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求精】念(念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求精】念(念征文·散文)


作者:平淡是真 探花,133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75发表时间:2016-07-27 18:42:18

【流年·求精】念(念征文·散文)
   念了许久,我鼓足勇气跟父母谈搬家一事。我清楚这不是第一次,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
   父母的房子已经住了二十年,一百多平米,三室两厅。房子装修虽已过时,但质量尤佳。父亲一直感念那位白姓木工师傅,其精湛的手艺让他们安心居住这么多年。各间卧室均木床、木橱相配。唯独北卧室多了一张写字台。这写字台与我同龄,伴随父母走过很多城市,辗转跟到这里,深黄色的漆,反射着时光的影子。父亲每天伏案练毛笔字,看电脑网页新闻,研究“七星彩”。写字台旁的墙上,挂着数张两米多长的数字研究图,列列数字像一条条蜿蜒的长龙。这都是父亲买过的七星彩。虽说付出多,回报少,但父亲总调侃说:鸟巢上有一骨节钢筋是咱家的钱,这多荣耀呀!
   前阳台的护栏底部,放着父亲的花。仙人球、仙人掌、玉树、山影、三七……虽不名贵,却是父亲心里的宝,晴天晒太阳,雨天请进来,从不含糊。
   后阳台存着两组母亲的陪嫁木箱。上翻盖的木箱和前开门的木橱搭配,摩挲细若掌纹的纹理,仿佛还能看出母亲神秘地摸出大白兔,我躲在门口偷吃的场景。
   客厅向阳,饭厅在卧室和厨房之间。房子布局算不上合理,父母用二十年的时光,慢慢与它磨合,成就了现在非常舒适的模样。
   父亲常坐在沙发上看报,沙发旁的茶几上,放置着台灯和老花镜;厨房、阳台的角落里,常存着一桶水,这像极了老宅的大小水缸;衣橱、橱柜样式简单,衣服分类叠放,用品各归各位,很是顺手;北阳台的木箱旁,大坛子、小罐子里腌渍着咸菜和鸡蛋,透出的味道沉淀着时光的香气;木框镶嵌着大理石的茶几和餐桌上,流动的是父亲做的美食,闲暇时,常驻的是父亲喜欢的一杯普洱茶。
   父母的家乡远在冀鲁交界处的一个普通至极的村庄。当妹妹还在蹒跚学步时,父亲抱着一个牵着一个,母亲背着一个拉着一个带我们离开家乡,旅居多地,终在这座沿海城市扎稳脚跟,这倾尽心血购置的房子的角角落落,都仿佛是父母精心耕作的“责任田”。
   父母住熟了这块地,我们明知道他们的不舍,为何还要三番五次求他们搬家呢?
   我曾写过一篇《站》,描写了一幕母亲站不起来的场景。那日,母亲坐在理发馆门口台阶上,等着老板娘开门,打算理发后,去菜市场购物,以准备第二天的重阳节。坐了没一会儿,母亲就发现一个现实:台阶低于膝盖的高度,加之她的腿不好,她站不起来了。理发馆门前人来人往,我们问候的电话也不期而至,她却闭口不提,没向任何人求助。而是故作轻松地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不得不去买菜,才抛开脸面,跪在地上爬起来的。
   “站”不起的尴尬,母亲还没有来得及跟我们说,那一夜,父亲下楼拿报纸,被患有精神病的邻居重捶几拳。楼道里黑黢黢的,父亲的腿脚极不好,在被推搡间,踩空了好几次,他拼命抓住楼梯扶手,才没有摔倒。待终站稳后,父亲抱住比他矮一头,身形瘦小很多的邻居,还苦口婆心地劝着:你有啥事想不开呀,你说说,我听听……
   待接到母亲的电话疯了一般地赶过去后,脸被打肿的父亲还命令我说:他有病,咱不怪他。
   那一夜,估计我们都没有睡着。第二天,父亲的脸由红变青紫,走路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哎呦一声,足见他的腿的疼。见他做饭,我们连说“夺权”,他叹道:趁还能站着,给你们多做几顿吧!
   饭后,母亲说了她站不起来的经过,再想到父亲前晚的境遇,我们姐妹一致劝说:为了最起码的人身安全,让他们搬离。
   父亲故作耳背,沉默不语。
   母亲看父亲阴郁的脸,说:你爸不同意,就别想了。在哪儿过日子,都挡不住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呢。那年你大姐刚几个月,在老家宅子里,三更半夜的,有一个贼砸窗户、踹门许久,我和你姨用凳子桌子顶着,愣是没让他进来。那事不比这个大呀,咱不是又继续住了那么多年嘛!家,哪里有说舍弃就舍弃的呢?
   母亲的声音并不大,耳背的父亲却听得真切,点点头,表示认可。
   母亲还说,这老邻旧居的,都是亲人呢!好多次拎着重物上楼,都是楼上的伯伯,楼下的大侄子帮着拎的,就说昨晚的事,那邻居们也是围着一起帮忙,若不是他们,你爸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呀!
   母亲的话,透出她的不舍,邻居慈善的脸庞在我的眼前晃过,冰火在心中碰撞,滋味难以形容。我们虽为子女,但不能尽孝身边,是他们用小到没有必要言说的细节,真真实实地帮衬了父母,也温暖了我们的心。
   矛盾间,我们都沉默了。没办法,搬家的事情就拖延了下来,不知觉又是三年。
   这不,几日前的一个异常闷热的夜晚,父亲照常坐在书桌前浏览新闻网页,母亲则已经脱衣沉沉睡去。
   突然,母亲迷迷糊糊地听到父亲在喊:你嚷我干吗呀!我再看一会儿就睡了。母亲没搭理,继续睡。过一会儿,父亲又喊。母亲大声回应:我都睡了,你撒癔症呀?
   母亲这样说着,突然听到真有人在喊,是一个女声,很高,很凄厉,仿佛在呼唤谁的名字。母亲坐起来,披上衣服,凑到窗边去听。这声音忽远忽近,伴随的还有一束光线,像是在寻什么。
   母亲斥责父亲:别熬夜了,快睡!
   父亲不情愿地关上网页,还没有走到卧室,就听到有人“啪啪”拍门。母亲颤声问。对方答:是我。
   母亲不识这个声音,追问。对方答:我是你家邻居。
   母亲仍辨不出是哪个邻居,还不开门。对方急了:快开门,快开门。母亲跟父亲一摆手势,两人都不吭气了。
   说实话,母亲这样做,也是有缘由的。孩子虽多但都不在身边,加之几年前的那场意外,这深更半夜的,谁知道是谁?反正自己也没有做什么危害别人的事,于是老俩口都选择了沉默。
   拍门声持续很久,见无人回应,那人跑到楼下,开始大声打电话。母亲凑到窗前,听。那女孩指着母亲家门牌号报警。母亲惊出一身冷汗,使劲地贴住窗户听了许久,这才弄懂,原来这女孩丢了狗,她报警说母亲藏了她家的狗。母亲年近七旬,耳不聋眼不花,怎耐已是夜半,楼下只有斑驳的月光,她打量了半天,都没有看清是谁,她暗寻思:谁的孩子呀!这事不是太荒唐吗?
   很快,警察来问询,纵使家中无狗,警察要求女孩道歉,女孩仍谩骂侮辱,母亲被气坏了,追到楼下找女孩理论。撕扯间,围观的邻居将母亲护住,一起声讨那女孩。女孩仍一副傲慢狂躁的样子。
   纵使如此,母亲都没有打电话给我,她跟邻居们念叨:俺家孩子身体不好,不能让她也跟着受罪。你,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
   我是第二天清晨接到母亲电话的,母亲先问我吃了吗?再问大树上课去了吗?继之才说了前夜的事。
   母亲说,她是一宿没睡,是坐,是站,是满屋子溜达,总是心慌慌的,好像随时都有人拍门一样。母亲还说,那女孩不死心,楼前楼后地围着转了一夜,声音凄厉得像鬼一样。
   我吼:我去找她!
   母亲忙阻止:你爸说了,不去找。这孩子打小没人管教,现在我们再去找,只能多生气,也改变不了什么。就算咱倒霉吧!你爸说:敬而远之就好,不招惹不讲理的人。
   话虽这样说,我却不敢放下心,匆忙赶过去。只有五分钟的路,我感觉怎么也走不完。赶到楼下时,只见昨夜风吹大树,落了一地的国槐花,给人寥落之感。一个穿着白色T恤的女孩站在院门口,双手攥着手机,双目像探照灯一样,扫视路上和小院里的一切。我知道,肯定是她。我想理论,又想起母亲的话,于是沉默走过。我感觉她的目光追了我很远。而我的心,早在她耳畔呐喊:凭什么这样侮辱一对年过七旬的老人,凭什么让我的父母一夜胆战心惊。
   上楼后,我坚决地说搬家。母亲仍一口回绝。
   父亲不搭理我,拐着腿,从前阳台到后阳台,从厨房到客厅,可餐厅到书房,仿佛在巡视自己的田地。这边该施肥了,那边该浇水了。即便再贫瘠也是最好的田。就像这个家,即便在这里遇到过这么多不开心,他依然愿意守在这里。
   母亲打开衣橱,依次指,这是你们谁什么时候的衣服,这件大的穿过二的穿过,三的也穿过,然后染了颜色,给小妹也穿过;这是哪个外甥的衣服,几岁的,十几的;这是……确实,不仅母亲熟悉,我们也未曾忘记过。
   站在窗前,看那守在院门口的女孩,又看到来来又往往的老邻居,母亲说:昨天又亏了这些人了呀!想到父母最需要时,我们却没有在身边,是他们,撑着我的家人,心被抽紧,还未张口,母亲却仿佛读懂了,她委屈的泪水,吧嗒吧嗒地滴落,像个孩子一样哭泣不止。
   我忽然理解了父母的不舍,故土难离呀!这个城市一隅,已被父母执拗地当成家乡。这个家乡里承载的,是他们对我们的爱。念,不舍;家,难离。
   而当年,为了我们拥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父母愣是坚决地走出了他们的家乡,他们肯定是一步一回头,家乡融化在他们的眼睛里,变成思乡的泪,滴落在他们的衣襟,被疼痛的胸怀收藏。
   那时我尚年幼,还不懂得。此刻,父母疼痛的守护,让我们读懂了父母爱的深沉。
   父亲双手拽着栏杆,一步一步艰难地踏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我看到的是父亲将疼痛如何决绝地踩在脚下;母亲唠叨父亲将报纸叠放的满哪儿都是,又默默地帮他换坏掉的台灯,我看到的是母亲用她的柔韧坚决地陪伴在父亲身边;父亲说,周末了,吃什么?母亲给我们打电话问,提出的菜单,都是我们爱吃的,而他们爱吃的,早已被我们同化;每次离开,母亲都会站在后阳台,伏在窗口,看着我们上车,跟我们摆手道别,每每回头望,总感觉母亲像站在村口,倚着老槐树,踮着脚尖,遥望着远行的我们……我看到的是家乡、田地、庄稼,生机与沧桑共存,寥落与萌发相融。
   我还会劝,还会说。我知道,每一次劝,父母都会放在心上,用一次想象的离别,来深刻这份平实的念;而我们,也在用共面风雨的坚定,期许家人永沐阳光。
   殊不知,父母的心中,我们就是阳光;我们的心里,父母就是阳光。一份深切的感念,伴随时光,悠悠同行。父亲的仙人球又开花了,白似雪,粉似霞,台灯下看报的父亲,伏在窗口守望的母亲,脸上漾着一份暖,念着,疼着,心生欢喜……

共 39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念作为主题十分贴切,作者满怀深情执笔,将“念”这个字的含义深刻剖析,令编者阅后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由于父母在自己的居所发生了几次意外,为了不至于再三被骚扰伤害,作者几次劝说父母搬家,却每次都被拒绝。父母年纪大了,对居住了二十年的房子早已产生深厚的感情,对这里的一景一物,一箱一柜,一花一草,甚至一沙一石都难以割舍。文章不但详细描写了父母的念旧情怀,更是将父亲对待别人的宽容谅解和母亲对待亲人的期盼照顾饱含深情地描摹,让编者看到了一个祥和幸福的家庭,一对理智却又感性的父母,还有深解父母之心的孩子们,在逐渐流逝的时光里,互相惦念,互相给予温暖与爱。这样情意绵绵的文字,很容易将读者的内心打动,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修饰,却在平实中多了一份真诚,一份生活的味道和一份对旧日时光的感念。温情文字,欣赏荐阅!【编辑:红袖留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080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袖留香        2016-07-27 18:57:45
  平姐姐,别再劝了,让父母安心在那里住吧,离开,也不一定会搬到更好的地方,何况还为他们平添了一丝记挂,一丝牵念。
有个性的人不需要签名
回复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07-27 19:06:21
  谢谢香香哈,真是神速。你的按语很贴切,评论很温暖,我都记住了。此份念。很珍贵。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7-28 06:16:38
  搬家,还是不搬家,还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不搬家,对父母的牵挂,念想时时挂在心中,总也是一个事,会分散我们的精力影响工作;搬家,对父母来说,真是故土难离啊!真真的速度真快,这篇散文容量大,结尾画龙点睛,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佳作欣赏!
   向香香学习,编辑语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07-28 09:42:45
  明月大哥出门在外还来流年看文点评,真是让我心生感动。
   此文写出来纠结,大约是因为拗不过父亲,又惦念他们吧!
   一切因情而生,万事归于亲情。
   念。心生感动。
   祝福明月大哥旅途愉快!
3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6-07-28 12:06:31
  平实的文字记录琐屑的生活点滴,流淌出的却是挚爱亲情。父母恋旧,因为那里塞满了家人的昨天,那里是他们二十年光阴的见证者。这块儿责任田,即使再贫瘠,因为他们经年无悔的付出,也早已刻满深深的爱的印迹,而变得独一无二、美如珍宝。这份念萦于心田,令人感动。
   切入点选得好,语言干净、凝练、恰当。向真真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07-28 16:16:26
  其实,书写时,仍然满是心疼,心疼我们不在身边,父亲遭遇的不公。可父母却很淡然,这份宽容,也在影响着我们。
   谢谢落雪姐姐温暖留评,书写的路上,我们一起携手前行。
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29 20:24:54
  生活就是些碎碎念。那些细碎想珠子,用记忆一串就成了时光项链。阿真的文字非常朴素,充满人生智慧与怜悯之心。
江凤鸣
回复4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07-29 21:54:47
  谢谢二哥温暖留评,这篇文章像了许久。近期疏于书写,落笔局促了。没关系,得空我再改。
5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6-07-31 12:44:17
  写得很好,情真意切,富有生活味。
   父母,就是我们的阳光。儿女就是父母的全部。
回复5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6-08-01 17:12:21
  谢谢山哥温暖留评,书写父母永远是最熟悉的文字,有时也会带着些许的疼痛,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6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08-03 07:09:0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7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6-08-05 19:06:24
  【复审理由】当年父母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忍住不舍一家人背井离乡,每每回望离开时的路都是对家乡深切的念想;来到新的城市安家落户,买了房子有了自己的一方天空。父母在这个房子里一住就是20多年,期间有安居小家的安稳,有全家欢聚的快乐,有念及孩子的幸福,有左右邻舍误会和骚扰的不快,他们都默默享受或承受。父母身上都有病痛,但他们都是以善良和隐忍对待别人的误会和骚扰,再加上病痛时刻折磨着他们,让孩子心里一遍遍挂念和心疼。为此孩子们动员他们搬家,他们却像当年离开故土一样难舍难分。因为,这座房子里有他们的爱,有他们的念想。无论家安何方,发自亲情浓郁的念和爱都不会变。
   此篇散文经过作者修改,在语言上更为凝练,主题意蕴更为突出,情感的表达含蓄舒缓,申请复审。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