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连纸千年书香情

编辑推荐 连纸千年书香情


作者:九狮居士 童生,57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7发表时间:2016-07-10 08:12:42
摘要: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

连纸千年书香情 文人墨客对于读书人或者书房、书斋开口闭口总喜欢说,有书香味。那么,什么是“书香”?近日,在翻阅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江西铅山“连四(史)纸”的历史资料时,发现有一段话,作了可信的注脚:
   近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在《书》中有一段文字说:“从前的书,所用的纸张不外乎是毛边、连史(现称连四)纸之类,加上松烟油墨,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檀非檀,名之曰:‘书香’。又说:‘现代的西装书,纸墨不同,好像有一股煤油味,不好说是书香了。’这是因为我国古籍用纸墨,都是天然的竹木与烟油为原料制作的,就是入腹也无恙的,满室的线装书,自然就书香飘扬了。”
   原来,“书香味”是这样来的!和江西铅山历史上大量出产的毛边纸、连四(史)纸有关。
   丰子恺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也对连史(四)纸,有一种特别的喜欢,在《给我的孩子们》的一篇文章里,专门提到了它。文中写道:“瞻瞻!有一天,开明书店送来了几册新出版的毛边的《音乐入门》来。我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来,你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我从学校回来,你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中国线装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得意地对我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纸呢。连史纸和宣纸,都是在唐代才开始用于书画典籍的,连史纸还稍早一些。宣纸是以泾县的青檀树为主要原料。宋、元之后,原料中开始以稻草为主,而连史纸是以铅山得天独厚的丰富的山中的嫩竹为原料,铅山毛竹储量,至今仍居全省第二位。两种纸同样经过蒸煮漂白制浆等工艺,宣纸是十八道工序,连史纸是七十二道,都要历经一年才能制成,并且一样具有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润墨性强、经年不腐的特点,只是连史纸还要更白一些。有趣的是,宣纸被誉为“千年寿纸”,而连史纸则有“寿纸千年”的美称。明朝的时候,铅山三大纸产地之一的石塘的纸工槽户人数过万,其中的赖永祥纸行原址还在,门头四个大字“品重洛阳”,让人浮想联翩。清人程鹏益的一首《铅山竹枝词》,记录了制纸的全过程,很是生动。诗曰:“未成荫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选之。煮罢锽锅眷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双竿入水搅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掬手捞云云在手,一层波荡一层云。”
   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都把能得到皇上御赐的正品连史纸,当作是一件无比荣幸的事,不说《楚辞》了,商务印书馆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也是用连史纸印刷。可以说,连史纸的广泛使用,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铅山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指定用纸。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大纲》,更是把铅山纸业和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景德镇制瓷业,并称近代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铅山造纸业的盛景了。
   早在元代,铅山纸就以“妍妙辉光”著称于世。进入清代,铅山纸更加发展,品种繁多,其中最优者首推连史(四)纸。是江西乃至全国最优秀纸产品之一。除行销全国外,兼有较多量行销日本、南洋等地。(见民国粤湘赣特产联展江西筹委会《江西之特产》)。铅山连史(四)纸,又称“河口连史”。其实,连史纸的主产地,是在离河口西南50公里外的陈坊乡周围。铅山县文化馆第一任馆长,今年已95岁高龄的滕振坤老先生告诉笔者,他在解放后不久,即到陈坊乡山区走访,调研铅山连史(四)纸的生产经营与外销。他说,“铅山连史(四)纸”实乃为“陈坊连史(四)纸”也。而河口紧靠信江,因水陆交通方便,而成为连史(四)纸收购外销的集散地。”
   铅山连史纸质地洁白莹辉,细嫩坚韧,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称誉。我国历史上的宏编巨著及名贵作品的印刷,多采用连史纸,并且相当一部分,用的就是铅山连史纸。如清代文渊阁和故宫博物馆所出的善本书,是特选铅山连史纸印刷的。民国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采用连史纸印刷《四库全书选辑》,一次就向陈坊“傅中和”纸号订购连史纸1500担。事实证明,凡用连史纸印刷的线装书,有的虽经几个世纪,书页仍洁白如新。今世界各大图书馆所藏善本书,凡是连史纸印刷书则完好如初。铅山连史纸,确实为祖国文化普及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铅山连史纸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而盛于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当时的编书、著书、刻书事业的繁荣,给连史纸的产销,带来了鼎盛时期。铅山连史纸产地,分布在陈坊镇周围的武夷山脉的崇山峻岭间。按行政区域产地有二:一是铅山县陈坊乡境内,自云雾关、火烧关以北的云际坑、佛寨、西坑、太源和浆源、郑家塘、港口、篁碧、石垅等方园100多华里的地区,这里最盛时,有纸槽1400多张;二是福建邵武府光泽县所属地方,自云霁关南下至王家洲、枣树墩、司前、梅坪等方园近100多华里的武夷山脉南坡地区。这里造纸最盛时,有槽500多张,因这些地区产连史纸,必经过在陈坊的加工,才能出口运输上市外销,便一直视为铅山连史纸的产地。陈坊四周的纸槽多达2000余张,年产连史纸20余万担。陈坊街纸号、纸店、纸栈林立,其中“西客”(山陕客商)专营连史纸的大纸号就有18家,他们资金雄厚,有的还在杭州、汉口、天津等地设有分号,连史纸年吞吐量,每家都在万担左右。当时,每日天尚未亮,陈坊街上就熙熙攘攘,挤满了来自火烧关、云霁关、西天岭等各路纸槽,挑运连史纸来的挑夫,挑着连史纸在18家纸号门前依次排着长队,等候开门收购。街道两边几十家饭铺、酒店、南北杂货、布匹等店也应时开市,十分热闹,一直延续到午饭后,街面才静了下来。纸号把收购进的连史纸,加工改装后外销。
   民国23年(1934)以前,主要靠水路外运。纸商从陈坊水口码头,装小船经陈坊河进入信江,上溯40华里至河口。或由河口上东溯信江至玉山,经80里驼马路至浙江常山下兰溪河入新安江,到达杭州等地;或从河口(或黄沙港)装大船下弋阳,出鄱阳湖,经九江进入长江,运往汉口和上海天津或南昌等地,再转口销往全国各个市场。这就是当时的连史纸主要运销路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浙赣铁路通车后,铅山连史纸便由陈坊装船运至河口,再由河口运输到上饶或横峰装上火车,分别运输杭州、南昌等地。铅山连史纸除销售国内市场,也输入日本和南洋各国,每年各地约5至6万件。河口祝荣记纸号,就曾经九江五洋公司,出口外销连史纸1200多篓。
   最早来陈坊经营连史纸的,是清雍正年间来的“西客”(山陕客商),他们挟巨资,首先来陈坊设“振和”纸号,收购连史纸和大匹纸,运销全国各地。至乾隆时,西客在陈坊设的纸号,如春笋般出现在陈坊街上,有日兴岩、福兴号、曾永祥、永康等18家。西客资金十分雄厚,一次可吃进连史纸2千至3千担,年吞吐量每家都在1万余担左右。清乾隆初,西客集资开挖陈坊河道八华里,把起航点从万家桥鹭鹚石,上移到陈坊下街头水口,西客又在那里建筑了一栋规模宏伟,占地4000平方米的关帝庙,兼作装船下河,囤积纸张之地。并设立“山陕会馆”,作为集会议事之所。
   清嘉庆末年,西客离陈坊而去。继由在西客纸号任职的黄廷瑞,开设“黄同昇”纸号和本地任姓开设的“任正和”、“任太和”纸号经营连史纸。接着,抚(州)建(昌)帮纸商相继来陈坊开设傅中和、傅春和、信丰、德丰等纸号;再后,南昌、丰城、南京、福建和浙江等纸商也接踵而来,开设了晏文盛、郑荣记、宁立顺、何同仁、陈正和、王益裕等纸号。他们恪守信誉第一、保证质量、按质定价的商业道德,因而业务蒸蒸日上,誉满大江南北。民国时期,陈坊专营连史纸的大纸号,共有23家。其中最著名者有二家,即:晏之盛纸号——是南昌晏老五开设的。资金最为雄厚,号称30万银元。一次能吃进连史纸2000多篓,年吞吐量15000多篓。汉口、杭州、上海、天津都设有分号。晏老五逝世后,由其子晏硕卿继任。以后兴起的“后起之秀”,每家年吞吐量5000件以上)、有任正和、任太和、黄同昇、仁德、立太祥、开泰、信丰、吕福祥、立顺、太成、德顺源、长兴纸栈、华家庄屋、郑荣记、何同仁、陈正和、王益裕、周兴达等。
   上述23家连史纸纸号各显神通,收购陈坊地区(包括篁碧和福建光泽司前、梅坪等地)生产的连史纸和大匹纸,予以加工改装后,销往汉口、上海、杭州、天津、南昌等商埠,而转口销行全国各地。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包括机制纸在内的洋货大量涌进,充斥国内市场。致使手工制作的铅山纸销路日蹙,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山乡土志》写道:“连史纸产于陈坊者为最,石垅所出次之。每年约出万余担,价值十余万金。”这就是说:光绪后期(1897-1908)连史纸产量已从20万担,下降至万余担,只及鼎盛期的二十分之一。
   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洋纸的减少,铅山手工制纸,产销也兴旺起来,据民国23年江西省政府经委会《江西经济问题》记载:“民国五年,铅山连史纸产量42000件(合21000担),产值336000元;民国七年,铅山连史纸产量激增到336000件(合168000担),产值2600000万元”,接近鼎盛时期的产量。但好景难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洋纸再次涌入,铅山连史纸的产量又告下降。至民国十九年(1930),连史纸年产量已下降为42000件(21000担),产值下降到336000元。以此推算,当时纸槽只有210张。
   抗日战争时期,洋纸阻断,铅山纸有所复兴,但1942年浙赣铁路会战,铁路沿线各埠均遭日寇蹂躏,纸张的销路被切断,加上当时水灾,致使陈坊纸商损失惨重,其中“连史纸5152件连同其它纸张,损失共计达9557件之巨,纸张实力损失殆尽”。(陈坊纸业代表,在铅山县行政会议三十一年度第一次会议提案)。
   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间,先后倒闭的陈坊、河口纸号有“吉泰”、“傅源丰”、“方明文”、“集丰”、“益裕”等。
   民国三十四(1945)年抗战胜利。铅山陈坊连史纸运销路线畅通,生产又有所恢复。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江西地方志农产资料汇编》:“民国三十七年和三十八年,铅山连史纸年产量15000担,纸槽当有150多张。”但也只及战前民国廿六年(1937)产量5万担的三分之一多点。
   新中国成立后,铅山连史纸一度复兴,并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纸张交流会上,荣获奖旗、奖状。由于机制纸的产量与日俱增,加上连史纸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机器印刷出版和钢笔书写,特别是手工制造的连史纸成本过高(当时连史纸定价每担43.30元,而成本却需55.40元)。连史纸的大生产,很难维持下去。1959年12月,在北京、上海古字画装裱部门地求购下,江西轻工业厅投资36000元,在陈坊的浆源、篁碧各建一张连史纸槽,职工共16人,定点生产连史纸,三年来,共生产连史纸200多担。文革期间,全部停产。1979年又恢复生产,后来仅剩浆源一槽,职工11人,年产量最高74担。
   2006年6月,铅山“连四(史)纸”被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连四(史)纸”的保护与恢复生产。继承和发挥铅山连四纸,在我国传承历史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平台作用。目前已经形成了连史(四)纸一定的生产能力,同时拓展了连史(四)的市场销售,连史(四)纸这一纸中奇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共 46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铅山连四纸,是江西省铅山县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纸品,连四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2006年,铅山连四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今属上饶市。境内峰峦起伏,水系发达,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盛产毛竹。连四纸的原产地在铅山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数处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铅山纸品种的连四、柬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文章对铅山连四(史)纸的前世今生,兴衰沉浮进行了较为详尽地描述,使读者对这一特殊纸业的发展兴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文章语言流畅,资料翔实,可信与可读性兼具,因而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7-10 09:07:18
  连四纸的兴衰沉浮,是文明史的真实写照。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