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夜雨,溅起纷飞的思绪(散文)

精品 【酒家】夜雨,溅起纷飞的思绪(散文)


作者:山泉 探花,14139.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15发表时间:2016-07-02 22:20:10

【酒家】夜雨,溅起纷飞的思绪(散文)
   一场夜雨,淋湿了小山村。
   傍晚时分,酷暑渐渐离去,群山一片模糊,没有一点星光的夜幕,就像一床古老的大被子,覆盖在山村之上。唰唰的雨声,和着隐约的犬吠,山村在群山的怀抱中,一片朦胧。
   参差错落、零星分布的房屋,泛出星星点点的灯光,鸡鸭无声,牛羊入厩,人未安歇。那些经年的习俗、风土与人情,如这雨夜,混沌之中,历经千年未曾改变。
   岁月变迁,风雨飘摇,村东头那间破旧的老屋,承载了我童年的记忆,少年的顽皮,青春的狂躁。而今,老屋随着小燕子的离去而消失了,倒塌后的松茅草、枯木料和着松散的土坯,胡乱堆积在砖瓦混凝土的新屋前。
   深植于故土的情,随着时光推移和生活的积淀而更加稠浓。
   山区的夜,每到这个季节,均匀飘洒的小雨,总是不请自来,演奏出山村独特的乐曲,营造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境。一旦回到山村,我就喜欢在这样的夜晚,独坐屋前一隅,看雨丝从黑咕隆咚的夜空中飘落,从门窗内映出的昏暗灯光,映照着它们飘飘洒洒的身影,轻盈,灵动。多么想把情丝化成雨丝,把愁绪化成乡情,滋润在故土里,在来时的心路上,融入山村后面那渐次拔高的梯田里。
   心如止水,酷暑远遁,夜雨抚慰着恬淡的心,拉伸了缠绵的情。
   轻轻的,柔柔的,雨丝洒落在院子里茂盛的瓜菜、杂草和树叶上,同一频率奏出一样的声响。现在的院子里,就没有芭蕉树,失去了雨打芭蕉的写意,但这雨声却如乡情一样亲切,静静听之,沁凉伴着惬意从心底涌出,雨丝像小鸟依人的女孩一样,缠缠绵绵,将思绪拉得很远,又收得很近。
   以前,院子里是有芭蕉树的,很茂密的一丛。物竞天择,这植物的生长,自有它独到的习性,一棵芭蕉,只会结一挂果,层层果实,缀满皮薄肉厚的芭蕉。那时候,山村里还没有香蕉,这芭蕉是先祖们在刀耕火种中无意的发现,是从山里的野芭蕉培植而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后不久,我家从破庙的厢房里搬出来,父母就在村子脚的这片地里,建盖了崭新的土坯屋,门前就留了一个大院子。一棵弯脖子的大叶子桂花树,就长在院子边上,每年农历八月前后,桂花开满碧绿的树叶间,风吹树叶,唰唰作响,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就能飘满半个村子。
   土坯房建好后,父亲找来了一株芭蕉苗,在院子的一角挖个坑,施上底肥,吩咐我每天浇水。随着时间推移,我看着小苗一天天长大,不久,从根部冒出来好几株小苗,相互依偎中,一同成长。
   一秋过后,我没有长大,芭蕉树却长大了,枝繁叶茂。到了果实成熟的时候,母亲把芭蕉树砍了,树杆切碎了喂猪,芭蕉果用杂草捂在箩筐里,几天后就捂熟了,香甜可口。刚摘下来的时候,芭蕉果的顶端,还挂着圆锥形的芭蕉花,母亲剥去外层的老叶,在锅里涮后用米汤炒豆豉,那独特的味道,一直回味到如今。老的芭蕉砍了之后,我们去田埂上,割些蒿枝之类的肥草来,施在芭蕉丛的根部,一场雨后,新苗不断长出来。
   聚散有时,人生无常,不是清明,是在那个寒冬,电闪雷鸣伴着瓢泼大雨中,父母先后带着他们的芭蕉,随着那个特殊困难的时代一起走了,他们到另一个世界,择一块净土,去种植他们的希望,留下我独自徘徊山村,踟蹰在红尘里,在孤单影只里,冷暖自知。
   滴滴答答,夜雨,一直在下,下在我的梦中,在现实里。无意间,就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当年牛背上的顽皮少年,已经两鬓斑白,当年弯弯曲曲的山路,而今车来人往。
   夜深沉,躺在新屋的旧床上,听着雨声,仿佛躺在了家乡的土地上,让那些经年的情景,一帧帧中从脑海中滑过。
   红尘变迁,雨声依旧。
   二
   雨声唰唰,蛙声一片,我听见了雨打荷叶的声响。
   早年,村子脚是有一片荷塘的。不知道是从哪里渗出来的水,常年就不干涸,久之,就成了长满水草的池塘。塘边,长着一棵老气横秋的柳树,秋冬时节,光秃秃的枝桠,垂头丧气,没有半点生机,到了春夏之季,碧绿的柳条,随风轻轻摇摆。这饱经沧桑的老柳树,经年累月,风里雨里,一直在看护着它的荷塘。
   今夜没有月色,只有青涩的回忆。
   我还读小学的时候,生产队派人除去荷塘的杂草,就种下了荷藕。这当地的荷藕,只要种一次,头年采挖,次年依然自己长出来,开始是尖尖的角,随着枝杆的伸长,卷成圈的小角,就会渐次铺成圆圆的荷叶,慢慢连成一片。未几,几支粉红色的荷花,高高露出荷叶层面,如身材高挑的少女,粉面含羞,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采莲女的歌声,相伴断桥之上,打着油纸伞走过的许仙和白娘子,隐入江南的小雨中,铭刻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只有山村的荷塘,还记得那些经年的旧事。
   粮食奇缺的年代,家里养个猪,就没有饲料。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就让我去扯野生的猪草,或者上山砍柴,不做完就不给吃饭。扯猪草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荷塘,在夏季,塘边长满了一种叫马蹄叶的野生植物,鲜嫩翠绿,粮食不够吃的时候,是一种较好的野菜,猪就更喜欢吃了。马蹄叶在荷塘边上长成一片,一会儿就能扯满一背篓,在荷塘里洗涮干净后背回来。
   荷塘里还长满了水白菜、水芹菜之类的水生植物,我个子小,下到荷塘里,淤泥加上水深,就淹到腰以上,为了不弄脏破旧的衣裤,看看周围没人,就脱得精光,下到塘里扯。那些荷藕的杆,长着短刺,经常划得全身一条条痕迹。猪草采够后,就在荷塘里模些小鱼、泥鳅和螺丝之类的。
   独自淹没在荷塘里,我瘦小的身影,仿佛是歇在荷杆上的一只小蚂蚱。想起了那些鲜艳的荷花,总想去采摘,但在荷塘边上能看到的荷花,到了塘里,就什么也看不到,看到只是一样的荷杆和遮天蔽日的荷叶。
   摘一片小一点的荷叶,在中心处装一点滚来滚去的水珠,然后在荷叶中间和边上撕开一个小口,对着边上的小口吹气,荷叶中间的水珠就会像锅里煮水一样沸腾起来。如果能够采到荷花,就更好了,摘一片荷花叶下来,除了能像荷叶一样煮水玩以外,可以揉软后用嘴吹气,吹成气泡后在手背上一拍,声音很响。荷叶一片片剥到中间,鲜嫩的蕊就可以吃了。
   而今,山村的荷塘像涌入城市的村民一样,也迁入城市的公园里了,雨打荷叶的声响,被车水马龙声所淹没。荷塘月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屏蔽。
   不扯猪草的时候,就得上山砍柴。
   那些年的农村,是没有电的,煮饭烧水养猪,冬天烤火取暖,都必须用柴火。十多岁的我,放学后特别是到了寒暑假,要砍够一年家里用的柴火。父母和姐姐们要去生产队做活苦工分,平时很少有时间专门去砍柴,只是去山地里做活的时候,顺便捎点回来。
   生产队分给的粮食,即便掺上野菜野果,也不够一家人一年吃的。我很多次走到山里,就肚子饿得前胸贴着后背,眼冒金花。为了把柴挑回家,就在山路边扯些叫香芝麻的植物和那些不知名的野果吃,有一次吃错了,肚子疼得满地乱滚,同去的小伙伴忙回去叫人,我父亲就急匆匆赶来,用旱烟管里掏出来的烟垢兑水喝下去,真的就好了。
   后来生活渐渐好了,到山上砍柴,就带点冷饭去,到荷塘里,摘片荷叶包着去,等柴砍好,就用手抓着冷饭吃,饭里拌一点卤豆腐之类的酸菜,加上荷叶香味,成为一道铭刻一生的美味。母亲总吩咐说,你摘荷叶的时候,要摘即将枯萎的,不然会影响荷藕的生长。有的时候,大人们也摘几片回来,盖在酸菜坛子上,防灰尘呢。
   村子脚有个晒场,到了夏秋,每年都要放几场露天电影。全村人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十里八村的人们,打着松明子火把而来(后来有了手电筒),就像过大年一样热闹。
   晒场边上,栽上两棵木桩子。队长早早派人去镇上,挑放映的器材和影片,我们小孩子下午饭还没吃,就抬着家里的凳子,忙去晒场里认位置。天擦黑的时候,镇上放电影的人来了,趾高气扬的指挥着村子里选出来的年轻人,爬上木桩,挂好电影布,在晒场外面,用一个小发电机发电。电影开始前,那个麻子队长,拿着话筒,总要东拉西扯的讲很多废话,然后就先放些农业学大寨、毛主席接见西哈努克亲王之类的加映片。
   有的时候,片子是在几个村子之间轮流播放的,我们叫“跑片”,去跑片的人还没来到时,在黑咕隆咚中,只有中间支放映机的地方,亮着一盏25瓦的白炽灯,灯的周围,很多不知名的小虫子绕来绕去。这时候,孩子乱跑,大人们大声谈笑。
   如果运气不好,放映中下起小雨,电影依然在放,那时候雨伞较少,更没有塑料雨衣,大部分人就像雨天到田地里做活一样,披起蓑衣戴起斗笠,眼睛依然一动不动的盯着电影,放映机那里,支起了一把大弯把雨伞,从放映机到电影布之间射的一道亮光中,很清晰的看到雨丝飘下来。
   当时放的电影,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之类的革命现代京剧,我们就烦死了那些长长的唱腔,就满场乱跑。到了读初中的时候,就有了《奇袭》《大浪淘沙》《南征北战》之类打仗的故事片,还有阿尔巴尼亚、朝鲜等国家的《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卖花姑娘》等。看过之后,我们就学里面的好人,到荷塘边上的老柳树上,折些柳条下来,编成杨柳帽子,戴在头上,然后找来木杆当枪,小伙伴们通过“包剪锤”分出好人坏人两伙,就开始打仗了,能够做好人的孩子,总是很自豪。
   夜雨亲抚着荷叶,伴着虫鸣蛙啼,敲击着远行的记忆,那么亲切。
   三
   夜雨来的时候,远处的梯田里,稻秧已经含苞。
   端午前后,绿色的稻田里,总是有膘肥体壮的黄鳝,从泥土深处钻出来,到田埂边上产卵。我们就去院子里挖蚯蚓,用铁丝做成一个钩穿上,不用下田,顺着田埂走,看到有沫子的地方,悄悄把钩放进去泥洞里,准能吊起一条来。
   每年端午,即便再困难,母亲总要把一家人叫回来过节。我大姐夫是捉黄鳝的高手,母亲在做其他菜蔬时候,他就叫上我,去梯田里捉黄鳝。我跟在他屁股后边,在田埂上转悠,看到有沫子的地方,爬下身子,用手就能捉到,然后拿回家里,加上韭菜薄荷姜片之类的佐料,煮成一锅,成为端午的主菜。
   住在山上的彝族就没有坝子里的傣族聪明,傣族捉黄鳝,是用竹子编成一个只能进不能出的小笼子,放点蚯蚓以及油菜打油后的油饼之类的,在傍晚时分放在稻田里,第二天去取笼子的时候,贪吃的鳝鱼和泥鳅们已经把笼子装得满满的。
   大姐夫是当兵人出身,在坝子里就有了一起复员回来的战友,送了几个笼子给他。他带我在院子里挖了蚯蚓,从灶堂里铲些还温热的灶灰,把蚯蚓捂香,装到笼子里。傍晚时分,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到稻田里放笼子,他担心第二天来取的时候,找不到具体位置,事前就砍了些木杆子,大声叫着我的小名,让我插在放笼子的地方,高高的杆子插在稻田边,老远就能看到。
   时过境迁,那些稻田,还一样装点在山腰上,但不知道为什么,那些野生的黄鳝却不见了踪影,大姐说,这些年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不要说黄鳝,就连小鱼小泥鳅也很少了。
   夜深沉,推开窗子,依然是霏霏细雨。
   去年那只歇在晾衣杆上的小燕子,等待和翘望了一个春秋,终于盼来南飞的季节,她心花怒放。今年春节刚过,寒意犹存,就带着她的小伙伴回来了,暂时歇在晾衣杆上。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它们心情舒畅,在精心选址、周密筹划着如何建设新巢的前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就把它们的规划、理想和着它们单薄的身躯一起卷走了,从此杳无音信。
   大自然变幻无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以小燕子的意志为转移。想不到多少年不下雪的南方,就下起了暴风雪。是檐下那根单薄的晾衣杆在风雪中摇晃得厉害,“屋漏还逢连夜雨”,饥寒交迫中,两只小燕子不堪心灵和肉体的折磨,就为情殉难,慷慨赴死。
   我在想,如果老屋还在,小燕子筑在那低矮的屋檐下的巢,就不惧暴风雪,它们也就不会在灾难中罹难了。对于世代居住在老屋的燕子家族来说,真的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檐下宿,夜轻寒,幽怀自抱羽成团。凭窗亦有无眠者,味此凄凉不忍看”,想起这首叫《孤燕》的词,想起了燕子孤单的身影,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牵挂。
   离去的,不知道会不会再来。
   四
   老屋倒塌后的土堆,在院子里形成了一块小圃,蔓生些奇花野草。野生的牵牛花,一场雨后,就能铺满简陋的篱笆。碧绿的藤叶间,含苞的花蕾在夜雨之后就全绽放了,红白蓝相间,妩媚,妖冶,勾引着勤劳的蜜蜂和喜欢舞蹈的蝴蝶。
   傍晚的蝉声渐渐远遁,奇花异草的缝隙间,蛰伏待机的蟋蟀和青蛙,一窝蜂蹦了出来,声嘶力竭的演奏,它们从来不华丽登场,一旦演奏,就使出浑身解数。雨夜,表演者们不用担心被低飞觅食的鸟儿吃掉,倾其所知,纵情演唱。数以万计的蝗虫,它们不会啼鸣,也没空去听蟋蟀青蛙的合奏,成群结队的从潮湿的泥土里拱出来,在雨中忙去啃噬旁边那棵老梨树上的嫩叶。
   梨树的嫩叶被啃光了,还会结果吗,真是的。
   这棵老梨树,可是父亲种的。那时候我还是个小不点,记得有一次,父亲到山地里劳作,就挖了一棵当地叫棠梨树的小树回来,种在院子里。几年后小树长半大了,还结出了酸涩的小圆果子,父亲从其他人家要来一支梨树枝,嫁接到棠梨树上,第三年,就结出香甜的大黄梨来。
   大黄梨伴着老屋,记住了我们姐弟的童年。前年建盖新屋的时候,我们特意把这老梨树留了下来,姐姐们说,这是父母留下的唯一念想。
   去年种上的一棵辣木,枝繁叶茂的长在院子边上,我欣喜的看着它萌芽、开花。今年春节前的一场雪,就把它的枝叶全部剥离了,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想这辣木,被人们传得全身是宝,就像当年的红豆杉一样,说所有的病都能医治,没有病可以强身,却矫情得耐不住一场风雪。
   第一次听说红豆杉的时候,是在1997年初了。那时候,怒江州那边来了几个朋友,就带来了用红豆杉制作出来的水杯,说用它喝水可以治病呢。喝酒之间,朋友就把红豆杉的功用吹得神乎其神。再后来,这树苗就传到我们这里了,农村的院子里,田地边都种,城里人的花盆里也有了。
   世间任何物品,稀少则奇,多则不以为然了。现今,想不到又出了个辣木,取代了红豆杉的风采。
   淅淅沥沥,夜雨如昔,往事如烟,思绪如潮。
   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小山村的人和事,早已成为过往。雨后初霁,江山如画,展示着独特而奇异的风采。
  

共 56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深沉的散文,一个人生历程的记忆,一段远去的回忆,一份美好而复杂的情感,在这篇美丽而略带伤感的散文里展示得淋漓尽致。那些远去时光里的伤痕记忆,依然历历在目,让人读来共鸣,深切感受那些时代的伤痛。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许多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着共同的生活,同样经受生活的磨难,让人深刻铭记,并更为珍惜当下的美好。散文情感细腻,用情至深,语言优美,描写到位,沿袭着作者一贯的写风,读来让人感动不已,带来更多延续的思绪,浮想联翩。推荐品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704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6-07-02 22:46:25
  山泉君的文,总是真挚感人,无限浮想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山泉        2016-07-05 11:30:22
  社长老弟辛苦了,谢谢精心阅编!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6-07-02 22:47:39
  有些记忆,我也曾经经历,相似的苦难,造就我们有相似的情感和性格,远握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2 楼        文友:山泉        2016-07-05 11:32:55
  看到过仁寿的山水田园,确实和我们这里差不多,很多经历,在那些特定的年代,既酸楚又怀念。
3 楼        文友:成敏        2016-07-03 12:20:54
  一派田园风光,读过老师的文章,才知道什么是美文,佳作!拜读学习了,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山泉        2016-07-05 11:35:05
  谢谢成敏社长!心情的文字,只是释放一种情感。
4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16-07-03 19:46:32
  先来留个印,这篇美文我一定抽空读完
云烟深处懒读书
回复4 楼        文友:山泉        2016-07-05 11:35:32
  问好高原,谢谢一直以来的关注!
5 楼        文友:青草绿茶        2016-07-08 15:57:22
  往事并不如烟!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所有的过往便扑面而来,情感一泻千里。山泉老师的文章向来养眼慧心——似一幅画,生动、写意;若一首诗,隽永、灵秀;像一支曲,唯美、悠扬;如一杯酒,醇香、醉人。
   每每读山泉老师的文字,若雨夜灯下灶旁,两位老友席地而坐,一壶老酒伴着窗外的风声雨滴,信马由缰地将儿时的经历、童年的过往娓娓道来。是经历是苦难,但也是另一种财富。炎炎夏日,静心赏读这样的心灵甘露,借用山泉老师文字中的语言来形容我阅读的感受——老师的文字就“像小鸟依人的女孩子一样,缠缠绵绵,将思绪拉得很远,又收得很近”,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浮想联翩!读这样的文字,真的是“沁凉伴着惬意从心底涌出”——美啊!
一棵朴实无华的小草
回复5 楼        文友:山泉        2016-07-09 09:37:56
  谢谢绿茶真情的留评,心情的文字,你过誉了。
   远握,祝一切皆好!
6 楼        文友:轻舞嫣然        2016-07-10 17:16:55
  淡然!看过去,看过去,一切淡然了。怎么就好像突然不是我平日嬉笑的美泉了,哈哈啊哈!从经历中走过去,一直是风雨如晦的样子,而所有风雨必将成为回忆的一粒尘埃,落定之后烟霞初霁,再无繁复。
真水无香
回复6 楼        文友:山泉        2016-07-11 09:54:27
  曾经的苦难,我记在心中,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许是人老了,总是活在过去,在记忆中。于是,很多文字,绕来绕去,就绕不出那个小山村。
   谢谢嫣然一直以来的关注!
7 楼        文友:易水犹寒        2016-07-15 10:36:33
  来读山泉老师的文章,边读边回想,所幸,童年时期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光。问好老师,学习欣赏美文。祝笔健丰祺。
8 楼        文友:高山明月        2016-08-18 16:19:02
  拜读老师佳作,问候老师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