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临沂随想

编辑推荐 临沂随想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25发表时间:2016-07-10 10:35:02

临沂,临于沂水的城市,八百里沂蒙的中心之城。每次听临沂的朋友谈到临沂,总是颇以自豪地谈到沂河和沂河的大桥,盛称沂河之美。尤其是在夜晚,华灯璀璨,不亚于西方的塞纳河畔。几次来临沂,都是来去匆匆办办案之旅,一直想一睹沂河的风姿,亲近它的水岸。这次的夏日之旅,虽然未能如愿,但终于停下车子,走进了它的支流——祊河。祊,音崩,不是方。我想这些颇觉生僻的字眼,一定来自悠远的时空。
   眼前的这段祊河之水,唤作银河湾,潴水成湖,水面开阔,水质清洁。如果单就面积而言,并不亚于我们济南的大明湖。湖面的周边,桥梁高架,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颇让人联想起中外闻名的南京玄武湖,努力营造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都市氛围。八百里沂蒙,以沂河为干,河流广布。而今幸逢太平之秋,交通八达,地处山东腹地的临沂,一跃成为中国仅次于浙江义乌的批发市场。流经市区的大小河流,都已开辟为景观河,就连城市的道路,也纷纷以河流命名。因自然之地利,塑造着一个城市的特色。我们在夜晚抵达临沂,快速驶过沂河的大桥,放眼望去,沿河果然是灯光点点。据说,市区内在沂河上架设了十几座大桥,看上去无不灯火通明,造型各异。行至城市新区的北京路、广州路一代,一座座崭新的大楼霓虹闪烁,在夜色之下,愈发的流光溢彩,充满活力。灯光艺术,使得夜色临沂,更加凸显出现代都市的气魄。明明白白地告诉来客,这里,乃八百里沂蒙的中心之城。也许,一座新兴的都市,不见得像历史名城那样底蕴深厚,但也没有那么多的历史包袱。问题,总是相对的。
   历史上的沂蒙,“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在山东紧凑而恢弘的版图上,比起纵贯南北的运河沿岸城市,横亘胶济沿线的主要都会,以及鲁西南的儒家圣地,胶东的山海仙踪,形成了相对独特的亚文化圈,曾是历史上东夷文化的奥区。至今,临沂仍是山东十七个地级市中,面积最大的地区,养育着一千余万沂蒙儿女,土地、人口均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强,彰显着临沂地区在山东这个经济、文化、人口和政治大省的独特地位。今日的临沂,曾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古琅琊郡,以及后来的沂州之域,诞生了诸葛亮、匡衡、羊祜、王羲之、颜真卿等光耀千秋的历史巨人,可谓星汉灿烂,令人叹为观止。《孟子》云:“得百里之地而君之,可以朝诸侯。”民国之际,内忧外患,九州幅裂。当革命易代之秋,八百里沂蒙,曾经深刻影响着天下之运势,历史之进程。
   “得中原者得天下”。与僻处西北,远离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北不同,山东地处华北紧要之区,素为燕京心膂之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取其宅中图大之势;而燕京处六和上游,居建瓴之势。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山东之得失,于全国之利害,举足轻重。而八百里沂蒙,地处山东腹地,不仅有山川之富,还有平野之阔。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加之险固四塞,战争资源相对丰富。当抗战之始,倭寇于正面战场大肆推进之际,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由徐向前、罗荣桓元帅,亲率八路军精锐的一一五师,从西部跃出敌后,千里挺进沂蒙山区。历经八年艰苦经营,在政治上打土豪分田地,依靠人民,建立红色政权;在军事上深根固蒂,反客为主,终于开辟了仅次于陕北的沂蒙山根据地,号称“两战圣地”、“华东小延安”。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终于在日后的国共对决中,成为进取得全国的张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个风云起伏的历史时刻,四百余万沂蒙人民“最后一颗粮交公粮,最后一个娃去当兵”,为红色中国的胜利,贡献了百万民夫,二十万兵员,十万条生命。陈毅元帅感慨地说道:“淮海战役,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与历朝易代之际的割据之势不同,革命根据地承载着“农村包围城市”的宏伟战略,在全国各主要省份遍地开花,在广阔的神州大地上,成其燎原之势。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家渴望安定,而当时的国民政府,乘却其战胜之资,全面发动了历时三年的内战。正《论语-尧曰》所云:“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虽然一度节节胜利,终归财穷民尽,土崩瓦解。发生在沂蒙山区的孟良崮一战,一代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在内战的硝烟中将星陨落,国共格局发生重大逆转。随后的济南战役,许世友将军一举攻占了山东省府,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控制全鲁之地,成为北据东北、南下淮海的张本。千秋已降,沂蒙风雨,足以惊天动地,彪炳史册。
   最早知道沂水,是从《论语-先进》篇,关于孔子师徒行迹的一段记载。孔子的几位高足侍坐,孔子问及弟子们的人生志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于是,有的表达了统帅三军的英雄豪情,有的表达了治国安邦的宏伟志向。唯有正在从容鼓瑟的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最后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比起其他弟子的壮志凌云,曾皙的志向,似乎如此的平淡无奇:只是在春日里与二三友人相约,到沂河边洗浴吟唱。然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得到了老师深深的嘉许。年少的时代,我曾对这段描写不以为然,视而无睹,如今读之却不觉动容。这分明是一种不慕功利,尊重人性,近而修身齐家,大而平治天下的儒者情怀!在这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之中,惟愿天下之人安居乐业,保全人类的天性。的确,《四书集注》在揭示其中的人生志趣时,这样阐释道:“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思之令人钦慕。而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理想:“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志,使万物莫不遂其性。”天翻地覆,何若河清海晏?倘若如此,虽有英雄权略,亦无所用之。
   天下太平,九州一统,来之不易,倍当珍惜。

共 23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曾经所役的部队,就是陈毅领导的华野九纵,从沂蒙转战海南,最后定居中原的部队。如今一提到沂蒙,我就想了陈毅元帅曾经说过的几句话:“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陈毅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历尽艰苦和磨难。在“叹缺粮”,“野菜和水煮”、“三月肉不尝”的恶劣环境下,是人民群众舍命相助,军队才得以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于是,便有了陈毅元帅的另一著名诗篇《赣南游击词》,有了诗中的那个名句:“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在陈毅元帅的心目中,人民群众的支援,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党的组织和军队的再生亲父母,要保持革命军队的力量强大和不败,完全依赖于人民群众。想当年,在那个风云起伏的历史时刻,四百余万沂蒙人民“最后一颗粮交公粮,最后一个娃去当兵”,为红色中国的胜利,贡献了百万民夫,二十万兵员,十万条生命。陈毅元帅感慨地说道:“淮海战役,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文章语言流畅,叙述自然,情感饱满,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7-10 10:42:38
  促进沂蒙的发展是应该的,不能让为革命作出过巨大牺牲的沂蒙人民,世代地贫穷与落后啊!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胡春雨        2016-07-10 16:39:27
  从笔者此行的见闻来看,这座新兴城市修建的还是蛮漂亮的。去了几次蒙山,同样开发的很好。临沂的经济在一桶起飞。
2 楼        文友:宏声        2016-08-14 08:21:31
  欣赏了文友的佳作从此就不陌生,作品没有加精我喜读的就是我心中的精品。同时感谢大型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这个培育文学新人的平台,我们聚在这里成了同学。祝福文友万事如意!伸手遥握。
回复2 楼        文友:胡春雨        2016-08-14 08:24:14
  感谢文友品读,共同学习进步!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