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鹳雀楼行吟(散文)

绝品 【流年】鹳雀楼行吟(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86发表时间:2016-07-28 23:00:01

【流年】鹳雀楼行吟(散文)
   五月的黄土高原,澄澈明净。
   蓝蓝的天幕上,漂浮着微微流动的云朵。那云朵像是我家乡江南太湖中的帆影,又像是乡人黛色烟囱里冒出的缕缕炊烟。它们像是走在广袤原野里的羊群,松松垮垮地不断变换着队形。淡紫、浅黄、暗蓝、清灰、乳白,在太阳辐射的光和热里,它们不断变换着颜色,互相渗透融合,向大地上投下阴影。
   一阵清风,从远处的山谷吹来,风声里夹杂着歌唱,那是布谷鸟的叫声。风儿,还送来微微清香,那是麦草的味道、松脂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风是天地间的常客,是宇宙之神的呼吸,它也是生命的媒婆,有了风,才有了绿草、花红,才有了喧闹、有了骚动、有了天籁之声。
   如今,我就在这流云下、清风里,独立高楼,远眺云烟朦胧的中条山,看如丝如带、明灭闪烁的黄河向东奔流。天地苍茫、无垠无限,极目远望,天地合成一条细绳。
   我凭栏望远的高楼,正是黄河岸边唯一的文化名楼——鹳雀楼。千里迢迢从小桥流水的江南,来到苍茫雄烈的西部黄土高原,为的就是一睹它的神秘容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我儿时就会背咏的诗句。傍晚的夕阳依偎着远山,渐渐落下,滔滔黄河翻滚着浊浪,奔向远处的大海。如果要把大好河山都吸入眼中,那就要再上层楼,站得更高。老师说,这首诗“独步千古”,堪称是“登高诗”中的绝唱。诗人王之涣因鹳雀楼而百代留名,鹳雀楼因此诗而千古流芳。
   正是因为有了王之涣的诗句,黄河边上的鹳雀楼,才能与长江畔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比肩而立,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中。
   教我小学语文的安老师是个河北人,幽默又博识。当年他为我们讲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联警句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后世有个秀才,读了王之涣的诗,觉得五字句太过简洁。于是自恃“高明”,一反原诗的意思,改成七字句:“到此已穷千里目,何须更上一层楼?”众人见了,都说他狗尾续貂,狗屁不通,是不思进取。清朝雍正朝军机处章京鄂容安知道了,又复反其意,将此诗改成:“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虽说尚显啰嗦,却也别开生面。
   站得高,看得远。这是观赏风景的道理,也是人生意境的哲思。
   鹳雀楼上,除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外,其实还有另外两首同题诗。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沈括所推崇的三人同题诗《登鹳雀楼》,各有千秋。
   李益诗云: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畅诸诗云: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王之涣的诗,就是那首“白日依山尽”了。
   李益诗感伤,畅诸诗清远,王之涣的诗积极进取,比较起来更胜一筹。李益、畅诸都是盛唐的著名诗人,王之涣能够独立其中,并非浪得虚名。
   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上说:“之涣,蓟门人,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工文,十年,名誉日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这样看来,王之涣初时,应该是个问题少年,专门交结豪门子弟、架鹰打猎,纵情醉酒,击剑高歌。后来他改变志向,十年苦读,终于成就为诗情高雅畅达的著名诗人。
   王之涣为人狂放不羁,他的诗句也慷慨雄奇。据说他与王昌龄、高适是不分彼此的好朋友。有一次他们几个在酒楼相聚,当时著名的歌女们也相继来会。王昌龄等人说:我们都算是有名的诗人,却从来不分彼此。现在可以听听这些歌女唱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的名次就排前边。大家点头称是。于是,一位歌女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另一位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正当两人得意之时,王之涣说:这些歌女唱的都是通俗的曲子,算不得什么。此时,一位漂亮的歌女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接着又唱了两首绝句,也都是王之涣的诗。三个人不由得哈哈大笑。王之涣趁机得意地喊道:乡巴佬,我的话难道是瞎说的吗?歌女们不晓得这位先生为啥笑得如此恣意,待问明缘由,不由得一阵惊喜,全都上前施礼说:肉眼凡胎,不知神仙驾临。才子佳人们一起开怀畅饮,据说是酣醉了整整一天。
   王之涣的狂放绝非妄自尊大。他的诗句不同于同时代诗人们描写江南水乡的袅袅娜娜,柔媚清丽,而是具有一种边塞的美,野性的美,高远的美,豪迈的美。水在流,云在飞,羌笛悠悠,山高万仞。他诗中的意境,动情而不哀婉,旷远而不寂寞,厚重而又灵动,足以升华人的精神,感动人的灵魂。
   “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登高望远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一项特殊雅好,一种特别情怀。所以,不论古今,文人们总是喜欢登高,他们不但登山,也登楼、登台。凭栏远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仿佛只要站上高处,就能使自己目光更开阔,胸襟更豁达,情怀更豪迈。
   如今,我站在鹳雀楼上,遥望远山如烟,黄河似带,平林漠漠,鹳雀飞飞;遥想王之涣当年,携手诗友,欣然登台,“目之所及,心之所致。”看山河壮美,叹沧海桑田,发家国之叹,感兴衰之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该是多么潇洒豪迈。那些发自肺腑的壮美诗篇,今天读来,依旧让人荡气回肠,感慨无限。
  
   二
   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的北周时期,时间在公元557年到571年之间。故址在旧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滩地上,也就是今天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是一座高大的军事瞭望台。《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宇文护造。”唐代李翰的《河中鹳雀楼序》说:“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影倒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
   鹳雀楼,楼高三层,因其高台重檐,气势宏伟。登楼远眺,太行如烟,俯瞰脚下,大河奔流,身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其置身黄河沙洲,沼泽密布,有水鸟常栖于高楼之上。此鸟似鹤,嘴尖腿长,却无丹顶,乡人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建造鹳雀楼的是北周开国大将宇文护。这位曾经三次废杀皇帝的鲜卑族将军,堪称“屠龙”将军。今天的运城市,古称蒲州,是黄河岸边,四围群山中一块无险可守的平坦盆地。蒲州“扼天下之吭”,正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游牧民族骑兵驰骋鏖战的古战场。千百年来,连年的战火不时地在此燃烧,每当改朝换代,这里就狼烟四起。
   为了镇河守地,宇文护发动兵民,在华山与中条山中间的黄河滩地上,修建起高大的军事瞭望塔,以防外敌奇袭。不料想,这座军事建筑,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因其“遐标碧空,倒影横流”的雄姿,竟然成为中州大地上独一无二的登高揽胜之地。
   遥想当年,大唐兴盛之时,秦晋一家,长安繁盛,中条山花红柳绿,黄河岸波澜不惊。文人雅士、诗人骚客,骑驴牵马,络绎而来。他们登临鹳雀楼,把酒舞剑,吟诗作赋。风铃响脆,鹳雀欢歌,大唐的金石之声,响遏行云,唱响的是大男儿的英雄本色。
   宋人高雅,从汴梁溯河而上,携手歌姬,把酒问天,人生静好,犹若花开。宋词清丽,宛如星光熠熠,花瓣点点……离开鹳雀楼不远,古蒲州城里,有一座普救寺,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演绎的《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花光明艳,月色如银。鹳雀楼上是否也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
   站在鹳雀楼上,凭栏远望,我的思绪,正像鹳雀飞入云际。千百年来,鹳雀楼上,曾经有过多少欢歌、悲歌、爱歌、恨歌?有过多少阴晴圆缺,有过多少壮怀激烈?
   这块河东之地,古老而苍凉,扯开历史的天空,透过历史的风云。你会感到古人类旧石器的浓烈气息,正从180万年前的西侯渡扑面而来;那层层紫色云气里,不断幻化着伏羲、女娲、黄帝的故事;尧舜的帝王之风徐徐吹拂,击壤之歌响彻桑下田中;大禹王化身熊罴治水,腾身在黄河浪涛里;如今,河东的山崖峭壁上,还遗留着周秦先祖创业的痕迹。
   远处,影影绰绰地可以看见一位骑驴的老汉,他经过的那个高岗,或许昔日正是“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的隋文帝战阵。近前,一位牧童正赶着羊儿回家。他坐下歇息的那汪水洼,或许统领大军征东的唐太宗曾在此处饮马。
   公元1222年,元金两军在山西鏖战。蒙古元帅木华黎出兵云中,连克晋阳、平阳,直逼河中府蒲州城外。元军都元帅石天应挥军猛攻,城破。金军统帅侯小叔退守中条山。次年正月,侯小叔率军夜半登城,收复蒲州。石天应败死。蒙古军发步骑十万,复仇而来,再次攻城。这一战,蒲州城硝烟弥漫,箭镞如蝗,血肉横飞。州城陷落之前,夜半,侯小叔下令烧毁鹳雀楼和蒲津渡浮桥。顿时,烈焰冲天,火光照亮了半个蒲州城。夜空下,这座曾荣耀华夏七百年,名噪九州的鹳雀楼,灰飞烟灭,从此消失不见。在此之后的将近八百年里,鹳雀楼只剩下了王之涣那首二十个字的不朽诗篇。
   河东这块耸立过鹳雀楼的黄河大转弯处,曾经以萧萧风声、滔滔浪吼,奏响历史的交响乐。在这鸡鸣三省的秦晋豫交界处,总是连绵不断地燃起战火,匈奴来过、鲜卑来过、突厥来过、羯人来过、氐人来过,文明之花,开了败,败了再开。他们在血与火、刀与剑中,生长传奇,生长欲望,变成梦幻,直到他们都融入华夏民族的血肉与灵魂之中。
   走下鹳雀楼的时候,回眸一望,你能感受到的是沉郁、苦涩还是骄傲?这些感受我都没有,只是觉得肩背之上,或许多了些历史的神秘与苍凉。
  
   三
   从小我就对鹳雀楼充满向往。促成我登临鹳雀楼的,当然是王之涣那首生气弥漫、沉郁雄浑的不朽诗篇。能够登临鹳雀楼,我有些兴奋,也有些失望。兴奋是因为能够一亲这尧舜禹三王之都,登楼望远,感受当年诗人纵笔挥毫的快感;失望的是,我登临的鹳雀楼与当年宇文护的鹳雀楼,已经没有多少历史的缠绵。
   斯楼已在790多年前毁于战火。如今我眼前的鹳雀楼是2002年9月,新建的仿唐混凝土建筑。我不可能再看到北周时期鹳雀楼的雄姿、见到王之涣题诗时斯楼的真颜。
   当年王之涣题诗时的鹳雀楼,就近在蒲州城边,盛唐时的黄河蒲津渡,距离蒲州西城墙不过百米,鹳雀楼下就是滚滚黄河东流水。而今,沧海桑田,黄河已经向西移去十多里,往昔鹳雀飞落的沼泽沙洲,早已变成了碧色参天的庄稼地。历史上,黄河就像是荡秋千一样,摇摆在华山与中条山之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成语,就出在这里。
   如今,新建的鹳雀楼耸立在距离蒲津渡原址西边数千米的庄稼地里,已经没有了黄河、古渡、洲渚、飞鸟的景观意境,有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审美意识。楼顶,鹳雀楼几个大字,是领导人的题词,不说艺术,却也权威。有人说,鹳雀楼不该复建。就算要建,也应建在原址上。不过有斯楼总比没有好,不然,让文人雅士到哪里去发思古之幽情?据说,新楼比之古楼高出许多,更加雄伟壮观。四野空旷,一楼独立,登临远望,满目空阔苍茫。
   现在的鹳雀楼景区,说得上是古今掺杂,土洋结合。走进景区正门,一座形似江南形制的三孔石拱桥,独立在人工湖上。桥宽五米,有汉白玉雕栏。石桥两边的湖水仿佛鹳雀张开的双翅,湖边有硕大的鹳雀水泥塑像,故名鹳影湖。湖畔广植垂柳、青松,加上不知名的灌木,倒也郁郁葱葱。小桥、流水,树影、楼影,让人忘了身在黄土高原,倒像是置身在江南水乡。过桥前行,是一阔大的广场,广场的中轴线两边,是棋盘状的植物园,独居匠心的园林设计者,将园中植物,布置成莲花纹、石榴纹、如意纹、蝴蝶纹……的仿唐图案。而广场的尽头,就是高73.9米,建筑总面积33206平方米的新建鹳雀楼。
   与长江边上,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整日游人如织,挤挤挨挨的喧闹繁华不同,黄河畔的鹳雀楼却是车马稀疏,游人寥落。
   这座宏大的仿唐建筑,全身钢筋水泥。青瓦金檐,朱漆梁柱,重重地立于基石高台之上,华丽而稍显粗糙。楼层明三暗六,飞阁流丹。四层与六层有回廊环绕,楼顶为十字歇山。新建的鹳雀楼虽高,却不必畏难,登楼者可以乘电梯,须臾直达楼顶。少了古人登楼的辛苦,却也没了“更上一层楼”的雅趣。
   要进鹳雀楼,先要拾级而上,走过369级台阶,就进入鹳雀楼的明堂。一层,迎面墙上是一幅展示古代蒲州旧景的巨大画卷,宫墙,楼观、街市,给人无限遐想;二层,是一组栩栩如生的雕像,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杨玉环与李隆基”、“莺莺听琴”、“司马光砸缸”,还有吕洞宾、关羽、柳宗元等古代蒲州名人的塑像。三层用场景塑像,再现了古代蒲州运城的四大支柱产业——酿酒、制盐、冶铁、养蚕。四层是照片和字画。昭示人们有古代文人雅士与现今各级领导,曾经到此一游。五层是古代鹳雀楼的模型和现今长江边上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的图形。六楼,就是顶楼了,楼的西南角,有唐代诗人王之涣当年做诗情景的青铜塑像。鹳雀楼内五层皆门窗紧闭,唯有六层可以举目远望。

共 65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风景胜地因诗文而闻名,因历史而厚重,这可说是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一大体现。四大名楼便是如此: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而北方名楼鹳雀楼也因王之涣一首小诗《登鹳雀楼》而名动天下。千百年来,人们慕名而来,或寻访或登临,大发思古之幽思,唱响自心之幽曲。此文作者何尝不是呢?这次他自江南慕名而来,千里迢迢为的就是一睹早已烙印在心的鹳雀楼神秘的容颜,他独立高楼凭栏远望,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眼前的流云清风,远山黄河,天地苍茫,令他思绪翻涌,有关高楼的诗文典故、人物故事便纷至沓来。他抚今思昔,感慨当年文人雅士们看山河壮美,叹沧海桑田,发家国之叹,感兴衰之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该是多么潇洒豪迈。紧接着,作者立足高楼,回顾鹳雀楼悠远的建楼历史,以及历代人们登楼而歌,感怀古老而苍凉的历史,用或豪放或婉约的诗文抒发他们的壮怀激烈或爱情传奇。正如作者所言,这是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曾狼烟四起,演绎过无数战火硝烟,作为军事瞭望塔的鹳雀楼自然未能幸免,它因战争而起,最终也因战争而灭。然后作者从漫漫历史中收回目光,正视眼下复建仿造的高楼,想起此番虽是乘兴而来,但面对古今参杂,土洋结合,已不复当年景象的鹳雀楼,心中难免失望,所以作者只是浮光掠影简单介绍了楼的构造、建筑特点,以及楼内外的独特景致。最后,作者写登楼人的不同感受,突出自己对古代鹳雀楼楼高三层的独特寓意的感悟,认为它正契合了人生三境界的不同风味。正所谓阅尽沧桑,屡废屡兴,一座楼就是一部史书。朝代兴废,历史更迭,唯有记忆永不老去,高楼便是站立的记忆。阅读此文,佩服作者的博学广闻,佩服他信手拈来的古代文献,更佩服他熔情、景、理、识于一体的文雅的讲述。总而言之,此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语言灵动富有韵致,堪称游记奇文。佳作!编者倾情荐阅!【编辑:茶语清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730010】【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160921第691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茶语清心        2016-07-28 23:09:15
  难得一见的游记奇文,超喜欢!佩服,佩服,还是佩服!言不尽意,或是飘移文外,望老师海涵!
茶样情怀,清逸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29 10:29:36
  清心谢谢你炎炎夏日里的精心编辑与细致周详的按语。因为兴趣和爱好,也因为工作的性质,我常常会去许多地方交流学习。工作、学习之余,也会遵照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传统,把书本上读到的,到现场去求证。我想,真正的知识,不在书本里,而在于天地之间,在路上,在河流山川,在莽苍原野,在你累了、倦了之后的深思。人不是电脑上的硬盘,对知识不是简单录入,而是要分析、思考、转换,从而形成自己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人趴在书本前,最多成就一个蛀虫。人只有行走天地间,才能领略龙凤的潇洒与豪迈。这是我对自己写作游记散文的思考。之前,我居住江南三十多载,满目是小桥流水绿水青山。这些年开始行走西北高原,给我的感觉不仅是苍凉厚重,更多的是强烈震撼。那种野性的美,胜过文明的妩媚,因为,大西北还或多或少的留存着我们民族那原始的纯真。再次谢谢清心的赞誉之词,写好散文,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2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6-07-29 10:17:29
  《鹳雀楼行吟》不但为读者勾划了鹳雀楼前辽阔壮观的景色和历史背景,也为读者注释了诗人王之涣千古名句的深刻含义。别看这是普通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可是,有几人真正明白诗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诗意意境。
   作者登鹳雀楼,用冷峻沧桑的语句来描述一种历史的深邃,在历史的废墟中让读者看到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和衰落,带着淡淡的神伤,引领读者走进了时空轨道和千年兴衰的鹳雀楼。踩着前人走过的脚印来细细体味那份沉重。让读者在文中看到最流丽的文辞,引经据典的史实。
   说句实话,天下的游客很多,游记也很多,太阳沿着山峰下落,谁人不见,黄河东流入大海,哪个不懂。真正能有几人像作者这样用洗炼的文字把人们带入一个阔大的天地,登高远望,诉诸亲切自然的深沉感悟?
   别说那些上车下车,上飞机下飞机,品美食、看美景、瞅美女的小调子的游记,不可同日而语。如此开阔的意境,真可谓传神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别说江山文学网上少见或没有,竟连在许多名作名著中,罕见像作者这样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有作者对历史的出处,对人生的认知,对生命的感悟,其精谙之处,别人都望尘莫及。
   登楼翘望更远的地方,饱览辽阔的奇境险胜,置身于更加雄伟壮丽的大千世界之中。将登楼的三层境界进行划分举起,将全文推向一个壮丽的高度。这三步曲的人生况味,积极可贵,深刻完善,匠心独运,体察入微,身心抵达,精神挥洒,畅意抒怀。
   此文,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审美的价值别具一格。用丰厚的历史知识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追问人生。其思考的重量,见识宏通。
   就我个人来说,阅读此文,让我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加深了理解,仿佛这千古名句的精髓是从这篇美文中流淌出来,其甘甜让我第一个感悟到的人得以品尝,舒服。
   厚重的历史知识,大气魄的目光,大手笔的文字,成熟的人生经验和世界观,融为一体,自然成大散文。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31 20:21:04
  谢谢洞天君美评。我们都曾是军人,也都爱好码字。军队给我们一副傲骨,文学给我们一颗禅心。几十年风雨历练,我们不再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而是洞明世事的“老司机”。一切绚丽都归于平静,人唯有在平静中,才能认清历史的风云,现实的诡异。谢谢,洞天君的鼓励,现在,我把“傲骨禅心”四个字送给你。
3 楼        文友:也许有来生        2016-07-29 10:58:49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来言之有理。尽管读万卷书,可是那些金戈铁马或曰风花雪月,都是通过文字营造出来的。而行万里路所见所闻,则是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江先生身在壶口瀑布之侧,所看到的飞流直下,拾级而上颧雀楼,远眺滚滚而去的黄河浪涛,其间的心潮起伏,非置身者所能体会得到。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莫等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从积极层面来解析,就是要趁着年华还好,饱览名山大川,享受造物主恩赐,体会体会另一个层面的人生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向江先生学习!趁着还能跑得动,把自己放逐出去,进行自我救赎!
我来过,我很棒!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31 20:27:07
  来生老师,我们是好心情网的旧相识,江山网上的新朋友,非常欣赏你见识的深邃,性情的旷达,文字的流畅。旅游的文字实际上并不好写,因为中国每个景点都人满为患,每个作家都想在到此一游后,留下文字。因此,我觉得写这类文字,要从风景描摹,转向美学意境。对历史重现阐释,写出自己心中的那层独特的思索。十分谢谢您的鼓励。
4 楼        文友:决决流冰        2016-07-29 11:03:40
  人生三味,三味人生。
决决流冰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31 20:29:20
  流水老师,谢谢关注哈。人生就是一种生命的行走,生命不止就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攀登。其中三味,或许茶棚小酌时,方能细细品。
5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6-07-29 11:06:0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文!渊博大气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31 20:50:20
  江楼老哥,知道您腿脚不便,俺小弟就替你多跑跑路,用眼睛看,用笔记,回来向你报告。最近得一奇书《山水楼亭》,有从王羲之到袁枚等古代作家的山水游记100余篇。这让我非常开心。古人写游记,贯彻“文以载道”,思绪上天入地,牵扯古今,遐思飞扬,非常宏富。这让我得益匪浅。看来写游记,还得古为今用,走古人的路子。现今之文,言辞华丽,描摹绚烂,只可惜是废话一堆,浅薄无可思。人既浮躁,文必浮夸,万不可当范文。我觉得写历史游记,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看,读书、行路、思考一样少不得。西北的旷远,给我不少豪气。谢谢老哥鞭策。
6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6-07-31 07:06:0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7 楼        文友:风逝        2016-07-31 07:40:33
  一座仿古建筑,让江老师吟唱出诸多与之有关的诗文典故、人文历史,更放歌了其登高望远那豪迈的感怀与睿智的悟思。使鹳雀楼闻名千古的诗人雅趣与文风,此楼悠远而苍凉的变迁史,登仿古楼的见闻与感怀……字里行间,展示了江老师渊博的学识,理性的思绪,壮美的情怀。好美的文,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游记,真如茶心老师所言——融情、景、理、识于一体。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31 21:12:09
  风逝老乡,非常感谢你的表扬,这个俺很在意。中国四大名楼,我至此全部到了。不过,说句实话,这座鹳雀楼是给我最震撼的一座楼。江南三楼雄伟且秀丽,坐落繁华闹市,多了妩媚,少了霸气。鹳雀楼不同,它独立旷野之上,四围苍茫,一楼独立,中条山淡远如烟,黄河水滔滔似带,那种苍凉、那种悠远、那种夷旷,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思古之情,家国之思。这里曾经胡汉杂居之地,也是鼓角争鸣的古战场,有当地史志部门专家陪同,听到许多故事,许多传奇。其实,这座仿唐建筑,真得说不上让人喜爱,将近八百年后再复建,且不在原址,也真不知有多少实际意义。但是,作为一个历史符号,见到它,就难免不发生思古之幽情。唉,其实,中国现在不论竖立在长江边还是黄河岸的所谓四大明楼,都是改革开放后复建的。写此文,俺也是欲说还休,就宕开一笔,写写层楼爬过,对人生三味的体会吧。
8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6-07-31 09:24:4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崇向的生活方式或读书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是做学问的方式也是读书的方式!
   真正的知识,不在书本里,而在于天地间,在路上,在河川山流,在苍莽原野,在你了,倦了之后的深思。
   人不是电脑上的硬盘,对知识不是简单录入,而是要分析思考,转换,从而形成自己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
   非常欣赏凤鸣老师关于知识的见解。
   问好洞天君,你这篇文字的点评,我把它作为最佳“编辑按语”存档学习!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7-31 21:27:27
  十四上山修渠,十六当兵戍边,少年起,我就对天地山川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亲近感。后来读了史记,我就有了学习太史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愿。太史公读书估计还是竹简,因为蔡伦造纸还远在东汉。行路,他也大多应该是步行吧,就算跟皇帝出行,车辇也是皇上的特权。我们现在就幸福多了,读书可去图书馆、档案馆、史志办,出行可以乘高铁、坐飞机最不济也有大巴车。不过,我觉得即使如此,第一手的知识,还是应该在现场,在行走间,并且在思索中升华成智慧。人生就是行走,就是登山、登楼、登台,只要不停步,总能占得更高,看得更远。谢谢明月君的关注,你是流年最富于哲思的评论员。
9 楼        文友:荒原凌波微步        2016-08-02 00:34:56
  浅读《鹳雀楼行吟》
  
   缘得名诗楼闻名,
   历史钩沉思古情。
   才子慕名溯北行,
   鹳雀楼上诗酒吟。
  
   ——即兴鸣海轩
爱诗,爱文学;正直善良,敢说敢当。信奉但丁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10 楼        文友:荒原凌波微步        2016-08-02 00:37:29
  浅读《鹳雀楼行吟》
  
   缘得名诗楼闻名,
   历史钩沉思古情。
   才子慕名溯北行,
   鹳雀楼上诗酒吟。
  
   ——即兴鸣海轩
爱诗,爱文学;正直善良,敢说敢当。信奉但丁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16-09-24 21:11:25
  谢谢凌波。诗写得真好。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