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梦】童年夏趣(征文·散文)

精品 【晓荷·梦】童年夏趣(征文·散文)


作者:柳丝织雨 举人,3007.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48发表时间:2016-07-28 00:38:46
摘要:入伏以来,听着此起彼伏、不知疲倦的知了叫声,童年夏日里那一桩桩、一件件的趣事,便如一幕幕电影不停地闪现在脑海中……


   “知——知——知”,入伏以来,每天早上还没有从睡梦中完全清醒过来,窗外知了的叫声便已清晰地传入耳中,拉开了一个又一个酷热夏日的序幕。听着这些此起彼伏、不知疲倦的知了叫声,童年夏日里那一桩桩、一件件的趣事,如一幕幕电影不停地闪现在脑海中……
  
   一、捕知了
   我小时候生长的农村,夏天是大人们最忙、最累的时节,不仅因为夏收、夏种、夏管的繁重农活一样也不能耽误,更因为还有那酷热难熬的暑天。而每年此时,村里村外、房前屋后那一浪高过一浪的知了叫声,似乎能将炎热的天气变得更加炎热,让烦躁的农人更加心烦意乱。但对于那时乡村的孩子们来说,夏天却是一年中最好玩的季节,知了的叫声则是最美妙动听的音乐,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力。于是,循着叫声捕捉知了,便成了农家孩子夏日里最惬意的事情。
   知了喜欢槐树和柳树,前者枝叶茂密,便于知了藏身以躲避鸟类的攻击;后者柔软的枝条则方便知了产卵。在捕捉知了的大人、孩子们眼里,柳树无疑是最理想的场所,因为柳枝、柳叶不像其它树木那样茂密,容易发现知了藏身何处。那时,虽然我们当地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习俗,各家各户都不喜欢在房前屋后植柳,但村庄的小河畔、池塘边、水井旁等场所,依然生长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柳树,成为我们孩子捕捉知了的主战场。
   捕捉知了的方法很多,有易有难。孩子们的年龄不同,捕捉知了的方法也往往不一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的记忆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捕捉知了的难度和效率会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有趣。
   捕捉知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蜘蛛网粘,五、六岁大的孩子便能掌握。记得我那么大年龄时,家里大人会为我准备一根长长的秫秸或向日葵秆子,并在一头用竹片弯成一个圆形或半圆形的网圈,然后让我自己去找蜘蛛丝来缠,做成一个又密又实的蛛丝网子,用来粘树上的知了。每当拿着这个又长又大的网子,我都踌躇满志,似乎树上的知了都是我的了,从不顾及天气多热,也不吝惜穿林跑路。当发现知了藏身之处后,我会双眼紧紧盯着知了,然后将秆子上头的网子慢慢接近,距离大约二十厘米时,便嗖地一下迅速将网盖上去,把知了罩进网中。由于蜘蛛丝又粘又密,知了不管如何拼命地挣扎,都无法逃脱。在我的记忆中,这种方法的成功概率并不是很高,因为秆头网子目标太大,往往距离知了还很远,就把知了惊飞。再者,在炎炎烈日下,时间一长,蜘蛛网丝便会失去粘性,效果大打折扣。但对于五、六岁的孩子们来说,捕捉知了重在享受过程,结果是次要的,只要能捕捉到一、二只便高兴得不得了,即使空手而归也不会后悔。
   等我长到十多岁时,对蜘蛛网丝粘知了的方法早已不屑一顾。我会从家里抓上一把麦粒,放在口中不停地咀嚼,最后嚼成一团粘力十足的面筋,粘在秆子的头上,用来粘知了的翅膀。由于秆子头上只有一小团面筋,目标很小,不容易惊动知了,而且在枝叶缝隙间进退自如,捕捉成效要好得多。正常情况下,一团面筋粘几十只知了毫无问题。嚼面筋是这种方法的关键,要非常耐心,因为时间不够绝对嚼不出那种粘劲。在我的印象中,这种面筋的粘性要远远超过如今的口香糖,只要一接触到翅膀,知了越挣扎粘得越多,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不过那年头麦子金贵,我每次抓麦子时,都是悄悄地放进衣服口袋里,等出了家门才敢放到口中咀嚼,否则家中大人发现后绝对不会允许。
   从十四、五岁开始,我又开始用另外一种方法捕捉知了,这便是马尾巴套。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很简单,就是找一根细长的马尾巴,拴在秆子的头上,做一个活扣,用来套知了。知了有个特点,看见东西就喜欢抓住往后扒,因而总是很配合地钻进马尾巴的活扣中,此时秆子只要一甩,一套一个准。这种方法需要平心静气,耐着性子,操作难度大,技巧高,成效也好。不过,要从马的屁股上揪下一根马尾巴,也是一件考验孩子们胆量的事,而且大人看见也会阻止。我那时胆子小,从来不敢伸手从马尾巴上去揪。幸运的是,那些年刚好由父亲管理生产队的饲养室(马厩),每次骡马被牵出马厩后,我都能从地板上捡到几根长长的马尾巴。
   其实,捕捉知了还有一种更省事却高效的方法,便是利用亮光。到了晚上,在树下点上一堆火,然后用脚用力跺树,或是用秆子敲打树枝、树叶,受惊的知了就会飞起来,然后直扑火堆,因为知了有趋光的天性。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能抓到一大袋子知了。说来也怪,这种方法捕捉知了虽然行之有效,但总觉得没有其它方法有趣。那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捕捉知了都是为了好玩,因为长了翅膀的知了肉又粗又硬,人们从不食用,只能用来喂鸡喂猪等。
   与捕捉会飞的知了成虫相比,抓知了的幼虫则是另外一番情景。知了幼虫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仙家”,可能是因为它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洞里生活的缘故吧。“仙家”在出洞之前,会从地下往地面慢慢挖洞,挖到离地面只有薄薄一层土时,便先停下来,等到了晚上再破土而出。但有两种意外情况会使“仙家”提前暴露:一是“仙家”操作不慎,自己将地面那层薄土碰破;二是薄土层被雨点打破。因此,傍晚时分和大雨过后,是抠“仙家”的最好时候。看到地面上的小洞后,用手指轻轻抠大,先拿一根小草伸进洞里试一下,如果小草会动,说明“仙家”还在里面,就可以用铲子来挖了。当然,也有一些“仙家”已迫不及待地从洞里爬出,自然会被人们捡走。那时“仙家”的用途有二,一是炸炒来吃,味道极香;二是让其蜕壳,然后把壳拿去卖钱。知了羽化时脱落下来的壳叫“蝉蜕”,是一种中药材,据说有散风除热、利咽、透疹解痉等功效,中药站都有收购。不过“蝉蜕”重量极轻,即使攒了一个夏天的“蝉蜕”,能卖几角钱就已经不错了。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把“仙家”放在蚊帐上,让它蜕变。“仙家”的背脊上先裂开一条缝,然后知了从里面慢慢钻出,倒挂在壳上。刚刚蜕皮的知了身体还呈白色,肢体柔嫩无比,长着一对透明的薄翼,显得非常柔弱,与树上那些引吭高歌的强健身影绝对不可同日而语。而脱掉的“蝉蜕”则完好无损,仍像一个活生生的“仙家”,让幼时的我感到奇妙无比。
  
   二、扑蚂蚱
   我小时候,可能是农药还用得比较少的缘故,田野里、荒野中各种蚂蚱非常多。到了夏天,多数蚂蚱已经长大,一蹦可以蹦出几步远,甚至有的已经会飞,成为野外的一道风景。蚂蚱和知了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害虫,因而夏日里扑蚂蚱也成了孩子们的一大喜好。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不管是上学的路上,或是跟大人下地干活,都会顺手牵羊去扑蚂蚱;到了夏天放了麦假,有时候整个上午都在田野里扑蚂蚱玩。
   蚂蚱都是伪装高手,躲在草丛里很难发现,受到惊吓时才会蹦起来或飞出去,从而原形毕露。于是扑蚂蚱时,人们会一边从野草地里走,一边故意用脚惊起蚂蚱,然后追着用手扑抓,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扑蚂蚱”。蚂蚱多的时候,随便拿根树枝或庄稼秆往草丛里一轰,大大小小的蚂蚱就像炒豆粒一样接二连三的往上蹦,很容易扑到。
   蚂蚱是我们老家对蝗虫类的统称,其实细分还有许多名称,如双马甲、油蚂蚱、飞蚂蚱、土蚂蚱等,甚至人们熟悉的蝈蝈也归在蚂蚱的范围内。“双马甲”也叫“双磨角”,属大个蚱蜢,头尖,后肢特长,体呈绿色或枯黄色,因为头部生有两根长须,如同小女孩的发辫,所以老家又称之为“大闺女”,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扑捉对象。“双马甲”常常成双成对,雌性体重是雄性的数倍,交尾时如同“背负幼子”,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雌“双马甲”受到惊吓时,即使背上驮着雄蚂蚱,一下子也能飞出很远,不易捉到;雄性“双马甲”飞行速度也极快,而且响声如飞箭鸣镝,所以俗名又叫“呱哒板子”。扑“双马甲”时,我们都喜欢悄悄地摘下头戴的苇笠,迅速地扣上去,然后再伸进手去抓住它。土蚂蚱因呈土黄色而得名,长有长长的双翅,警惕性极高,往往不等人靠近就飞起来,一下能飞出十几米远,捉起来也特别费劲。飞蝗俗名“蹬倒山”,后腿力气特别大,蹦一下能有好几米远。但自恃身着保护色,“蹬倒山”会经常懒洋洋地趴在绿色植物上,很容易捉到。不过我们那时都知道,倘若看到一只“蹬倒山”,都不会急着去扑,而是在周围继续寻找,因为附近肯定还会有另外一只异性的。飞蝗雌雄不离,是蝗虫界有名的“亲密夫妻”,令人感叹不已。
   扑蚂蚱一般不用带工具,只要用草串起来即可。拔根较有韧性的草茎,最好是带草穗的那种,捋去草叶,在蚂蚱的脖颈处(也叫蚂蚱鞍子)用草秆穿起来,扑住一个穿上一个,一根草茎可以穿几十只之多。由于蚂蚱多,用不了半天,我就能扑到好几串,拿回家里喂鸡。那时大人、小孩都知道,扑蚂蚱最好的时候是早上,因为此时蚂蚱的翅膀被露水湿得软软的,飞不太远。只是由于早上露水重,我们脚上的布鞋和裤脚往往都会被湿得一塌糊涂,但从不畏缩和后悔。
   捕捉蚂蚱中最有趣的是到酸枣丛里捉蝈蝈。那时,老家村庄的路边、荒野、墓地等处,都生长着许多野生的酸枣丛。不知是酸枣树浑身带刺抵御了鸟类的捕食,还是酸枣丛最适合蝈蝈的繁育生长,反正在我的印象中,蝈蝈似乎特别喜欢酸枣树,每一片酸枣丛都会成为蝈蝈的快乐家园。夏末时节,蝈蝈已经快要长大,雄的开始鸣叫,因而容易被发现。每天上午露水退去后,躲在酸枣丛中大大小小、绿色褐色的蝈蝈,便开始肆无忌惮、不知疲倦地鸣叫,似乎是有意把人们引向这里欣赏它们的合唱。有人靠近后,蝈蝈似乎并不惊慌,好像利用酸枣树密密麻麻的棘针作为屏障,便能躲避人类的捕捉。捉蝈蝈不同于扑其它蚂蚱,必须十分小心,绝对不能伤及它的肢体,否则蝈蝈受伤后就不叫了,而且也活不长久。我捉蝈蝈时,两眼会紧紧盯住它的位置,用手拨开树枝,避开针刺,悄消伸到它跟前,瞅准机会迅速用双手一捧,蝈蝈就捉住了。也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刚拿住,被蝈蝈反咬一口,忍不住松手,蝈蝈就会迅速趁机跑掉。将蝈蝈捉到后,我们都会放入随身携带的秫秸编制的蝈蝈笼中,带回家中饲养。夏末秋初,各家各户屋檐下的墙壁或窗户上,都无一例外地挂着几个形状各异的蝈蝈笼子,白天的蝈蝈声与晚上的蟋蟀声交替轮转,持续不断,使乡村昼夜都沉浸在虫声唧唧的美妙音乐中。与鸣叫的雄性蝈蝈相比,长着一条长尾巴的雌性蝈蝈名气要小得多,其实是蚂蚱中顶尖的美食,只是要等到秋天成熟后产卵前才会有人捕捉,此时无人理睬。
  
   三、掏鸟窝
   在我幼时的眼里,天空的飞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天上的鸟捕捉不到,我们便想方设法去掏鸟窝,抓小鸟或掏鸟蛋。
   在所有鸟类中,麻雀窝被掏的最多,这不仅是因为麻雀多,也与麻雀的生活习性有关。不知是天生懒惰还是不擅长做窝,麻雀很少在树上搭窝,总是把窝建在农村住房的墙壁缝隙里。那时农村老房子两头的屋山上都留有花叶状的雀眼,本来是为了装饰美观,却不料真的成为麻雀做窝的地方,十有八九会有麻雀入住。雀眼方便了投机取巧的麻雀,也为我等孩子掏麻雀窝指明了地方,提供了方便。那时的房屋都不高,随便竖个短梯子,或者把独轮车立起来踩着,都可以够到麻雀的窝。还有一些麻雀把窝做在屋檐下的砖缝里,掏起来就更加省事,一个人踩在另一个人的肩上,就能轻易够到。鸟窝中如果发现有小麻雀,我们就抓下来放在笼子里喂养;如果发现还是鸟蛋,就会过几天再来看,当然把蛋当场摔破的情况也有。麻雀虽然好喂养,但真正被养大的很少,因为孩子们耐性差,过不了几天,我们就不愿意养了,把麻雀放掉了事,从来不考虑它的生存能力如何。想想那时的麻雀确实可怜,一年中不知被孩子们掏过多少次窝,毁掉多少个卵,害死多少只雏鸟!但那时麻雀是公认的害鸟,连国家都在号召消灭它,孩子们掏窝便是除害,大人们也觉得理所当然,从来不会制止。但奇怪的是,即使这样,农村的麻雀还是多得让人讨厌。
   与麻雀相比,另一种经常被孩子们惦记着的鸟窝是喜鹊窝。喜鹊喜欢在高高的白杨树或柳树上做窝,大大的窝垒得高高在上,我们根本够不着,只能每天看着喜鹊在那里飞进飞出。然而对于我等孩子们来说,越是得不到、弄不明白的东西,就越觉得稀罕,越想看个究竟。于是,我们总想找个机会亲眼看看喜鹊窝里是什么状况,喜鹊的蛋有多大,雏鸟又是什么样子。
   喜鹊是老家人们眼里的吉祥之鸟,谁家树上有喜鹊窝也不会让孩子们去掏。为此,我们只能打村外那棵大柳树上喜鹊窝的主意。当时,我有一个小同伴瘦弱如猴,是孩子中的爬树高手,不管多高多滑的大树,他都能轻而易举地爬到树梢上去。一天,我们几个小伙伴路过村头那棵大柳树时,便怂恿这个小伙伴去掏上面的喜鹊窝。小伙伴怕挨家里大人的打,开始死活不同意,但经不住我们又是央求又是激将,便答应了。他怕磨破衣服被家人发现,便脱掉鞋子和衣裳,全身赤裸,一鼓作气就爬到了柳树的高处,然后把手伸进喜鹊窝里,抓了一只小喜鹊,把它带了下来。此后几天,我们每天都到田野里抓四脚蛇来喂小喜鹊,但养了不到一个星期,便觉得太麻烦,于是又把那只小喜鹊放回了窝。这是我的记忆中仅有的一次掏喜鹊窝,印象却非常深刻。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喜鹊是留鸟,更是益鸟,向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保护,掏喜鹊窝更被人们视为大逆不道。在人们的诚心保护下,喜鹊也喜欢与人为邻,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老家到处都有喜鹊在枝头上下翻飞、喳喳欢叫的祥瑞场面。
   鸟窝中还有一个被光顾过的便是燕窝。如果说麻雀曾经是害鸟的代表,燕子则是人们心目中益鸟的代言人,一直倍受保护,甚至老家还有“玩小燕子变秃子”的说法,告诫孩子别打扰燕子。我从小就懂得燕子是益鸟,之所以光顾燕窝,除了满足好奇心,主要是想抓只小燕子来喂养。有一年夏天,我从自家房梁上的燕窝里抓了一只小燕子,放到笼子里,每天带到田野里抓蚂蚱来喂养。没过几天,小燕子便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到田野时,它自己飞出去捉虫吃,飞回时就落在我头戴的苇笠上。养了十多天后,我怕因此疏远燕子母子关系,便把它送回了燕窝。但从此以后,每当我戴上苇笠准备出门,或戴着苇笠进了家院,小燕子都会从窝里飞出落到苇笠上。老家的人们都说燕子有灵性,看来一点不假。
   当时,还有许多鸟把窝做在田野里,时常被我们发现,结果自然是蛋毁雏亡。除了掏鸟窝,我们那时候还喜欢用老鼠夹子捉鸟。夏初时节,麦田里的各种野鸟很多,在麦垄间飞来飞去。我们捉来小虫子别在老鼠夹子上,然后把夹子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只露虫饵在外面。鸟在天空飞行时,很容易看到地面上的虫子在动,落下后只要一啄虫子,就会被夹子夹到,当场毙命。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此时很多野鸟都是在为雏鸟打食,我们害死成鸟,往往也害了一窝雏鸟,残忍至极!长大后每当想到此事,我都悔恨万分。
  
   回想童年,夏日里的趣事还有很多,如下塘湾、摸鱼虾、抓青蛙、捉蜻蜓等。那时由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这些被今人看来颇为无聊的小事,却让孩子们乐此不疲,陪伴幼时的我渡过了那段时光,至今难以忘怀。

共 590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七八十年代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一个村子里的小孩子除了在学校有限的学习外,就会经常聚在一起,掏鸟窝,捉蚂蚱,捕知了……觉得这样有趣,玩得开心。一个村子里的孩子按照自己的爱好,成帮成队,你方唱罢我蹬场,不厌其烦地玩着,大人们也不管不问,甚至加入到孩子们中间,支持孩子们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童年的生活是充实的,开心的。作品细腻地描写了那个时期农村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将那个时期农村孩子们的生活情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虽然没有现在孩子们的电脑,手机,微信,游戏机,他们的成长过程蓬勃,健康,有滋有味,一样令人神往,值得深思和回味。欣赏老师佳作,特此倾情推荐。感谢赐稿,期待老师更多的精彩。【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5073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6-07-28 00:41:14
  作品文笔流畅,波澜起伏,读起来津津有味。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08:49:34
  谢谢老师连夜编文,辛苦了!向您致敬!
2 楼        文友:你猜        2016-07-28 00:42:13
  学习老师佳作,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2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08:52:08
  老师客气了!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3 楼        文友:云静水闲        2016-07-28 07:44:59
  一件件有趣的往事,织成一张怀念的网,真情,感人。问好织雨老师,祝创作愉快!
云静水闲
回复3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08:53:11
  老师说得对!怀念过去,感恩现在。
   祝老师夏日安康!
4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08:53:56
  陈年往事,难以忘怀!
5 楼        文友:塬上草        2016-07-28 09:12:31
  童年往事,历历在目!柳丝老师的文总是在平淡里藏着韵味!学习!
回复5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09:23:51
  老师过誉了!平淡是真!
   期望老师精彩不断!
6 楼        文友:梦幻成真        2016-07-28 11:18:18
  读老师的文章,童年的事情桩桩件件呈现眼前,津津乐道!
回复6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12:31:29
  谢谢老师的精心点评!
   祝吉祥如意!
7 楼        文友:青梅子        2016-07-28 19:03:28
  老师的童趣我都经历过,在读这些生动的文字,似乎又回到了童年趣事,身临其境,欣赏佳作!
回复7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19:39:04
  谢谢梅子老师精彩点评!
   祝吉祥如意!
8 楼        文友:糊涂飞扬        2016-07-28 19:34:21
  好文,点赞!
回复8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28 19:39:43
  感谢飞扬老师前来鼓励!期待老师的大作!
9 楼        文友:何叶        2016-07-30 13:48:21
  恭喜精品!老师最棒!
何叶
回复9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30 13:53:29
  多谢社长。周末快乐!
10 楼        文友:你猜        2016-07-30 16:35:03
  祝贺老师再摘一精,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0 楼        文友:柳丝织雨        2016-07-31 14:33:27
  谢谢了!周日快乐!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