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仰望丰碑

编辑推荐 仰望丰碑 ——故乡印象


作者:大别山人 布衣,22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2发表时间:2016-07-12 10:49:07
摘要:梦里依稀回故川,登高望远撷芝兰。一晃三年没回小镇了,夜夜梦见她,时光韶华时时浮现眼前。

仰望丰碑 梦里依稀回故川,登高望远撷芝兰。一晃三年没回小镇了,夜夜梦见她,时光韶华时时浮现眼前。适逢端午节后,愈加怀念那些斑驳琉璃的街道,高耸入云的丰碑,便整治行装,启程回老家了。
   近家情更切,入耳遍乡音。久在喧嚣的都市里奔跑,又见纯朴的乡亲,响亮的山水,人也仿佛精神敞亮了许多。绕过两道山梁,清澈的倒水河呈现在眼前,在初夏的阳光下闪着点点的鳞光。河畔的双城塔,千年屹立,依旧古色古香,少时每次登临十层塔顶,便感觉清风徐徐,群山扑面,荡胸层云。
   一下车,便抬步向后街走去,后街依山而建,穿过几条巷子,沿坡拾级而上,眼界一阔,宽阔的山坡上,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眼前,塔身汉白玉,塔高二十一米,正面大楷“鄂豫皖革命纪念碑—徐向前题”几个大字,两侧黄麻起义、反围剿斗争巨幅浮雕映带左右,栩栩如生,背面碑文小楷书就,细辩碑文,民谣“小小黄安(今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仿佛把人带入那个激荡的岁月。扶栏俯望,倒水河穿镇蜿蜒向西,沪汉公路沿河而过,倒水桥横跨南北将三镇连为一体。回望塔后满目苍翠,遍山的映山红,在阳光下自由浓烈地绽放。
   拾级而下,穿过闹市,一座高大牌楼当街而建,大理石砌,飞檐挑起,檐下“长胜街”几个苍劲大字,跨过门槛,一条二里长街,一眼望不到尽头,街侧一块汉白玉上写着“列宁街旧址”,街道一律由大理石铺就,两侧清代民居,檀木青砖绿瓦,飞檐阁楼胡巷,巷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阁楼偶有少女音容闪现,街中清一色檀木结构,高檐巨门阔堂,依次是“鄂豫皖革命政府”“鄂豫皖工农兵委员会”“苏区人民银行”等苏区党政机构;气势最宏伟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了,里面文物完好如初,一张习主席在旧址里围着炭火与基层党员群众座谈的照片,更让人备感亲切与鼓舞。置身于斑驳琉璃的街道,依稀当年烽火倥偬的景象,仿佛时光倒流,又重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穿出北门,便是沿河大道了,两边绿草茵茵,垂柳依依,路南“秦绍勤烈士纪念碑”前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原来是武汉海军工程大学的学生又来老区学习参观了,塔身下是一张稚嫩青春的面孔,坚毅而激动的眼光。中学时代我每天跑步走过的时候,总向它投去深情的一睥,那句碑文上的那句“开膛剖腹在北门”的民谣依旧清晰而炽烈:烈士的英勇,敌人的凶残,昭然若揭。沿河向南,倒水桥飞架南北,河畔青松翠柏间,红四方面军纪念碑巍然屹立,塔基方园百余平方,塔高二十七米,塔身汉白玉,浮雕碑文环绕,再现当年红军英勇战斗历程,千秋历史功绩,已镌刻载入青史。就在这方圆百里之地,走出了中国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三支部队,当年流传:中国红军每3人里就有1位红安人,从这片热土上走出了223位开国将军,而她也为中国革命奉献了自己140000优秀儿女的青春与热血。
   塔后忽然人声吵杂,寻声而去,原来是母校课间休息了。学校大门面街而立,上书“列宁小学—徐向前题”几个大字,入门但见高楼鳞次栉比,广场正中就是“鄂豫皖革命历史博物馆”,就是这所小学里,走出了二百多位革命先烈,董必武、吴焕先、郑位山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担任教员,投身革命,这是一所英雄的学校,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呜呜……”号声响起,孩子们的课间操又开始了,一个个欢呼雀跃的身影,一条条鲜艳夺目的红领巾,映着阳光下一张张稚嫩兴奋的小红脸,我想这不就是那山坡上漫山遍野浓烈盛开的映山红吗!

共 14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作者回故乡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个小镇时所写的散文,散文围绕对大别山革命老区对中国革命所作贡献的回顾,并结合作者在故乡的革命博物馆以及革命遗址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展示着鄂豫皖苏区的沧桑历史所揭示的威武雄浑的革命精神。【编辑:铁血胡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血胡杨        2016-07-12 10:51:46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铁血胡杨
回复1 楼        文友:大别山人        2016-07-12 12:59:07
  谢谢编辑,谢谢老师阅读评论!
2 楼        文友:大别山人        2016-07-12 13:01:07
  谢谢编辑铁血胡杨的精彩点评和按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