从火塘里撮几铲混着火星的热灰,盛在盆里,再在灰里埋着好些燃得旺旺的火炭。提着这样的小火炉,上学去,手是暖的,脸也热乎,再冷的天也不怕。学校在山梁那边,离家五六里,要走二十多分钟。一路上,看见好多学生都带着这个。现在想来,一群孩子手提烘笼,在一片雪白的世界里走,那情景很是有趣。进了教室,把烘笼放在胯下,好像坐在一团火上,念书、写字,都暖和。一个班有几十个同学,一间屋里就有几十团火,外面刮风下雪,教室里却暖意融融。
   早上,如果饭没吃好,母亲会在火里埋几个红苕(有时是洋芋),饿了,还有个哄嘴的。红苕煨熟了,剥了皮,瓤是红红的鲜,腾腾地冒着热气,吃来格外香甜。也有忘记火里埋着宝贝的时候,等想起时,翻出一看,都焦炭一样,不能吃了。
   课间的时候,也不出门,找根小棍,在火盆里刨一刨,把上面的冷灰拨开,将下面亮晶晶的热炭翻上来,原本有些冷寂的火炉,就又热乎起来。
   这样刨过几回,火炭越燃越小,慢慢的,火势就颓了。不过,这时也该放学了。回家的路上,烘笼里如果还有燃着的火炭,我们就捡些柴草,找个背风的地方,燃起一堆火,一圈人围着,叽叽哇哇,又笑又叫。
  
   四、挤热和
   教室是瓦房,透风,墙壁是泥糊的,有些地方剥落了,也透风,每到冬日,寒冷难耐,下课铃声一响,我们都要出门运动运动,暖一下身。除了打球、跳绳、踢毽子,我们还经常玩一种“挤热和”的游戏。热和,川北方言,“暖和”的意思。挤热和,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一通乱挤,让身子暖和起来。
   这是男生玩的游戏。一开始,是几个人背靠墙壁排成一列,两头的往中间挤,挤着挤着,中间的某个人难稳阵脚,被挤出队列。旁观者起哄,他并不气馁,排到队尾继续挤。这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御寒的方法,所以,每个参与的人都浑身使劲,既要紧贴墙壁,站隐脚跟,以防被别人挤走,又要两臂用力,千方百计将别人挤跑。挤的人手脚并用,口中呐喊,还有旁观者呼喊加油,场面很是热闹。其他同学闻声而至,纷纷加入进来,挤热和的人就越来越多,有时达二十多人。再有人来,加不进去了,就另找一个地方去挤。
   这种游戏,一般是同班同学在一起玩,一个班一支队伍,所以,课间休息时,校园里随处可见一队又一队衣衫褴褛、有鞋无袜的学生聚在一起挤热和。欢呼声呐喊声,响成一片。
   挤得身上有些暖意了,上课铃突然响起来,大家一哄而散,往教室奔去。
  
   五、课间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我们没有什么作业要赶,都涌出教室,去操场或空地上跳绳、跳房、抓石子、滚铁环、踢踺子、转木老虎,总之,各有各的玩法,没一个闲着。
   跳绳,分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单人跳,数女生跳得最好,她们两手略微弯曲,伸向左右两边,一手握一个绳柄,轻轻一晃荡,绳子就绕着身体转起圈来,越转越快,呼呼有声,像一团浮动的云;脚呢,左一下,右一下,分明是在地上点着,却看不出来,让人觉得她是悬在空中,腾云驾雾一般。她们一口气能跳两百多下。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女生跳了三百多个,观者无不惊叹。集体跳,由两人舞动一条长绳,舞圆了,先是一两个人相跟着跳进去,接着又进去几个,好了,人是差不多了,舞绳的人开始加快节奏,绳子在空中越飞越快,跳的人也越跳越快,旁边的人给他们计数,二十,三十,五十……中间,如果某人感觉不妙,身子一偏,出来了,其他人还是继续跳。但是有人被绳子绊住,影响全局了,这一轮就宣告结束,另一拨人上场跳。也有这样跳的:一群人排着队,一个跟着一个,从这边跳进去,却不停留,过路似的,马上从那边跳出来,然后转到另一边,又跳进去,再跳出来。如此循环往复,引得众人齐声叫好。
   跳房——用石块在泥地上画一个大的方框,中间再画一个“井”字,形成九个方格的图形,这就是所谓的“房”了。怎么跳呢?简单,站在“房”外,把一块薄的瓦片扔进最近一个方格里,再单腿跳进去(另一腿不能触地,否则算犯规),把石片踢出来,然后把瓦片扔进第二个方格里,又踢出来。石片扔出方格外,算输,线路踢歪了,也算输。最后,谁先踢完所有的方格,就算谁赢。
   抓石子。石子是用摔碎的瓦片磨成的,指头大小。我们衣袋或书包里经常装着十颗石子,空了就掏出来“抓”。这是随处可玩的游戏,课桌上可玩,墙角也可玩。玩法也简单,先将十颗石子撒在地上,然后拈起其中一颗,朝空中一抛,腾出手来,迅速从地上一把抓起另外两颗石子(不能碰上其它石子),然后手掌向上,接住正从空中往下掉的那颗——抛、抓、接,都要用同一只手,否则犯规——接住了,又把三颗石子一齐抛起,翻过手背稳稳地接住,再一抛,又用手掌去接。这一连串动作中,石子都没有掉落,那就继续抓下去,一把抓起三颗石子、四颗石子……难度越来越大,直到抓完地上所有的石子,这一轮才算结束。抓石子,讲的是手疾眼快,动作慢了不行。
   滚铁环和踢踺子,现在农村的孩子还在玩,就不说了。转木老虎,就是抽陀螺,这家伙也好玩,一鞭子抽了,要转上好半天,偏偏倒倒要停了,再抽它一下,又呼隆呼隆转起来……
   课间十分钟,学校好像游乐园,热闹得很。
  
   六、竹笛
   学校有位姓隆的老师,外乡人,他寝室墙上挂着一支竹笛,空闲时间,他就取下来吹上几曲。
   我们常常站在门外听他吹笛子。从来没有听过那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听就发呆,上课铃不响,没人离开。
   一段竹,上面挖几个孔,用嘴一吹,就能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我觉得太神奇了。我也想有一支笛子。这是不可能的事——哪有钱买这种东西?我就自己动手做。听人说笛子是用金竹做的,就去山上选一棵砍回来,阴干,锯下没有竹节的一段,用烧红的铁丝,在上面钻孔,一排豌豆大小的圆孔。花了两三天时间,手上磨出了水泡,总算大功告成。从作业本上撕一片纸,沾点口水,贴在一个孔上做笛膜。笛子横握在手,用嘴去吹,手指起伏间,却没有美妙的声音出来。分析原因,可能是那些孔大小不一所致,于是另选一段竹重新做,把孔弄成一样大。结果,还是没吹出声音,吹出的是一团气,呼呼地从这头进去,又呼呼地从那头出来。
   最后,我的结论是:隆老师的竹笛里面可能还藏着什么东西,它与声音有关。到底有没有东西?是什么东西?后来忽然对竹笛没了兴趣,没有研究,直到现在,也不得而知。

共 46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灌喇叭:初看这个小标题,我有些不解,细读,原来是往声音渐小的喇叭里灌水,我不由笑了。其实,谁小的时候没做过一些可笑的事情呢?一如作者,那份纯真,如今回头想想,真是值得回味,却再也回不去了。骑牛:孩子自然有其天真的一面,大家去放牛的时候,有人提议骑牛玩,没有马骑,牛自然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宝贝。也难怪,在那个年头,小孩子能有什么可玩的呢?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好在大家很快放弃了这个玩法。烘笼:冬天里小孩子上学时用竹篾编的笼子,里面有个小盆,小盆里放些热灰和火炭,这就是孩子们取暖用的。即便条件这么艰苦大家依然自得其乐,与过去相比较,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假如不好好读书,可真是遗憾。挤热和:小的时候也玩过,确实能御寒,没有什么可玩的,孩子们就自己创造一些游戏,日子虽然苦,倒也自得其乐。课间十分钟: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学生,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每到课间那十分钟,便可以冲出教室,做各种游戏,虽然那些游戏简单,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竹笛:作为乐器,在那个时候已经很奢侈了,可惜孩子们买不起。记得小时候,总是喜欢用整根的柳树枝拧下来的皮做笛子,吹起来还是挺过瘾的。本文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小时候,回忆了小时候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和那时候的日子与心情。文章语言平实,却能唤起人记忆深处的那一段段曾经,不由使人唏嘘感叹,叹时光匆匆,那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那或美好或苦涩的记忆,却永远都在。一篇充满童真的文字,荐阅。【编辑:红袖留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703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袖留香        2016-07-01 20:28:14
  小时候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可惜谁也留不住。
有个性的人不需要签名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6-07-04 08:17:2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3 楼        文友:宏声        2016-07-27 08:35:57
  读完佳作不仅对作品赞不绝口,仿佛看到了相隔万水千山的作者就在身旁。文若其人,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文学功底之深厚。同聚江山文学网,向远方的作者问好!祝远方的老师万事如意!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