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时光】渡人亦是渡己(随笔)

绝品 【时光】渡人亦是渡己(随笔) ——读克莱儿·麦克福尔小说《摆渡人》随感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841发表时间:2016-07-27 21:40:09

【时光】渡人亦是渡己(随笔)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这是英国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名作《摆渡人》封面宣传中页上的文字,只是一瞥,“灵魂”、“摆渡人”几个字即直戳我的眼球,就这样,这部“畅销欧美33个国家的心灵治愈小说”,“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人性救赎之作”,走入了我心。
   犹记得小时候,夏日的夜晚,一家老老小小都在坝子里乘凉,这时老人们总会讲一些老故事,主角不是天上的神仙就是阴曹地府里的鬼。而每遇到小孩子受到惊吓魂不守舍,老人们又总会说“娃儿的魂魄丢了”,爹啊娘啊的得在孩子受惊吓的地方,一声接一声地大声呼唤孩子的名字,一路把孩子的“魂魄”引回家来。等长大了,学了科学知识,知道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世间根本没有鬼神,人也没有魂魄之说。
   然而,在宗教信仰人士那里,还是笃信人是有灵魂的。以前,人断了那口气,就说那人死了;后来,科学的论证给死亡下了精确定义,只有脑死亡的人才能判断为生命的终结;到了宗教人士那里,生命的消亡则又是另一种情况,肉体死了,肉体上附着的灵魂也死了,这才是生命的消逝。
   那么,假设人真的有灵魂。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循着宗教人士的思路,想象一下人的肉体死亡之后,灵魂又是如何皈依的呢?
   在过去的认知里,人死亡后的归宿无非就是天堂和地狱。天堂界定在我们头顶的天上,光明美好,好人上天堂,俗称“升天”,是以飞翔的姿态上去的;地狱在我们脚下大地的深处,阴暗诡异,坏人下地狱,俗称“堕入十八层地狱”,是以下坠的姿势沉沦下去的。关于堕入地狱的情状,人们有过种种设想,阎罗、判官、黑白无常等应运而生,又有什么忘川河、奈何桥、孟婆汤,还有恐怖的拔舌、剥皮、挫骨、入舂臼、下油锅等,无非是教导人不要做坏事落得坏下场。但是,人死后又是怎样飞上天堂的呢?沿途又经历一些什么?倒是很少有细节流传。
   抛开迷信不谈,人总有好奇心,作家也不例外。我国青年作家余华就曾在长篇小说《第七天》里,借杨飞在死去七天里的所见所闻,影射了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丑恶。那么,克莱儿·麦克福尔又是怎样来想象这个灵魂的归宿地的呢?又是怎样来设计灵魂离开肉体后抵达最终归宿地的过程的呢?
   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故事其实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与母亲无话可说,关系紧张;在学校老是受到老师的轻视,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朋友又因为父母离异转学远走他乡。生活中尽是负面因素的她决定坐火车去看望久未谋面的亲生父亲。然而,火车在隧道里碰到了交通事故,她成了唯一罹难的人。她的肉体留在了火车上,灵魂从隧道出来,碰上一个在那里等待她的男孩崔斯坦。崔斯坦的职务是摆渡人,“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告诉他们真相,然后把他们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而在灵魂抵达要去的地方之前,“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才能到达那个叫家也就是天堂的地方。于是,迪伦的灵魂与她的摆渡人崔斯坦踏上了荒原,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崔斯坦终于将迪伦的灵魂送到了天堂与荒原的交界线。迪伦的灵魂到了天堂之后,发现天堂没有崔斯坦,而她在荒原的相处中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她不能没有崔斯坦,所以她毅然决然地返回荒原,克服重重困难后寻找到了崔斯坦,并引领崔斯坦重返了人间。
   说穿了,故事讲的就是迪伦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引领迪伦的灵魂穿过荒原到达了天堂,然后,迪伦的灵魂又从天堂返回荒原,引领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走到荒原的另一个尽头,一起回到了人间。归根结底,也就是灵魂摆渡人渡灵魂,又被灵魂渡;灵魂被灵魂摆渡人渡,又渡灵魂摆渡人——从渡人到被渡,从被渡到渡人,不就等同于渡人又渡己么?
   法国诗人儒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乘着想象的翅膀,克莱儿·麦克福尔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灵魂脱离肉体到抵达天堂这个时间段里的虚拟空间世界——荒原,并且告诉我们:“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这片荒原也是一样的”。荒原这个地方“反映了你的所思所感。当你生气的时候,这里就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一片漆黑。你的心里越阴郁,夜晚也就越黑暗。”
   换句话说,荒原是灵魂在现实世界遭遇和情绪的折射。在现实世界里,迪伦是没有父爱又缺乏母爱和友谊的孩子,她真实的内心总是被母亲武断地忽略,被老师无情地践踏,被同学粗暴地蹂躏,她是那样孤单,那样柔弱,那样需要人呵护和关爱。
   然而,一朵含苞的花儿还没开放呢,外面多姿多彩的生活还有好多好多没有经历呢,最起码还没跟亲生父亲见上面呢,迪伦猝不及防地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任谁也心不甘情不愿啊。于是,在她灵魂的荒原里,有陡峭破碎的高山,幽深恐怖的峡谷,泥泞危险的沼泽,暗潮汹涌的黑湖,漫山遍野的杂草,时不时飘过来遮挡阳光的阴云,太阳也时不时地快速落山……
   “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为有你们的需要。”于孤立无援的迪伦来说,不管是活着的她,还是死去的只剩灵魂的她,都迫切需要一个人温暖她,宽慰她,引导她。那个人,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崔斯坦,迪伦的灵魂摆渡人,坐在隧道出口的山坡上,静静地等着她。最让人心暖的是,灵魂摆渡人都是“用最合适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在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一直保持这样的相貌”,作为等候摆渡迪伦灵魂的崔斯坦,以俊朗的男孩外形出现在了迪伦灵魂的面前,“浅黄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皮肤黝黑,鼻子上有一排雀斑”,“最多比她大一岁,穿着牛仔裤和跑鞋,一件看起来很温暖的深蓝色套衫,上面用橘红色花体字印着‘Broncos’(野马)”。年龄的相近,一下子就拉近了灵魂与灵魂摆渡人之间的差距,也为后面爱的衍生作了铺垫,成为情节后续发展的推手。
   我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想而知,对于死亡我们有多么恐惧,又有多么不愿意接受。对于花季少女迪伦来说,死亡更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但是,在克莱儿·麦克福尔的笔下,迪伦的灵魂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也可能正是她的与众不同,最后产生了奇迹。
   作为灵魂摆渡人,崔斯坦都不记得自己到底摆渡了多少灵魂,那些灵魂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后,总是悲伤的,哭哭啼啼的,甚至不愿意配合灵魂摆渡人的工作。迪伦不一样,她从崔斯坦口中得知她已经死了时,反过来倒像是舒了一口气,“她感到悲从中来,心情沉重,然而一种内心的宁静感又遮住了忧伤的思绪。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而她也已经预感到了这一点,那么木已成舟,不可更改了。她还在这儿,她还是她,如此已经是万幸了”。她,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对现实的不满、抱怨和控诉,心里只想着能够抵达荒原尽头那个叫“家”的地方,或许,那里比现实的世界更能给她温暖、安全和爱!
   不仅如此,迪伦的灵魂又是一个善良的灵魂。当她和崔斯坦好不容易摆脱恶魔的纠缠躲进安全屋后,她发现屋外不远处还有弱小的灵魂在被恶魔追赶,她有过差点被恶魔扯下水底沦为永久恶魔的经历,她并不愿意亲眼看着别的灵魂被恶魔掳走彻底死亡,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冲出了安全屋,用她纯净的灵魂(她是处女之身)吸引恶魔的注意,配合崔斯坦从恶魔的利爪下解救了那些灵魂。
   对于灵魂摆渡人崔斯坦来说,他与所摆渡的灵魂之间只是短暂的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他只负责将灵魂安全地引过荒原,送到荒原的尽头就算完成任务,又会被派到下一个地方引领另一个灵魂,过着机械化的生活。他不需关心所摆渡的灵魂,所摆渡的灵魂也不关心他。迪伦的灵魂却不是,她对他充满了好奇,问他荒原的尽头是什么地方,他从哪里来,他究竟长什么样子,又有多少岁。对于这些,崔斯坦都无法回答,或者说他从没有考虑过这些东西,也没有试图闯到荒原尽头越过那条线看一看。上天安排他做灵魂摆渡人,他就做灵魂摆渡人;上天不让他越过那条分界线,他就不越过;上天要他摆渡完一个灵魂就摆渡下一个,他就由着脚把他带到下一个灵魂的地方……这样的生活到底过去了多少年,他不知道;他在摆渡灵魂的时候不停地变幻自己的模样,他最初的样子,他早已忘掉。迪伦的问话无疑是一剂药,既戳痛了他,又警醒了他。这也为后面崔斯坦被迪伦的灵魂反引领奠定了可行的基础。
   在这里,迪伦还是一个有思想、关心体谅别人的灵魂。她敏锐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问话对崔斯坦的伤害,她设身处地去想象、去体悟崔斯坦的痛苦,“她也尽力去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身份该是什么样的感受。自我完全由别人界定,永远没有独处的时刻,甚至连自己本来的相貌都不知道。她想不下去了。这一次她很欣慰自己还是自己”,关心他,鼓舞他,当然,还有爱他,最后反过来主导了他,引领了他。
   从出事的隧道口,到荒原的尽头,一次次的磨合,一次次的共患难,迪伦的灵魂与灵魂摆渡人崔斯坦渐渐相互吸引,互生情愫。迪伦离不开崔斯坦,崔斯坦也离不开迪伦。崔斯坦知道迪伦滞留在荒原的危险,她因为是处女之身,灵魂异常纯净,又三番五次从恶魔手中逃走,被激怒的恶魔时时都在抓她,她一旦被带入地下,就是真正地死亡了,永世不得翻身,所以,他在最后关头表达了对迪伦的爱意,又用真诚的爱欺骗了迪伦,迪伦的灵魂跨过分界线进了天堂,崔斯坦却并没有跟过去,眼瞧着迪伦在另一边呼喊他,痛苦不已,他也带着滴血的心由脚带领,去引导下一个灵魂。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你的心跟着迪伦的灵魂,跟着崔斯坦,痛到无法呼吸。不由地想: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和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
   迪伦给了我们答案:我要回到荒原,我要找到崔斯坦,我爱他,我只要他!
   迪伦在那个叫“家”的天堂,找寻崔斯坦给她回忆过的他记得最清晰的他所摆渡的灵魂,找寻能让她返回荒原、找到崔斯坦的方法。她发现,在天堂,“不是这个地方不让他们走,而是这些灵魂自己束缚住了自己”,她绝不做束缚自己的灵魂,她要爱,她要回去,只要能让她爱,能让她找到崔斯坦,就算是灵魂死亡,沦为永世不得翻身的恶魔,她也在所不惜。
   “要么永远不踏出那一步。要么就是现在。”“你从任何一扇门都可以到那儿。关键不在门,而在于你。”迪伦凭借自己的恒心、悟性、纯真的爱、义无反顾的勇气和执著,顺利找到了返回荒原的门,回到了她的崔斯坦所在的荒原。
   这个时候的迪伦所面对的困难将比来时远大得多。在荒原上,即使有灵魂摆渡人,灵魂也不一定能安全到达荒原尽头的天堂,何况是没有灵魂摆渡人呢?她必须一个人应对所有的问题,与恶魔搏斗,与荒原恶劣的气候搏斗,与自身的体力和意志搏斗。更艰难的是,此时的崔斯坦按道理讲,应该早变了另外的样子,而且,变了样子的崔斯坦在此时的迪伦面前,不过是一个发光的球体,她要怎样才能辨识出她心爱的崔斯坦呢?种种煎熬下,已是身心俱疲的她能怎么办?
   不得不佩服爱的力量!相爱的男女之间是会有心灵感应的。当崔斯坦带领一个灵魂出峡谷口时,对他朝思暮想的迪伦的灵魂感应到了,而迪伦饱含深情、泣血的呼唤,随着风的牵引,也被崔斯坦听到了,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更奇妙的是,摆渡另一个灵魂本应变模样的崔斯坦居然没有变身,还是初见迪伦灵魂的少年模样。这只能说真爱感动了上天,连上天也在冥冥之中帮着一对有情人。
   重新相逢,崔斯坦非常担忧迪伦的处境,再次要求送她回荒原尽头的天堂。迪伦却怎么也不愿意再与自己的爱分开,她鼓动崔斯坦跟着她向荒原的另一头走,回到当初出事故的隧道,回到人间——他们一起,回到人间。
   这如若能变成现实,迪伦无疑是圆满了,肉体与灵魂合二为一,关键的是,她还有了爱她的崔斯坦。对于崔斯坦来说,他是灵魂摆渡人,既没有到过荒原尽头的天堂,又没有到过荒原另一头的人间,这显然是异常纠结、惶恐不安、影响他人生的一件大事情。然而,他还是在爱的牵引下,一步步地跟着迪伦的灵魂,向着未知的远方,行走,向着心中的爱,靠近。
   故事的结局,自然也是圆满的。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故事就此落下帷幕,但我们心中的大戏才刚开始。迪伦的灵魂由出事隧道出来,经历荒原到达天堂,又从天堂返回荒原,继而返回隧道回到自己的肉体,貌似只是转了个圈,迪伦还是15岁的少女迪伦。其实不然,迪伦的灵魂在荒原、天堂、荒原的种种,实质都是种种历练,在这历练的过程中,她保持或者说是显露了自己的善良、纯洁、豁达,她变得勇敢、无畏、自信、执著、坚毅,她还懂得了爱人、被爱。“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一趟灵魂的“旅行”之后,在隧道里被人救起的迪伦,表面上来看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逼人的青春年少,但实质上,生理年龄和外貌已不能说明问题,她的内心已变得成熟、强大,她灵魂的年龄远超过肉体的年龄。这样的迪伦,有爱相伴、成熟的迪伦,一定会过得比“死”之前精彩,生活一定会比“死”之前温暖。

共 61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哲学与宗教都有一个终极命题,那就是人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换言之,就是生与死,人类形成伊始,就一定会面临这样的思考。哲学一直在试图探寻或论证这个命题,而宗教则直截了当揭示了答案。这是一个悖论,宗教给我们描绘了一整套生与死的图景和路径,而人类并没有这样的实证,因此,哲学便永远行进在探讨的路途之中,永不停歇,它无限接近答案,却永远不会到达。作为文学作品,它如果要直观地表达这个宗教和哲学命题,最好的方式便是通过宗教描绘的图景,加上丰富的想象,去尽可能形象地还原宗教的结论,而不是去运用哲学的思辨。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便是运用了宗教给予人类的高尚认知,通过丰富的想象,恰到好处地给读者营造了一幅渡人与被渡的图景,形象地诠释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深刻而又高尚的结论——渡人亦是渡己。这个结论是通过形象的故事来诠释的,而不是通过严密而思辨的论证和说教,这使得渡人亦是渡己的思考更容易成为一种震撼人心的结论。本篇随笔并非简单的读书笔记,而是通过对于《摆渡人》的剖析,从而上升到对人类终极命题的思考和认同,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又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地藏菩萨有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古今中外的伟大宗教和哲学,都无一例外地注释了作者通过《摆渡人》悟道的真理:渡人亦是渡己。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随笔,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编者倾情推荐。【编辑:鸿渐于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72911】 【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70104第761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6-07-27 21:51:10
  渡人渡已,何其明了?吾辈俗人,可堪作为?憾哉,憾哉!
   素馨的书读得透啊!汗颜,汗颜!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6-07-28 16:31:57
  唉哟,三哥这是要羞死我的节奏啊!你知道我的习惯的,基本每看完一部小说,都要胡言乱语一番,最不济也会有摘录留下,书上也是圈圈点点鬼画桃符。
   要说看问题,谁的眼睛也没有三哥你的毒。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6-07-28 16:38:41
  我不是一个文学或者文学评论的专业人士,在我的认知中,我始终认为赏析不等同于文论,读完一部作品后,无论是剖析作品的艺术形式、艺术成就和作品内涵,还是解读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单纯地记录自己的感受、收获,都应该是赏析,赏析也不应拘泥于形式。真要把赏析都写成文论,旁征博引地堆砌这理论那理论、这主义那主义、这位大师那位泰斗的金口玉言,越让读者看不懂越成功,那有什么意思呢?
   我是个固执的异类。我只想用我的笔记录我读书的真实感受。
回复1 楼        文友:素馨        2016-07-28 16:39:47
  真正汗颜的是我。我的文,远配不上三哥的按!
2 楼        文友:素馨        2016-07-28 16:29:57
  三哥好!我还在云南的大山里,网络时断时续,手机流量也不够了,而且你知道我不习惯手机看文,所以回复晚了。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3 楼        文友:宏声        2016-07-29 20:49:02
  向远方的文友问好!宏声欣赏了老师的佳作,您的文章水平之髙令我大赞。江山文学网使我们聚会,有缘成文友。祝您事业航船一帆风顺,美文生辉,事业有成!握手!
回复3 楼        文友:素馨        2016-07-31 09:56:11
  老师您过奖了!您是小说高手,还得多向您学习!
4 楼        文友:隐冬        2016-08-12 21:01:29
  解读得真透彻。
   我们在人世徘徊,忙碌,以为这是一场有意义的事。
   很久以后,再回望,也就是这样徘徊而已。
   我想,相信有灵魂会比较浪漫一些,有想象才有希望。
   感谢素馨给我们引荐了这么好的一本书,有空也去看看。
5 楼        文友:慕寒        2017-01-02 12:12:55
  人常说:“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是生存的最高境界。但是了这篇赏析后忽然有了另一种想法,能够回到最初来的地方,更是一种自我救赎,能偶经历磨难回归最初的本真,让自己强大、成熟起来,才是真正的勇敢者,才是对得起生命的人!
6 楼        文友:雪飞        2017-01-04 20:14:28
  渡人亦渡己,好题目,好文章!灵魂的摆渡,最终让别人与自己得到救赎!恭喜素馨的文作获绝!
7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7-01-05 09:01:18
  渡人亦是渡己,这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命题。作者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对人生的真谛做了生动深刻的解析与诠释,并由此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品读着作者生花妙笔下撼人心灵的赏析美文,重温克莱儿·麦克福尔精彩演绎的史诗般的温情故事,让读者跟赏析者一起再一次体验了小说中主人公渡已渡人灵魂救赎的艰辛之旅。这篇赏析美文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穿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让读者的情感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环环紧扣、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听凭心潮起落,感受人情冷暖,在喧嚣落幕、曲终人散时仍能滋生心灵深处的感念与感动,并从一个原本并不复杂的故事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及人生的况味。
8 楼        文友:怀永        2017-01-05 18:10:15
  我也是刚看完这本书,素馨老师的解读入木三分。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迪伦跨过那条分界线之后还处在荒原中,别人跨过荒原大都到了自己的家里或者故乡,而迪伦的眼前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荒原。大概是因为在迪伦心里,有崔斯坦的地方就是家,这个地方让我深受感动。读至此处,心里那根弦猛地被触动,那句恶俗的词又涌上心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不应有恨
9 楼        文友:梅若兮        2017-01-11 09:54:10
  静心拜读,动情处,竟也有眼泪在眼眶打转。渡人渡己?吾身行尸走肉一具,惭愧!汗颜!深思中......
10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7-01-11 15:50:36
  看过这本书,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因悟得不够透,不敢动笔。看了素馨老师的赏析,我才算真正开窍。老师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佩服。向你学习。好久不见,问好老师!
重庆霜儿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