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走访玉家沟(散文)

精品 【春秋】走访玉家沟(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6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7发表时间:2016-07-06 12:51:11

位于榆社县城东南约35公里的一条山沟尽头,有一个叫玉家沟的自然古村落,是一个天然的氧吧,一个天然的幽境好去处,很令我们向往。这其中也包含着一位文友的故乡之约。
   一天,恰逢雨后,我们一行七人租车前往。当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沟壑边的山道上时,惶惶不安的情绪,挂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更使娇丽在摇摇摆摆中头晕欲吐。幸而一路逗趣,笑声不断,才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中,踏上了仅能容纳七八辆车的村前小广场上。
   对于我来说,小广场上的布局,有种似曾相识的味道。我忽然记起,数年前曾驾车来这里帮亲戚娶过一个漂亮的媳妇。那时的印象是不该忘记的。那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爱美之心使然,觉得这里的山水养人,尤其养佳人。只怪容颜渐老,记忆衰退,以致于淡忘了。此时,站在这块土地上,自然生起一种亲切之感。
   小广场上早有村主任和几位老人应约在等候。村主任是专程从县城赶回来的,难怪乎在泥土遮封的砼上留有车印,正好为我们指引了方向。事实上,平常是很少有人来这里的,就像是世外桃源。
   说是世外桃源,一点也不为过。纵目望去,坐北朝南的近百余人口的小村,依着山丘之势层层零星散落的筑居,皆隐在茂密的树荫之间。西边连绵着翠峰,东侧仅有一条小道通向外界,那也正是我们来时的路。村前傍着岩石沟,对面依然是巍峨的青山。尤其引人注意的,云是那么圣洁的白,天是那么湛蓝,在这蓝天白云的庇荫之下,更显绿意浓浓,苍翠叠叠。加之雨后天气氤氲,一点也不染尘埃。无怪乎村民都十分眷恋着这一方净土,眷恋着这一份乡愁,不肯移民他处。无怪乎村民皆自豪地讲,这里虽然贫瘠,却是山美、水甜、空气好,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一块最适宜养人的田园之地。这不禁令人迷醉而流连不欲返。
   跟着向导,我们追寻着遗迹。这里的先民,曾居住的几乎都是土窑,但皆已崩坍,有的甚至毫无踪影。只能从老人的讲述中,听到一些古老的往事。有趣的是,有的窑洞左右通连,相互依靠。若前门遇险,即可从后门出避,彰显着久远的智慧。但最令人心怖发指的是,被萋草丛和积土深隐的窑洞前,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血泪斑斑的兽行,灭绝人性的日本鬼子残忍地砍下了一位回家取食的壮年人的头颅,且活活地凌迟了一位老百姓。听来无不揪心,无不愤恨。积土只能封存古窑,却封存不了仇恨的刻骨记忆。同时,也为最勇敢的英雄壮举,奉上由衷的敬意和哀思。是他们二人用生命保护了因遭突袭饥不能食而隐藏在沟壑山丘中的一连八路军战士、民兵以及村里的父老乡亲,没有让王家沟的惨案再发生。相比那引鬼子来到这里的汉奸,是多么伟大!愿这英雄壮举,与天同寿,与地长存,亘古不朽!欣慰的是,前人倒下了,后人又站起来,为亲报仇,出门杀敌,有的还当上了将军。
   在村的对面山阴侧畔,是该村祖先的居所。可惜,那里曾有的窑洞,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些古老的残存的记忆和传说,只留下一处土地庙遗址。遗址上零乱残缺的基石、摇曳的萋草以及满地的羊粪,令人惋惜,令人思索,令人追溯,却早已是遥不可及。蓦然,从丛林深处飞出一只小鸟,啼叫着从头顶掠过,悠悠的莺声,似曾识得。按方言来说,那是“映山喉”吧,多么贴切而妙趣横生的名字,其实是布谷鸟。此时,先前的不快,才稍微好了一些。
   随着时代的变迁,窑洞变成了土瓦房,后来有的还变成了砖瓦房。可惜的是,有不少闲置的庭院,看起来十分荒凉,只有萋草相伴。真是一种浪费。这是农村的一种通病,目前无药可医,应是憾事。
   看完村落,我们又回到了小广场上,对几个老人进行专访。这里的民风纯朴厚道,有着原始的传统,不染污尘。想起来当我们走在县城大街市里的时候,处处都可以听到打麻将的杂音,仿佛在闲暇中,唯有此事可做。即使是一些有志向志趣的人,也几乎都是众嘲的对象。可在这里,不仅看不到也听不到打麻将的杂音,村民们始终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淡然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有些传统的,比如武术、秧歌等,时而忽见。一位病体初愈年过八旬的老人为我们打了一套拳;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唱了山歌;几位中年妇女跳起秧歌、还偷偷唱了情歌;一位白须髯者讲了道经;一位来自东北而定居于此的尼姑讲了禅学。我们收获颇丰。真是耕者自乐,隐者自足,老者自盈。可是,这里也如其他村落一样,难得见到青年人,几乎都到外界谋生去了,只留下30多个中老年人,这在自然小村中还算是比较好的。倘若百年之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或许是堪忧,或许是杞人忧天,值得思索。
   这里不仅出过不少大官,还出过将军。因此,村民们都不想放弃这块宝地。可喜的是,有人退休后返回家乡,还盖起了新房。我想,这就是叶落归根,或许是厌倦了喧嚣之后的归宿吧。
   生活是日渐好起来了。村民们都有一个心愿,想在第三次迁移的遗址上,重建土地庙,好把道光二十三年的石碑重新立起来,以庇佑这一方生灵。只是苦于无资金,向我们咨询路径。然而,这个心愿,好像还没有政策帮扶,只能靠自己解决。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尽管有点不舍,也该是我们离去的时候了。但始终有一个问题缠绕在心头,不能解开。这里有王、张、郝、胡、肖等姓,有的山沟、丘陵、斜坡等,还以占有者的姓氏来命名。这里也没有玉。那为什么叫玉家沟呢?老人们也摇头不知。看来,这只能是一个谜。或许在某一天,有人能解开,但愿如此。

共 21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记一次游览,小村庄隐在大山深处,古拙自然、民风淳厚,可谓世外桃园。在这里,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历史遗迹,遗迹犹在,陈述着斑斑血泪史,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其次,作者安静地叙述和描写了小村人民宁静自然的山居生活,一种亘古有之,如今却所剩无几的田园生活状态。当然,作者也写到了这里的留守,与其他村庄一样,古老的乡村生活正在消失,对此,隐隐的忧思也引发作者微微感叹。这样,文章便在信笔前进中,渐渐扣到了主题——对小村人民保卫家乡的赞颂,对和平的向往,对古老生存方式的怀恋,对小村未来的期盼。推荐,欣赏。【编辑:寻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708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寻君        2016-07-06 12:53:23
  老师的游记散文写得成熟利落,既周全地顾到了景致,又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一切结合得和谐有致,无穿凿之感。
寻君
回复1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6-07-06 15:22:58
  谢谢寻君老师的点评,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 楼        文友:摩高        2016-07-06 17:48:01
  王老师是位高产诗人,作家。两年时间里,创作发表了二百余首诗词。自去年春,仅在春秋发表的诗词就多达百首,外加几十篇高质量的散文,这种写作能力,毅力,反正我摩高是比不了。
   王老师的散文,我看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自然优美,访谈得体,总之采风成果相当出色。老师的散文几乎都是采风性质的文章,我有时在想,我什么时候能亲自去榆社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呼吸一下绿色氧吧的空气。
   榆社很爱组织采风活动,本身,懂诗词,会诗词的老师就多,诗人嘛,寄情与山水之间,抒发胸臆,睹物思情,如果没有一个风景的去处,也真不太好激发灵感,所以说,榆社的山山水水,真是个搞创作的好环境。哎,哪像我呀,井底之蛙,没有见识,自然也写不出来什么。
  
   我还是想老生常谈一下。
   王老师,以及榆社的其他老师们,你们的作品,质量自有公论,大家的眼睛雪亮,好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和大众检验的,你们做得很好。所以,请各位老师们,不必在意那些假冒伪劣的文人学士宗师们,他们那一套标准和眼光,我只能呵呵,呵呵呵呵,懒得搭理他们。做自己,写自己,是最好的。
   问好王老师。
接地气的人最好。
回复2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6-07-07 08:05:26
  谢谢摩高老师的鼓励,谢谢摩高老师对我家乡的牵念。这里有一群热爱文学、热爱家乡的写作团体,是我们的福音。我们必将继续努力,再努力!
回复2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6-07-07 08:07:33
  呵呵。我的诗词曲已愈两千多首,水平有限,不敢再和网上发了。呵呵。
3 楼        文友:长竹        2016-07-06 23:37:25
  每次有大收获,美景奇文!
长竹
回复3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6-07-07 08:10:17
  同喜同喜。但每次都应该有我们独道的思索,一次比一次应该努力进步。呵呵。
4 楼        文友:涓涓细流        2016-07-07 08:29:47
  拜读跃动美文,祝福!
涓涓细流
回复4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6-07-11 08:14:15
  谢谢,问好。
5 楼        文友:娇娇        2016-07-07 18:56:14
  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在更新,如美丽的玉家沟所呈现出的景物,是一条久远的河系。问好跃东!
娇娇
回复5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6-07-11 08:15:14
  垂钓节忙了三天,才上网。迟来的问安。谢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